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张自忠

增加 18,770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民族 = 汉
}}
'''<big> {{Distinguish|張治中}}{{Infobox Military Person|name = 張自忠|birth_date = {{Birth date|1891|8|11}}([[光緒]]十七年7月7日)|death_date = {{Death date and age|1940|5|16|1891|8|11}}|placeofbirth= {{QING}}[[山東省]][[臨清縣]]|placeofdeath= {{ROC-1928}}[[湖北省]][[宜城縣]]|image = [[File:Tzu-Chung Chang.jpg|250px]]|caption = 陸軍二級上將 張故將軍 自忠|nickname =|allegiance = {{CHN-1928}}|branch = 中華民國陸軍|serviceyears= 1914年-1940年|rank = 陸軍二級上將|commands = 第三十三集團軍、第五戰區右翼兵團|unit =|battles = [[北伐]]<br />[[中原大戰]]<br />對日抗戰<br /big>'''*[[喜峰口戰鬥 (1891-1940抗日戰爭)|喜峰口戰役]]*[[臨沂保衛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隨棗會戰]]*[[棗宜會戰]]|awards = [[青天白日勳章]]|spouse = 李敏慧|relations = 張廉珍(兒子)<br>張廉靜(兒子)<br>張廉雲(女兒)|laterwork =}}
'''張 自忠 '''({{bd|1891年|8月11日|1940年|5月16日|}}) [[表 |字]]'''藎臣''',後改'''藎 ,1891年8月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县 ''' 早年受孙 [[中華民國]][[ 山革命思想的影响,在天津政法学校读书时就加入了同盟会,后投笔从戎。1917年9月入冯玉祥将军部下,因学习刻苦,英勇善战,深受冯玉祥将军的赏识,由士兵逐级擢升为38师师长兼张家口警备司令,察哈尔省省主席、北平市长、天津市长。“七七”事变后,因战功卓著升任59军军长、27军军团长、33集团军总司令和第五战区右翼兵团总司令。1939年5月2日授陆军 華民國陸軍|陸軍]][[二級 将军衔。“九一八”事变后 將]] 日军由东 原為[[西 举重兵向华北进犯,占领了山海关和热河省,张率部在长城喜峰口狙击南侵之敌,在装备极其落后的情况下,组建大刀队,身先士卒,夜袭日军,使有“铁军”之称的板垣师团受到重创,接着,先后在临沂、枣庄、徐州、潢川、光山、钟祥、荆门、宜城等地与装备精良的日军展开了一 軍]] 列决战。将军所率之军成为全国瞩目的抗战劲旅!  1940年4月 將領 日集 [[ 七个精锐师团近30万兵,分三路向鄂北的随县、枣阳进犯,在此紧急关头,第五战区长官急令张自忠出兵截击敌人,为及时有效地灭敌,张自忠将指挥和防务交由副司令冯治安负责,自率司令部仅有的一个特务营和正在训练的两个团于1940年5月7日夜晚冒雨由宜城的赤土坡出发,从窑湾渡汉江迎击强敌。8日、9日、13日连续与日军进行遭遇战从宜城的新街打到襄阳的峪山。此间,又 原大戰]]後 到向枣阳南下之敌进攻令。遂转战枣南,侧击南逃之敌,击毙日军两名高级军官,斩获日军甚众。14日在对敌司令部追迁 ,因敌大队援兵赶至,将军所部在新街的南瓜店遭敌包围,万余日军以猛烈的炮火将南瓜店炸成一片火海,张将军在左臂负伤的情况下,率两个团的官兵顶着炮火在长山脚下与五倍于己之敌展开殊死拼杀。长山脚下尸横遍野。16日下午4时许,日军突破防线,张将军自负七伤,腹为之穿,殉国于南瓜店。时年49周岁。同时将军所率的近两千官兵也全部遇难。