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傅祗

增加 6,865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姓名 = 傅祗| 圖像 = [ |center|[http://pic5.nipic.com/20100111/4125101_111120055643_2.jpg 原图链接]]]| 圖像說明 = | 出生日期 = 245年 | 國籍 = 三国(曹魏)→西晋| 别名 = | 職業 = 司徒、持节、大都督诸军事 | 知名原因 = 造沈莱堰,使兖、豫二州无水患 | 知名作品 =《请原杨骏官属启》 </br> 《与杨骏书》</br> </br> </br> }}''' 傅祗'''(fu zhī)(245年-312年),字子庄。 [[ 北地郡泥阳县]](今 [[ 甘肃 ]] 宁县米桥乡)人。 [[ 西晋 ]] 后期重臣,曹魏 [[ 太常傅嘏 ]] 之子。
''' 傅祗 ''' 早年在曹魏承袭阳乡侯,后改封泾原子。西晋初年任 [[ 太子舍人 ]] 、散骑黄门郎和 [[ 荥阳太守 ]] 等职。任荥阳太守期间,以建造沈莱堰解决影响兖豫两州黄河泛滥的问题而受百姓立碑称颂。其后历任廷尉、侍中、中书监、光禄大夫等职。
[[ 永嘉之乱 ]] 后,傅祗设 [[ 行台 ]] ,向各地募集义军,试图营救被俘的晋怀帝。旋即病逝,年六十九。被汉赵昭武帝 [[刘聪]]追赠为[[太保]]。== 人物生平 ==因孝知名'''傅祗'''为曹魏太常[[傅嘏]]之子。正元二年(255年),傅嘏逝世,傅祗继嗣承袭阳乡侯爵位。咸熙元年(264年)复建[[五等爵]],傅祗因父功改封泾原子。傅祗为人至孝,年少已知名,以才能和识见明达精练见称。先后担任[[太子舍人]]、散骑黄门郎和[[荥阳太守]]等职,任荥阳太守期间建造沈莱堰解决影响兖豫两州黄河泛滥的问题,百姓因而为傅祗立碑称颂。傅祗后兼廷尉,又迁任散骑常侍、左军将军。 == 因谏获免 ==[[太熙]]元年(290年),晋武帝[[司马炎]]逝世。遗体尚未下葬,辅政的[[太傅]]杨骏却为取悦人心,打算进封众人封爵。傅祗则写信给杨骏,以皇帝新死、臣下不应论功为由反对,但杨骏不听。不久傅祗调任[[侍中]]。 元康元年(291年),贾后密谋诛除杨骏,当时有宫中发生事变的传闻,洛阳宫南门云龙门封闭,杨骏召集众官到府第商议,但杨骏最终未能决定有作何行动。傅祗于是自请与尚书武茂入宫察看情形,作揖而走,其馀一众官员亦离开。当晚杨骏就被诛杀。杨骏死后,尚书左仆射[[荀恺]]因与太子少师裴楷不和,因而以裴楷儿子是杨骏女婿而将[[裴楷]]收付廷尉,而杨骏属官很多也被送到廷尉审判。傅祗不单证明裴楷无罪,又以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不诛杀曹爽司马鲁芝,日后更任用他为青州[[刺史]]的事例,上书表示不应一并诛除杨骏属官。最终他们都获下诏赦免。 == 屡次升迁 =='''傅祗'''及后除任河南尹,还未授官,就改任[[司隶校尉]],因在诛除杨骏一事的功勋而应封郡公,但傅只坚决辞让,只接受封灵州县公。又分原四千户食邑中的二千二百户给幼子傅畅封爵;更以原本封爵赐给侄儿[[傅隽]],改封为东明亭侯。同年,楚王[[司马玮]]以贾后假造的皇帝诏书诛除汝南王[[司马亮]]和[[卫瓘]],傅祗因接诏后迟疑而遭免官。一年后任[[光禄勋]],后又因公事而免职。 元康六年(296年),氐人[[齐万年]]获秦雍两州的氐族和[[羌族]]叛民推举为主,并称帝反晋。