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屈家岭遗址

增加 186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屈家岭遗址 ''' [[ 新石器时代 ]] 的村落遗址,在中国 [[ 湖北省 ]] 京山市市区西南30公里的屈家岭村,为屈家岭文化的命名遗址。1988年成为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 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之一。
==遗址简介==
屈家岭遗址属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位于湖北省京山县城西南30公里的屈家岭村,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村落废墟的遗址,总面积约40万平方米,属屈家岭文化中期,建造年代距今已有4800余年,为我国最早的古城遗址之一,把我国城墙出现的时代推移到距今5000年以前。遗址中发现有多处房屋、窖穴、墓葬等 [[ 遗迹 ]] 。出土遗物中以彩陶纺轮、彩绘黑陶和蛋壳彩陶最具特色。陶制的鼎、豆、碗等 [[ 器皿 ]] 均为双弧形折壁,具有独特的风格。此外,该遗址中还发现有大量生产工具和粳稻谷壳。陶质禽鸟模型及玉饰品的出现,反映出当时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面貌。 [[ 农业 ]] 的进步和象征父权崇拜的"陶祖"的出现,说明当时 [[ 社会 ]] 的发展已进入 [[ 父系氏族 ]] 的社会阶段。屈家岭遗址发现的文化遗存因其具有的浓厚地方色彩,被命名为"屈家岭文化"。屈家岭遗址是屈家岭文化的命名地,它的发现对于认识 [[ 长江 ]] 中游地区和 [[ 江汉平原 ]] 的史前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屈家岭遗址于1954年修建石龙水库干渠发现后,1955年及1957年 [[ 中国科学院 ]] 考古研究所和湖北省文物工作队两次发掘,出土了大量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石器和 [[ 陶器. ]]。[[ 石器 ]] [[ ]] [[ ]] [[ ]] [[ ]] 等,造型美观、磨制精细;陶器有杯、 [[ ]] [[ ]] [[ ]] 、纺纶等,还有陶制环、 [[ ]] [[ ]] [[ ]] 等装饰器。大量的蛋壳陶器、彩绘陶器和 [[ 彩绘 ]] 纺纶,说明新石器时代江汉平原地区已具有较高水平的烧陶技术和纺织手工业。因其具有鲜明的江汉平原的特点,有别于我国新石器时代的 [[ 仰韶文化 ]] [[ 龙山文化 ]] ,因此将这种文化定名为“屈家岭文化”。中国科学院为此出了专著《京山屈家岭》。1988年,国务院将屈家岭遗址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屈家岭遗址的发现,说明 [[ 长江 ]] 流域同 [[ 黄河 ]] 流域一样,是 [[ 中华民族 ]] 的摇篮。遗址上竖立的高大的保护标志更显示出它的重要地位。
==发现==
1954年冬,为配合石龙水库工程建设,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对工程周边进行了 [[ 文物 ]] 调查,在干渠发现该遗址。1955年至1957年间,水库工程指挥部文物工作队、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学部考古研究所、湖北省考古研究所和荆州博物馆,先后进行了三次发掘。中科院 [[ 考古 ]] 研究所发表的科研报告《京山屈家岭》指出:“屈家岭遗址出土的遗物,具备了较多的特有的文化特征,应属于已发现的新的一个文化系统,因此我们把它命名为‘屈家岭文化’。”此后长江中游又发现了多处屈家岭 [[ 文化 ]] 遗存。
==特点==
屈家岭遗址出土了大 [[ 面积 ]] [[ 人类 ]] 居住遗迹,如 [[ 房屋 ]] 、墓穴等,经碳14测定,建造年代距今约4600年至5000年。同时发现的生产器具有磨制石斧、石铲、石锛、 [[ 石镰 ]] ,陶制纺轮,以及生活用陶器,如陶碗、 [[ 陶豆 ]] [[ 陶罐 ]] 等。这些陶器的形制明显区别于同时代的黄河流域晚期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以及其它文化体系,其双弧形折壁成为鉴别屈家岭文化的重要标准。 ==参考文献==
111,96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