为纪念这位抗日名将,次年5月,将军的部下,在长山的次峰修建了“张上将自忠纪念碑”,山脚下修建了“同难官兵公墓”。  张自忠将军殉国后,举国上下哀痛,国共两党领袖,各界要员和社会名流纷纷题诗作词,书写挽联盛赞将军“忠义之士、壮烈之气。”国民 政府 为将军举行国葬 改編 并于1946年6月颁发《荣哀状》。为告慰英烈,表彰将军在抗战中的丰功伟绩,中华人民共和国 任[[國 政部于1982年4月16日,追认张将军为“ 革命 烈士”。  1891年8月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县,名自忠,号荩忱。  1908年-1914年在临清高小、天津、济南法政学校就读。  1914年秋赴奉天投 軍第 二十 九軍]]第三十 十七团车震部。  1916年由车震推荐至冯玉祥十六混成旅任排长。  1919年-1930年由排长升任连长、营长、团长、师长。  1931年1-5月为 師師長,曾參與[[ 喜峰口 前线总指挥,大败日军。  1935年6月-1937年任察哈两省主席、天津市长、北平市长。  1937年9月3日化装潜离北平,11月代理59军军长。  1938年任33集团军总司令兼59军军长。  1939年晋升第五战区右翼兵团总指挥、陆军上将。  1940年5月16日与日军浴血奋战,殉国于宜城境内十里长山。  张自忠将军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五十多个同盟国中殉职最高的将领,也是 戰鬥 ( 抗日 战争期间为国捐躯的唯一的国民党上将级军官,对于他的壮烈殉国,举国同悲,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分别题写“尽忠报国”、“为国捐躯”、“取义成仁”的挽词 戰爭)|喜峰口戰鬥]]
1935年[[冀察政務委員會]]成立後,曾先後任[[察哈爾省]]省主席與[[天津市]]市長。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曾代理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與[[北平市]]市長。後升任[[國民革命軍第五十九軍]]軍長,後升第卅三集團軍總司令兼第五戰區右翼兵團司令。曾參與[[臨沂保衛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隨棗會戰]]與[[棗宜會戰]]等。 [[File:張自忠2.jpg|thumb|《抗戰軍人忠烈錄》(第一輯)中的張自忠烈士遺像]] == 早年經歷 ==[[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7月7日,張自忠生於[[山東省]][[臨清縣]]唐園村。張家為臨清望族,其父張樹桂(字冬榮)曾任[[江蘇省]][[贛榆縣]][[知縣]],1905年卒於任內。張自忠6歲入私塾,後隨父至江蘇,由父親教導。父親過世後隨母扶柩返回臨清,1908年進入臨清高等小學堂就讀,1910年畢業後進入[[天津市]][[北洋法政學堂]],1911年加入[[中國同盟會]],並轉入濟南法政專門學校。 1914年,前往[[奉天]](今[[瀋陽]])。張投效陸軍第三師隨營學校。<ref name="畫史,第161頁">李怡:《抗戰畫史》,臺北:力行書局,1969年,第161頁</ref>後加入軍籍,投效第二十師第三十九旅第八十七團([[團長]][[車震]]),駐屯在[[新民屯镇]]。 1916年,[[護國戰爭]]爆發,車震已升為[[旅長]],率第三十九旅至[[湖南]][[長沙]]以鎮壓[[護國軍]]。當時湖南[[將軍]][[湯薌銘]]將第三十九旅擴編為湖南陸軍第一師,[[師長]]車震,張自忠被委任為軍官,任師部幕僚。但該師旋即被湖南[[護國軍]]第一師擊敗,所部瓦解。張自忠遂改投[[馮玉祥]]第十六混成旅,歷任[[排長]]、[[連長]]、[[營長]]等職。 == 中年經歷 ==1924年,張自忠任[[團長]],參與[[第二次直奉戰爭]]。 1926年,任第十五混成旅旅長,入[[山西]]與[[晉軍]]作戰。