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靖康之变

增加 3,543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金朝兴起 ===
<p style="text-indent:2em;">女真先世称肃慎,源出自靺鞨七部中的黑水靺鞨,原居住在今黑龙江与松花江合流以下的黑龙江流域的南北地区。辽天庆四年(1114年)九月,辽朝加强对宁江州(今吉林扶余东)的防御,[[阿骨打]]集诸路兵誓师于来流水(今拉林河),举起抗辽斗争的义旗。接着攻占辽的宁江州、出河店(今黑龙江肇源西南的吐什吐)、宾州(今吉林农安东北)、咸州(今辽宁开原)。终于在次年(辽天庆五年,宋政和五年)正月初一日(1115年1月28日)即帝位,国号为金,年号为收国,是为金太祖。 [1] <ref>《金史·本纪第二·太祖》:收国元年正月壬申朔,群臣奉上尊号。是日,即皇帝位。上曰:“辽以宾铁为号,取其坚也。宾铁虽坚,终亦变坏,惟金不变不坏。金之色白,完颜部色尚白。”于是国号大金,改元收国。 </ref>
<p style="text-indent:2em;">金朝从建国伊始就确定了以农为本,不改易旧俗,发展奴隶制和抗辽灭辽的对内对外的方针。宣和五年(金天辅七年,1123年)八月,金太祖死,弟吴乞买即位,是为太宗,基本上继承太祖事业,继续平定[[张觉]],张觉叛军被宗望平定,张觉逃奔于宋。 [2-3] <ref>《金史·列传七十一》:天辅七年五月,左企弓、虞仲文、曹勇义、康公弼赴广宁,过平州,觉使人杀之于栗林下,遂据南京叛入于宋,宋人纳之。太祖下诏谕南京官吏,诏曰:“朕初驻跸燕京,嘉尔吏民率先降附,故升府治以为南京,减徭役,薄赋税,恩亦至矣,何苦辄为叛逆。今欲进兵攻取,时方农月,不忍以一恶人而害及众庶。且辽国举为我有,孤城自守,终欲何为。今止坐首恶,余并释之。”觉兵五万屯润州近郊,欲胁迁、来、润、隰四州。阇母自锦州往讨之,已败觉兵,欲乘胜攻南京,时暑雨不可进,退屯于海堧。无何,阇母再败觉兵,复与战于兔耳山,阇母大败,觉报捷于宋。宋建平州为泰宁军,以觉为节度使,张敦固等皆加徽犹阁待制,以银绢数万犒军。</ref> 金太宗即位之初,对宋朝守太祖的命令,与[[西夏]]议和。 [4] 这主要是为稳定南京(原平州)的形势以及进一步擒捉辽[[天祚帝]],这是当时灭辽所需要的,也是为巩固金代辽而统治所需要的。金对宋不断派遣使臣通好。天会三年三月二十日(1125年3月26日),天祚帝被擒,辽亡。六月,金派李用和等充告庆使如宋。 [5] <ref>《金史·本纪第三·太宗》:六月庚申,以获辽主,遣李用和等充告庆使如宋。 </ref> 金灭辽后,继辽与宋对峙。金与辽不同,是个新兴起的政权,这个政权的出现和发展使当时南北双方的政治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当时亦不再是金宋夹攻灭辽,而是金代辽与北宋的和战问题。金代辽而为宗主。
=== 海上之盟 ===
== 战争起因 ==
<p style="text-indent:2em;">与金朝缔结盟约之后,北宋出兵燕云。但由于宋军腐败,缺乏战斗力,数十万大军两次攻打辽南京(今北京),均被辽守军打败,辽南京还是由金军攻占。宋每年加付一百万贯钱为代税钱,随同每年的“岁币”交付给金朝,宣和五年(金天会元年,1123年)四月,金方将燕京及所属九州中的西部六州归宋。但燕京居民大部已被金俘往东北作奴隶,宋所得的只是“城市邱墟、狐狸穴处”残破不堪的一座空城 [6] <ref>《三朝北盟会编》卷16,宣和五年四月十七日引《平燕录》。</ref> ,宋设燕山府路统治新得的燕京地区。云州(辽西京)地区,[[金太祖]]也表示在宋出犒军费给金的条件下归属宋朝。五月,金已许将朔(今属山西)、武(今山西神池)、蔚(今河北蔚县)三州先归宋,还没有来得及执行,就因同年六月金太祖病死而中止。
