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嘎仙洞遗址

增加 945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嘎仙洞遗址1.jpg|缩略图|[https://www.baiqi008.com/b2bpic/sseuuraqx.html 嘎仙洞遗址]]]'''嘎仙洞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10千米山谷之中,地处嫩江支流甘河的北岸,是建立北魏王朝鲜卑族的祖先石室旧墟 ,是拓跋氏的发祥地之一 。<ref>[http://www.bytravel.cn/Landscape/3/gaxiandong.html 呼伦贝尔鄂伦春自治旗嘎仙洞遗址旅游指南]</ref>
嘎仙洞遗址在一道高达百余米的花岗岩峭壁上,离平地25米,地表海拔高度为495米,所在山峰的相对高度为120米,洞口略呈三角形。嘎仙洞遗址发现了石刻祝文,出土有陶器、石器、骨器、木器、铜器、铁器、玉器等。嘎仙洞遗址摩崖祝文铭刻的发现,对鲜卑民族起源、中国疆域史的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2015年7月,考古工作者在嘎仙洞遗址洞口东侧背北处,一块经人工打凿的扇面平面石壁上,发现魏书体镌刻的“故、多、开疆、焘、谒、官、皇天、貌、增、四、汗曰”14个字。
[[File:嘎仙洞遗址2.jpg|缩略图|[http://travel.sina.com.cn/china/2013-07-30/1757204078.shtml?from=wap 嘎仙洞遗址]]]
== 研究价值 ==
嘎仙洞遗址摩崖祝文铭刻的发现,为嘎仙洞是《魏书》中提到的拓跋鲜卑的祖庙石室提供了原始档案 ,佐证了嘎仙洞是鲜卑人旧墟石室、祖庭,对鲜卑民族起源、东北亚人类学、中国疆域史的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嘎仙洞遗址内堆积有较丰富的文化层,出土遗物代表了拓跋鲜卑先民畜牧迁徙、射猎为业的事实,对于研究拓跋鲜卑的早期历史,具有重要科学价值。
洞内西壁上有北魏太平真君拓跋焘派遣中书侍郎李敞来祭祖时刻的铭文,在地表以下1.3米的黄色粘沙土层中,出土有打制的石器,表明这里可能存在着更早的文化遗存。
[[File:嘎仙洞遗址3.jpg|缩略图|[http://www.beijiangfengyun.com/mzfq/201901/04/t20190104_6674669.shtml 嘎仙洞遗址]]]
== 文物遗存 ==
'''综述'''
太平真君四年(公元443年)七月二十五日皇帝拓跋焘派大臣李敞、傅雀带来马、牛、羊祭。
[[File:嘎仙洞遗址5.jpg|缩略图|[http://roll.sohu.com/20111110/n325157021.shtml 嘎仙洞遗址]]]
自最初始以来,皇天之神保佑我拓跋皇帝祖先居住在嘎仙洞这一带,经历了悠久岁月,又走出大兴安岭森林,南迁到呼伦贝尔草原,继而到漠南、黄河流域,扫平群雄,定鼎中原,祖先创造的福分流传给后代,延续到我拓跋焘本人。
'''南迁大泽'''
[[File:嘎仙洞遗址6.jpg|缩略图|[http://hrsongxu.blog.sohu.com/94479117.html 嘎仙洞遗址]]]
东汉时期(1世纪),拓跋鲜卑发源于大鲜卑山(大兴安岭北段)原始森林地带,为鲜卑南迁大泽(呼伦湖)地区后,与匈奴余众在草原各地错居杂处和相互婚媾所生的新生代。《魏书·序纪》载:鲜卑“宣皇帝讳推寅立。南迁大泽,方千余里,厥土昏冥沮洳,谋更南徙,未行而崩。”
'''祖庙石室'''
北魏登国元年(386年),鲜卑人统一中国北方,建立了北魏政权。有个居住在大兴安岭深山中的小国乌洛侯,派使者千里迢迢来到北魏都城,进献赤貂皮等地方特产,同时对北魏太武帝 [[ 拓跋 ]] 焘说,大兴安岭深山中有一座大石庙(嘎仙洞遗址),就是大魏祖先们开凿的祖堂,保存完好,百姓常去祭祀祈祷,有求必应,十分神奇。听了这个消息后,勾起了太武帝拓跋焘对祖先的追思,立刻派人前往祭祀,还把祝文刻在祖庙中。据《魏书·礼志》记载:“魏先之居幽都也,凿石为祖宗之庙于乌洛侯国西北。
自后南迁,其地 [[ 隔远 ]] 。真君中,乌洛侯国遣使朝献,云石庙如故,民常祈请, [[ 有神验焉 ]] 。其岁,遣中书侍郎李敞诣石室,告祭天地,以皇祖先妣配。”《魏书》记载乌洛侯国时也提到这件事:“世祖真君四年来朝,称其国西北有国家先帝旧墟,石室南北九十步,东西四十步,高七十尺,室有神灵,民多祈请。世祖遣中书侍郎李敞告祭焉,刊祝文于室之壁而还。”嘎仙洞遗址摩崖祝文 [[ 铭刻 ]] 的文字共201字,与史籍记载的祝文基本相符。
== 地理位置 ==
嘎仙洞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10千米、大兴安岭北段顶峰东端,甘河北岸噶珊山半山腰花岗岩峭壁上 [5] ,海拔495米。<ref>[http://qikan.cqvip.com/Qikan/Article/Detail?id=1005256761 嘎仙洞遗址-中文期刊服务平台]</ref> == 参考来源 =={{reflist}}[[Category:670 中国地方志总论]][[Category:630 中国文化史]][[Category:600 史地总论]]
8,09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