因戰事不利,恐為其直屬長官、第六師師長[[石友三]]所害,遂率部入晉(但並未加入晉軍)。 直到1927年4月,[[馮玉祥]]加入[[國民革命軍北伐]]序列,改編[[西北軍]]為[[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後,張自忠方從山西回歸馮玉祥麾下,任集團軍總部副官處長(總務行政庶務)。1927年底,任第二十八師師長兼第二集團軍軍官學校[[校長]]。1928年[[北伐]]結束後,任第二十五師師長,該師曾在1929年的全國軍風紀考察中列為全國第一。 1930年[[中原大戰]]爆發,張自忠任第六師師長,先後擊敗[[國民革命軍]]第四十八師(師長[[徐源泉]])與教導第二師(師長[[張治中]])。西北軍失敗後率第六師殘部入晉追隨馮玉祥。 1931年1月接受[[張學良]]節制與改編,西北軍殘部編為[[東北邊防軍]]第三軍(後改番號為第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張自忠任第三十八師師長。 === 長城戰役至七七事變 ======= 喜峰口戰役 ===={{main|喜峰口戰鬥 (抗日戰爭)}} 當[[承德]]於1933年3月4日被日軍占領後,[[日軍]]繼續往南佔領[[長城]]各隘口。第二十九軍原奉命至[[冷口]]接應[[萬福麟]]部,但途中即接獲該部已退至[[喜峰口]]附近,於是第二十九軍改道至喜峰口阻敵。3月7日,第二十九軍第三十七師(師長[[馮治安]])與國民革命軍第三十八師張自忠在距喜峰口30[[公里]]處設立敵前指揮所,3月9日開始雙方在喜峰口周邊激戰,於是張自忠、馮治安,與在喜峰口的第一○九旅旅長[[趙登禹]]商議後,決定進行夜襲。3月11日夜,由趙登禹率領,分三路從日軍後方突襲陣地;由於西北軍的傳統,第二十九軍士兵均配一副大刀,因此突襲隊又稱為大刀隊。該役共殲敵千餘人,此後雙方僵持於喜峰口,日軍一部轉攻羅文峪,於是從第三十七師與第三十八師各抽調一團至羅文峪,歸第二十九軍暫編第二師(師長[[劉汝明]])指揮,再度擊退日軍。 不過當[[商震]]部在冷口為日軍突破後,第二十九軍為避免腹背受敵,遂向西南方向退卻。由於在喜峰口與羅文峪等地的戰功,第二十九軍的高級軍官共11人,在1935年7月獲頒[[青天白日勳章]]。 ==== 冀察政務委員會 ====[[File:張自忠.jpg|250px|thumb|right|任天津市長的張自忠]] 長城戰役後,第二十九軍返回[[山西]],後將[[察哈爾省]]的抗日同盟軍繳械,全軍移駐察哈爾省,張自忠仍任第二十九軍第三十八師師長,駐[[宣化区|宣化]]。 1934年張自忠率第二十九軍營長以上軍官至[[廬山]]參加廬山軍官訓練團,張自忠以第一名結訓。 1935年6月,由於[[何梅協定]],國民政府中央軍退出[[河北省]],於是日軍默許下,第二十九軍進駐平津。12月成立[[冀察政務委員會]],由[[宋哲元]]任委員長,張自忠任委員,兼察哈爾省省主席與第三十八師師長。 1936年6月改任[[天津]]市長,第38師亦移防天津。1937年3月,日軍突邀[[宋哲元]]訪日。 依日軍駐[[北平]]特務機關部輔佐官寺平忠輔的內部報告所示,是為「如何使[[宋哲元]]逃不出我們的掌握,乃是北平特務機關應盡全力的任務。」為減輕日方壓力,[[宋哲元]]遂命張自忠率團訪日。從4月23日至5月29日,張自忠訪問了[[東京]]、[[大阪]]、[[神戶]]、[[奈良]]、[[名古屋]]等地,但日方則宣傳為「代表團在日期間受到各方面熱烈的招待,滿載而歸,每個人都滿臉喜氣,親日氣氛的造成已收到相當效果。」雖然張自忠發表聲明稱僅 察日本工業,但國內輿論並不相信,自始張自忠被視為亲日派,甚至是漢奸。 1937年的[[七七事變]]爆發後,張自忠與[[宋哲元]]均認為日本還不至於對中國發動全面戰爭,但7月17日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在廬山發表談話,已拒絕對日方做進一步的讓步。7月25日,冀察政務委員會中止對日軍協商,同日日軍發動攻擊,28日第二十九軍軍部被日軍攻破,[[佟麟閣]]副軍長與趙登禹師長殉國。