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李昉

增加 18,652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U=200932469,4172876028&fm=173&app=25&f=JPEG.jpg|缩略图|右|[https://ss2.baidu.com/6ONYsjip0QIZ8tyhnq/it/u=200932469,4172876028&fm=173&app=25&f=JPEG?w=500&h=373&s=DA18AA44C33B738C707F837F0300807B 原图链接]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91010174377880421&wfr=spider&for=pc 来自历史上的今天官网]]]
* <small> 李昉(北宋初年名相、文学家)</small>* <small> “白体诗”代表人物之一</small>
<p style="text-indent:2em;">'''李昉'''({{bd|925年||996年|2月22日 [1]<ref>《宋史·卷五·本纪第五》:(至道二年)二月壬申朔,司空致仕李昉薨。</ref>|}}),字明远,(《直斋书录解题》作明叔 <ref>[2http://skqs.guoxuedashi.com/wen_960c/25235.html 《直斋书录解题·卷五》.国学大师.2016-06-27] </ref> ),深州饶阳(今河北饶阳县)人。五代至北宋初年名相、文学家。<br>
<p style="text-indent:2em;">后汉时期,李昉登进士第。累官至右拾遗、集贤殿修撰。后周时任集贤殿直学士、翰林学士等职。<br>
*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91010174377880421&wfr=spider&for=pc 名相李昉 李昉的主要成就有什么?]
*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8451286988565760&wfr=spider&for=pc 宋朝宰相李昉,真的只是孤傲吗,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 人物生平 ==
 
=== 早年经历 ===
<p style="text-indent:2em;">李昉生于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其父李超,曾在后晋担任工部郎中、集贤殿直学士,他的伯父、右资善大夫李沼没有儿子,就把李昉过继到自己膝下。 李昉早年以荫补任太庙斋郎,选授为太子校书。后汉乾佑(948年-950年)年间,李昉登进士第,授职秘书郎。经宰相[[冯道]]引荐,与[[吕端]]一同任直弘文馆,后改任右拾遗、集贤修撰。<ref>《宋史·卷二百六十五·列传第二十四》:汉乾祐举进士,为秘书郎。宰相冯道引之,与吕端同直弘文馆,改右拾遗、集贤殿修撰。</ref><br>
 
=== 后周任职 ===
<p style="text-indent:2em;">后周显德二年(955年),李昉随宰相[[李谷]]出征淮南,担任记室。李昉掌管军中章奏,后周世宗览奏后,喜爱其文才,等到看了他写的《相国寺文英院集》,更加欣喜,称赞他说:“朕知道这个人已经很久了。”李昉因病请求先回朝,李谷看着他说:“你来日的官爵禄位应当像我一样。” 世宗率军回师后,擢升李昉为主客员外郎、知制诰、集贤殿直学士。 <ref>《宋史·卷二百六十五·列传第二十四》:周显德二年,宰相李谷征淮南,昉为记室。世宗览军中章奏,爱其辞理明白,已知为昉所作,及见《相国寺文英院集》,乃昉与扈蒙、崔颂、刘衮、窦俨、赵逢及昉弟载所题,益善昉诗而称赏之曰:“吾久知有此人矣。”师还,擢为主客员外郎、知制诰、集贤殿直学士。</ref> <br>
 
<p style="text-indent:2em;">显德四年(957年),加史馆修撰、判馆事。同年冬,[[柴荣]]再次南征,李昉从征到高邮,适逢[[陶谷]]出使南唐,李昉在军中代理草拟诏书,被任命为屯田郎中、翰林学士。<ref>《宋史·卷二百六十五·列传第二十四》:四年,加史馆修撰、判馆事。是年冬,世宗南征,从至高邮,会陶谷出使,内署书诏填委,乃命为屯田郎中、翰林学士。</ref> <br><br>
 
<p style="text-indent:2em;">显德六年(959年)春,李昉遭逢母丧。同年,后周恭帝继位,赐李昉金紫官服。 <ref>[网址 标题.网站.日期] </ref>[8] <br>
 
=== 北宋任职 ===
<p style="text-indent:2em;">北宋建立后,李昉加职中书舍人。
<p style="text-indent:2em;">建隆三年(962年),李昉被罢为给事中。
 
