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万木草堂旧址

增加 95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万木草堂旧址 ''' 位于中国 [[ 广州市 ]] 中山四路长兴里3号,为三间三进、两天井、硬山顶的青砖祠堂式建筑,面积663平方米。始建于 [[ 清朝 ]] 嘉庆九年(1804年),原是广东省邱氏子弟到省城应试的居住处,原名邱氏书室,故附近街坊俗称其邱家祠。在晚清时期, [[ 康有为 ]] 在此创办了一所私立学堂。
==历史==
邱氏书室座落于惠爱东路(今中山四路),是由清朝的增城举人丘觉黄于嘉庆九年(1804年)倡议,经“广东十府十州八十县”丘姓人士议决,集资将彭公馆购得,修葺而成。丘氏 [[ 家族 ]] 建书室的目的:一是培育后裔。丘氏子弟在此学习,然后可前往不出百米的 [[ 番禺学宫 ]] (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参加科举考试;二是 [[ 祭祀 ]] 纪念先祖。当时在广东各地均无丘氏的统一祠堂,那么在省城建一间书室而兼祠堂功能的房屋,一举两用,乃丘氏家人的共同愿望。
嘉庆十二年(1807年),丘仲钦在《丘家祠牌谱》序言写道:“书室之建,所以妥先灵而庇后嗣者也。故凡建书室,必择吉地。凡择吉地,多在郡邑都会之区。粤东省城,夙号五羊名邦,实为百越首郡,固天下一大都会也。”“盖以此地,龙来西北,七赤坐宫,玉犬吠金乌。尝为粤宦康公所赏识。且按其四势,城门秘密。龙昂越秀之山,虎伏清水之濠。禺山后排,识三花聚鼎;东山前列,观五炁朝元。又况 [[ 珠海 ]] 白云,血脉祖宗,更得山川之融结,得此以为书室,地灵人杰,其殆兴者机乎!”其实,在丘氏书室北与西北不出50米之地,是广州 [[ 都城隍庙 ]] 和西汉 [[ 南越国宫署遗址 ]]
在万木草堂正门上方镌有“邱氏书室”四个大字而非“丘氏”的原因是,“丘”是“氏”而不是“姓”。“姓”是 [[ 母系社会 ]] 的标志,“氏”则是父系社会的表现。“氏”从“姓”来,丘氏从 [[ 炎帝 ]] 神农氏姜姓而来, [[ 姜子牙 ]] (吕尚)兴周灭纣,周武王封地于山东齐国的营丘。三子穆公纪念其父封地为营丘,同时齐太公姜子牙(吕尚)又给三子穆以领地,名曰封丘,世居河南封丘。号称“河南堂”。丘氏书室正堂上挂的即是此三个字。清雍正三年(1725年), [[ 雍正 ]] 皇帝颁发诏谕, [[ 孔子 ]] 是至圣,孔子名“丘”,为尊敬先师,后人必须避讳。于是朝廷的文官开会讨论后议决,凡姓“丘”的人,必须在“丘”字的右旁加上“阝”(邑)成为“邱”。 [[ 中华民国 ]] 初立时,丘逢甲大力推动恢复本来的姓氏,于是广东、福建一带很多丘姓族人,尤其是与丘逢甲同属一个方言群的客家人恢复“丘”姓,但仍有不少丘姓族人继续保留“邱”。
1891年至1898年康有为在广州授徒讲学,力图以教育兴国,鼓吹变法,培养出了 [[ 梁启超 ]] 、陈千秋、 [[ 麦孟华 ]] 、徐勤等一批 [[ 政治家 ]] 和学者。他们后来都成为戊戌变法的骨干人物。
丘逢甲于1896年6月首次到万木草堂,其时草堂已被清廷取缔,屋宇也早也归还丘家。丘逢甲在此先后拜见了广东巡抚许仙屏、 [[ 翰林院 ]] 编修刘葆贞、菊坡精舍山长梁诗五等。这也是丘逢甲第一次到广州,在邱氏书室写下了《镇海楼》、《珠江书感》等20多首诗。他第二次到书室是在1903年冬辞去岭东学堂监督一职前来,谋求在省城发展新式教育,未果返回家乡。第三次到书室是1906年,他被 [[ 两广总督 ]] 岑春煊聘为两广学务处视学、广州府中学堂监督、商业职业学校监督,从此长时间在丘氏书室住下。
万木草堂 [[ 历史 ]] 上曾三迁堂址:现定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的中山四路长兴里旧址是万木草堂最早的落堂处,原名“邱氏书室”;1892年,草堂迁至卫边街的邝家祠,地点在今广卫路附近;1893年又迁至广府学宫仰高祠(即今文明路广州市第一工人文化宫内),原定仰高祠租赁期10年,但到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该处即遭清廷查封,堂中藏书300余箱亦被同时销毁。
万木草堂所迁的三址,后二址今已不存,现存的长兴里遗址曾被改作民居、工厂,后被空置,仅门面及“邱氏书室”石额仍存旧观。万木草堂原来与秦萼生故居相连,后者后来被清拆。
2004年,广州市建委与规划局、文化局等单位投入了1300万元人民币迁出了原先居住在草堂内的40多家居民,并开始对草堂进行修缮以及完善配套设施。万木草堂完成装修后作为 [[ 越秀区博物馆 ]] 向市民开放。
250,90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