於是宋哲元決定將第二十九軍撤到[[保定]],將冀察政務委員會與北平市長都交由張自忠代理,以掩護第二十九軍撤退。但這麼一來,張自忠就成為眾矢之的,全國各大報刊紛紛發表痛斥張自忠的 献:http章,報界一度凡提及必稱「張逆自忠」。待第二十九軍撤出平津之後,張自忠從8月1日試圖逃離北平,但一直到9月3日才成功抵達天津,10月10日才在[[秦德純]]與張樾的陪同下,在[[南京市]]與蔣中正見面,之後張自忠以軍政部中將部附的身份留在南京。中央政府於12月遷至[[武漢]]後,才發表張自忠為升任第五十九軍軍長{{noteTag|第29軍撤至保定後擴編為第一集團軍,第五十九軍即第三十八師擴編而成}},編入第一戰區戰鬥序列。 === 抗日戰爭 ======= 1938年 ===={{main|1938年中国|臺兒莊大捷}}1938年1月,第五十九軍改由第五戰區節制,任機動預備隊。日軍為打通[[津浦鐵路]],第13師團(師團長[[荻洲立兵]])於1938年1月進攻[[淮河]]一線,2月初突破第五十一軍(軍長[[于學忠]])的防線,在淮河北岸建立了橋頭堡。第五十九軍奉命前往救援後,於2月15日抵達前線,對日軍展開攻擊。到22日,日軍在淮河北岸要點[[淮上区|小蚌埠]]被第五十九軍收復,第13師團被迫退回淮河南岸,兩軍遂在淮河一線對峙。 3月,由於日軍[[第5師團]](師團長[[板垣征四郎]])與第三軍團(司令[[龐炳勳]])於多日激戰後相峙於[[臨沂保衛戰]],第五十九軍於3月12日抵達臨沂西郊後,在13日至17日,與24日至30,會同第三軍團龐炳勳的部隊兩度與日軍第5師團展開戰鬥,最後第5師團被迫往東北撤退。臨沂一戰阻隔了日軍第5師團與[[第10師團]](師團長[[磯谷廉介]]),使之無法合流進攻[[徐州]]。後第10師團在[[臺兒莊]]被重创,是為[[臺兒莊大捷]]。張自忠亦因功升第二十七軍團軍團長兼第五十九軍軍長,轄第五十九軍與第九十二軍。 雖然臨沂與臺兒莊兩次戰鬥均獲得勝利,但之後由於日軍華北與華中派遣軍共派出7個師團與兩個獨立旅團,從南、北兩路在5月上旬切斷了徐州西面的交通線,集中於徐州的部隊有被包圍之虞。於是國軍主力於5月18日起往西南撤出徐州,第五十九軍負責斷後。至6月1日,第五十九軍退至[[許昌]]後才停止。當[[武漢會戰]]於6月11日展開時,第五十九軍在豫南與日軍作戰,直到9月6日奉命至[[潢川]]以掩護鄂北部隊的集結。從6日至18日,第五十九軍與日軍第10師團(師團長篠塚義男)展開潢川的爭奪戰。由於日軍從6月16日起對第五十九軍施放毒氣,且在18日切斷了潢川西方的交通線。鑒於已達成掩護的任務,張自忠在19日凌晨下令部隊從潢川西南方突圍。 1938年10月12日,張自忠因功升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仍兼第五十九軍軍長。11月13日,張自忠又被任命為[[第五戰區]]右翼兵團總司令,所轄部隊除第三十三集團軍外,還包括第二十九集團軍(總司令[[王缵绪]])、第廿八軍團(軍團長[[劉汝明]])、江防軍及若干獨立部隊等,司令部設於[[荊門]]。 ==== 1939年 ===={{main|1939年中国|隨棗會戰}}1939年3月,由於在[[京山]]一役擊退日軍,國民政府加張自忠為二級上將銜{{noteTag|加上將銜,是根據國民政府公佈之《陸軍中將加銜暫行條例》:“合於晉任二級上將之規定者,因為員額所限得先加上將銜”,“陸軍第二級上將出缺由已加上將銜之中將擇優轉補。”}},並頒四等寶鼎勳章。4月2日,蔣介石以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張自忠率部與日軍苦戰,屢建奇勳,特電嘉獎<ref name=民 >{{cite book |editors=[[李新]]總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韓信夫、姜克夫主編 |title=《中華民國史大事記》 |location=北京 |publisher=[[中華書局]] |year=2011 |isbn=9787101079982}}</ref>{{rp|6027}}。