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土卫二

增加 192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土卫二 ''' 又称为“恩赛勒达斯”(Enceladus),是 [[ 土星 ]] 的第六大卫星,于1789年为威廉·赫歇尔所发现。在 [[ 旅行者号 ]] 于1980年代探测土星之前,人们只知道土卫二是一个被冰覆盖的 [[ 卫星 ]] 。旅行者号显示土卫二 [[ 直径 ]] 约为500公里(相当于土星最大的卫星土卫六直径的十分之一),而且其表面几乎能反射百分之百的 [[ 阳光 ]] 。旅行者1号发现土卫二的 [[ 轨道 ]] 位于土星E环最稠密的部分,表明两者之间可能存在某种联系;而 [[ 旅行者2号 ]] 则发现:尽管该卫星体积不大,但是在其表面既存在古老的撞击坑构造,又存在较为年轻的、地质活动所造成的扭曲地形构造——其中一些地区的地质年代甚至只有1亿年。
二十世纪末发射,并于二十一世纪初抵达土星附近的 [[ 卡西尼号 ]][[ 太空船 ]] 则提供了大量的数据,解开了旅行者探访之后留下的诸多疑团。在2005年,卡西尼飞船数次近距离掠过土卫二,获得了该卫星表面及其环境的大量 [[ 数据 ]] ,特别是发现了从该卫星 [[ 南极 ]] 地区喷射出的富含水分的羽状物。该发现,以及可探测到的逃逸内能的存在、南极地区极少存在撞击坑的情况,共同证明了土卫二至今仍然存在地质活动。在巨行星的卫星系统中,许多卫星都会成为 [[ 轨道共振 ]] 的牺牲品,这会导致星体震动和轨道的扰动,而对于更加靠近行星的卫星, [[ 潮汐效应 ]] 则会加热行星的内部,这或许可以解释土卫二的地质活动。
2014年, [[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 宣布,卡西尼号发现了土卫二南极地底存在 [[ 液态水 ]] 海洋的证据, [[ 海洋 ]] 厚度约为10公里。南极附近的 [[ 冰火山 ]] [[ 太空 ]] 喷出大量 [[ 水汽 ]] 和其他挥发物,夹杂类似 [[ 氯化钠 ]] 晶体、水冰等固态粒子,喷射量约为每秒200公斤。喷出的水有一部分以“雪”的形态落回土卫二表面,一部分融入土星环中,另一部分甚至可到达土星。这些羽状喷射物也为土星E环物质来源于土卫二的观点提供了重要的证据。2015年9月16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确认,根据卡西尼号的探测数据,其表面冰层下面拥有全球性海洋,而且海洋的底部有水热活动,即存在海底热泉<ref>[https://www.sohu.com/a/229670465_100099476 科学家认为土卫二最可能存在生命!] ,搜狐,2018-04-27</ref>。
由于接近地表处有水的存在,所以土卫二是寻找地外 [[ 生物 ]] 的最佳地点之一。分析指出,土卫二的喷射现象源自地表下的液态水海洋。喷射物的 [[ 化学 ]] 成分以及 [[ 引力场 ]] 模型表明地下液态水源体是在与 [[ 岩石 ]] 接触的,所以可能是 [[ 天体生物学 ]] 中极为重要的研究对象。
==命名==
土卫二(恩克拉多斯)以 [[ 希腊神话 ]] 中的巨人 [[ 恩克拉多斯 ]] 命名。该名字及其他六颗第一批被发现的土星卫星的名称都由威廉·赫歇尔的儿子约翰·赫歇尔在其1847年出版的《在好望角天文观测的结果》(Results of Astronomical Observations made at the Cape of Good Hope)中率先提出。如此命名的理由是:土星所代表的农神 [[ 萨图尔努斯 ]] 即为希腊神话中 [[ 泰坦族 ]] 的领袖 [[ 克罗诺斯 ]]
[[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 ]] [[ 阿拉伯文学 ]] 作品《 [[ 一千零一夜 ]] 》中的人名和地名命名土卫二的地表构造。其中撞击坑以人物命名,其他地质结构如 [[ 深谷 ]] [[ 山脊 ]] [[ 平原 ]] 和槽沟则以地点命名。迄今为止国际天文联合会共正式命名了57处地质结构,另有22处于1982年为旅行者号所发现的地质结构亦得到了命名,此外,对2005年卡西尼号在其三次飞掠中发现的35处地质结构的命名也于2006年11月获得了认可<ref>[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4369764/ 卡西尼-惠更斯号任务专题(1)——2004-2015时间线],哔哩哔哩,2020-01-16</ref>。这些被认可的命名包括了 [[ 撒马尔罕 ]] 槽沟,阿拉丁 [[ 陨石坑 ]] 和锡兰平原等。 [[Category:320 天文學總論]]
111,45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