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陳維英 (台灣)

移除 1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notable_works = 《[[太古巢聯集]]》、《[[鄉黨質疑]]》、《[[偷閒錄]]》
}}
'''陳維英'''({{lang-nan|'''Tân Uî-eng'''}};{{bd|1811年||1869年|}}),字'''實之''',又字'''碩芝''',號'''迂谷''',乳名'''源充'''{{r|儒}}{{r|鄭}}。[[臺灣]][[臺北]][[大龍峒]][[仕紳]]、文學家,[[陳悅記家族]]成員,[[祖籍]][[福建]][[泉州府]][[同安縣]],嘉慶十六年十月生於[[臺灣府]][[淡水廳]][[大龍峒]]{{r|儒}}。
 
==生平==
陳維英為[[大龍峒]][[仕紳]][[陳遜言]]的第四個兒子,從小受業於伯兄[[陳維藻]],1851年受到[[臺灣道]][[道尹]][[徐宗幹]]的薦舉,入選[[孝廉方正]]科,1859年[[鄉試]]中[[恩科]][[舉人]],並被授(一說為捐)[[內閣中書]]。1862年[[戴潮春]]事件中,他自費組織[[團練]]幫助官府,因此被[[清朝官员服饰|賞戴花翎]]。
 
除此之外,陳維英對臺灣最大貢獻為教育方面。他除了曾於[[明志書院]]任教外,也創辦了[[噶瑪蘭]][[仰山書院]],並擔任[[艋舺]][[學海書院]]院長。而其著作則有《太古巢聯集》、《鄉黨質疑》及《偷閒錄》等。
 
2006年9月23日,陳維英入祀[[弘道祠]],為[[臺北孔子廟]]在1919年辦理最後一次先儒入祀至今,第一位入祀的人物。
 
==各廟名聯==
*[[先嗇宮]]
#[[文昌帝君]]殿內「'''為八蜡仍自主八神武朥灣當蘋繁之日兼披黃草服''';'''育五穀不可無五教文昌府與黍稌之星並列紫薇垣'''(內外史官陳維英謹題)」。
<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10px 0 0 20px;">
{| class="wikitable"
|}
</div>
'''陳維英'''({{lang-nan|'''Tân Uî-eng'''}};{{bd|1811年||1869年|}}),字'''實之''',又字'''碩芝''',號'''迂谷''',乳名'''源充'''{{r|儒}}{{r|鄭}}。[[臺灣]][[臺北]][[大龍峒]][[仕紳]]、文學家,[[陳悅記家族]]成員,[[祖籍]][[福建]][[泉州府]][[同安縣]],嘉慶十六年十月生於[[臺灣府]][[淡水廳]][[大龍峒]]{{r|儒}}。
 
==生平==
陳維英為[[大龍峒]][[仕紳]][[陳遜言]]的第四個兒子,從小受業於伯兄[[陳維藻]],1851年受到[[臺灣道]][[道尹]][[徐宗幹]]的薦舉,入選[[孝廉方正]]科,1859年[[鄉試]]中[[恩科]][[舉人]],並被授(一說為捐)[[內閣中書]]。1862年[[戴潮春]]事件中,他自費組織[[團練]]幫助官府,因此被[[清朝官员服饰|賞戴花翎]]。
 
除此之外,陳維英對臺灣最大貢獻為教育方面。他除了曾於[[明志書院]]任教外,也創辦了[[噶瑪蘭]][[仰山書院]],並擔任[[艋舺]][[學海書院]]院長。而其著作則有《太古巢聯集》、《鄉黨質疑》及《偷閒錄》等。
 
2006年9月23日,陳維英入祀[[弘道祠]],為[[臺北孔子廟]]在1919年辦理最後一次先儒入祀至今,第一位入祀的人物。
 
==各廟名聯==
*[[先嗇宮]]
#[[文昌帝君]]殿內「'''為八蜡仍自主八神武朥灣當蘋繁之日兼披黃草服''';'''育五穀不可無五教文昌府與黍稌之星並列紫薇垣'''(內外史官陳維英謹題)」。
 
*[[艋舺祖師廟]]
# 左次間門聯「(同治七年季冬敬立)'''封藏鬼洞來裂竹大梓羅漢松猶留佛蔭;度登仙橋去藥砧丹臼袈裟石爭訪師型'''(宗裔維英敬題 生員楊克彰敬書 楊姓弟子敬獻)」
21,45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