<p style="text-indent:2em;">[[金太宗]]即位之初也是遵守盟约的。宣和六年(金天会二年,1124年),当时的主将完颜宗翰、完颜宗望都反对割山西地与宋,太宗还说:“是违先帝之命也,其速与之。” <ref>[7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905269/4cbbzSRhyZyOBzutzcjyYjLcqpiP6J6smTwhWy-ANMUr-KugBzkZNTlpWnAfi1DcF0QMy64_b9ok9TaHk2-Ac3rWqo0v795nNwdCevti3A 《金史·卷三·太宗本纪》.国学导航.2019-01-08] </ref> 宗翰、宗望反对割山西地,《金史·宗翰传》有一段记述很清楚:“宗翰复奏曰:‘先皇帝征辽之初,图宋协力夹攻,故许以燕地。宋人既盟之后,请加币以求山西诸镇,先皇帝辞其加币。盟书曰:无容匿逋逃,诱扰边民。今宋数路招纳叛亡,厚以恩赏。累疏叛人姓名,索之童贯,尝期以月日,约以誓书,一无所致。盟未期年,今已如此,万世守约,其可望乎。且西鄙未宁,割付山西诸郡,则诸军失屯据之所,将有经略,或难持久,请姑置勿割。’上(太宗)悉如所请。”
<p style="text-indent:2em;">据此宋朝亦知求山西地并非失约,因之请加币以求之,金太祖不要宋朝的加币独许之,这是把合法占领的原辽地让给宋,其目的是为和好,其条件是“无容匿逋逃,诱扰边民”。完颜宗翰认为宋朝已违反条件的规定,是败约的行为,因此反对再割山西诸镇与宋朝,同时也是从巩固金朝西边的形势出发的。宣和五年(金天会二年,1123年)十一月,金军打败张觉,张觉逃亡燕山府藏匿,金朝向北宋索要张觉。后来北宋虽然杀张觉送回首级,但北宋藏匿金朝叛将一事成为金朝南侵的借口。 [8] <ref>陈振.《宋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第430-421页</ref>
== 战争经过 ==
=== 金兵侵宋 ===
<p style="text-indent:2em;">[[宋徽宗]]宣和七年(金天会三年,1125年)八月,完颜宗望、完颜宗翰以张觉事变为由奏请攻宋。十月,东路完颜宗望率军自平州(今河北秦皇岛市卢龙县)攻燕山府(今北京西南)。宋易州(今河北保定市易县)戍将韩民毅投降。十二月甲辰(阳历1126年1月2日),于白河(今北京密云县白河峡谷)和古北口(今北京密云县古北口镇)大败宋军;两天后,宋将郭药师降,宋燕山府防卫崩溃;不久破宋中山(今河北定州)派来援军三万人,1月14日又破宋兵五千于真定府(今河北正定),1月22日克信德府(今河北邢台)。 [9] <ref>《金史·完颜宗望传》:顷之,宋少帝以书诱余睹,肃仲恭献其书,诏复伐宋。八月,宗望会诸将,发自保州。耶律铎破敌兵三万于雄州,杀万余人。那野败宋军七千于中山。高六、董才破宋兵三千于广信。宋种师闵军四万人驻井陉,宗望大破之,遂取天威军。东还,遂克真定,杀知府李邈,得户三万,降五县。遂自真定趋汴。</ref>
<p style="text-indent:2em;">西路左副元帅完颜宗翰则率军自大同攻太原(今均在山西),没有宗望顺利。天会三年十二月庚子日(阳历1125年12月29日)攻克朔州(今山西朔州),戊申日(阳历1126年1月6日)破代州(今山西代县),阳历1月13日中山投降,1月15日包围太原,但在太原受阻。以至贻误军机,直到得知完颜宗望已经和宋讲和以后才罢兵。 [10] <ref>《金史·完颜宗翰传》:宗翰发自河阴,遂降朔州,克代州,围太原府。宋河东、陕西军四万救太原,败于汾河之北,杀万余人。宗望自河北趋汴,久不闻问,遂留银术可等围太原,宗翰率师而南。天会四年降定诸县及威胜军,下隆德府实潞州。军至泽州,宋使至军中,始知割三镇讲和事。路允迪以宋割太原诏书来,太原人不受诏。宗翰取文水及盂县,复留银术可围太原。宗翰乃还山西。</ref>
