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凯特尔

增加 12,883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姓名 = 凯特尔 | 圖像 = [[File:凯特尔.jpg|缩略图|居中|[http://a3.att.hudong.com/77/35/01300000251452123158355700005.jpg 原图链接]]]}}威廉·鲍德温·约翰·古斯塔夫·凯特尔(德语:Wilhelm Bodewin Johann Gustav Keitel,1882年9月22日-1946年10月16日),曾任德军最高统帅部总长;他是 [[ 第二次世界大战 ]] 德军资历最老的指挥官之一 ,战后在 [[ 纽伦堡 ]] 审讯被判绞刑处死=简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6年之后,由于汉堡政论家和史学家格利茨的介绍,世人才知道前国防军统帅部参谋长凯特尔元帅的身世。 1882年出生于甘德斯海姆的凯特尔,性格倔强。1901年,这位农场主的儿子高中毕业后即从军于沃尔芬比特尔的野战炮兵第46团。在他任该团的中尉副官时,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那慕尔与马恩河的各次会战,因作战有功而获得过二级与一级铁十字勋章,并于1914年冬升任炮兵连长。1915年春,他晋升上尉并调到第10预备军军部任职,于1916年参加了凡尔登血战。同年,凯特尔调任师首席参谋官,并获[[霍亨索伦皇家勋章]]。在战争的最后一年,他在佛兰德担任海军陆战队的参谋官。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凯特尔仍留在军中服役。1931年10月担任军队署组织处的上校处长,1933年晋升少将,并奉命在不来梅组建第22师。 1935年,凯特尔从师长直接被任命为陆军部局长,1938年2月晋升为国防军参谋长,一跃而为希特勒最亲信的军事顾问。尽管在希特勒决定进攻波兰时他曾提出过劝告,但他在重大决策问题上都无法说服希特勒。 凯特尔已晋升上将。他对陆军内部的反抗浪潮毫无接触。他相信[[希特勒]]在军事方面的判断能力。虽然希特勒的所作所为同他个人的意见大相径庭,但他始终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西方战役结束之后,[[凯特尔]]被晋升为元帅。 这时,希特勒决心进攻东方。凯特尔又表示了不同的意见,并提出了一份不要进攻苏联的意见书。希特勒对此毫不理会。从这时候起,凯特尔转而处处迎合希特勒,1941年7月25日,海军元帅雷德尔在一份意见书中建议在地中海海区实施军事扫荡行动,并加强北非的作战力量。凯特尔为避免引起希特勒的不快,提请彻底修改意见书。 在东方战役过程中,凯特尔毫无保留地同意希特勒撤掉那些功勋卓著的将领。他甚至助纣为虐,赞同处死许多高级军官,而这些军官的唯一罪名只是未能服从希特勒 [2] 关于死守的命令。1944年2月,凯特尔要求处死罗夫诺的守备军司令,遭到陆军参谋长蔡茨勒的反对。但帝国元帅戈林则支持凯特尔的意见。希特勒命令举行军法审判。经审讯确认守备司令有罪后,凯特尔又要求处死罗夫诺地区的一名师长,终因曼施坦因元帅的反对而未能进行。 1944年夏,西线崩溃,凯特尔的失误已暴露无遗,他的绝对服从助长了前线的灾难。希特勒于7月29日召集了隆德施泰特、隆美尔和施佩勒诸元帅以及海军上将克兰克、装甲兵总监古德里安等人到贝希特斯加登举行作战会议。会议上,隆德施泰特和隆美尔要求希特勒停止战争,但希特勒仍然固执地预言总体战的“胜利”会后,隆美尔约凯特尔恳谈,并向他说明,战况毫无希望,战争必须尽快结束,凯特尔也相信战胜没有希望,他虽然答应向希特勒陈言,但他仍然迷信“袖”的“天才”,并希望战争能获得不分胜负的解决办法。 凯特尔一直到希特勒自杀的那一天都是忠心的。 他于1945年5月13日被俘,1946年10月1日在纽伦堡的国际军事法庭被判死刑。10月16日被执行绞刑。当他听到判决的时候,脸上毫无表情,登上绞刑架时也是如此。他已完全被希特勒的魔力所降伏。 =早年经历=1901年加入第46野战炮兵团,老凯特尔曾在该团服役。