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李定國

增加 8,825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李定國'''({{bd|1620年|7月11日|1662年|7月21日|Li李}}),[[明末民變]]勢力之一[[大西]]軍將領,[[南明]]武將,明末清初重要的抗清將領。字'''鴻遠、寧宇'''。[[陝西]][[延安]]人,一說[[榆林]]人。張獻忠義子,封為安西將軍。[[隆武]]二年(1646年)[[張獻忠]]戰死後,與[[孙可望|孫可望]]等率部聯明抗清。[[永曆 (南明)|永曆]]六年(1652年),入[[廣西]],克[[桂林]],乘勝北上,連克[[永州]]、[[衡陽]],「兩蹶名王,天下震動」,令清廷一度準備放棄吞併中國南方七省,但遭孫可望[[妒忌|嫉忌]],退入廣西,再屯雲南。十年,密迎[[永曆帝]]入滇,封晉王。後[[孙可望|孫可望]]降清,並向清朝献上了“[[滇]][[黔]][[地图]]”西南防務機密盡失,清軍大舉攻黔。他轉戰不利,退入[[緬甸]]繼續抗清。永曆十六年(1662年),永曆帝被殺,他忧愤至极,一个多月後病亡。
 
== 生平经历 ==
=== 前期生平 ===
==== 大西時期 ====
李定國出身貧寒,十歲從張獻忠,定國能征善戰,喜讀《[[孫子兵法]]》、《[[資治通鑑]]》,素稱「萬人敵」、「小尉遲」;以寬慈著稱,攻破城池未嘗妄殺,遇士紳百姓必設法保全。與[[孙可望|孫可望]]、[[劉文秀 (明朝)|劉文秀]]、[[艾能奇]]等四人均為[[張獻忠]]義子。崇禎十七年(1644年),從張獻忠破成都,被封為安西將軍,地位僅次於孫可望。
 
==== 聯明抗清 ====
1646年,清軍入川,張獻忠戰死,與[[孙可望|孫可望]]率[[大西]]軍-{A|zh-hans:餘部;zh-hant:餘部}-南走綦江,[[永曆 (南明)|永曆]]元年(1647年)先入[[貴州]],後借[[雲南等處承宣布政使司|雲南]]沙定洲之亂進入雲南,當年與孫可望等一同稱王,建立政權,可望稱平東王,定國稱安西王,劉文秀稱撫南王,艾能奇稱定北王;1648年,定國攻破佴革龍,擒殺沙定洲,平定雲南。定國在雲南組織農業生產,安定社會秩序,團結少數民族,建立西南抗[[清]]根據地。定國勸說可望:“吾輩本大明臣民,中國淪陷於外寇,則當嚴辨夷夏之界,以中國為重,今挈滇、黔、蜀歸就明室,誠心輔佐。”{{cn}}永曆三年,孫、李遣使與[[南明]][[永曆 (南明)|永曆]]朝廷商洽共同抗清事宜。永曆四年,李定國被[[永曆帝]]封為西寧王{{noteTag|明朝的王爵,一字王號為親王(如:福王),兩字王號為郡王;李定國受封的「西寧王」為郡王级别。}}。
 
=== 西南抗清 ===
==== 兩蹶名王 ====
永曆六年,迎永曆帝入[[貴州]]。大西軍北伐,李定國率東路軍東出湖南,取得[[靖州大捷]],收復湖南大部;隨後南下廣西,直趨[[桂林]],大敗清軍,取得[[桂林大捷]],俘虜叛臣原慶國公陳邦傅、清廣西巡按王荃可、署布政使張星光,清定南王[[孔有德]]自焚而死<ref>[[徐鼒]]:《小腆紀傳》卷107</ref>,大西軍收復[[廣西]];然後北上大戰[[湖南]][[衡州]],十一月二十四日陣斬清敬謹親王[[尼堪 (清朝宗室)|尼堪]],取得[[衡阳大捷|衡陽大捷]],盡復湖南<ref>乾隆二十六年《衡陽縣誌》卷六《忠節》:尼堪「督滿、漢兵至,與定國接戰於城北香水巷、草場,轉戰於演武亭」。《清世祖實錄》卷七十記載是十一月二十三日。</ref>。一時天下震動,西南抗清戰局也被扭轉,使「清君臣聞警,上下震動,聞定國名,股慄戰懼,有棄湘、粵、桂、贛、川、滇、黔七省與帝媾和之議」<ref>[[劉彬]]:《晉王李定國列傳》</ref>。[[黃宗羲]]稱:“逮夫李定國桂林、衡州之捷,兩蹶名王,天下震動,此萬曆以來全盛之天下所不能有,功垂成而物敗之,可望之肉其足食乎!屈原所以呵筆而問天也!”<ref>黃宗羲《永曆紀年》,見《行朝錄》卷五。</ref>全国的抗清斗争也因此出现了第二次高潮。李定國在永曆朝廷的功績與名望越來越高,遭[[孙可望|孫可望]]相嫉,造成兩人分裂,李定國為顧全大局,被迫退入廣西、雲南,繼續經營反清事業。
 
==== 南明内讧 ====
1654年(明永曆八年,清順治十一年),李定國與[[鄭成功]]聯繫,相約會師廣東新會,東、西合力進攻廣東圖取[[廣州]],則明朝勢力得以合流;若再沿長江北伐,攻贛、皖、蘇各省,則復興大業有望矣。鄭成功派林察、周瑞督軍西進,卻因故延誤了與李定國的約期;致使李定國孤軍奮戰,加之瘟疫流行,雖克復肇慶,卻於廣州城外大敗而回。李定國本來對與鄭成功會師北伐,抱有很大期待,甚至促成李、鄭連姻來鞏固盟誼{{NoteTag|鄭、李兩家在相約會師之時,即有連姻的約定。後因鄭成功的女兒已經先許配給別人,於是鄭成功將自己的姪女嫁與李定國的長子。}};但卻因鄭成功屢愆軍期而誤了大事,李定國對此相當失望。
 
