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后唐

增加 10,665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 话题 ==
* [https://www.baidu.com/link?url=I6hFVjd7AnpyMdICbbUW-Cfk_lQd2Il4bynU8q939HhX1anpqO66OiGUGHI2NZ1SpuRn_4x4QX81adKUoBiL3CjmDBsxfLlXc7dzpaZZHke&wd=&eqid=b446520a0001d1b5000000025eeaec8f 五代十国中,最牛的后唐,为何只存在了短短14年?]*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04142991308230539&wfr=spider&for=pc “后唐”的皇帝也姓李,他们是“唐朝”皇帝的后人吗?]*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3348351286773781&wfr=spider&for=pc 唐朝、后唐、南唐是何关系?后两个会是唐朝皇室的后裔吗?]
[[File:TimgWE.jpg|缩略图|左|[https://gss3.bdstatic.com/84oSdTum2Q5BphGlnYG/timg?wapp&quality=80&size=b150_150&subsize=20480&cut_x=0&cut_w=0&cut_y=0&cut_h=0&sec=1369815402&srctrace&di=d9593ebb37db39fbcad81571b54de4b0&wh_rate=null&src=http%3A%2F%2Fimgsrc.baidu.com%2Fforum%2Fpic%2Fitem%2F5ab5c9ea15ce36d3fda795a834f33a87e850b182.jpg  原图链接] [https://tieba.baidu.com/f?kw=%BA%F3%CC%C6&fr=ala0&tpl=5  百度贴吧]]]
 
== 国号说明 ==
<p style="text-indent:2em;">天祐四年(907年)三月,唐昭宣帝[[李柷]]禅位梁王[[朱温]],朱温改“唐”国号为“梁”,史称“后梁”;晋国、岐国、吴国仍以“唐”为国号,仍称“天祐”年号。923年,李存勖在魏州(今河南安阳)称帝,改元“同光”,同年底李存勖灭后梁,定都洛阳,李存勖并没有按传统以自己的王号“晋”作为新朝的称号,而是采用“唐”作为国号,史称“后唐”;且在灭梁之前,一直延用唐昭宗时的“天祐”作为年号。所以“前晋政权”和“后唐政权”的正式国号仍然是“唐”,然而为了区别李渊建立的“唐”和石敬瑭建立的“晋”,故称呼李存勖称帝前的政权为“前晋”,称帝后的政权为“后唐”。 [1] <br><br>
 
<p style="text-indent:2em;">后唐一度被视为中兴大唐的存在,且自身实力雄厚,统治版图为五代各国之最,再而庄宗也为李柷上谥号,虽然血脉不同,但有所继承。 [7] 清人[[陈鳣]]编撰《续唐书》时,根据明人陈霆编撰《唐余纪传》的宗旨,以后唐、南唐两朝,上承唐祚,下启宋朝,应当作为五代十国之正统。 [8]
[[File:TimgWE.jpg|缩略图|左|[https://gss3.bdstatic.com/84oSdTum2Q5BphGlnYG/timg?wapp&quality=80&size=b150_150&subsize历史沿革 =20480&cut_x=0&cut_w=0&cut_y=0&cut_h=0&sec前晋时期 =1369815402&srctrace&di=d9593ebb37db39fbcad81571b54de4b0&wh_rate=null&src=http%3A%2F%2Fimgsrc.baidu.com%2Fforum%2Fpic%2Fitem%2F5ab5c9ea15ce36d3fda795a834f33a87e850b182.jpg     中和三年(883年)沙陀族将领[[李克用]]因收复京师长安有功被封河东节度使,治太 府。