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夏承焘

增加 18,689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姓名 = 夏承焘| 圖像 = [[File:T01c434ff1eecb76d9e.jpg|缩略图|center|[https://p1.ssl.qhmsg.com/dr/270_500_/t01c434ff1eecb76d9e.jpg?size=332x450 原图链接]]]| 圖像說明 = 词人、词学宗师| 出生日期 = 1900年2月10日| 國籍 = 中國| 别名 = 谢邻、梦栩生| 職業 = 词人、词学宗师| 知名原因 = 开创词人谱牒之学| 知名作品 = 《唐宋词人年谱》</br>《唐宋词论丛》</br>《姜白石词编年笺校》。}} '''[[夏承焘]]'''(1900-1986),字瞿禅,晚年改字 [[ 瞿髯 ]] ,别号谢邻、梦栩生,室名月轮楼、天风阁、玉邻堂、朝阳楼。浙江温州人,毕生致力于词学研究和教学,是现代 [[ 词学 ]] 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的一系列经典著作无疑是词学史上的里程碑,20世纪优秀的文化学术成果。 [[ 胡乔木 ]] 曾经多次赞誉夏承焘先生为" [[ 一代词宗]]"、" [[ 词学宗师]]"。 == 人物综述 == 14岁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温州师范学校]]。学校课目甚多,但他却潜心于古籍经典的研读。在校期间,他尝试赋诗填词,所作《如梦令》结句" 鹦鹉,鹦鹉,知否梦中言语",深得国文教师赞赏,在句旁加了密密的朱圈,这给夏先生很大的激励。温师毕业后,他开始了长达六十年的教学生涯。期间,他积极参加家乡的诗社活动,与同道切磋诗词,论辨阴阳,奠定了一生研治词学的基础。从1930年起,夏先生先后担任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后属[[中国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在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夏先生一直主持东南词学讲席,与海内词家、学人声气相通,治词授业,多所建树,成为蜚声海内外的一代词学宗师。[1] '''人物生平''' 1900 年2月10日生,1986年5月11日去世。1918 年毕业于温州师范学校。 1930 年,由浙江省立第九中学(即[[浙江省严州中学]])转[[之江大学]]任教。曾任[[浙江大学]]教授。解放后曾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兼任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浙江分院语言文学研究室主任兼研究员;《[[文学研究]]》杂志编委、《[[词学]]》杂志主编、[[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顾问。1986年5月11日,夏承焘因病在北京逝世。他曾任浙江省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夏承焘先生作为杰出的词学家,既是传统词学的总结者,亦是现代词学的奠基人。 20岁以后,北到冀晋,西入长安,视野扩大,阅历加深,写下了不少忧时愤世之作。30岁前后,把主要精力放在撰写《[[唐宋词人年谱]]》、《唐宋词论丛》和《[[姜白石词编年笺校]]》等词学专著上,但并未放弃吟咏。30岁后专攻词学,弘博精深,对我国词学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他一面继承历代词学之长,一面对传统词学作了多方面的开拓与创新,以考信求实的态度研究词体、词乐、词律和词史,大大扩展了词学研究的领域,为词学走向科学化、系统化与理论化的轨道作出了突出贡献。50岁前后,进行词学研究的同时,还写了不少奇思壮采的创新之作。 凝聚着夏承焘先生毕生心血的近千万字著作中,有已出版的词学专著近30种,未结集论文百余篇,待整理出版的著作尚有多种。其中《[[唐宋词人年谱]]》、《唐宋词论丛》、《姜白石词编年笺校》等,都是有词学以来少有的巨著。他还创作了大量诗词,其代表作为《夏承焘词集》、《天风阁诗集》,并写了独具特色的《天风阁学词日记》。夏承焘先生之学术成就,还得到国际上的高度评价。1981年后任中国韵文学会名誉会长、《词学》主编等。 '''往事略集''' 夏承焘先生于1927年至1930年在九中任教。他的事业就是从这里起步,开创词学研究新风,使传统的词学走向科学化、系统化,成为海内外公认的"一代词宗"。 1927年下半年,夏承焘一到九中就在[[藏书楼]]发现了丰富的图书,令他喜出望外,一头扎进了书籍的海洋。他在日记中记下了自己的欣喜之情:"在师校图书馆理旧书,有涵芬楼影印廿四史 ,浙局'三通'、啸园丛书等,借二三十本归,在[[严州]]得此,如获一宝藏矣。夜翻《隋书》、《宋史》、'三通',作《白石词考证》,得数事,甚得意。十一时寝。"晚年他回忆起这段往事,仍然记忆忧新:"每天上完课,就钻进书库读书。在那里,我阅读了大量的有关唐宋词人行迹的笔记小说,披沙拣金,往往见宝。" 夏承焘没有上过大学,但他后来却走上了大学的讲坛,成为著名的教育家、学者和诗人。他的学问全靠自学。他晚年总结读书经验时说:"笨是我治学的本钱。"他认为,读书没有捷径,不能取巧,只有下笨功夫才能取得成就。他说"笨"字很有趣,头上顶着竹册(册是串好的竹简,是古代的书籍),就是教人要用功。用功是人的根本,所以"笨"字从"竹"从"本"。自己天资很低,正因为这样,促使自己奋发苦学。从七八岁上学起,几十年来,除了生大病,没有一天离开过书本。最重要的是要多读。"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发现藏书楼的"宝库"之后,他尽情地在书海中遨游。白天教书,晚上和节假日就埋头苦读,博览群书,其用功之勤,为常人所不及。在日记中常常有这样的记载:"兀兀终日,双目为瞀。""竟日伏案,用心过劳,口舌为干。"等等。遇有创见和心得,就忘了苦读的辛劳:"大喜出户。素月流天,庭叶无声,几三更矣。""晴日满窗,乱书坐拥,萧然自得。"据尚存的1928年下半年至1929年底的日记统计,在这一年半的时间里,他阅读、扎录的古今中外各类书籍达368种之多,创作诗文一百多篇。 后来发表在北大[[燕京学报]]上的成名作《[[白石歌曲旁谱辨]]》以及奠定他词学泰斗地位的重要著作《[[唐宋词人年谱]]》,都是在九中执教的三年时间内写成的。1986年5月1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桃李之师''' 1918年毕业于温州师范学校。解放前历任杭州之江文理学院、浙江大学教授。解放后曾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兼任研究员,(LSSDJT COM)中国科学院浙江分院语言文学研究室主任兼研究员等职务。他曾任浙江省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被誉为"[[词学宗师]]"的夏承焘先生,从教60多年来,夏先生善于[[奖掖]]人才,扶植后进。桃李门墙,济济多士。然而他"但开风气不为师",从不以师道自居。出于夏氏门下的,都深受其赐而又不为所限,有的在学术上得以独立发展。夏先生是一位全心全意为祖国培养人才的导师,研究中国古典诗词的外国学者慕名远道前来向他求教的,络绎不绝。如今他的学生遍及海内外。 '''词成一派''' [[词学]]是由诗学分离出来的一门专业学问,兴起于[[两宋]],盛行于[[清朝]]。旧词学长于词的外在形式的考订与词集校理,而疏于词史与词学理论的系统研究,因此历代词学著述虽然繁富,研究路子却不免逼仄,难得融会贯通之要旨。进入20世纪后,词学研究才逐渐步入科学、系统、现代化的轨道,取得了多方位的成果。夏承焘先生正是现代词学的杰出代表。他承晚清词学复兴之余绪,借鉴科学的研究方法与现代理念,结合其深厚的传统学养与扎实的考订功夫,锲而不舍,精勤探索,以毕生之力,在词人年谱、词论、词史、词乐、词律、词韵以及词籍笺校诸方面均取得突破性成果,构筑起超越前人的严整的词学体系,拓展了词学研究的疆域,提高了词学研究的总体水平。 == 主要成就 == 夏承焘先生词学 研究的最大成就在于[[开创词人谱牒之学]]。20世纪以前,词学界对词人生平不予重视,史籍、词集中有关词人的传记多简约不详,各类杂书、笔记又往往传闻异辞,互相抵牾,或以讹传讹,不加考辨,以致许多词人身世茫然,无可究诘,不少作品亦因此隐晦不显,难以考稽。近代[[王国维]]撰《清真先生年表》,为考订词人行实导夫先路。但系统开创词人谱牒之学,奠定现代词学之科学基石,实从夏先生开始。早在30岁前后,夏先生即专心致力于词人研究,他旁搜远绍,精心考辨,匡谬决疑,积年累月而成《唐宋词人年谱》十种十二家,由此唐宋词人生平事迹若绳贯珠联,清晰可辨,信实可靠,部分难解作品亦得到妥贴的诠释。十种年谱问世以后,在学术界引起极大反响。赵百辛先生盛赞"十种并行,可代一部词史";[[唐圭璋]]先生则誉之为"空前之作";日本学者清水茂教授撰文指出:"今日研究词学,此必为重要参考书之一。" 