<p style="text-indent:2em;">建隆四年(963年),朝廷平定荆湘地区,李昉受命祀祠南岳,就近知衡州。<br>
<p style="text-indent:2em;">乾德二年(964年),李昉被调回朝廷任职。陶谷诬告李昉替亲属谋求京畿令一职,宋太祖大怒,召吏部尚书[[张昭]]当面质问此事。张昭是名儒,性格耿直,在朝堂摘下自己的官帽,上前厉声说:“陶谷欺骗陛下。”太祖仍抱有疑意,将李昉外调任彰武军行军司马,住在延州以谋生度日。在三年内本应迁徙至内地,李昉不愿意。经宰相推荐,太祖在开宝二年(969年)将李昉召入朝,再次担任中书舍人。不久,奉命直学士院。<ref>宋史·卷二百六十五·列传第二十四》:...逾年代归。陶谷诬奏昉为所亲求京畿令,上怒,召吏部尚书张昭面质其事。昭老儒,气直,免冠上前,抗声云:“翙罔上。”上疑之不释,出昉为彰武军行军司马,居延州为生业以老。三岁当内徙,昉不愿。宰相荐其可大用,开宝二年,召还,复拜中书舍人。未几,直学士院。</ref> <br>
 
<p style="text-indent:2em;">开宝三年(970年),李昉奉命主持贡举。 <br>
 
<p style="text-indent:2em;">开宝五年(972年),李昉再次主持贡举。秋季,在大明殿参加宴会,太祖看见李昉坐次在翰林学士卢多逊之下,向宰相询问原因,宰相回答说:“卢多逊是学士,李昉只不过是个殿直罢了。”太祖于是任命李昉为翰林学士,让他坐在卢多逊的上位。<br>
 
<p style="text-indent:2em;">李昉主持贡举时,他的同乡武济川预选。不久后,武济川在奏对时失当,李昉受牵连,被贬为太常少卿,之后改判国子监。 <br>
 
<p style="text-indent:2em;">开宝六年(973年)五月,李昉复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同年冬,判吏部铨选。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宋太宗即位,加李昉为户部侍郎,命他与扈蒙、李穆、宋白等同修《太祖实录》。 <br>
 
<p style="text-indent:2em;">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李昉随太宗出征北汉。宋军回师后,李昉升任工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承旨。 <ref>《宋史·卷二百六十五·列传第二十四》:从征太原,...师还,以劳拜工部尚书兼承旨。</ref> <br>
 
=== 官居宰相 ===
<p style="text-indent:2em;">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李昉被改授为文明殿学士。当时宰相[[赵普]]、[[宋琪]]任职已久,朝廷寻找能接替他们任职的人,李昉于宿旧大臣中最为突出,于是被任命为参知政事,位列执政。同年十一月,赵普出镇武胜军,李昉与宋琪都被任命为平章事。不久,加监修国史,他建言恢复将时政记先进呈皇帝而后交付有关部门的惯例。<br>
 
<p style="text-indent:2em;">雍熙元年(984年),朝廷举行郊祀,任命李昉为左仆射,李昉再三辞让,便改授中书侍郎。<br>
<p style="text-indent:2em;">端拱元年(988年),百姓翟马周击登闻鼓上告,讼称李昉官居宰相,在北方发生战事时,不作边备,只知赋诗宴乐。举行籍田礼完毕后,太宗立即召[[贾黄中]]草拟诏令,贬李昉为右仆射,并严加谴责。贾黄中说:“仆射,是百官的表率和上级,实为宰相之任,李昉从工部尚书而迁任此职,不是黜贬斥责。如果说文昌政务简少,以均劳逸为借口,较为得体。”赵光义认为这个意见很好。恰遇契丹犯边,太宗令文武群臣各自进献应对策略,李昉援引汉、唐先例,坚持认为应委屈己方与敌修好,停止战争、休养百姓。此议为当时舆论所称许。淳化二年(991年),李昉以右仆射之职兼任中书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再次拜相。<ref>《宋史·卷二百六十五·列传第二十四》:淳化二年,复以本官兼中书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 </ref>
 