1656年(明永曆十年,清順治十三年),李定國受封為晉王<ref>王夫之《永曆實錄》,李定國列傳。萧尹之至南宁也,上封定国晋王,定国辞不受命;及是,白文选等皆爵郡王,上乃固命定国,定国始受晋王之命。</ref>。
 
1657年(明永曆十一年,清順治十四年),孫可望對李定國倒戈相向;然而由於孫可望不得人心,許多將領皆投向李定國陣營,孫可望大敗,敗退貴州。同年,孫可望投降清朝。李定國擊敗孫可望後仍堅持抗清,保衛永曆帝政權,但因西南軍事情報均被孫可望出賣,故屢遭失敗。
 
==== 血戰磨盤 ====
1658年(明永曆十二年,清順治十五年),吳三桂攻入雲南;十二月十五日,永历帝率领文武百官离开昆明<ref>《明末滇南纪略》卷八《西走缅甸》记:“晋王于十二月十六日回至省城,与巩昌王等议,欲烧仓廒朝堂府署,惟留一空城。晋王云:我等到云南十余年,也作践百姓勾了,若不留下仓粮,深为民累。于是不烧仓廒官署,腾城而去。”《安龙逸史》卷下云:“时秋粮已征贮,定国谕各营不得毁其仓廪,恐清师至此无粮,徒苦我百姓。或曰:上谕晋王,令勿烧毁也。”</ref>,同日到达安宁。1659年(明永曆十三年,清順治十六年)正月初三日,清军未遇抵抗即占领昆明<ref>《狩缅纪事》</ref>。李定國護送[[永曆帝]]退出[[昆明]],並指揮明軍主力在[[磨盤山血戰]]中狠狠打擊了吴三桂带领来追的清軍,遗憾的是由於叛徒卢桂生投敌,向吴三桂泄漏了李定國伏擊敵人的計劃,未能达到一舉殲滅全部清軍的目的。磨盘山一战后明軍損失不小,李定國也無法再發動大規模作戰。
 
==== 護帝入緬 ====
永曆十三年正月初四日,永历帝到达永昌,以巩昌王[[白文选]]守玉龙关,白文选戰敗,永历與李定国遁走腾越州,大学士[[扶纲]]、户部尚书[[龚彝]]、礼部侍郎[[郑逢元]]、兵科给事中[[胡显]]、御史[[陈起相]]等皆各自逃散。之後永曆帝逃往[[緬甸]],李定國則獨自率軍返回[[勐臘]],遣人往[[車裡]]借兵。這時定國營中人馬相繼病死,李定國亦病。
 
=== 离世 ===
1661年(明永曆十五年,清順治十八年)十二月初一日,清军迫近缅甸[[阿瓦]],缅甸王將永曆帝獻給[[吳三桂]]<ref>刘健《庭闻录》卷三记十二月初二日,吴三桂派遣[[高得捷]]等往迎,“是日日昃,缅绐永历曰:‘晋王李定国至矣。今送帝出就晋王军。’缚竹椅为肩舆舁永历入舟,及岸,水浅舟胶,高得捷负以登岸。永历问其名,曰:‘臣平西王前锋高得捷也。’永历曰:‘平西王,吴三桂也。今来此乎!’遂默然。初三日,永历至旧晚坡。”</ref>。1662年(明永曆十六年,清康熙元年)六月二十七日李定國得知永曆帝被吳三桂絞死後,悲憤而死<ref>《清史稿·李定國傳》記:「六月壬子,其生日也,病作,……乙丑,定國卒。」[[陸桂榮]]《[[三藩紀事本末]]》、[[鄭達]]《野史無文》、[[金鐘]]《皇明末造錄》、[[葉夢珠]]《續編綏寇紀略》、[[馮蘇]]《見聞隨筆》皆載六月二十七日卒於勐臘。[[沈佳]]《存信編》卷五記定國六月二十九日卒於勐臘。《行在陽秋》記七月二十九日卒於景線。</ref><ref>康熙四十一年《永昌府志》卷二十六《雜記》載:「李定國聞永曆被執,遂死於景線。所葬之地至今寸草不生,夷人過者必稽顙跪拜而後去,有入其地者曾目擊其事雲。」</ref>。臨終時遺命其子:「任死荒徼,勿降也!」<ref>《續編綏寇紀略》卷四《緬甸散》作「寧死荒外,毋降也。」《清史稿·李定國傳》作「任死荒徼,毋降。」 </ref>遺憾的是,他的兒子[[李嗣興]]最後還是投降了清朝。但仍然有部分将士听从李定国的遗训,誓死不降,留在了中缅边境。关于李定国的墓地,《普洱府志》有记载说:“顺治四年李定国入滇……后以永历帝兵败入缅,因攻缅再迎永历,遂由九龙江走景线,屯勐腊,欲由交冈走交趾,入广东。未几,闻永历讣至,于是哀愤成疾而死,时康熙元年六月二十七日也。”死后原葬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勐腊镇东北侧曼嘎村,葬处有李定国祠,又称“汉王庙”。后因定国子嗣兴自思茅率众降清后,乃迁葬北京芦沟桥西湖家港。
22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