除词人[[年谱]]外,夏先生在词学研究领域进行了多方位的开拓,取得了全面的研究成果。他的《唐宋词论丛》、《月轮山词论集》、《姜白石词编年笺校》、《[[龙川]]词校笺》、《词学论札》等都是承先启后、卓有建树的经典之作。在词韵、词乐、词谱研究方面,夏先生致力尤勤,有关唐宋词声律的著述造诣精深,多有发明。在词集整理方面,夏先生对白石、龙川、梦窗、放翁词集及《[[词源]]》的笺校,功力深厚,成绩卓异;尤其是白石词笺校,疏解之精湛,考订之翔实,搜辑之宏富,无人能出其右,学术界推为"白石声学研究的小百科全书",确非虚誉。在词学评论方面,夏先生既吸收了旧词论的精华,又突破了旧词论的局限,目光如炬,阐发透辟,昭示了现代词学理论的发展方向。他对唐宋词发展脉络、表现形式的综述,统摄全局,精密周详;对[[易安]]、白石、稼轩、龙川、放翁等词家的评论剖析,独具只眼,迥出时流。 夏承焘先生还以其出色的诗词创作印证并丰富其词学理论。其《天风阁词集》前后编作为当代不可多得的词集,显示词人出入白石、稼轩、遗山、[[碧山]]诸家,取精用宏,兼具独特个性与时代特色。 夏承焘先生对于中国当代词学建设所做的贡献是相当卓著的。与前辈词家、词论家及同辈词家、词论家相比,无论是词学考订、词学论述,或者是词的创作,先生都有独特的建树: 在词学考订方面,先生是尊体派的中坚力量。他既继承了前辈词学家的未竟之业,又有所增添、发展。尤其是谱牒考订,更是硕果累累。如果说,[[王鹏运]]、[[朱孝臧]]为中国词学创立了[[校勘学]],那么,先生就是词学谱牒学的奠基人.而且,先生还将考订工作推进词乐领域及词法领域,他"对于唐宋词之声律,剖析入微,前无古人",47他的词例归纳,将为后来者打开无数法门。先生在词学考订上的独特建树,对于中国词学建设所起的作用将是无法估量的。 在词学论述方面,先生善将词学考订中的某些成果体现到作家作品研究中去,不仅使先生的论述具有超越时流的优势,又为反思、探索阶段对于思维模式及研究方法的思考提供借鉴,先生的独特建树是具有一定超时价值的。 在词的创作方面,先生不以尊体自限,而是兼收并蓄,再造新体。即,他不仅"妄意合稼轩、白石、遗山、碧山为一家",而且"欲合唐词宋诗为一体"48。在这点上讲,先生可称为尊体派中的"[[左派]]"。因此,在当代词坛,先生的瞿髯词是一般作者所难以企及的。 以上三个方面,既是先生为中国词学发展所增添的新内容,又是先生的真传。当然,经过六十几年的努力,先生并未能将其全部工作进行完毕,所谓未竟之业,这是需要后来者进一步加以继承与发展的。但是,作为"一代词宗"夏承焘先生,他的名字将永远与中国当代词学联在一起。 == 著作书目 == 《唐宋词人年谱》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5年 《唐宋词论丛》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6年,中华书局 1962年 《姜白石词编年笺校》中华书局 1958年 《白石诗词集》(宋)姜 夔撰,夏承焘校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 《词源注》[[张炎]]著,夏承焘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3年 1981年 《月轮山词论集》中华书局 1979年 《瞿髯论词绝句》中华书局 1979年 《唐宋词欣赏》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年 《读词常识》中华书局 1981年 《夏承焘词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 《域外词选》夏承焘选校,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1年 《放翁词编年笺注》(宋)[[陆游]]著,夏承焘、[[吴熊和]]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金元明清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年 《姜白石词校注》(宋)[[姜夔著]],夏承焘校、[[吴无闻]]注释,[[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 《天风阁诗集》夏承焘著,吴无闻注,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1984年 《天风阁学词日记》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4年 《夏承焘集》(8册)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辛弃疾及其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年 从1979年到1984年,夏承焘的著作一版、再版,共刊行十余种。