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复社

增加 112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复社 ''' 是中国 [[ 明朝 ]] 末期的一个政治、 [[ 学术 ]] 团体,创建于 [[ 崇祯 ]] 初年,早期领袖为 [[ 张溥 ]] 与张采。初期的成员多是江南一带的读书人,后来发展为全国性社团,前后入会者超过两千人。复社以“兴复古学”“吾以嗣东林也”为号召,故而得名,又因为早期成员多为 [[ 东林党 ]] 人的后裔,如周顺昌之子周茂兰,魏大中之子魏学濂以及黄尊素之子 [[ 黄宗羲 ]] 等,故而复社又号称“小东林”。
==历史背景==
明代以 [[ 八股文 ]] 取士,读书士人为砥砺文章,求取功名,因而尊师交友,结社成风,而以江浙一带尤其。 [[ 万历 ]] 后期政治日趋腐败,到天启年间更出现了阉党擅权局面,自内阁六部至四方总督、巡抚,都有人甘当魏忠贤的死党。张溥等人痛感“世教衰,士子不通经术,但剽耳绘目,几幸弋获于有司,登明堂不能致君,长郡邑不知泽民”,所以联络四方人士,主张“兴复古学,将使异日者务为有用”,因名曰“复社”。同时,复社还带有香山同社的一些关于改革 [[ 政治 ]] ,追求民主自由思想的主张。(陆世仪《复社纪略》)。
复社的主要任务固然在于揣摩八股,切磋学问,砥砺品行,但又带有浓烈的政治色彩,以东林后继自任,主张“蠲逋租,举废籍,撤中使,止内操”( [[ 吴伟业 ]] 《复社纪事》),反映着“吴江大姓”等江南地主、商人的利益,又与这一带市民阶层的斗争相呼应,因而具有相当广泛的基础。
它的成员主要是青年士子,先后共计有将近3000人之多,声势遍及海内。该社春秋集会时,衣冠盈路,一城出观, [[ 社会 ]] 影响极大。主要集会有吴江尹山大会(1629),南京金陵大会(1630)和苏州虎丘大会(1633)。这几年间,许多复社成员相继登第,声动朝野,而许多文武将吏及朝中士大夫、 [[ 学校 ]] 中生员,都自称是张溥门下,“从之者几万余人”(杜登春《社事始末》)。
为此招致执政大僚温体仁等的嫉恨,又有陆文声等上疏参劾二张“倡导复社以乱天下”。于是朝廷下严旨察治。幸有周延儒出任 [[ 大学士 ]] ,此案才未酿成大狱。不久张溥病死,这是复社活动的第一阶段。
==清军入关==
清兵入关前后,复社成员有所分化。周钟参加了 [[ 李自成 ]] [[ 大顺政权 ]] ,并为李起草登基诏书,而多数人成为江南抗清力量的骨干。在 [[ 南京 ]] 的复社士子不满于阮大铖招摇过市,贪赃误国,曾联名写出《留都防乱公揭》,公布阮大铖的罪状,迫使他“潜迹南门之牛首,不敢入城”。后马士英、阮大铖拥立福王,把持朝政,对复社成员进行了报复迫害。清兵南下时,复社不少成员仍坚持武装斗争,陈子龙、夏允彝在松江起兵,黄淳耀、侯歧曾领导嘉定军民的抗清斗争,失败后都不屈而死。明亡以后,一些著名的复社成员又遁迹山林,顾炎武、黄宗羲等总结明亡教训,专心著述,杨廷枢,方以智、陈贞慧等则削发为僧,隐居不出。这些行动,是与复社提倡气节,重视操守的主张相一致的。也有少数人如吴伟业、 [[ 侯方域 ]] 等入仕清朝。这是复社活动的第二阶段。
==结局==
明末以江南士大夫为核心的政治、 [[ 文学 ]] 团体。崇祯二年(1629年)在苏州尹山成立。领袖人物为张溥、张采,时人称为"娄东二张"。崇祯年间,朝政腐败,社会矛盾趋于激烈,一些江南士人以东林党后继为己任,组织社团,主张改良。二张等合并江南几十个社团,成立复社,其成员多是青年士子,先后共计2000多人,声势遍及海内。他们大都怀着饱满的政治热情,以宗经复古,切实尚用相号召,切磋学问,砥砺品行,反对空谈,密切关注社会人生,并实际地参加政治斗争。他们的作品,注重反映社会现实,揭露权奸宦官,同情民生疾苦,讴歌抗清伟业,抒发报国豪情,富有感染力量。他们虽拥护前、后七子,却不同于他们的专意"模古",也不同于公安派、竟陵派的空疏。标志着明末文风新的重大转向。其中陈子龙、吴伟业为诗歌的代表,张溥是 [[ 散文 ]] 的代表。复社成员后来或被 [[ 魏忠贤 ]] 余党迫害致死,或抗清殉难,或入仕 [[ 清朝 ]] ,或削发为僧。 [[ 顺治 ]] 九年(1652年)为清政府所取缔。 ==参考文献==
113,04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