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1914年坦能堡会战

增加 104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1914年坦能堡会战 ''' ,又称为坦嫩贝格战役,是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个月——1914年8月的第26日至第30日之间,德国和俄罗斯之间的一场战役。 [[ 俄罗斯 ]] 第二集团军在战斗中几乎全军覆没,统帅萨姆索诺夫将军也自杀殉国。俄军在之后的几场战斗(第一次马祖里湖战役)中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直到1915年春形势才有改变。这场战役中德军使用铁路快速输送兵员,实现了将两个俄罗斯集团军各个击破。同时俄军并无将无线电报加密,泄露重要军情。德军的胜利令兴登堡及其参谋鲁登道夫声威大震。
这场战役的地点实际上更靠近阿伦施泰因,而非30公里外的坦能堡。然而兴登堡将战役视为对 [[ 东欧 ]] 诸国在500多年前于第一次 [[ 坦能堡战役 ]] 中击败条顿骑士团的报复,因此将战役冠以坦能堡之名。
==背景==
德国参与 [[ 第一次世界大战 ]] 时主要按照 [[ 施里芬计划 ]] 制定战略。计划的目的是避免对俄法两国同时进行双线作战,计划生效的关键在于两国进行总动员的速度不同。德国企图利用基础设施的优势赶在法国前完成动员,抓紧法军尚未完成动员的时机大举侵略并击败法国,随后再将军队送往东方对付动员速度更慢的俄军。如果计划生效, [[ 德国 ]] 能先后对两个立足未稳的对手施以致命一击,而俄军动员的 [[ 速度 ]] 则是影响施利芬计划的最重要因素。
法军在战争爆发时的第十七号计划要求法军迅速完成动员,并主动出击将德军逐出 [[ 阿尔萨斯 ]] [[ 洛林 ]] 。如果英国履行承诺派出远征军,英军就会保护 [[ 法国 ]] [[ 左翼 ]] 。东方的俄罗斯拥有一个超过95的师的大军,但俄军的动员必然更慢。俄罗斯稀疏而落后的铁路网受制于占铁路总长度三分之一的单线 [[ 铁路 ]] ,无法迅速将兵员送抵前线。俄罗斯设想在战争开始后第15天将27个师送到前线,在第23天将52个师送到前线,但90个师全部到达前线无论如何都要在60天之后。纵然有这些困难,俄罗斯仍然对法国承诺他们会立即在南线攻击 [[ 奥匈帝国 ]] ,并在第15天入侵德国的 [[ 东普鲁士 ]]
东普鲁士三面被俄罗斯领土环绕,形成一个岌岌可危的突出部,它从西方的 [[ 维斯瓦河 ]] 起到东方的俄属 [[ 立陶宛 ]] ,横宽达190公里。其北临 [[ 波罗的海 ]] ,南达俄属 [[ 波兰 ]] ,纵宽达130公里。其首府柯尼斯堡坐落在中部偏东一个重重布防的 [[ 半岛 ]] 只上。
俄罗斯依赖连接边境的三条铁路线中的两条来为军队输送补给。俄罗斯使用轨距与欧洲不同,所以其铁路到了边境就戛然而止。其后果就是俄军只能乘坐列车达到德俄边境,进入德国之后就只能使用俘虏的德国铁路机车和车辆。第一集团军使用的是从立陶宛维尔纽斯到 [[ 柯尼斯堡 ]] 东南136公里处的德俄边境的铁路; 第二集团军使用的是 [[ 波兰 ]][[ 华沙 ]] [[ 柯尼斯堡 ]] 西南165公里处的德俄边境的铁路。从这里开始,两个集团军会对德军展开钳形攻势。由于俄罗斯境内只有几条简易的土路而非铺砌的公路,造成俄军的补给线非常脆弱。俄军骑兵和 [[ 哥萨克人 ]] 的马匹消耗大量草料,更令俄军补给雪上加霜。
111,88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