<p style="text-indent:2em;">靖康元年(金天会四年,1126年)正月己巳日(1月27日),宗望军渡过黄河。第二天攻下滑州(今河南滑县),正月,包围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因汴京守御使[[李纲]]抵抗得力而未能破城。二月,胁宋以康王[[赵构]]、太宰[[张邦昌]]为人质,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今属河北)三镇议和。 <ref>[网址 标题.网站.日期] </ref>[11-12]
=== 第一次开封之战 ===
<p style="text-indent:2em;">完颜宗望的金国东路军第一次围攻开封不果,临走前派人入城辞行,并送来一封拜辞信,说是“非不欲诣阙廷展辞,少叙悃愊,以在军中,不克如愿,谨遣某某等充代辞使副,有些少礼物,具于别幅,谨奉书奏辞。”
<p style="text-indent:2em;">完颜宗望退军之时,[[种师道]]之弟种师中率领的西军精锐秦凤军三万人开到东京开封,种师道即命他率部尾随金军之后,俟其半渡而击之,完全消灭其尚在南岸的一半,将金国最精锐的东路军打残以消后患。李纲也建议用澶渊故事 <ref>[网址 标题.网站.日期] </ref>[13] “护送”金军出境,密告诸将有机会就纵兵追击。宋钦宗也同意李纲表面上的建议,派军十万,紧紧“护送”。但吴敏、唐恪、耿南仲等投降派又最终压到了主战派,派人在黄河边上树立大旗,严令军队不得绕过大旗赶金军,否则一概处死。
<p style="text-indent:2em;">以后种师道又提出亡羊补牢的办法,建议集合大军驻屯黄河两岸,防止金军再次渡河,预为下次“防秋”之计 <ref>[网址 标题.网站.日期] </ref>[14] 。宋钦宗准奏施行,不久又被吴敏、唐恪、耿南仲等投降派大臣压到,认为万一金军不来这笔巨大的军事费用会被浪费,拒绝采用[[种师道]]之言。以后种师道气愤致疾,以至病死。李纲则被外调河北河东宣抚使,无所作为,最后被逐到江西。
=== 金第二次攻宋 ===
* 再次,第一次围城以前,北宋朝廷在完颜宗望到达开封的前夕定下了战守之策。[[李纲]]被任命为亲征行营使和御营京域四壁守御使,取得主持战守的大权。而第二次围城时,李纲已经因为姚平仲劫寨失败一事和种师道一起被褫夺军权,宋钦宗把战、守、和的全权都授给宰相何?。何?一边迷信妖人郭京的六甲神兵,一边派出枢密使冯澥到完颜宗翰军中求和,自以为双料保险,却不是守城之道。宋钦宗又临时派待罪在京的刘韐提举四壁守御,另外又以次相孙傅为守御使,事权不一,掣肘实多。孙傅和何?一样,把希望寄托在妖人郭京的六甲神兵身上。
<p style="text-indent:2em;">第二次围城时,完颜宗望的东路军增加到八万人,主要将领完颜阇母、完颜昌、刘彦宗等仍在军中,只有郭药师以燕京留守的名义,留驻燕京 <ref>[网址 标题.网站.日期] </ref>[15] 。西路军仍以完颜宗翰、完颜希尹、完颜娄室三大将为主副帅,完颜银术可等战将都属麾下,汉人高庆裔,时立爱为谋主。完颜娄窒、完颜希尹两人轮流至潼关外督师阻止宋朝的西军勤王。西路军的总人数,原来与东路军相等,也是六万余人,经过长期的围攻太原,兵力不断补充,总数增加了一倍以上,这时除封锁潼关的五万人外,仍有七八万人参加第二次开封围城。计东西两路金军的兵力已超过十五万人,比第一次围城战增加了一倍半。而宋朝这边,第一次围城时开封原来的禁军加上西北陆续开来的勤王军,总数达到二三十万人。
