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

增加 105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 ''' ,位于广东省 [[ 广州市 ]] 海珠区纺织路东沙街18号,是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广州大元帅府旧址 ]] ”为依托建立的遗址性纪念馆。该处旧为 [[ 孙中山 ]] 于1917年兴建于此地的广东大元帅府。于2006年5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
==建筑历史==
原址前身是广东河南士敏土(即水泥,是英文“cement”的粤语音译)厂。1905年 [[ 两广总督 ]] 岑春煊引入德国克虏伯机器设备,筹备建厂。1907年两广总督周馥及其随员刘麟瑞主管兴建。1909年工厂落成启用,是中国当时第二大 [[ 水泥 ]] 厂,产量仅次于天津开平水泥厂。大楼由 [[ 澳洲 ]] 人Purnell和Paget设计,主体大楼有南北二幢,中间有架空走廊相连,均为三层的 [[ 意大利 ]] 式房屋,灰脊瓦面双坡顶,每层都有券拱式凉廊。
1917年7月, [[ 段祺瑞 ]] [[ 张勋 ]] 复辟后计划“再造共和”,废除在1913年所选出的国会,孙中山发起“护法运动”,率领部分海军南下广州,召开国会非常 [[ 会议 ]] ,征用此地作大元帅府。1918年5月,因被盘踞于广州的桂系军阀破坏及干扰,护法运动失败,孙中山被架空职权,辞去海陆军大元帅后离开广州。
1920年,粤系军事将领 [[ 陈炯明 ]] 击败盘踞在广州的旧桂系、滇系军阀后,孙中山重回广州,取消军政府,并于1923年3月在此地建立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大本营建立后不久,先后平定 [[ 沈鸿英 ]] 叛乱和东江叛乱,并改组中国国民党。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1925年7月, [[ 国民政府 ]] 于广州正式成立,而大本营也完成其历史使命。后曾被改建为国父文化教育馆两广分馆、国父纪念馆等。
===1949年后===
1949年 [[ 解放军 ]] 攻占广州后,该处先后成为部队及广东省相关部门的办公用楼。1964年—1998年,被广东省农业机械供应公司作为办公、住宿用楼,并在保护范围内兴建三栋居民宿舍楼。1981年,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广东省广州市第五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中首次出现提案,要求尽早维修座落广州市河南的孙中山先生大元帅府旧址案。198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广州市第六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中再次提出类似提案。
1983年8月,孙中山大元帅府旧址被广州市人民政府确定为广州市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6月,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广东省农业机械供应公司完成为恢复孙中山大元帅府而搬迁申请的立项报告,同年广州市政府给予批复。1996年11月,孙中山大元帅府旧址被国务院列为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998年10月19日,广州市政府接收孙中山大元帅府旧址,搬迁保护范围内首期60户居民,并开始筹建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1999年—2000年,开始北楼及南楼的整修,期间斥资1500万 [[ 人民币 ]] 对原有的六层居民宿舍楼进行搬迁,以复建大元帅府门楼。2001年7月,南楼整修完毕,并举行“百年帅府”复原陈列展览,纪念馆首次向外开放。2001年12月,北楼整修完毕,并举行“孙中山三次在广州建立政权” [[ 史料 ]] 陈列展览,实现第二期开放。2002年,完成旧址大门楼复原工程,并搬迁第二期保护范围内70户居民。2006年5月1日,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
2010年8月,广州市当局为迎接 [[ 亚运会 ]] ,清拆了元帅府周围的危楼和大门口前的江湾桥引桥,新建大元帅府广场,并对纪念馆进行了修整和维护。10月20日,大元帅府重新开放,免费入场。
2012年,广州市规划部门决定收回大元帅府附近一幅已出让的地皮,用于建设6300平方米的孙中山纪念场馆,作为大元帅府的配套陈列场地,以解决革命 [[ 文物 ]] 因位置不足而无法展出的现状。
==建筑特色==
纪念馆占地8020平方米,由南、北主体大楼,东、西广场及大门楼组成。南北大楼以砖、木、石、钢、 [[ 混凝土 ]] 建成。属三层卷拱式西式风格建筑,混入部分如节竹式排水管、百叶门窗、花瓶式护栏及骑楼等 [[ 岭南 ]] 建筑风格。
现在仍然保存大元帅府建立前广东士敏土厂的 [[ 花岗岩 ]] 门楼,长3.85米、宽0.94米、厚0.13米。门额上刻有“广东士敏土厂”的字样,刻有纪年款“光绪丁未冬月”(1907年12月)。
248,76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