其中,《瞿髯论词[[绝句]]》、《月轮山词论集》、《天风阁学词日记》、《唐宋词欣赏》、《域外词选》、《金之明清词选》、《韦庄词校注》、《放翁词编年笺注》、《姜白石词校注》以及《夏承焘词集》、《天风阁词集》等乃初版刊行,而《唐宋词人年谱》、《读词常识》、《姜白石词编年笺校》、《龙川词校笺》等则为新版重印或重排再版。先生大批著作应运而生,为这一阶段的词业建设增添了光彩。 == 词作选录 == '''《清平乐'''》 鸿门道中(一九二一年) 吟鞭西指,满眼兴亡事。一派商声笳外起,阵阵关河兵气。 马头十丈尘沙,江南无数风花。塞雁得无离恨,年年坠坠天涯。 '''《鹧鸪天'''》 郑州阻兵(一九二五年) 鼓角严城夜向阑,楼头眉月自弯弯。梦魂险路轘辕曲,草木军声寒战山。 投死易,度生难,有谁忍泪问凋残。纸灰未扫军书到,阵阵哀鸿绕古关。 '''《鹊桥仙》''' 过解县怀黄仲则(一九二五年) 梅边山店,枕边城角,昨梦相逢奇绝。九原精爽逐人来,有一片马头黄月。 高堂灯火,儿时声口,能学鹃啼猿咽。风前骨相问谁寒,正满眼中条残雪。 '''《浪淘沙'''》 过七里泷(一九二七年) 万象挂空明,秋欲三更。短篷摇梦过江城。可惜层楼无铁笛,负我诗成。 杯酒劝长庚,高咏谁听?当头河汉任纵横。一雁不飞钟未动,只有滩声。 '''《酹江月》''' (一九二八年秋) 一九二八年秋,予寓建德字民坊黉舍,自宋至清旧官廨也。偶阅《癸辛杂识》云"先子于绍定四年辛卯出宰富春,壬辰岁余实生于县斋"云云,乃知是周草窗诞生处。时予方撰词人年谱,得此惊喜。凉夕坐月,即用《苹洲渔笛谱 中秋对月》韵作此,距草窗之生六百九十六年矣。 词仙何许?呼片云去问,洞天消息。一道银潢星斗满,梦见吟商踪迹。宋玉生前,子云身后,落落千秋客。江山如此,与谁分占秋色? 此处地下词流,放翁莱老,高咏长寂寂。欲挈山河鸾背上,一和诸公横笛。辽鹤归迟,江城寒早,抚劫遥相忆。古人如见,海天惊吐孤魄。 '''《清平乐》''' 严州大雪,早起遍行城内外,尽日方归。(一九二九年春) 敝裘轻举,送我泠然去。忽讶诗来无觅处,天外数峰清苦。 冲寒绕遍江城,踏残千顷琼英。明日高楼卧稳,好山任汝阴晴。 '''《忆秦娥》''' 严州西湖(一九二九年春) 长堤曲,东风渐展春痕绿。春痕绿,一川柳影,澹阴城郭。 晚寒骤觉春衫薄,啼莺解惜桃花落。桃花落,斜阳湿透,半湖寒玉。 '''《清平乐》''' 桐庐(一九二九年春) 风妍烟丽,乍是晴天气。欲揽春江供一醉,人道东流是水。 江湖天远扁舟,梦中灯火高楼。只有一枝红杏,教人难避春愁。 '''《卜算子》''' 严州听雨(一九二九年夏) 多少过江云,阵阵枯蒲响。一夜扁舟独住心,殷榻秋潮涨。 凉到枕头边,秋在人心上。看定风前一炷烟,验取愁消长。 '''《鹧鸪天》''' 自杭州返严陵坐雨(一九二九年秋) 五剧车尘欲坐忘,数鸿带雨落丁江。客怀但难灯深浅,归梦难量路短长。 琴绕榻,佩鸣廊,两三竿竹一秋凉。龙湫雁荡家山好,却共鸥凫恋水乡。 '''《南歌子》''' 严州道中(一九二九年) 把钓人何住,飞鸥意最闲。两年看遍浙东山,每到西台一笑,又忘还。 不负浮家约,仍惊薄袂寒。南来北去世无关,携得六桥片月,过严滩。 '''《菩萨蛮》''' (一九二九年) 东风才被丝杨觉,闲愁已在低阑角。何处识春浓,村姑笑语中。 一灯堪避世,自爱闲中味。沸市任笙歌,书窗月自多。 '''《金缕曲》''' (一九三〇年) 胡汀鹭画家藏顾梁汾书寄吴汉槎《金缕曲》词箑,谢玉岑嘱题。 展卷寒芒立。有当年、河梁凄泪,扪之犹湿。比赎蛾眉艰难事,多此几行斜墨,便万古神喑鬼泣。何物人间情一点,长相望、旷劫通呼吸。携酒问,贯华石。 生还忍数秋笳拍。念苏卿、雁书不到,乌头难白。绝域头颅知多少,放汝玉关生入。天要与、词坛生色。渌水亭头行吟地,谢故人、轻屈平生膝。东阁酒,咽邻笛。 '''《望江南》''' 自题月轮楼(一九三〇年) 秦山好,带水绕碧塘。一道秋光天上下,五更潮信月苍茫。窗户挂银潢。 秦山好,飞观俯西兴。沧海未生残夜日,鱼龙来啖半江灯。人在最高层。 秦山好,面面面江窗。千万里帆过矮枕,十三层塔管斜阳。诗思比江长。 秦山好,晴翠九龙环。隔个屏风住西子,露双佛髻是南山。东面爱凭栏。 秦山好,绝顶爱寻诗。花外星辰灯皛皛,云边栏槛雨丝丝,凉意薄罗知。 秦山好,隐几听惊雷。残队已无罗刹石,怒潮欲到子陵台。秋色雨中来。 秦山好,知咏写云蓝。谁坐秋香横一笛,满身淡月杏黄衫,唱我望江南
3,11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