[[File:201371814193618.jpg|缩略图|右|[http://www.qulishi.com/UploadFile/201371814193618.jpg  原图链接] [http://www.qulishi.com/huati/jingkangzhichi/  来自趣历史]]]
<p style="text-indent:2em;">解围后,这些大军没有安放到应当去的地方,一部分被遣送复员回西北,一部分参加太原解围战而遭到损失,一部分在黄河南岸溃散,还有一部分被投降派大臣唐恪、耿南仲以经济上的理由遣散。以致第二次围城时城内守军不满七万。各地勤王军早已受到唐恪、耿南仲的命令而裹足不前。只有南道总管[[张叔夜]]与两个儿子伯奋、仲熊违抗这一投降式的朝命,募兵一万三千人勤王,在颍昌府遭遇完颜宗翰部,大小十八战互有胜负,最后全军突入开封城,这是第二次围城之役中唯一的一支能够进入开封城的勤王军。
== 战争结果 ==
=== 北宋灭亡 ===
<p style="text-indent:2em;">北宋灭亡后,已经退位的宋徽宗[[赵佶]]与北宋皇帝钦宗赵桓以及皇室、皇族、贵戚、近臣、各种工匠等14000多人,被押往金国。徽、钦二帝先后被囚禁在燕京(今北京)、中京(内蒙宁城县)、上京(黑龙江省阿城市)、韩州(辽宁省昌图县)等地,最后迁徙至五国城(黑龙江省依兰县)。徽、钦二帝在五国城囚禁的时间最长。钦宗后被迁往金上京及燕京,最终于被俘29年(1156年)后死于燕京。徽、钦二帝在金兵的押解下,一路北行,宋徽宗被金帝辱封为昏德公。从汴京到韩州期间,基本上处于辗转迁徙过程,到了五国城后,囚禁生活才稳定。天会十三年(1135年),徽宗由于8年的俘虏生活,有家不能归,有国不能回,精神上始终处于落魄他乡的压抑状态,再加上身患重病,于四月病故。 <ref>[网址 标题.网站.日期] </ref> [16-17]
<p style="text-indent:2em;">靖康之变后,金朝授意宋在汴京的其余官僚议立伪政权。汴京的一些官吏、人民等向金军请求复立赵氏,被金军拒绝。经过反复商议,金军绝不允立赵氏,所以二月十一日,宋百官议立张邦昌。在金兵的压力下,十三日,留守司、开封府召集文武官员、僧道、军民并到宣德门集议拥戴张邦昌事。 <ref>[网址 标题.网站.日期] </ref> [18] 南宋政权建立之后,李纲等议张邦昌僭逆及受伪命,要求给予处分。赵构将其流放于潭州(今湖南长沙),不久赐死,年四十七。张邦昌伪政权之亡,使金以傀儡政权统治宋之土地计划失败。天会八年(1130年七月)七月二十七日金太宗又下诏,立扶持宋朝降臣、原济南知府[[刘豫]]为皇帝,国号“大齐”, <ref>[网址 标题.网站.日期] </ref>[19] 定都北京大名府,管辖黄河故道以南的河南、陕西地区,史称“伪齐”。天会十五年(1137年)十一月,金熙宗废除齐国, <ref>[网址 标题.网站.日期] </ref> [20] 在汴京设立行尚书台,治理河南、陕西地区。
=== 宋室南迁 ===