=== 罢处宰相 ===
<p style="text-indent:2em;">中淳化四年(993年),李昉因为家中连遭丧事,请求解除宰相职任,太宗不允,并派张齐贤等宣谕圣旨,李昉才又上朝处理政事。数月后,被罢为右仆射。之前,太宗召翰林学士张洎起草诏令,任命李昉为左仆射,将其罢相。张洎说:“李昉官居治理政务的重任,却阴阳不调,不能决意引退,让他位处百官师长之任,怎么能表示陛下劝勉之意呢?”太宗览奏后,便下令贬斥李昉,让他只任右仆射。<br>
 
<p style="text-indent:2em;">淳化五年(994年),李昉年届七十,以特进、司空之职致仕归居,如遇朝会宴饮,令他居宰相班次之中,太宗每年对他的赏赐愈发厚重。<ref>《宋史·卷二百六十五·列传第二十四》:次年,昉年七十,以特进、司空致事,朝会宴飨,令缀宰相班,岁时赐予,益加厚焉。</ref> <br>
 
=== 溘然长逝 ===
<p style="text-indent:2em;">至道二年(996年),李昉陪同太宗祭祀南郊,礼毕入贺,因为拜舞仆倒在地,被台吏扶着离开。卧疾数日后,李昉逝世,享年七十二岁。获赠司徒,谥号“文正”。 <ref>《宋史·卷二百六十五·列传第二十四》:二年,陪祀南郊,礼毕入贺,因拜舞仆地,台吏掖之以出,卧疾数日薨,年七十二。赠司徒,谥文正。</ref>  
 
== 人物政绩 ==
=== 政治 ===
<p style="text-indent:2em;">李昉为人宽厚温和,不计旧恶,在相位时小心谨慎,没有显赫的名望。他主张与契丹修好,弭兵息民。<ref>《宋史·卷二百六十五·列传第二十四》:端拱初,布衣翟马周击登闻鼓,讼昉居宰相位,当北方有事之时,不为边备,徒知赋诗宴乐。属籍田礼方毕,乃诏学士贾黄中草制,罢昉为右仆射,且加切责。黄中言:“仆射,百僚师长,实宰相之任,今自工部尚书而迁是职,非黜责也。若曰文昌务简,以均劳逸为辞,斯为得体。”上然之。会边警益急,诏文武群臣各进策备御,昉又引汉、唐故事,深以屈己修好、弭兵息民为言,时论称之。</ref>
=== 文化 ===
<p style="text-indent:2em;">李昉家聚书多汉唐故事,进《开宝通义》200卷。宋太宗时,一度兼修国史,参加修纂《旧五代史》《太祖实录》等书。一生多在三馆就职,对图籍藏储和文献掌故较为熟悉了解。利用三馆丰富藏书,参与纂辑有宋代四大类书中的《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太平广记》三部。因征引材料宏富,多古籍佚文,自汉代到宋初,多有失传之书,赖此得考见其原文。对保存古代文献资料有贡献。又开辟学馆,以延学士大夫,阅书不必见馆主,而下马入直读书。所居有园亭别墅之胜,书室坟籍环列四周,召故友名儒寓乐其中。<ref>李玉安 陈传艺.中国藏书家辞典:湖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ref>
 
== 人物典故 ==
 
=== 太平盛事 ===
<p style="text-indent:2em;">至道元年(995年)正月十五,太宗在乾元楼观灯,召来李昉,命他坐在身边,亲自为其斟酒赐食。太宗看见京师繁华,手指前面的街坊小巷及官府衙门,命近臣开拓为通衢长廊,于是谈论道:“后晋、后汉君臣昏暗,相互猜疑,枉屈陷害善良,当时百姓民不聊生,即使想准备宴席,哪里顾得上呢?”李昉说:“后晋、后汉的事情,臣都经历过,哪里能与圣朝同日而语呢?像这样天下清平,人民富康,都是陛下恭勤政事所致啊。”太宗说:“勤政忧民,是帝王常事。朕不是因为繁华而高兴,而是因为百姓安居乐业而高兴啊。”于是对侍臣们说:“李昉奉事朕,两次进入中书省,从未做过伤人害物之事,应当如此享受,可以算作是善人君子啊。” <ref>《宋史·卷二百六十五·列传第二十四》:至道元年正月望,上观灯乾元楼,召昉赐坐于侧,酌御樽酒饮之,自取果饵以赐。上观京师繁盛,指前朝坊巷省署以谕近臣,令拓为通衢长廊,因论:“晋、汉君臣昏暗猜贰,枉陷善良,时人不聊生,虽欲营缮,其暇及乎?”昉谓:“晋、汉之事,臣所备经,何可与圣朝同日而语。若今日四海清晏,民物阜康,皆陛下恭勤所致也。”上曰:“勤政忧民,帝王常事。朕不以繁华为乐,盖以民安为乐尔。”因顾侍臣曰:“李昉事朕,两人中书,未尝有伤人害物之事,宜其今日所享如此,可谓善人君子矣。”</ref><br>
 