大顺二年(891年),受封晋王,建立晋国。 [9] 由于[[朱全忠]]曾有意暗杀李克用,但被李克用侥幸脱身,所以李克用与朱全忠誓不两立。 [10] 天祐四年(907年)朱全忠篡唐建立后梁,李克用仍用唐天祐年号,晋国成为后梁北方最大的威胁。 [11] 天祐五年(908年)李克用死后,子李存勖即晋王位。 [12]  后唐立国 天祐二十年(923年)四月,李存勖在魏州称帝,改元同光,沿用“唐”为国号,又追赠父祖三代为皇帝,与唐高祖、唐太宗、唐懿宗、唐昭宗并列为七庙,以表示自己是唐朝的合法继承人,史家称之为后唐。 [1] 同光元年(923年)十月初二,李存勖亲率大军由杨刘渡河,初三,进至郓州,以部将李嗣源为前锋。当夜越过汶水,次日晨与梁将王彦章相遇,一战而胜,并克中都(今山东汶上),擒王彦章。他又采纳李嗣源关于兵贵神速、急趋汴州的建议,命其率前军当夜出发,自率主力继后。初七,进至曹州(今山东曹县西北),梁将不战而降,朱友贞见援兵无望而自杀。初九,唐军至汴州,王瓒开门出降。十二日,段凝率军五万到封丘(今属河南)请降,后梁灭亡。 [20-21] 李存勖入汴州后,贬郑珏为莱州司户参军,萧顷登州司户参军;杀李振、赵岩、张汉杰、朱珪,灭其族。 [19] [22] 后唐同光乱政 建立后唐的后唐庄宗李存勖 李存勖与伶人同台演出,并起艺名“李天下”;因喜好演戏,而对伶人特别宠信,以致出现了伶人干政的古代少有的现象。唐末宦官大批被杀,侥幸逃生的宦官多藏匿民间。李存勖登基后,宦官势力死灰复燃。李存勖身边的宦官多达近千人。且以宦官为监军,牵制军中将领。李存勖听信伶人和宦官的谗言,疏忌宿将,弄得人人自危。大将李嗣源可谓忠心耿耿,也遭到猜忌。租庸使孔谦横征暴敛,百姓怨声载道,李存勖反而认为孔谦理财有功,赐“丰财赡国功臣”称号。 [23] 李存勖听信宦官之言,设立内府和外府;导致外府常虚竭无馀而内府山积。 [24] 当时政制混乱,政出多门。皇太后诰命,皇后教令,与庄宗的制敕交行于地方,地方官府都照办不误。 [25] 同光二年(924年)南汉国主刘龑听说李存勖灭梁,心生恐惧,派使者进贡,并窥探虚实。使者何词返汉后,向刘龑汇报说:李存勖“骄淫无政,不足畏也”。 [19] [26] 后唐西平前蜀参见:后唐灭前蜀之战同光三年(925年)九月,庄宗命魏王李继岌,枢密使郭崇韬,领兵六万,自凤翔走大散关入蜀;另以高季兴为东南面行营都招讨使,率荆南军攻取夔州、忠州、万州等地。 [27] 同光三年(925年)十月,马步军都指挥使李绍深攻克威武城;蜀将王承 926年后唐版 捷以凤、兴、文、扶四州降唐。唐军长驱直入,李继岌兵临兴州,蜀将宋光葆以梓、绵、剑、龙、普五州降唐;而后蜀国武定节度使王承肇、山南节度使王宗威、阶州刺史王承岳分别献城投降;只有蜀国天雄节度使王承休与副使安重霸打算出秦州攻打唐军,至茂州,兵马仅剩两千,安重霸见大势已去,以秦、陇二州降唐。高季兴乘势率水军逆流而上,攻打施州。蜀国峡路招讨使张武用铁锁断绝长江航路,大败荆南军,高季兴乘轻舟逃走。不久,张武闻北路失败,便以夔、忠、万三州降唐。十一月,唐军昼夜兼行,至利州,王宗弼闻风弃城西逃。李继岌率大军向剑州、绵州、汉州推进。蜀国武信节度使兼中书令王宗寿以遂、合、渝、泸、昌五州降唐。李绍琛到达绵州时,绵江浮桥已被蜀兵破坏。为速取蜀国,李绍琛乘蜀兵溃败之机,率大军骑马渡江,入鹿头关,攻克汉州,直逼成都。 [19] 同光三年(925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李继岌率大军到达成都,翌日,蜀主王衍出降,前蜀灭亡。 [19] [28] 后唐邺都兵变参加:兴教门之变同光四年(926年)二月,皇甫晖在邺都叛乱,李存勖命李嗣源前往讨伐。不料刚到魏州城下,所部发生哗变,与魏州叛军会合,共同拥戴李嗣源为帝。李嗣源起初托故逃出魏州城招集散兵,后来在女婿石敬瑭以及手下安重诲、霍彦威的劝诱之下起兵造反。 [29] 庄宗听闻讨伐军有变,即令怀远指挥使白从晖率骑兵扼守河阳桥,以护卫京城;又拿出金帛赏赐诸军,并亲率军趋汴梁,但为时已晚。途中闻知李嗣源已入汴梁,即仓皇回逃,至荥阳,随从士卒已散逃过半。刚抵洛阳,从马直指挥使郭从谦亦率所部兵哗变,与京城驻军展开混战。 [19] 同光四年(926年)四月初一,庄宗率近卫骑兵出战,中流矢而死。初三,李嗣源入洛阳,被群臣拥戴为监国,不久于庄宗柩前即皇帝位,改同光四年为天成元年。 [19] [30] 后唐明宗之治天成元年(925年)霍彦威、孔循劝明宗更换国号,明宗以兄终弟及为由否决了这一提议。 [31] 丙申,杀租庸使孔谦。天成四年(929年)六月,前荆南行军司马、归州刺史高从诲,上表请求归附朝廷。七月,明宗任命高从诲为荆南节度使,兼侍中。 [32] 长兴元年(930年)十一月,武安节度使马希声,上表请求归附朝廷。十二月,明宗任命马希声为武安、静江节度使,兼中书令。长兴元年(930年)十一月,契丹国东丹王耶律倍归唐,明宗以天子仪卫迎接,并赐姓东丹,名慕华,拜怀化军节度使、瑞慎等州观察使;后又赐国姓李名赞华,改封陇西县开国公。长兴二年(931年)六月,明宗复置明法科,同大唐开元礼。 [32] 明宗统治时期,后唐国势有所起色,百姓日渐富裕,使本已十分衰败的朝政呈现出“中兴”的小康局面。实际上,明宗之治并不稳定。明宗晚年,国内已有乱象。 [33] 后唐宋潞之争长兴四年(933年)十一月二十日,秦王李从荣因谋反被处死。当时李嗣源病危,于次日派宦官孟汉琼到邺都召李从厚回京。十一月二十六日,李嗣源去世,秘不发丧达六天之久。 [34] 十二月一日,在西宫发丧,李从厚即皇帝位,改长兴四年为应顺元年。 [35-36] 闵帝即位后,把潞王李从珂和石敬瑭当成眼中钉。闵帝先是罢李从珂之子李重吉控鹤指挥使,外任亳州团练使。又将李从珂改镇河东,将河东节度使石敬瑭改镇成德,将成德节度使范延光改镇天雄,让自己的堂兄弟李从璋调任凤翔, 替李从珂的节度使职务。因此李从珂在部下的鼓动下,拒绝了朝廷命令,起兵造反。 [36] 应顺元年(934年)三月,朝廷军马兵临凤翔城下。李从珂登城哭诉,言其无罪,被奸人所害。禁军将领杨思权为一己私欲,遂煽动禁军兵变,率诸军投降了李从珂。李从珂尽出凤翔所有用来赏军,并许诺攻下洛阳后,再给予重赏。潞王大军很快攻下长安、华州、陕州,侍卫亲军纷纷归顺潞王。闵帝无奈,只好仓皇向魏州逃去,途中遇到河东节度使石敬瑭,石敬瑭引兵尽杀闵帝亲随,将闵帝软禁在卫州。 [https://tieba.baidu.com/f?kw=%BA%F3%CC%C6&fr=ala0&tpl=5 36-37]   应顺元年(934年)四月三日,李从珂率军进入洛阳城。宰相冯道率领文武 官劝进,李从珂假意不从。次天,曹太后下诏废李从厚为鄂王,命李从珂为监国。六日,又立李从珂为帝,改应顺元年为清泰元年。 [36] [38] 后唐末帝失国参见:后晋灭后唐之战清泰二年(935年)末帝派遣武宁节度使张敬达领兵驻屯在代州,牵制并 燕云十六州 监视石敬瑭。 [39] 清泰三年(936年)末帝又调石敬瑭为天平节度使,企图以此消弱石敬瑭兵权。石敬瑭拒绝调任。于是,石敬瑭叛变,同时石敬瑭还上表指责李从珂即位非法,应立即将皇位让给许王。末帝大怒,撕毁奏表,削其官爵。 [40] 清泰三年(936年)五月,末帝任命建雄军节 贴吧使张敬达为太原四面都招讨使,杨光远为副使,率大军讨伐石敬瑭。 [41] 唐军包围了太原,筑长围以围困晋阳。石敬瑭遣使向契丹求救,表示愿意割地称臣。九月,契丹主耶律德光亲率五万兵马增援石敬瑭,唐军与辽晋联军大战于团柏谷,唐军大败,死伤万余人。随后,石敬瑭与契丹军得以顺利南下进逼京师洛阳。途中先锋指挥使安审信、振武守将安重荣、彰圣指挥使张万迪等将纷纷归降石敬瑭,后唐统治岌岌可危,处于即将全面崩溃的前夕。 [40] 清泰三年(936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末帝见大势已去,带传国玉玺与曹太后、刘皇后以及太子李重美等人登上玄武楼,自焚而死,后唐遂亡。 [40]
8,40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