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段玉裁

增加 834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不仅如此,段玉裁还认为,通过追求真知的活动,上可以神交古人,下可以神交后人,使人的生命存在超越时间限制,进入永恒的境界:"夫人有心得之处、超乎古人者,必恨古人不我见,抑余以为古人有言有为,未尝不思后人处此必有善于我者,未尝不恨后之人不可见也。"在追求真知的活动中寻求短暂生命的永恒意义,这一价值理想说明,乾嘉学者的学术活动并不仅仅是外在的政治压迫的结果,他们在考据学中找到了精神寄托。
段玉裁并未简单重复老师的观点,而是在"求是"的问题上发展了戴震的学说。他认为"追求真是"是一个历史过程,从原则上说后代胜于前代,后人通过研究不得已要与前人不同,是追求真理的一般规律所致,并非有意难为前人。他说:"著书者,固以天下后世信从真是之为幸,而非以天下后世信从未必真是之为幸。左氏非不乐公羊、谷梁之后出,杜氏非不乐刘炫辈之后出,朱子在今,必深幸诋议之有人。夫君子求为可信,不求人之信。求其真是,而亦不敢自必为真是。此真是之所以日出也。"与戴震所说的"十分之见"的自信相比,段玉裁更明白"真是"不易得,而且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术研究的深入,"真是"也在不断发展。[1]<ref>[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1/06-16/3117019.shtml 段玉裁的学术精神与学术贡献],中国新闻网,2011年06月16日</ref>
'''经学研究'''
在"经学"研究方面,段玉裁没有写出系统的哲学著作,但他通过对《春秋》、《左传》、《大学》等经典文本中的具体字义、句子的辨析,尤其是对明世宗继统问题的系统研究,阐发了其政治伦理思想,也提出过一些突破传统经学思想的主张。晚年的段玉裁在写《十经斋记》一文时,对于训诂、名物、制度、民情物理四者三致其意,而且自称"不敢以老自懈"。段玉裁对于名物、训诂、制度的研究,主要表现出"求是"精神,而对于"民情物理"的关心,则表达了"求道"的理想。<ref>[2http://www.gmw.cn/content/2010-07/02/content_1167845.htm 段玉裁与清代学术国际研讨会综述], 光明网, 2010-07-02</ref>
段氏博大精深的小学是段氏经学的方法论支撑。清初顾炎武在回答什么是经学问题时曾说:"理学,经学也。"就是"舍经学即无理学",同样,我们也可以说,舍小学即无经学。段氏小学为解经服务,小学是治经的工具。段氏小学伟岸,经学成就亦因此富厚。经学史在段玉裁那里,实在是围绕群经的语学工具逻辑应用史,经学史是经书传注史。
自然科学与读经。段玉裁十分重视自然科学入经,章炳麟《检论清儒》曾说段玉裁以"十三经"为少,"宜增《大戴礼记》、《国语》、《史记》、《汉书》、《资治通鉴》,及《说文解字》、《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皆保氏书数之遗,集是八家,为二十一经",这样,段氏所增八经中有两经是数学书,足见段氏说经对自然科学的重视。
还有一点也很值得注意,就是段玉裁对今文经的包容态度。段玉裁曾特别要他的外孙龚自珍向古文经学者程瑶田学习。后来今文经学家龚自珍写成《明良论》四篇,揭露清代官僚政治的腐败,段玉裁80岁时读到此文,盛赞其"切中今病","髦(出类拔萃)矣!犹见此才而死,吾不恨(遗憾)矣。"<ref>[http://www.gmw.cn/content/2010-07/02/content_1167845.htm 段玉裁与清代学术国际研讨会综述], 光明网, 2010-07-02</ref>
'''语言文字学'''
[[File:T01baa130fb7bf0c15f.jpg|左|[https://p1.ssl.qhmsg.com/dr/220__/t01baa130fb7bf0c15f.jpg 原图链接]]]
段玉裁主要继承、深化并细化了戴震的语言学研究,在声音与意义的关系、经典中"本字"的考订、汉人注经原则的发明等古典语文学方面,成就突出。[1]<ref>[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1/06-16/3117019.shtml 段玉裁的学术精神与学术贡献],中国新闻网,2011年06月16日</ref>
段玉裁一生最重要的学术成就在语言文字学,主要成果集中在《说文解字注》一书中。"注释"是古人著书立说的重要体裁,如果说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重在经汉字字形揭示汉字的本义,清代段玉裁则重在用传世文献揭示汉语词的引申义。我们今天讲段注在词义学、词汇学上的贡献,主要是以段注引申义为基础的。段注把古今的字形、字音、字义都贯通起来,因而更显得体大思精。
