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阿斯塔那古墓群

增加 165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阿斯塔那古墓群 ''' 位于中国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高昌区阿斯塔那乡(三堡乡)、哈拉和卓乡(二堡乡)之间,大约在吐鲁番市区东南方向37公里处,为晋至唐时代的墓葬群。由于当地干燥的 [[ 气候 ]] ,该处墓葬群中得以保存了大量的随葬器物,甚至包括 [[ 食物 ]] ,墓主人遗体和纸本文书,被称为“地下博物馆”。
==简介==
阿斯塔那古墓群是 [[ 西晋 ]] [[唐朝| 唐代 ]] 高昌城居民的公共墓地,共有墓葬500余座,总面积达10平方公里。由于吐鲁番少降水,强蒸发的气候条件,导致该古墓群大量的古尸得以风干保存。除此之外,墓中还有许多纸本文书画作,历经前年而不腐烂,被 [[ 考古学家 ]] 视为珍宝。这些重要的文书为了解唐代吐鲁番地区与中原地区的交流的历史打开了一扇窗户。多数墓中都发现随葬有伏羲女娲图,这作为一种当地流行的葬俗,反映了 [[ 中原文化 ]] 对边疆地区的影响。
==基本状况==
阿斯塔那古墓群属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位于吐鲁番市区东偏南约40公里处, 距高昌故城6公里,是古代高昌城乡官民的公共墓地,大约形成于公元3-8世纪,距今有1700多年  历史。整个墓群从古城东北一直延伸到城西北,东西长约5公里,南北宽2公里,占地10平方公里。
阿斯塔那旁边还有哈拉和卓古墓群,二者合称“ [[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 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 ]] ”。“阿斯塔那”为维吾尔语“京都”之意;“哈拉和卓”为 [[ 传说 ]] 中怒斩恶龙为民除害的维吾尔古国一位勇士的名字。这两处现分别为当地两个相邻村庄之名。
阿斯塔在中外考古界、 [[ 历史学 ]] 界受到广泛的重视,素有有“地下博物馆”之美称。整个墓葬群共有古墓葬500余座,埋葬着西晋初年到唐代中期的贵族、 [[ 官员 ]] 和平民 [[ 百姓 ]] ,只是尚未发现高昌国王的墓葬。鞠氏高昌王国名将张雄夫妇及其子张怀寂, 就葬在这里。阿斯塔那墓群的墓穴多系从夹有戈壁石的黄土层中掏挖而成。由于这里地势高敞,气候炎热干燥,墓穴内形成天然无菌环境;墓中古尸及随葬物品历经千年都不腐烂,从而保存了大量 [[ 文物 ]] 。很多 [[ 绘画 ]] 、泥俑及其他成千上万件出土文物色彩鲜丽如新,保存十分完好。出土的唐代 [[ 水饺 ]] ,形状与今无异,里面的馅,也完好如初。
==墓葬结构==
阿斯塔那古墓群距吐鲁番市约40多公里,是古代 [[ 高昌王国 ]] 城乡官民的公共墓地,东西长5公里,南北宽2公里。墓 葬按 [[ 家族 ]] 种姓分区埋葬,以天然砾石为界,区域分明。阿斯塔那古墓群的墓葬形制是以一个家族的习俗来营造自己的墓地。在墓区处处可见井然有序、界线分明的一个个茔院。鼓区内是一个父系大家族的墓园,按照祖、父、子、孙辈份大小,依次进行排列,非常正规。墓葬皆为土洞墓,墓室中大多是居住在当地 [[ 汉族 ]] 人,少数为兄弟民族,此处以姓氏为家族的墓葬结构,同 [[ 河西走廊 ]] 以至中原墓葬有许多相似之处。阿斯塔那古墓位于吐鲁番市东南约40公里。阿斯塔那墓形制为斜坡墓道洞室墓。古墓平面形状如“甲”字。墓室前方,是一条10多米的长的斜坡墓道,墓道尽头连着墓室,是死者安息的地方。墓室一般高为2米以上,4米见方大小,平顶或穹窿形顶。死者多安放在洞室后部的土炕或简易木床上,他们头枕鸡鸣枕,面部掩巾,眼上盖瞑目,双手握木,身着棉麻或绢锦织品制作的 [[ 衣服 ]] 。死者四周,或陈放模拟的亭台楼阁、车马仪仗、琴棋笔墨,或陈放 [[ 葡萄 ]] 、瓜果、饺子、面饼等食品,供死者阴间驱使或享用。有的墓室后壁,绘有人物、鸟禽、花卉、山水壁画,形象逼真,线条流畅。古墓中出土有文书、墓志、绘画、泥俑、陶、木、金、石等器物以及古代钱币和丝、棉毛织物等珍贵文物上万件。这里出土的木乃伊(即干尸),足可与 [[ 埃及 ]][[ 木乃伊 ]] 相媲美。
阿斯塔那古墓以葬汉人为主,同时葬有车师、 [[ 突厥 ]] [[ 匈奴 ]] 、高车以及昭武九姓等 [[ 少数民族 ]] 居民,这说明当时高昌王国的主体民族是汉族,各 [[ 民族 ]] 之间是平等的。
==视频==
70,96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