傅祗任行安西军司,加散骑常侍,与安西将军司[[夏侯骏]]一同讨伐齐万年,但无甚进展,直至三年后才在[[孟观]]的努力下平定齐万年。战后曾先后任[[卫尉]]和散骑常侍,后加[[光禄大夫]],门前施放行马。 永康元年(300年),赵王[[司马伦]]诛除贾后并辅政,任命傅祗为[[中书监]],续任散骑常侍,加光禄大夫,以稳定朝臣之心。傅祗虽然以病推辞,但司马伦仍派御史带他就职。王戎、陈准等人知傅祗就任,都安心地说:"有傅公居官任事,我们这些人就无忧了。" 不久后,司马伦诛杀了对自己不满的政敌淮南王[[司马允]],并派人逮捕司马允的同母兄、吴王,将其[[司马晏]]交付[[廷尉]]处置,想趁机杀死他。傅祗在朝廷上严正地为司马晏争辩,群臣也同时劝谏,司马晏这才免于一死,被贬为宾徒县王。 永宁元年(301年),司马伦篡位,傅祗改任右光禄大夫、开府,加侍中。四个月后,司马伦就被齐王[[司马冏]]所领的讨伐军击败并被诛杀,并迎晋惠帝复位。傅祗即以曾经受司马伦任命而请辞,但不被准许;及后廷尉以司马伦篡位时的禅让诏书出自[[中书省]],追究傅祗,但都获赦免,后来更以傅祗并非撰写诏书草稿者而恢复其光禄大夫官职。傅祗其后转任[[太子少傅]]。 == 位列三公 ==光熙元年(307年),晋惠帝逝世,皇太弟[[司马炽(]]晋怀帝)即位,傅祗改任光禄大夫、侍中,不久加尚书右[[仆射]]、中书监。傅祗在当时作为首辅大臣,常常宣扬君臣之间谦让的道理,令两者之间和睦共处;同时又因通晓国家体制,亦多参与朝廷制度的事。傅祗后转任左光禄大夫、开府,行太子太傅,侍中。 [[永嘉]]五年(311年)五月,傅祗升任司徒, 他因病请求逊位。怀帝不同意,允许他"[[板舆]]上殿" 。同年,大将军[[苟晞]]上表迁都仓垣,怀帝最终决意迁都,并派傅祗到[[河阴]]营治舟船准备怀帝水路交通之用,但怀帝碍于盗贼横行而不能离开洛阳。及后汉赵军攻破洛阳,将怀帝掳至平阳。傅祗于是与苟晞共建行台,设于河阴,以司徒、持节、大都督诸军事身份传檄四方,并派儿子[[傅宣]]与[[尚书令]]和郁向方镇长官徵集义军营救怀帝,自己屯盟津小城。又命傅畅为河阴[[县令]],等待[[傅宣]]。 == 忠绩未申 ==永嘉六年(312年),汉赵河内王[[刘粲]]进攻傅祗所驻的盟津,此时傅祗却于此时因急病逝世,享年六十九岁。傅祗临终前,自认为"义诚不终",于是强撑病体,执笔写作以告戒勉励自己的两个儿子傅宣、傅畅,文辞的感情真挚恳切,看过此书的人都感激奋发。随后城池陷落,刘粲将傅祗的孙子傅纯、傅粹及官民两万余户迁至平阳。 汉赵昭武帝[[ 刘聪 ]] 追赠 傅祗 [[ 太保 ]],并任命傅纯、傅粹为[[给事中]]。 == 主要成就 ==傅祗任荥阳太守期间,以建造沈莱堰解决影响兖豫两州黄河泛滥的问题而受百姓立碑称颂。晋怀帝被俘后,他与[[苟晞]]共建行台,并以司徒、持节、大都督诸军事身份传檄四方,并派其子[[傅宣]]向方镇长官徵集义军,以营救怀帝。 == 个人作品 ==傅祗著有文章驳论十多万字。 《[[全晋文]]》收录有《议鲁相请尊祀孔子庙》(此篇存疑)、《请原杨骏官属启》、《与杨骏书》。 == 人物评价 ==[[王戎]]、[[陈准]]等:傅公在事,吾属无忧矣。 [[刘聪]]:尊公(傅祗)虽不达天命,然各忠其主,吾亦有以亮之。 [[房玄龄]]《[[晋书]]》:①傅祗名父之子,早树风猷,崎岖危乱之朝,匡救君臣之际,卒能保全禄位,可谓有道存焉 ②子庄才识,爰膺衮职。忠绩未申,泉途遽逼。 [[王钦若]]:傅祗为右仆射,明达国体,朝廷制度多所经综。== 史料记载 ==《晋书·卷四十七·列传第十七》 《资治通鉴》
61,20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