段注的另一个重要贡献,就是把九千多个汉字安置于新的古音韵系统,一一标明各字的韵部。附于段注书后的《六书音韵表》就是九千多字的位置系统,即上古韵部系统。段玉裁古韵学成就可以归纳成两个方面:一是提出了一系列古音学的原理,成为古音理论的集大成者,特别是开辟了从谐声偏旁入手来研究古韵分部的新途径和新的方法系统。二是分上古韵六类十七部,超迈前人,启导后来。段玉裁、戴震论韵十五年成为学术史上的佳话。经过研讨,在上古"支、脂、之"三韵部分立问题上,双方达成共识。但在上古真部与文部的分立问题上,戴始终没有接受段的意见,今天,上古真、文分部已成定论,段是正确的。
段注的再一个重要贡献是,除了指出《说文》各部首内相关汉字之间的意义联系,使许慎《说文》变得井井有序,"如一篇文字"以外,还就全书范围内意义相关字不断勾稽指示,使之组合类化。<ref>[http://www.gmw.cn/content/2010-07/02/content_1167845.htm 段玉裁与清代学术国际研讨会综述], 光明网, 2010-07-02</ref>
段玉裁高足弟子之中,长洲徐颋、嘉兴[[沈涛]]、女婿仁和龚丽正(龚自珍之父)较为知名,长洲[[陈奂]]尤其得其学识真传。[3]
'''个人著述'''
'''文献整理'''
段玉裁不但在整理文献的实践中作出了不朽的业绩,同时他总结实践经验,又提出很多卓越的见解,诸如"改字"问题、误校问题、分别作者之是非与本子之是非等,卓识宏议,发人之所未发,至今为学者所称道 。关于"改字"问题,总的说来,他是主张"勇改"的,认为当改则改,知错不改反而会留下后果。但是他同时又反对妄改、擅改,因为妄改、擅改会造成更恶劣甚至难以挽回的后果。 甘苦有得之言,发人深省!段玉裁校书不迷信古本,而是主张依靠自己的学识,善加判断。他分析经书的"疏"与"经注"本来都是各自单行的,各家所守的"经注"以及单行的"疏"受授不同,其字其说龃龉者多,自《十三经》合刊注疏音释,学者能够识别其源流同异的并不多。在这样复杂的情况下,仅仅依靠古本来校勘经书的文字,已不能够解决问题,最后只有凭借自己的学识作出抉择。《十三经注疏·释文校勘记序》指出:"顾自唐以来,而徒沾沾于宋本,抑末也。"可见段玉裁不独鄙视俗本为不足据,就是通常以为的精善宋本,也亦去其积误而探其义理以定是非,这就恐怕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了。他认为校勘者必须具备深厚的学力和扎实的基本功。段玉裁在校勘方面的绝诣,有很多校例已为当代发现的敦煌写本、阜阳汉简所证实,不能不令人叹服。其所著《古文尚书撰异》勘正今本误字甚多,当时无别本可参,仅凭[[理校]],今与敦煌写本对校,每多合者。王重民《敦煌古籍叙录》云:曾以《尚书》残卷《益稷》、《禹贡》两例"持与段氏《撰异》对读",其中段氏所定"脞字从肉"、"繇字不从草"等例,"今照此写本,段君之言为定谳矣"。又如段玉裁在《诗经小学》中判断《诗经.墓门》"夫也不良,歌以讯之"的"讯"为"谇"之误,安徽阜阳汉墓出土的《诗经》竹简正作"歌以谇之",证实了他的判断完全正确。<ref>[4http://www.ahlib.com/ah/hppx/untitled-1-31.htm 徽派朴学-段玉裁列传], 安徽省图书馆, 2003</ref>
'''家富藏书'''
'''师恩不忘'''
清朝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流落在北京的段玉裁不是去逢迎达官贵人,而是仰慕当时的经学大师戴震的学问,恭敬地拜他为师。当时他穷困潦倒,时日难度,但仍不放弃学习,戴震深受感动,并将自己一年酬金的一半借给段玉裁,帮他度过难关。段玉裁对恩师的雪中送炭十分感谢,就是到了80岁高龄,每一提到戴震时,立即毕恭毕敬地垂手而立,而且每逢初一、十五必定要庄重诵读戴震的手札。<ref>[5http://www.crt.com.cn/news2007/News/jryw/126191545210AE16DKC4D9GKHJF72EB_2.html 段玉裁四十年心血铸就《说文解字注》], 中红网, 2012-06-19</ref>
'''笔耕不辍'''
清小学家[[王念孙]]:千七百年来无此作矣。
王念孙:若膺死,天下无读书人矣![6]<ref>[http://ent.sina.com.cn/v/2004-09-07/1113496701.html 梦想中国:主创李咏杨颉周稚舜8日13点聊天], 新浪网, 2004-09-07</ref>
[[章太炎]]评:其言闳达,为雅儒所不能论。
3,11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