凯特尔1902年被任命为少尉,1908年担任团部副官,1914年10月大战爆发后晋升为上尉。在部队里,凯特尔是个忠于职守、精力充沛,但并不突出的下级军官,为人随和,贪嘴、嗜酒,喜爱狩猎、骑马和交际。 1909年,凯特尔同利萨·方丹结婚。利萨是个很有个性的女人,不仅漂亮,而且聪明伶俐、野心勃勃。她是希特勒的崇拜者,对凯特尔以后的青云直上产生了很大影响。同听从父命从军一样,这次婚姻也是决定凯特尔后来命运的重要转折点。 凯特尔在大战时期提任炮兵指挥官和各种参谋职务,负过重伤。德国战败后,他继续在德国军队中任职,1923年晋升为少校,1929年成为中校,两年后升为上校。1929年10月,凯特尔担任德国军队组织处处长,参与秘密扩充德国军队的活动。1931年他同亚当将军、布劳希奇元帅等德国军官访问苏联,苏联广阔的国土、纪律严明的军队以及计划管理的经济,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登上权力顶峰=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登上德国权力的顶峰,同日,凯特尔的朋友布洛姆贝格成为国防部长。1933年7月,凯特尔在巴特赖兴哈尔第一次见到希特勒,并投到他的麾下,担任第3步兵师副师长,1934年4月晋升为少将。但是,是年春天,凯特尔因父亲去世而继承家产,萌生了解甲归田的念头。然而,凯特尔的老友、陆军总司令弗里契等人极力规劝他打消去职的念头,并许诺准备任命他为即将组建的新师的师长,凯特尔接受规劝,不久便担任不来梅第22步兵师师长。1935年8月,布洛姆贝格任命他为国防部军队局局长,1936年1月晋升为中将,1937年8月成为炮兵上将。1938年2月,希特勒任命凯特尔为德国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参谋长。凯特尔在最高统帅部内设有4个职能部门:武装部队作战参谋部,情报与反谍局,武装部队中央局和武装部队经济局。凯特尔担任此职直至1945年法西斯德国战败。从能力上说,凯特尔担任如此高的职位并不称职,事实上他自己也这么认为。但是,他是希特勒寻找的能盲目服从自己的人。对凯特尔来说,对希特勒本人或他的命令提出批评和异议,就是近乎背叛的不忠行为,希特勒的指令就是上帝的训条,必须绝对而迅速地执行,凯特尔作为希特勒最亲近的军事顾问和希特勒意志的积极执行者,绝对支持希特勒争夺世界霸权的罪恶计划,并直接参与计划的制定和实施,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 1938年2月,凯特尔协助希特勒在贝希特斯加登制服奥地利总理库特·冯·舒士尼格,导致第三帝国兼并奥地利。1939年3月,在使捷克斯洛伐克总统埃米尔·哈查屈服,被迫签署使自己的国家置于纳粹“保护”之下的文件的过程中,凯特尔也扮演了类似的角色。1939年9月,凯特尔与希特勒一唱一和,号召消灭波兰的犹太人、知识分子、神甫和贵族,以便摧毁波兰人民的意志。凯特尔后来签署命令,协助党卫队和盖世太保实施该项政策。1940年6月在同战败的法国谈判中,凯特尔任德国代表团团长,迫使法国代表接受屈辱的贡比涅停战协定的条件。 [2] 一个月之后,凯特尔晋升为元帅。 =元帅水平= 1941年5月,凯特尔签署臭名昭著的《关于政治委员的命令》,授权德军战地指挥官处决被俘的共产党军官,而毋需经过任何军事法庭审判。有不少将军指责这是犯罪性命令,但凯特尔对这项命令没有任何异议,坚持绝对服从。1941年7月27日,凯特尔还签署命令,赋予党卫队头目希姆莱以绝对权力,在苏联实施上述计划。这导致在苏联沦陷区实施大规模恐怖行动,大肆屠杀战俘和平民。1942年9月,凯特尔建议任命曼施坦因或保卢斯为德军总参谋长,但希特勒不予理睬而任命蔡茨勒。12月16日,凯特尔向武装部队再次发布指令,声称:“为了确保胜利而不受限制地使用任何方法,甚至是对付妇女与儿童的,都是合理的,并且是军队的义务。任何宽恕行为都是对德国人民的犯罪。”他还签署希特勒的《夜与雾命令》,在被占领的国家特别是法国与低地国家,实行恐怖统治。许多有反纳粹嫌疑的人,消失于夜雾中,被盖世太保暗杀。凯特尔同意处决荷兰举行罢工的铁路工人,屠杀苏联的犹太人,杀戮各地有抵抗嫌疑的人士。