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茅山宗

增加 239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道教派别==
茅山宗是以茅山为祖庭而形成的道教派别。它宗承上清派,是上清派以茅山为中心发展的别称。它的实际开创者是陶弘景 <ref>[http://mini.eastday.com/a/180510163045208.html 茅山宗起源],东方资讯,2018-5-10 </ref> 。南齐永明十年(492),陶弘景归隐茅山,自号“华阳隐居”。他继承[[杨羲]]、许谧所传上清经,悉心搜求散失的杨、许手书上清经诀真迹,编纂了专门记述上清派早期教义、方术及历史的《真诰》以及《登真隐诀》《真灵位业图》等二百余卷道经,弘扬上清经法。经他及众弟子数十年的苦心经营,上清派的教理和组织逐渐完备。实际上,当时[[茅山]]已成为道教上清派的中心,后来上清派即被称为“茅山宗”。
==地理位置==
茅山位于江苏省的西南部,常州的西部,距常州大约60公里,南北约长10公里,东西约宽5公里,面积50多平方公里。宛如一条绿色 苍龙横卧于江苏省句容、金坛、溧水、丹徒、丹阳五大县(市)之间。主峰大茅峰,似绿色苍龙之首,也是茅山的最高峰,[[海拔]]372.5米, 虽不算高,但常言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茅山有四大特点: 一、风景秀丽,景色怡人,素有九峰、十八泉、二十六洞、二十八池之胜景,还有众多星罗棋布的厅岩 怪石,使茅山形成了一种奇特而又美妙的大自然风格。 二、茅山以它的道教圣地而著称。茅山成为道教上清派的发祥地,被后人称为:“第一福地,第八洞天”,享有"秦汉神仙府,梁唐宰相家"之美誉。 三、茅山还是[[新四军]]苏南抗日根据地的中心。茅山被毛主席列为全国六大抗日根据地之一。 四、茅山是六、 七十年代,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地点,六七千名常州知青这里留下了一代青年的青春和热诚,为茅山的开发留下了不可磨来的功绩。
自陶弘景以后,茅山宗人才辈出,其影响日渐扩大,唐宋时期益盛。唐代茅山道士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李含光]]等,极得唐宗室的尊崇。他们时被礼请入京,或问道,或建醮,出入禁中,备受礼遇。[[朝廷]]又常为茅山宗建观、赐田产,敕封茅山长生之林,禁止樵采、田猎。唐代社会上最显要的[[道士]]多来自茅山。当时有“茅山为天下道学所宗”之誉 <ref>[https://www.sohu.com/a/40132871_103580 去茅山,带你见识真正的茅山道士],搜狐,2015-11-07</ref>
宋代茅山宗历代宗师多得宋室所赐“先生”称号,至刘混康任嗣法宗师时臻于极盛。哲宗曾召他为皇后孟氏治病。绍圣四年(1097),敕命江宁府将其所居茅山潜神庵扩建为元符观。徽宗即位后,敕令扩建元符观为“元符万宁宫”,并赐刘混康九老仙都君玉印、玉剑,又亲书《度人经》《清净经》《六甲神符》赐之。[[刘混康]]死后,徽宗追赠为“葆真观妙冲和先生、太中大夫”。“三茅崇奉之严,未有盛于斯时也”。茅山宗从[[南朝]]梁至[[北宋]],鼎盛数百年,一直为道教主流。南宋以后,逐渐衰微,但仍传承不绝,且时有高道名于世。
<center>{{#iDisplay:q0856zxp61m|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230 道教總論]]
247,28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