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华夷秩序

增加 104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华夷秩序 ''' ,或称华夷之辨、夷夏之辨、天下秩序、夷夏大防,原是上古中原人用于区辨中原 [[ 华夏 ]] 与蛮夷的一种概念。中国历史上“华夷之辨”的衡量标准大致有三个:血缘,地缘,以及衣饰、礼仪等文化。华夷之辨的宗旨植根于《 [[ 春秋 ]] 》以及《 [[ 仪礼 ]] 》、《周礼》、《礼记》、《尚书》。后来这个概念为儒家所继承发扬,认为华夏之人群居于中央之国(汉地),为文明中心,因此逐渐产生了以汉文化礼义为区隔文明–野蛮的观念。历史上的主要外族例子有鲜卑、沙陀、女真、契丹、蒙古等。与四夷往来翻译的机构称为四夷馆。
==天下秩序==
在过去中原王朝 [[ 传统 ]] 的册封体制中,总纲乃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历代中央王朝自为文明的中心。自中心向外辐射,依照“开化”程度的不同,存在着不同的层级。依次包括:世居其地,为国守疆的番、苗、夷及地方土司;代守门户、纳贡称臣的藩属;藩属之外,则是没有开化的化外之地。
在次理论性地说明了“中华”和“夷狄”区别的文献,目前能确认的最早文献始于春秋战国。 [[ 孔子 ]] 主张名扬周初的礼乐制度,并排除夷狄起源的文化要素。新朝皇帝 [[ 王莽 ]] 一改西汉册封夷狄为王的习惯,改变华夷秩序的观点,将匈奴和高句丽的“王”降格为“侯”,导致此等国家疏离。
唐朝对西域拥有主导权,重视异国文化,外国人被 [[ 唐朝 ]] 政府起用的例子并不少见。 [[ 宋朝 ]] 时游牧民族势盛,儒学则较强调华夷秩序。
元朝被明朝灭亡,元遗民当中包括有汉人为元朝殉节,部分地主文人不愿仕官效忠明朝廷,为此采取自杀、自残肢体、逃往漠北、 隐居深山以及斩断手指等方法,誓不出仕。为此朱元璋设立新刑罚,宣告“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为罪行,杀害当时许多不愿效忠明朝以及为新朝当官的 [[ 学者 ]]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是自外其教者,诛其身而没其家,不为之过”。古人的华夷之辨具有族裔色彩,蒙元满清实际上是“夷狄入中国主天下”。
明朝被清朝所灭亡,一些明朝遗臣不愿为清朝效力,并采取抵抗清朝或流亡他国(如 [[ 日本 ]] [[ 朝鲜 ]] [[ 越南 ]] 等)的方式,例如明朝遗臣朱舜水选择流亡日本。
清朝时华夷思想逐渐被瓦解,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建政初期,对儒学持强烈否定态度,中华中心思想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暧昧化。由于列宁斯大林主义认为民族主义会在工人中间起极大的腐蚀作用,因此支持民族自决和民族自治。
在白寿彝看来,孔子在华夷之辨的态度上是理智的,孔子在口气上对夷狄蛮貊看似有点不以平等相看,但认为他们和诸夏之间存在着共同的道德标准,认为夷狄也有长处,有的地方比诸夏还好。孔子的这些思想,与所谓狭隘的 [[ 民族 ]] 观念的是不相同的。他还指出, [[ 孟子 ]]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孟子·滕文公上》)的话,不只是表示了学术上的门户之见,而且表示了对其他民族的严重歧视。然而,这种歧视只表现为文化上的优越感,即使作为华夏亦不会无缘无故的侵犯四夷的权益,除正义性的保卫华夏时的武装外征外,整个中国古代很少有无故征伐周边“四夷”的 [[ 历史 ]] 行为,因为这要被看成是“不仁”和“无德”。 [[Category:190 倫理學總論]]
250,65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