=== 公正无偏 ===
<p style="text-indent:2em;">李昉喜欢结交宾客,北宋灭南唐后,南唐士人归附朝廷的人多与李昉交游。李昉向来厚待张洎而薄待张佖,李昉被罢相时,由张洎起草诏令,他在诏书中刻骨地攻击诋毁李昉,而张佖每到初一、十五却一定去拜访李昉。有人对张佖说:“李公素来待你不好,你为什么还数次拜访他呢?”张佖说:“我任廷尉时,李公刚刚执政,未曾有一事请托,这是我之所以敬重他的原因啊。” <ref>《宋史·卷二百六十五·列传第二十四》:昉和厚多恕,不念旧恶,在位小心循谨,无赫赫称。为文章慕白居易,尤浅近易晓。好接宾客,江南平,士大夫归朝者多从之游。雅厚张洎而薄张佖,及昉罢相,洎草制深攻诋之,而佖朔望必诣昉。或谓佖曰:“李公待君素不厚,何数诣之?”佖曰:“我为廷尉日,李公方秉政,未尝一有请求,此吾所以重之也。”</ref>
 
=== 不疑故友 ===
<p style="text-indent:2em;">李昉向来与[[卢多逊]]交好,对他从不怀疑。卢多逊数次向太宗诬告李昉,有人将此事告诉李昉,李昉不相信。等到李昉为相时,与太宗谈及卢多逊谋反案,李昉为他多作解脱。太宗说:“卢多逊经常毁谤你一钱不值。”李昉才开始相信,太宗因此越发看重李昉。 <ref>《宋史·卷二百六十五·列传第二十四》:昉素与卢多逊善,待之不疑,多逊屡谮昉于上,或以告昉,不之信。及入相,太宗言及多逊事,昉颇为解释。帝曰:“多逊居常毁卿一钱不直。”昉始信之。上由此益重昉。</ref> <br>
=== 思劳成疾 ===
<p style="text-indent:2em;">李昉主管诰命三十余年,因积劳思虑过度而患有心脏病,每隔数年便发作一次,每次发作后一定要过一年才痊愈。等到任宰相时,他愈是忧愁顾虑。<ref>《宋史·卷二百六十五·列传第二十四》:昉素病心悸,数岁一发,发必弥年而后愈,盖典诰命三十余年,劳役思虑所致。及居相位,益加忧畏。 </ref> <br>
 
=== 为叔辩冤 ===
后晋的侍中李崧,是李昉的族叔,时人称李崧为东李家、李昉为西李家。后汉隐帝时,李崧被冤杀。至宋太宗时,李崧的儿子李璨从苏州常熟县令之职赴朝待调,李昉代他为李崧辩冤,并且说:“周太祖已经替他昭雪赠官,追还他家的田宅,录取李璨为官。然而李璨年近五十岁,还任州县之职,臣从前与他同难,难道只有臣应该蒙圣明君主之恩。如果陛下能一视同仁施恩于衰微的人,那过去的冤屈就得以伸张,而继绝之恩将永远光耀史册啊。”太宗下令任命李璨为著作佐郎,李璨后来官至右赞善大夫。<ref>宋史·卷二百六十五·列传第二十四》:晋侍中崧者,与昉同宗且同里,时人谓崧为东李家,昉为西李家。汉末,崧被诛。至是,其子璨自苏州常熟县令赴调,昉为讼其父冤,且言:“周太祖已为昭雪赠官,还其田宅,录璨而官之。然璨年几五十,尚淹州县之职,臣昔与之同难,岂宜叨遇圣明。傥推一视之仁,泽及衰微之祚,则已往之冤获伸于下,而继绝之恩永光简册矣。”诏授璨著作佐郎,后官至右赞善大夫。 </ref> <br>
 