4月3日,第五戰區張自忠部渡襄河圍攻鍾祥,4月5日在城西與日軍激戰斃敵300餘人<ref name=民 />{{rp|6027}}。5月1日,日軍第11軍(軍長[[岡村寧次]])向襄河以東的[[隨縣]]與[[棗阳]]進攻。6日,襄河以東陣地為日軍突破,張自忠率第五十九軍渡河,擊退日軍後,在5月10日反而切斷了日軍的交通線,迫使日軍撤退。該役之後定名為[[隨棗會戰]]。 12月12日,軍事委員會發動冬季攻勢,以第五與第九兩個戰區為主攻地區。張自忠指揮13個師攻擊日軍第13師團(師團長[[田中静壹]]),但由於日軍已經掌握國軍的計畫,於是國軍部隊被迫進攻日軍的既設陣地。雙方在[[鍾祥]]、長壽店纏鬥三個星期後,在周碞的第七十五軍支援之下,嚴重損失的日軍才在2月下旬後撤。 ==== 1940年 ===={{main|1940年中国|棗宜會戰}}1940年5月1日,日軍為控制長江交通,切斷通往重慶運輸線,且由於日軍冬季攻勢損失嚴重,為消除第五戰區威脅,遂調集6個師團,裝甲與航空大隊,向[[棗陽]]與宜昌一線進攻,拉開[[棗宜會戰]]序幕。日軍在各戰場均無重要成果,遂分兵兩路冀圖犯中國陪都重慶,一路攻襄河東西兩岸,牽制國軍南下,一路沿長江進犯[[沙市]][[宜昌]],動員兵力10萬以上<ref name="畫史,第160頁">李怡:《抗戰畫史》,臺北:力行書局,1969年,第160頁</ref>。張自忠第三十三集團軍在[[鍾祥]][[京山]]斷日軍歸路,以完成合剿兜抄之戰略<ref name="畫史,第160頁"/>。 5月1日,日軍[[第3師團]](師團長山脇正隆)、[[第13師團]](師團長田中静壹)、[[第15師團 (日本陸軍)|第15師團]](師團長渡邊右文)、與[[第39師團 (日本陸軍)|第39師團]](師團長[[村上啓作]])對右翼兵團襄河以東各陣地發動攻擊,以其會師於棗陽。5月3日,右翼兵團長壽店陣地被突破。之後,張自忠將軍決定在5月7日率領第七十四師至河東以增援第三十八師與第一七九師。臨行前張自忠將軍寫信給集團軍副總司令[[馮治安]],內容是: :「仰之我弟如晤:因為戰區全面戰事之關係及本身之責任,均須過河與敵一拼。現已決定於今晚往襄河東岸進發。到河東後,如能與38D、179D取得聯絡,即率該兩部與馬師不顧一切向北進之敵死拼;設若與179D、38D取不上聯絡,即帶馬之三個團,奔著我們最終之目標(死)往北邁進。無論做好做壞,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以後公私,均得請我弟負責。由現在起,以後或暫別或永離,不得而知。專此布達。小兄張自忠手啟五月六日於快活鋪」 5月8日,日軍第3師團與第13師團會師,第39師團佔領棗陽。5月中旬,張自忠將軍率部渡過襄水,阻截由襄花路向棗陽集中之日軍主力<ref name="畫史,第161頁"/>。張與第三十八師與第一七九師取得聯繫。於是張自忠將軍在5月11日親率部隊往北追擊(此時張自忠將軍所指揮的部隊共第三十八師、第七十四師、第一七九師、第一八○師等,與[[騎兵]]第九師,共5個師番號,但戰鬥兵力僅2萬人),以求截斷日軍退路。為避免此一結果,日軍第13師團與第39師團便往南正面攻擊張自忠將軍部。5月13日,由於第一七九與第一八〇師為日軍所阻,因此張自忠將軍命第三十八師為左縱隊,接應第一七九師,他親率第七十四師與騎九師4個團為右縱隊,接應第一八〇師;而日軍以第39師團攻擊右縱隊,5月15日,日軍第39師團將張自忠將軍的第七十四師圍於[[宜城市|宜城]]南瓜店十里長山。 == 陣亡 ==1940年5月16日,張自忠將軍與日軍在方家集激戰,所部官兵在激烈的攻防戰鬥中僅剩1,500餘人,傷亡殆盡。屬下警衛員谷瑞雪勸其向東南山口撤退,但遭張自忠將軍拒絕並親自到陣前指揮攻擊,身中5彈卻仍不退後。未幾,張將軍又身中一彈,在彌留之際,喃喃說道:(我這樣死,對國家,對長官,對人民,良心平安)後,欲持佩槍自戕,為部下奪槍阻止;日軍隨後在大約16:00時分攻破張自忠將軍指揮部,張將軍最終壯烈殉國,其麾下之第七十四師官兵亦全部戰死{{noteTag|日軍戰史資料中記載,張自忠最後是由日軍第三中隊長[[軍曹]]堂野開槍打中頭部,而第四隊[[一等兵]]藤岡再以刺刀補擊刺殺。