凯特尔还鼓励德国平民杀害被俘的盟军飞行员,说:“我反对法律程序,因为它毫无作用。”凯特尔下令对非军事行动地区或靠近战场的地方被俘的盟军飞机员当做间谍处死。凯特尔赞同将不执行命令的德国将军不经审判就逮捕或枪决。凯特尔甚至不顾外交部长里特洛甫的反对(后者认为是明显地违背国际法的),主张在苏联战俘的臀部刺字,只是由于某集中营指挥官指出这样会使苏联人采取报复措施,如在德国战俘前额上刺字,他才取消这一念头。 凯特尔对希特勒的某些做法和政策亦曾提出异议,两人因而发生过冲突,但前者最后都屈从于后者,忠实地执行命令。1939年10月,凯特尔赞同布劳希奇和哈尔德反对在冬季发动侵略战争的主张,希特勒大为恼火,指责凯特尔参加反对他的阴谋。凯特尔因而提出辞职的请求,但希特勒不接受,劝他留任。他私下向希特勒表示今后绝对服从命令。早在1941年12月,凯特尔在私下就说过,1942年夏季进攻可能失败,但不敢向希特勒提出。当第6集团军被围困在斯大林格勒附近的时候,希特勒不许它突围。凯特尔支持希特勒驳回魏克斯、曼施坦因、里希特霍芬和所有第6集团军指挥官的反对意见。凯特尔通过这样的举动保护自己的地位,尽管他也知道那样的决定是危险的。1943年1月31日,保卢斯和他的第6集团军余部投降,德国损失了无法弥补的23万人。此后,凯特尔赞同希特勒发布的所有“不惜任何代价坚守阵地”的指令。希特勒在军事指挥上的一意孤行给德军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促成上述失败的决策不是凯特尔制定的,但是他盲目服从希特勒,签署了这些决定。凯特尔实际上未能影响希特勒的任何战略决定。当1944年7月20日施陶芬贝格的炸弹在元首的会议室爆炸时,凯特尔正在希特勒的背后。他用身体扶住受伤的希特勒,并把他送到医疗室。凯特尔坚决镇压这次未遂政变的参与者(或嫌疑犯),下令逮捕弗罗姆上将和维茨勒本元帅等人。凯特尔后来被希特勒任命为“军官荣誉法庭”庭长,该法庭决定将这次密谋参加者处以死刑。1944年10月,在迫使隆美尔元帅自杀的过程中,凯特尔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宣布罪行= 当盟军攻入德国境内时,凯特尔和希姆莱签署命令要求处于交通中心的城市要坚守到最后一个。在柏林战役中,凯特尔想同希特勒一道留在首都,但后者命令他撤离。凯特尔千方百计想解救柏林,声称“任何不尽一切力量挽救局势和元首的人,将为历史和德国人民所唾弃。”1945年5月8日,凯特尔代表纳粹德国在柏林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作为主要的战犯,凯特尔在纽伦堡受到审讯。此时,凯特尔仍然忠于希特勒,说:“就是在今天,我还是希特勒坚定的追随者。尽管我反对党的纲领中的某些条款。”同时极力为自己辩护,认为他不过是执行命令,从未允许参加决策,元首把决策权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审判期间,凯特尔写了回忆录(未写完)。纽伦堡军事法庭宣布他犯有反对和平与人类的战争罪行。法庭指出:“令人触目惊心的、广泛的罪行是没有意识地、残忍地犯下的。执行上级的命令,即便是对一个士兵来说,也不能成为减轻其罪行的理由。”1946年10月16日,被判处死刑的凯特尔在纽伦堡上了绞刑架。=职务=1902年8月18日、少尉(Leutnant) 1910年8月18日、中尉(Oberleutnant) 1914年10月8日、大尉(Hauptmann) 1923年6月1日、少校(Major) 1929年2月1日、中校(Oberstleutnant) 1931年10月1日、上校(Oberst) 电影《帝国的毁灭》中的凯特尔(左) 电影《帝国的毁灭》中的凯特尔(左) 1934年4月1日、少将(Generalleutnant) 1936年1月1日、中将(Generalleutnant) 1937年8月1日、炮兵上将(General der Artillerie) 1938年11月1日、上将(Generaloberst) 1940年7月19日、元帅(Generalfeldmarschall)
8,36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