=== 三世同命 ===
<p style="text-indent:2em;">李昉致仕后,在陪同祭祀南郊时扑倒,因伤寒病去世;他的儿子李宗谔任玉清昭应宫副使时,从斋戒场所得病去世;李宗谔的儿子尚书右丞李昭述,在祫祭奏告景灵宫时突然发病去世。祖孙三代都死于祭祀之事。 <ref>《邻几杂志》:李相昉致仕后,陪位南郊,病伤寒卒。子宗谔内翰为玉清昭应宫副使,自斋所得疾卒。宗谔子昭述右丞,袷享奏告景灵,得疾卒。三世皆死于祠祀之事。</ref><br>
 
=== 千叶牡丹 ===
<p style="text-indent:2em;">淳化年间,李昉家中牡丹花开,“一岁中有千叶者五苞”,格外繁盛艳丽,李昉于是置办酒席,宴请宾客,作乐赏花。这年过后,第二年内,长幼“凡五丧”。文学家杨亿认为:大概是地物反常的一种验证。
 
== 人物评价 ==
* [[赵光义]]:①李昉事朕,两入中书,未尝有伤人害物之事,宜其所享如此,可谓善人君子矣。②昉本以文章进用,及居相位,自知才微任重,无所弥纶,但忧愧而已。 <ref>[http://www.guoxue123.com/shibu/0101/01jzztjcp/041.htm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十九》(至道二年).国学导航.2015-12-26] </ref>
* [[赵恒]]:国朝将相家能以声名自立,不坠门阀,唯昉与曹彬家尔。<ref name="MYT"> [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3911585/3195f5dRIgMmA-C1tD4CDS9VQWh8qRqpRi68Wtwam_ELTRed3KagqjlkV3jeVIOc41XPfrJNPJg4huE406xBdyTLJTfzhgUksrUMVfdMIHg 《宋史·卷二百六十五·列传第二十四》.国学导航.2015-02-26] </ref>
* 欧阳修:李文正公进《永昌陵挽歌辞》云:“奠玉五回朝上帝,御楼三度纳降王。”当时群臣皆进,而公诗最为首出。 <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3911585/09e6MLwSc4Dd2fl6SsDd7d162TdVU1zOlCbwYyFUlWVf7O-Un7zXewDJ62OlyIXLNIatz-Okm26YAHtcn24U8CFpC-UzW4n0Ae2-FEDIUCNh6Q 《六一诗话》.国学网.2015-02-12] </ref>
* [[王称]]:李昉为多逊所毁,而不较(阙)正,为张绅所污,而不辨,齐贤为同列所累,而不言。嗟乎!君子哉!非甚盛德蔑以加,此三人者,俱名宰相,又能引年谢事,优游林泉,以佚其老,其处进退之际,绰然有馀裕矣。<ref name="MY1">南宋·王称·《东都事略·卷三十二》</ref>
* [[脱脱]]:太宗励精庶政,注意辅相,以昉旧德,亟加进用,继擢蒙正、齐贤,迭居相位;复进黄中,俾参大政。而四臣者将顺德美,修明庶政,以致承平之治,可谓君臣各尽其道者矣。君子谓李昉为多逊所毁而不校,蒙正为张绅所污而不辨,齐贤为同列所累而不言,黄中多所荐引而不有其功,此固人之所难也。而况四臣者皆贤宰辅,又能进退有礼,皆以善终,非盛德君子,其孰能与于斯? <ref name=MYT/> 
* [[谢肇淛]]:宋之人物,若王沂公、李文正、司马温公之相业,寇莱公、赵忠定之应变,韩魏公之德量,李纲、宗泽之拨乱,狄青、曹玮、岳飞、韩世忠之将略,程明道、朱晦庵之真儒,欧阳永叔、苏子瞻之文章,洪忠宣、文信国之忠义,皆灼无可议,而且有用于时者,其它瑕瑜不掩,盖难言之矣。
 
== 史料记载 ==
* 《隆平集·第四卷·宰臣》
* 《东都事略·卷三十二》<ref name=MY1/> 
* 《宋史·卷二百六十五·列传第二十四》<ref name=MYT/>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六》
 
 
== 参考资料 ==
{{Reflist}}
 
[[Category: 五代十国时期人物]][[Category:北宋军政人物 ]][[Category:中国断代史]]
8,40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