<p style="text-indent:2em;">东京沦陷后,康王[[赵构]]于靖康元年(天会四年,1126年)十二月一日于相州建大元帅府,就任大元帅,此时金军早已攻占开封的城墙,北宋处于存亡危急之际,钦宗再次蜡书诏令赵构入援开封。赵构一面传檄河北各州府起兵会于北京大名府,于中旬派小部队南下汤阴(今属河南)作疑兵,自率近万军队出北门北上,经临漳(今河北临漳西南),踏河冰渡过黄河,到达大名。靖康二年(天会五年,1127年)正月初逃到东南方的东平府。二月下旬初,赵构等逃到济州。金军建立伪楚后,在济州的群臣即想奉康王赵构在济州称帝以重建宋朝,赵构采纳了宗泽的建议,前往作为宋太祖[[赵匡胤]]兴王之地的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然后再即位当皇帝。赵构见时机成熟,遂于五月初一日(1127年6月12日)在南京应天府即位,改元建炎,是为宋高宗,后建都(行在所)于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
<p style="text-indent:2em;">高宗即位后,尊元祐皇后为元祐太后(后改隆祐太后,即孟宋高宗播迁形势 太后),任命[[黄潜善]]为执政、[[汪伯彦]]为枢密院长官,分别兼任统兵的御营使和副使,实际掌握军政大权。封原伪楚帝张邦昌为太保、郡王,并参决大事。随后任命主张抗金的名臣李纲为右相。高宗被迫表示:“朕当与卿等独留中原,训练将士,益聚兵马。 <ref>[网址 标题.网站.日期] </ref>[21-22] 都城(开封),可守;虽金贼,可战。” <ref>[网址 标题.网站.日期] </ref>[23] 同时将孟太后、六宫及卫士家属发往东南,作南逃的准备。当八月初孟太后等离开封府到应天府后,高宗已决定逃往江南地区,遂于八月初升黄潜善为右相,李纲虽同时升为左相,但十多天后即因反对逃往东南而罢相,任相仅两个半月,高宗随即令孟太后逃往江宁。九月,金军按照与伪楚的地界划分,逐渐分兵占领河北、河东州县,而被贬的伪楚帝张邦昌也于同月下旬被处死于贬地潭州。
[[File:2013718142711.jpg|缩略图|右|[http://i.qulishi.com/UploadFile/2013-7/2013718142711.jpg  原图链接] [http://www.qulishi.com/huati/jingkangzhichi/  来自趣历史]]]
<p style="text-indent:2em;">为了躲避金军可能的南侵,十月初一,高宗立即从南京应天府乘船南逃,同月末即逃到扬州。南宋的建立、伪楚的消灭与张邦昌被杀,违背了金太宗不立赵氏而立异姓为帝,作为附属国的条件。宋高宗还否定了北宋钦宗割让河北、河东两路并成为金朝属国的承诺,而且任命了河北招抚使与河东经制使以图收复两河地区,公然与金抗衡。金太宗随即于同年十二月下诏进攻南宋,但在战略上是采取会师河北进攻南宋,还是先取陕西,然后进攻南宋,金军将领意见不一。金太宗决定:“康王(赵)构当穷其所往而追之,俟平宋,当立藩辅如张邦昌者。陕右之地,亦未可置而不取。” [23] ,命娄室率西路金军,作为偏师,以进取陕西;左副元帅宗翰(粘罕)率军会合右副元帅宗辅(讹里朵)于濮阳(今属河南),组成东路金军,作为进攻南宋的主力,发动了南宋建立后金军第一次大规模南侵的军事行动。
== 战争影响 ==
=== 北方地区破坏 ===
<p style="text-indent:2em;">北宋的纺织业主要是丝织业,其次为麻纺织业。作为两税的 “丝帛”类的七类产品,有四种即绢、布、丝绵、紬,其中绢的数量最大,而北方的京东地区是产绢的集 中地,“契丹谓之绫州区,真是名 副其实的产绫地区”,占全国总量的百分之十六以上,但这两个地区恰恰是金军两次南侵的受害最严重的地区,这对于北宋的纺织业是个不小的损失。 [27] 北 宋各种手工业作坊的规模和内部分工的细密程度,都超越前代。生产技术发展显著,产品的种类、数量、质量大为增加和改进。最杰出的要算是北宋时期的各种瓷器了。当时,烧造瓷器的窑户,遍布全国各地,所造瓷器各具特色。但是随着金军的两次南侵,制造瓷器的窑厂大都被毁,珍贵精美的瓷器大都被掳去金朝,技术高超的瓷器制造师傅也损失很多。