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孝庄皇太后

增加 1,012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孝庄皇太后.jpg |thumb|right| [http://i.qulishi.com/UploadFile/2013-6/201363175667.jpg 原图链接] [http://www.qulishi.com/renwu/xiaozhuanghh/ 图片来源于趣历史网] ]]
'''清太宗孝庄文皇后'''(1613年3月28日-1688年1月27日),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亦作本布泰,意为“天降贵人”),蒙古科尔沁部(在今通辽)贝勒博尔济吉特·布和之次女,孝端文皇后之侄女,敏惠恭和元妃之妹。出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二月初八日;天命十年(1625年),嫁给 [[ 努尔哈赤 ]] 第八子皇太极为侧福晋;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后,受封为永福宫庄妃;崇德三年生皇九子福临(顺治帝);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驾崩,顺治帝即位,与其姑孝端文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顺治八年(1651年)上徽号曰昭圣皇太后;康熙帝即位后尊为太皇太后;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崩逝,享年七十五岁;葬昭西陵,上谥,雍正、乾隆累加谥,最终谥号为: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
==受封庄妃==
# 孝庄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蒙汉文兼通。广阔的草原炼就了她健美的体魄,蒙古人的习俗使她养成了开朗豪放的性格。她13岁那年,后金大汗努尔哈赤的四贝勒皇太极,为巩固与科尔沁部的联盟来到寨桑家拜访,被本布泰那迷人的容貌所吸引,当下就提出娶本布泰,寨桑愉快地答应。1个月过后,寨桑派大儿子吴克善送本布泰与皇太极完婚。皇太极在辽阳东北冈举行盛宴,欢迎送亲队伍。努尔哈赤也率后妃和各贝勒、大臣远行辽阳城外10里相迎。从此,本布泰成了皇太极宠幸有加的侧福晋。# # 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作战负伤,不久病逝,其诸贝勒在争夺汗位中,皇太极巧用计谋,被推举为大汗,继汗位后,改年号为天聪。天聪十年(1636年),皇太极为入主中原改国号为清,改元崇德,登上皇帝宝座,迁都盛京(今沈阳),本布泰被封为永福宫庄妃,成为五宫后妃的最后一位。年轻的庄妃对努尔哈赤的一些政策上的失误提出了建议,皇太极采纳后,实行了满汉一体,使用和优礼汉官,改革中央机构,设立六部,仿明朝官制,缓和了满汉民族矛盾;修订了《离主条例》、《逃人法》,改善了满汉奴隶的地位,为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 <ref>[http://www.qulishi.com/news/201402/10059.html 历史上的孝庄皇太后 揭秘史上真实的孝庄皇太后] </ref> # # 庄妃为皇太极一连生了3位公主,崇德三年(1638年)正月,生下皇九子,起名福临,寓意为“福从天降临”。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九日,皇太极突然驾崩,出现了激烈的皇位之争。以皇长子肃亲王豪格和以皇太极十四弟睿亲王多尔衮为首的两大势力激烈争夺。庄妃深知年仅6岁的福临根本没有竞争实力,她静观其变,审时度势,说服多尔衮任摄政王,解决政权危机。结果诸亲王和大臣最终折中妥协,取得由福临继位的共识,议定福临亲政前由多尔衮、济尔哈朗为摄政王,共管朝政。
==尊为孝庄文皇太后==
# 福临继位后,改元顺治,31岁的庄妃被尊为孝庄皇太后。因皇太极谥号称文皇帝,故又称孝庄文皇太后。从此,孝庄皇太后走上了政治舞台,凸显出女政治家的智慧和才能。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 [[ 李自成 ]] 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陷燕京(今北京),崇祯帝自缢, [[ 明朝 ]] 灭亡。消息传到盛京,孝庄皇太后当机立断,建议摄政王多尔衮率领大清所有兵马大举入关,问鼎中原,实现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的遗愿。她告诫 [[ 多尔衮 】】 ,入关后要严明军纪,笼络民心,胜利后迁都北京,稳定中原。多尔衮率清军与明降将吴三桂合兵剿灭李自成义军,很快占领北京。
#
# 顺治元年(1644年)十月十九日,孝庄皇太后带着福临偕文武百官,离开盛京,在王公、群臣的跪拜下,进入紫禁城,入居慈宁宫。她倾心培养福临当好大清入主中原后的第一位皇帝。她以“独嗜图史”的文化素养,精心抚育小皇帝。她选择最有学问的满汉大臣作福临的老师,“令翰林官直宿备顾问,经书史册,手不释卷”。福临每到后宫向太后问安,均长跪受教。她说服小皇帝对多尔衮入主中原之功封为“皇叔父摄政王”。
==孝庄太皇太后==
