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翰林学士

增加 4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从前虽有召试之名,而无考校之实,每遇召试新学士日,或有援者,皆预出五题,潜令宿构、无援者即日起草,罕能成功。去留皆系于梯媒,得失尽归于偏党。今后凡本院召试新学士,欲请权停试诗赋,只试麻制答,共三道,仍请内廷赐题目,兼定字数,付本院召试。刘昫这里所说的"本院旧例",当指后唐初年的事。至于在学士中选拔谁当承旨学士,则完全由皇帝决定。
《五代会要•翰林院》记载,天成三年(公元928 年)明宗敕曰:"承旨一员。出自朕意,不计官资先后,在学士之上,仍编入 [[ 《翰林志》 ]] 。"唐代翰林学士入院后,必须见习一年,迁"知制诰"以后,才有握笔草诏的资格。若是被提拔为承旨学士,一般短期内便可正式拜中书舍人,然后入相。元稹《翰林承旨学士记》说,从宪宗到穆宗时的十七年中,承旨学士"十一人而九参大政"。长庆以后各朝由翰林出身的宰相一般占二分之一到五分之四左右,开了后世拜相必由翰林之先河。
翰林学士具有皇帝机要秘书的身份,被天子视为"私人",因此,在唐后期宦官势力膨胀的情况下,皇帝时常依靠他们来对付宦官。如顺宗时委任翰林学士王叔文主持"永贞革新",谋夺宦官兵权,大阉俱文珍扼杀这次革新的第一个措施便是削去王叔文学士之职,使王叔文无由"入内商量公事"。
27,00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