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泾县

增加 153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泾县.jpg|350px|缩略图|右|<big>泾县</bi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408/c8d767722d9a44f99d0f17eb2e068f3b.jpe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306615927_826650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 泾县 ''' 位于中国 [[ 安徽省 ]] 东南部,是 [[ 宣城市 ]] 辖下一个县。 [[ 长江 ]] 的支流 [[ 青弋江 ]] 穿越全境。面积2059平方公里,人口36万。县人民政府驻泾川镇。
泾县以特产 [[ 宣纸 ]] ,宣笔而闻名。 云岭是 [[ 抗日战争 ]] 期间新四军军部所在地,1941年1月的 [[ 皖南事变 ]] 发生地。
==行政区划==
下辖9镇,2乡:
[[ 泾川镇 ]] 、茂林镇、榔桥镇、桃花潭镇、琴溪镇、蔡村镇、云岭镇、黄村镇、丁家桥镇、汀溪乡和昌桥乡。
==综述==
历史上,泾县既是“男勤于耕,女勤于织”的农桑之区,又以商宦众多,文风昌盛而闻名。明成化、 [[ 弘治 ]] 始,泾县“商贾远出他境,赢走四方”。清与 [[ 民国 ]] 中,泾人外出经商者遍及18行省,在长江沿岸商埠形成颇具影响的“泾帮”,因此有“无徽不成商,无泾不成镇”之说。其中颇多由商致富,富而重学,学以致仕者。明清间,邑人竟相输捐,创建书院书屋30余所;兴办义学社学数十处;塾馆遍布城乡闾巷。台泉云龙书院曾有名儒许国讲席,一时从游者众;水西书院名盛江南,成为宁国府治属六县学人兴会之所。明清两代,全县中进士106人,居全省第三。 [[ 学者 ]] 名流,代不乏人。唐代许棠才列“咸通十哲”;宋代吴份被誉为“江南两脚书橱”;明代查铎著述显名于时;清代 [[ 包世臣 ]] 为举世推崇的书法大家;朱珔时称江左经师之冠,学重皖派;赵青藜、赵绍祖、吴广霈、胡承珙等,皆为一代鸿儒。民国时,学者胡朴安被世人尊为国学大师。当代,则有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 [[ 王稼祥 ]] ,爱国主义与民主主义战士吴茂荪,以及 [[ 经济学家 ]] 李紫翔、 [[ 吴半农 ]] ,教育家查谦<ref>[https://alumni.whu.edu.cn/info/1039/6445.htm 德高望重的物理学家与教育家——查谦],武汉大学校友总会,2005-11-12</ref>,学者吴则虞等民族精英。
==戏曲==
泾县民间戏曲班社始见于清末,盛于民国时期。班社艺人或终身从艺或农忙务农、农闲走乡串镇演出,风餐露宿,生活贫困, [[ 社会 ]] 地位低下,被称为“戏花子”。班社亦时演时停,自生自灭。1982—1983年,县内先后有泾县和平 [[ 黄梅戏 ]] 剧团、泾县大众黄梅戏剧团、泾县孤峰黄梅戏剧团、孤峰庐剧团4个民间职业剧团相继成立。至1986年,除和平黄梅戏剧团尚在继续演出外,其余3个剧团先后解体。
==宣纸==
宣纸问世于 [[ 唐朝 ]] 初期。《新唐书·地理志》有 [[ 唐玄宗 ]] 天宝二年(743年)宣州土贡中上贡“纸、笔”的记载。《唐六典·太府寺》有开元前各地杂物贡的记载,其中已有“宣、衢等州之案纸、次纸”的记录。明胡侍《珍珠船》文中亦有“唐永徽中,宣州僧欲写《华严经》,以 [[ 沉香 ]] 种树,用以制造宣纸”之说。唐时宣州的属县宣城、泾县、宁国均产纸,以“泾县所制尤工”。纸的集散地多在州治所在地宣城,故名宣纸。