}}。日軍把張自忠將軍遺體審認無誤後,在方家集徵調來一口[[棺木]]盛殮,並豎木牌,墓碑上書:「支那大將張自忠之墓」;當天深夜,日軍設在漢口之廣播電台插播張自忠陣亡消息<ref>{{cite book|url=https://books.google.com.hk/books?id=RscrAwAAQBAJ&pg=PT119&lpg=PT119&dq=%E6%A6%AE%E5%AD%97%E7%AC%AC%E4%B8%80%E8%99%9F%E6%A6%AE%E5%93%80%E7%8B%80&source=bl&ots=xnOVevGMUN&sig=V4ldiqZvJJz_id17-U1XcCU4Zug&hl=zh-TW&sa=X&ved=0ahUKEwjh6oDK7erLAhVFFpQKHfnUDoEQ6AEIGzAA#v=onepage&q=%E6%A6%AE%E5%AD%97%E7%AC%AC%E4%B8%80%E8%99%9F%E6%A6%AE%E5%93%80%E7%8B%80&f=false|title=《戰爭年代的民族英雄》|author=謝塵|quote=並稱:「我皇軍第三十九師團官兵在荒涼的戰場上,對壯烈戰死的絕代勇將,奉上了最虔誠的崇敬的默禱,並將遺骸莊重收棺入殮,擬用專機運送漢口。」}}</ref>。第三十八師師長黃維綱獲報後,組織了一支敢死隊將遺體奪回,5月18日送回集團軍司令部,以上將禮服重殮,經宜昌轉送回重慶。張將軍殉國後,國府明令褒揚特予國葬<ref name="畫史,第161頁"/>,追晉陸軍[[二級上將]]。5月28日,[[靈柩]]抵達重慶,蔣介石率軍事委員會的高級將領與國民政府[[五院]]院長親臨致祭,蔣介石更是撫棺痛哭。 == 榮譽和紀念 =={{seealso|张自忠路}}1940年7月7日,國民政府明令褒揚故陸軍上將、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令稱:張自忠「久膺軍寄,夙著忠貞,蘆溝橋事變後,轉戰前方,屢建奇勳,方冀干城永寄,翊成復興大業,乃以鄂中戰役,親當前鋒,抱成仁取義之決心,奮勇截敵,重創喋血,猶復猛進不已,並淳諄以效忠國家民族雪耻復仇勖勉部眾,終因傷重殉職,全軍感痛,政府追懷壯烈,軫悼良深」<ref name=民 />{{rp|6329}}。11月16日,故陸軍上將張自忠靈櫬移厝重慶北碚[[张自忠墓|新建墓地]],是日舉行移靈典禮,蔣介石親臨主祭,馮治安及重慶軍政高級長官均前往致祭<ref name=民 />{{rp|6415}}。 1940年8月15日,[[延安]]各界千餘人舉行追悼張自忠、陳安寶、鄭作民、鍾毅將軍大會,朱德、[[蕭勁光]]、[[王若飛]]、[[王稼祥]]、[[王明]]等到會,毛澤東送「盡忠報國」挽詞<ref name=民 />{{rp|6351}}。 1942年12月31日,國民政府明令張抗戰殉職將領張自忠入祀全國[[忠烈祠]]<ref name=民 />{{rp|7021}}。1944年8月10日,國民政府令改湖北[[宜城縣]]為自忠縣(今宜城市),以紀念故陸軍上將張自忠將軍<ref name=民 />{{rp|7496}}。1945年2月10日,國民政決定將湖北省宜城縣改名自忠縣,以紀念抗日之張自忠將軍<ref name=民 />{{rp|7658}}。張自忠殉國年五十,遺有二子一女,妻李氏,因病在上海療養,聞耗絕食而死<ref name="畫史,第161頁"/>。張自忠與夫人李敏慧在1908年結婚。育有二子張廉珍、張廉静和一女張廉云。張夫人後於上海因癌症過世{{noteTag|張自忠女儿张廉云说父亲阵亡三个月后,母亲也因为癌症去世了<ref>{{cite web |title=扬壮烈之志铸军人之魂——怀念父亲张自忠 |url=http://lishi.zhuixue.net/m/mrenview.bytravelphp?aid=47360 }}</ref>}},國民政府特頒「相成忠傑」匾額以嘉節行。[[File:李敏慧.cnPNG|250px|thumb|right|張自忠夫人李敏慧]] 1946年,張自忠獲國府頒榮字第一號榮哀狀。