# [[ ]] 治十八年正月初七,顺治帝驾崩。年仅8岁的玄烨继位,改元康熙,尊孝庄皇太后为太皇太后。康熙帝的生母去世后,太皇太后怀着老年丧子的悲痛,毅然承担起抚育、培养孙儿玄烨的重任。有大臣上疏,劝德高望重、一言九鼎的孝庄太皇太后垂帘听政,她婉言拒绝。
#
# 太皇太后为培养康熙帝治国理政的能力,亲自写出训言,谆谆教导孙儿:“祖宗骑射开基,武备不可驰。用人行政务敬以承天,虚公裁断。”又告诫:“古称为君难,苍生至众,天子以一身临其上,生养抚育,莫不引领而望,必深思得众则得国之道,使四海之内咸登康阜,绵历数于无疆惟休。”康熙帝在祖母的教导下,从少年“即知黾勉(努力)学问,好读书,嗜书法,留心典籍,竟至过劳,痰中带血,亦未少辍”,成为历史上少有的勤奋好学的帝王。太皇太后不仅用传统的教育方法,而且还注重吸收西方的先进文化培养康熙,聘请了掌握当代科学知识的洋人到宫中,为康熙传授各种科学知识。给康熙上课的有 [[ 德国人 ]] 汤若望、 [[ 意大利 ]] 人利类思、 [[ 葡萄牙 ]] 人安文思、比利时人南怀仁等,授以天文、数学、地理、绘画和医学等课程。康熙帝让南怀仁设计出适合山区作战的轻型火炮,在平“三藩之乱”中,显示了巨大的威力。
#
# 按顺治遗诏,康熙帝亲政前由索尼、遏必隆、鳌拜、苏克萨哈4位辅政大臣管理朝政,但他们各有野心,矛盾重重。鳌拜目无幼主,大权独揽,专断朝政,滥杀无辜,妄图篡夺皇权,挟天子以令诸侯。
#
# [[ 康熙 帝14 帝]]14 岁亲政后,太皇太后在幕后为康熙出主意、提措施治国理政。她没有同意立即收回辅臣之权,对4位辅政大臣采取分化、利用的策略。索尼病逝后,鳌拜成了首辅,更加肆无忌惮,欺君罔上,将遇事与其力争的苏克萨哈诬陷杀害。康熙帝决心除掉鳌拜,太皇太后与康熙帝策划了智擒鳌拜的办法。康熙帝亲自选拔了一批贵族少年为侍卫,经常与他们在御花园摔跤、练功。鳌拜常见他们角力,以为皇帝贪玩没有在意。有一天,鳌拜应召入宫,刚进宫门,只听一声号令,习武少年蜂拥而上,将其按倒捆绑起来,投入大牢,公布了其三十大罪状,判处死刑。后因鳌拜有过较大战功,改判终身监禁,其党羽随之被一一清除,皇权得到了巩固。
#
# 逆臣刚除,藩乱又起。江南三藩,即平西王吴三桂,驻防云贵;平南王尚可喜,驻防广东;靖南王耿仲明,驻防 [[ 福建 ]] 。清廷以这三王为屏障,防御南明的势力,故称三藩。康熙帝亲政后,南明势力已被消灭,满汉民族矛盾也日渐缓和,而三藩拥兵自重,各据一方,耗资巨大,皇帝果断提出撤藩,不少王公大臣怕引起叛乱,反对撤藩。太皇太后力排众议,支持撤藩,亲自说服大臣统一认识。康熙十二年(1673年),撤藩诏令一下,吴三桂便在云南起兵。第二年,耿精忠(耿仲明之孙)、尚之信(尚可喜之子)也先后响应,声势颇大,四川、陕西也起兵响应,叛乱蔓延中国半壁江山,史称“三藩之乱”。康熙帝决心平叛,采取剿抚兼施的分化策略,调集了清军主力,集中讨伐吴三桂,使尚之信、耿精忠投降。吴三桂连连失利、日暮途穷,5年后呜呼哀哉了。历时8年,终于平定了“三藩之乱”,重新统一了 [[ 中国 ]] 。在平乱战争中,太皇太后与孙儿休戚与共,为其出谋划策,并多次拿自己的份银和后宫节省的银两,犒赏出征的将士,鼓励将士英勇平乱。
#
# 康熙十四年(1675年),在 [[ 蒙古 ]] 察哈尔部布尔尼起兵反清的紧急时刻,太皇太后果断推荐已被免职的大学士图海为将,率军出征,迅速平定叛军,稳定了大局。
#
# 孝庄太皇太后一贯反对奢靡,提倡节俭。自己率先垂范,后宫的用具多年不让更新。顺治十年(1653年)七月,南方大雨成灾,百姓流离失所,太皇太后把宫中节省下来的8万两银子拿出来赈济灾民。顺治十一年、十三年她又分别拿出4万两和3万两银子用于救灾。孝庄倡导的节俭家风影响了康熙、雍正两朝。康熙帝非常尊重太皇太后,凡朝廷大事都请示而后行。他常说:“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致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有今日成立。”
==去世==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孝庄太皇太后离世,享年75岁。经康雍乾三帝追封累加谥号为: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她是从内蒙古科尔沁草原走出、在清宫长达60多年,为清朝奉献一生的蒙古族女政治家。她历经四帝,躬助三朝,两扶幼主,为清朝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大清国母。有人说, [[ 清王朝 ]] 的兴衰与两位女政治家关系密切:兴在孝庄太皇太后,在中国封建王朝中出现了少有的“康乾盛世”;衰在慈禧太后,使大清国由屈辱走向灭亡。 {{#iDisplay:f08589b0yt4 | 560 | 390 | qq }} {{#iDisplay:v_19rs7pdrb8 | 560 | 390 | qq }} {{#iDisplay:i3001el1do9 | 560 | 390 | qq }} ==参考文献=={{Reflist}}
47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