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郭芝苑

增加 41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郭芝苑'''(1921年-2013年),出生於新竹州苗栗郡苑裡庄,台灣音樂作曲家、口琴演奏家。他所創作的《交響變奏曲-以土風為主題》是第一首臺灣人創作、並在國內首演的交響曲。1966年再度赴國立東京藝術大學深造三年。1973年專職於省立交響樂團(今國立臺灣交響樂團)研究部,至退休。曾獲國家文藝獎(二次)、吳三連文藝獎、行政院文化獎、總統二等景星勳章等,並獲私立靜宜大學頒贈榮譽博士。代表作有臺語藝術歌曲《紅薔薇》(1971)、《小協奏曲─為鋼琴與絃樂隊》(1987)、管弦樂組曲《天人師-釋迦傳上、下集》(1988)、等。<ref>[http://musiciantw.ncfta.gov.tw/list.aspx?p=M012&c= 郭芝苑]</ref>
==生平 ==
郭芝苑的祖先從[[福建省]]同安縣石洋石與崎腳九斗內的貧瘠農村來到[[臺灣]]。經過六代辛勤耕耘,生活安定富足。郭芝苑顯赫的家世及高尚的文化層次生活,讓他比一般小孩更早接觸西式音樂藝術,自幼即立志要成為音樂家;優渥的環境更讓他無後顧之憂地追求自己的音樂理想。
1973年6月,郭芝苑接受史惟亮邀請,進入臺灣省立交響樂團研究部,持續至1987年才退休。十四年的省交生涯,讓郭芝苑無論於生活及心情層面,皆安定平穩,堅持創作之路毫不動搖。退休後宛如除去枷鎖般,作品年年獲獎,並開始有被演出的機會,如1987年以《小協奏曲─為鋼琴與絃樂隊》榮獲金鼎獎作曲獎、1994年以管弦樂組曲《天人師》獲第十九屆國家文藝獎音樂類獎項、1999年完成創作時間達十五年之久的歌劇《許先與白娘娘》於臺北社教館舉行首演。1970至1990年約二十年之間,郭芝苑幾乎沒有作臺語歌曲。1990年代以後,他仍致力於創作,而再從紐約深造回臺的同鄉聲樂家阮文池的鼓勵下,郭芝苑創作出更多的歌曲。他回歸歌樂的寫作,並以最熟悉的母語—臺語來譜曲,這是他在過去想做而未完成的工作。這些臺語歌詞來源,內容多是與臺灣生活背景、人民情感、或社會現象相關,是臺灣的生活寫照,試圖讓音樂更貼近人民的生活,更增添對臺灣這塊土地的認同。
==肯定==
2006年,行政院文建會為郭芝苑出版了《郭芝苑臺語歌謠曲集》、《郭芝苑歌曲集》(包含華語、臺灣原住民語、日語、客語、華語兒童歌曲)以及《郭芝苑臺語兒童歌曲集》。郭芝苑曾發表一篇〈我寫臺語愛國歌曲〉,描述這幾年他為臺灣這塊土地書寫音樂的心路歷程,這也是他身為一位本土音樂家對臺灣文化的使命感。在大時代的背景下,郭芝苑的創作之路走得並不平步青雲,如困獸猶鬥,但為了所熱愛的藝術,他始終堅持創作,即使有所犧牲也在所不惜。他的默默耕耘,在臺灣近代音樂史上,已留下不可忽略的地位。
<ref>[http://musiciantw.ncfta.gov.tw/list.aspx?p=M012&c=&t=1 臺灣音樂群像資料庫_郭芝苑]</ref>
==插曲==
1996年郭芝苑抱著好奇心閱讀白冰冰的書《菅芒花的春天》,書中有林建隆的詩,郭老師時有所感,而即時譜曲。之後,寄給了林建隆,據說當時有四、
五個人譜曲,後來還是採用該電視劇製作人所譜的曲。也許他們有眼不識泰山,不知道是國寶級的作曲家的曲,也許流行音樂界的品味不一樣,考慮的層面也不同。總之,
渡霜雪
==典範==
晚年的郭芝苑,也將部分心力放到原住民音樂上,完成了《四首原住民歌謠》(2002作)、《二首賽夏族旋律》(為大提琴與鋼琴,2005作)室內樂的創作。歷經戰爭的摧殘、殖民政權下的壓抑、政權轉移的不適應,郭芝苑立志走音樂之路其實是非常艱辛的:天生彎曲的手指、父親早逝、戰爭斷絕了學習之路、創作之發表困難、封閉的政治環境下難以獲得世界藝術發展資訊......等等。但儘管如此,作為一個台灣知識份子、一個藝術家,郭芝苑還是盡他所能、有所作為。他對音樂創作的努力與堅持、不為五斗米折腰、不阿諛諂媚的硬骨,讓他無法成名或功成名就,卻是令人敬佩的!
他坦然面對藝術理想的良心,不輕易妥協的精神和謹守知識份子的修為,在在都是台灣人的典範。<ref>[http://www.tisanet.org/quarterly/7-3-3.pdf 郭芝苑音樂作品中的台灣意識與人文關懷]</ref>
25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