1947年3月13日,[[北平市]]政府颁令,将铁狮子胡同改为[[张自忠路 (北京)|张自忠路]],該路名沿用至今。[[天津市]]和平区海河西岸有[[张自忠路 (天津)|张自忠路]],上海和武漢亦有张自忠路以示紀念。5月10日,國民政府明令國葬國民政府故委員[[蔡元培]]、故陸軍上將張自忠<ref name=民 />{{rp|8352}}。 1951年,蔣介石至台灣[[阿里山鄉|阿里山]]視察,發現該區有一紀念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之地名「兒玉」,更名為[[自忠]]。[[臺灣]][[桃園市]][[中壢區]]有自忠街、自忠二街和自忠三街,以紀念張自忠將軍。 1982年4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張自忠為[[革命烈士]]。2010年5月16日,重慶市舉行儀式紀念张自忠將軍殉國70週年。 == 参见 ==*民國30年[[國民革命軍集團軍序列]]*[[抗日战争]]、[[抗日烈士|抗日烈士列表]]*[[天津领导人]]*[[柯俊雄]]*[[張自忠故居]](天津)、[[张自忠旧居]](北京)*[[英烈千秋]]、[[勇士們 (電視劇)]] == 注释 =={{NoteFoot}} == 参考资料 ===== 引用 ==={{Reflist}} === 书籍 ===*{{cite book|author= 祝康|authorlink= |title=《英烈千秋-張自忠傳》|publisher= 近代中國社|series= 先烈先賢傳記叢刊|year= 1982|isbn= }}*{{cite book|author=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authorlink= |title=《張自忠烈士傳》|publisher=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series= |year= 1967|isbn= }}*{{cite book|author= 張其昀,魏汝霖|authorlink= |title=《抗日戰史》|publisher= 國防研究院與中華大典編印會|series= |year= 1966|isbn= }} == 外部链接 =={{Wikiquote}}*[http:/history/www.zhangzizhong.htmlnet 梅花上将张自忠民间纪念站、59军人物志、西北军史料汇编]*[http://www.epochtimes.com/b5/7/11/30/n1919510p.htm 抗戰殉國的最高將領:英烈千秋張自忠] {{-}}{{start box}}{{s-before|[[秦德純]]}}{{s-title|[[中華民國]][[北平市]]市長|1937年-1938年}}{{s-after|?}}{{s-before|[[萧振瀛]]}}{{s-title|[[南京国民政府]][[天津市政府 (中华民国)|天津市政府]]市长|1936年8月-1937年7月}}{{s-after|日占时期[[天津市治安维持会|天津市]]市长<br />[[高凌霨]]}}{{end box}} {{北京市市长|ROC}}{{天津市市长|ROC}}{{察哈尔行政长官|ROC}}{{河北行政长官}} {{DEFAULTSORT:Zhang張}}[[Category:中華民國陸軍二級上將]][[Category:国民革命軍將領]][[Category:西北军将领]][[Category:中原大戰人物]][[Category:北伐人物]][[Category:護國戰爭人物]][[Category:中国抗日战争牺牲者]][[Category:中國國民黨黨員]][[Category:临清人]][[Category:张姓|Z自忠]][[Category:葬于重庆]][[Category:七七事变人物]]
10,25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