北宋的铸钱业、采矿、冶炼业既受自然条件的制约,也受政府政策的影响,但“靖康之变”前后时期,政府根本无法正常运作。“朝令夕改,各州所造铜、铁钱不足往日之数”。在金军两次南侵过程中,北宋与西夏等国的互市贸易可以说备 受打击甚至无法继续下去,“少有蕃商舶船前来”。 <ref name="MYT">[网址 标题.网站.日期] </ref>[27] 靖康之变,金兵大举南下侵宋,北宋灭亡;取而代之的南宋,其统治范围狭小,仅仅只是秦岭淮河以南的江南地区,国土面积只是北宋的三分之二。南宋偏安东南,完全丢失传统农耕区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田赋收入大幅度减 少,财政开始倚重非农产业。 <ref>[网址 标题.网站.日期] </ref> [28]
=== 经济重心南移 ===
<p style="text-indent:2em;">靖康之变客观上加强了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的融合。随着金军的两次南侵,北方各民族人民的家园被毁,广大人民不得不背井离乡,出现了历史上又一次南迁的浪潮。靖康之变后,北方的经济重心已然受到很大影响,加之无数难民迁至南方,必然导致经济中心南移。在经济重心南移的同时,北方少数民族也不断融入汉族的生活区域中,南北方民族的生产技术互相借鉴,生活习惯和民族文化也不断融合。总之,大量北方少数民族迁至南地不但补充了南方的劳动力,也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增加了南方的军事力量,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的融合,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27] <ref name=MYT/>
== 战争评价 ==
* 《[[永乐大典]]》:靖康之变,耻莫大焉。仇雪耻,今其时矣。 <ref>[网址 标题.网站.日期] </ref> [24] * [[吕思勉]]:宋朝的灭亡,可以说是我国民族的文化,一时未能急剧转变,以适应于竞争之故。原来游牧民族以掠夺为生产,而其生活又极适宜于战斗,所以其势甚强,文明民族,往往为其所乘,罗马的见轭于蛮族,和中国的见轭于五胡和辽、金、元、清,正是一个道理。……试看宋朝南渡以后,军政的腐败,人民的困苦,而一部份士大夫反溺于晏安酖毒,歌舞湖山可知。 <ref>[网址 标题.网站.日期] </ref>[25] * [[胡绳]]:当金兵南下时,一路经过险关要津,全无宋兵抵御,使金人都叹息说,宋朝太无人了。足见当时宋朝军队的无能了。 <ref>[网址 标题.网站.日期] </ref> [26]
== 史书记载 ==
* 《靖康稗史笺证》 <ref>[网址 标题.网站.日期] </ref> [29] * 《南征录汇》 <ref>[网址 标题.网站.日期] </ref>[30] * 《开封府状》 <ref>[网址 标题.网站.日期] </ref> [31] * 《呻吟语》 <ref>[网址 标题.网站.日期] </ref>[32] * 《青宫译语》 <ref>[网址 标题.网站.日期] </ref>[33] * 《宋俘记》 <ref>[网址 标题.网站.日期] </ref>[34]
== 注释 ==
{{NoteFoot}}
 
== 参考资料 ==
{{Reflist}}
 
 
== 相关视频 ==
8,40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