“宣纸”一词最早见于唐代元和至乾符年间(815年—875年)书画评论家 [[ 张彦远 ]] 的《历代名画记》中“论画体工用榻写”一文:“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古代作画习用“用法蜡之”的加工宣,如南唐的“澄心堂纸”即由宣纸(亦有歙纸)加工而成。
迨至宋代,宣纸需求量大增,宣州各地产纸供不应求。熙宁七年(1074)六月,朝廷“诏降宣纸式下杭州,岁造五万番”。而泾县宣纸则更为文人所索求。如宋代 [[ 诗人 ]][[ 王令 ]] 在《再寄满子权》诗中云:“有钱莫买金,多买江东纸,江东纸白如春云”(宋代泾县属江南东路宁国府)。
宋末元初,曹姓人迁泾县小岭,亦以制造宣纸为业。自以小岭曹氏一族逐渐发展成宣纸 [[ 工业 ]] 的佼佼者。
明代,泾县宣纸生产进入重要发展阶段<ref>[https://www.sohu.com/a/233022362_170125 在泾县,遇见宣纸中的古法千年],搜狐,2018-05-26</ref>,工艺精益求精,品种规格日愈增多。尤以宣德年间制造的宣纸为最优,赞誉宣纸的诗文屡见不鲜。 [[ 沈德符 ]] 在《飞凫语略》文中曾直称宣纸为“泾县纸”。 [[ 文震亨 ]] 在其所著《长物志》中曾云:“吴中洒金纸、松江潭笺,俱不耐久,泾县连四(即宣纸四尺单)最佳。”
清代,泾县宣纸生产得到长足发展,县东漕溪有汪六吉等造纸大户,生产颇具规模,县西有小岭曹氏宣纸世家, [[ 生产 ]] 日益繁荣,康熙进士储在文宦游泾县作《罗纹纸赋》详尽记述了泾县小岭、漕溪等山区宣纸生产兴旺景象。迨至咸丰、 [[ 同治 ]] 年间,清军与太平天国军在泾县一带转辗争战达10年之久,战祸所及,家毁人亡。小岭《曹氏族谱》记载当时盛产宣纸的小岭“屋只存一二,人亡之七八”。纸槽大部分被毁,原料基地荒芜。同治后,宣纸业开始复苏。
清末至民国期间 [[ 抗日战争 ]] 爆发前,是泾县宣纸业由恢复而发展而鼎盛时期。抗日战争爆发,大部分国土沦丧, [[ 交通 ]] 阻隔,宣纸销路受阻,生产一落千丈。直至抗战胜利后,宣纸行业继续衰微,至1949年泾县解放前夕几乎全部停业。
民国期间,国内名流学者对宣纸的创制 [[ 历史 ]] [[ 工艺 ]] 曾有多篇著述问世。国学大师、邑人胡朴安曾著《宣纸说》一文,指出:“泾县古属宣州,产纸甲于全国,世谓之宣纸。近自国内,远至东瀛,无不珍视,以为 [[ 书画 ]] 佳品。宣纸每年之输出者价约为百余万元。区区之数,诚不足多,然以一县之制,独重艺林,举世无出其右,或亦足以自豪”。杨大金著《中国实业志》中云:“宣纸产于安徽泾县。泾县晋时属宣州郡,唐时属宣州,皆为贡品,世称宣纸。”第十一章(民国二十七年)《制纸业》中云:“宣纸为皮料是最佳者,产于安徽泾县,泾县之宣纸业在小岭村,制此者多曹氏,世守其秘,不轻授人。故 [[ 江西省 ]] [[ 日本 ]] 皆有仿制者,然其品质终不及泾县。”
新中国建立后,宣纸业得到复苏并空前发展,由联营而公私合营及至国营。截止到2015年,泾县有宣纸、书画纸企业400余家,于2009年被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 公布进入人类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代表作名录。
==参考文献==
247,11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