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文天祥

增加 11,694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Officeholder| name = 文天祥| image = [[File:文天祥.jpg|200px|居中|缩略图|[http://i.epochtimes.com/assets/uploads/2015/06/1502071021481734-600x400.jpg 原圖連結] [http://www.epochtimes.com/b5/15/6/5/n4451109.htm 圖片來源大紀元文化網]]]| imagesize = | caption = | office = | term_start = | term_end =| monarch =| predecessor2 = | successor2 = | sex = 男| birth_date = 1236年6月6日| birth_place = 南宋吉州廬陵富川(今江西省吉安縣)|death_date = {{death date and age|1283|1|9|1236|6|6|df=y}}| death_place = 元[[大都]]柴市口 刑場(今[[北京]][[東城區]]交道口)| parents =父親 文儀<br>母親 曾德慈| spouse =妻 歐陽氏<br>妾 顏氏 黃氏| relatives =長弟 文璧<br>仲弟 文霆孫<br>小弟 文璋<br>長妹 文懿孫<br>仲妹 文淑孫<br>小妹 文順孫| children =子 文佛生 文道生<br>女 文柳娘 文環娘}}'''文天祥''' (1236年6 ({{bd|1236年|6 月6日 -1283年1 |1283年|1 月9日 |catIdx=W文}} ), [[ 南宋 ]] 末期官員、抗 [[元朝| ]] 英雄。南宋末期 [[ 吉州 ]][[ 廬陵富川 ]] (今 [[ 江西 ]][[ 吉安縣 ]] )人, [[ 漢族 ]][[ 江右民系 ]] ,初名 ''' 雲孫 ''' ,字 ''' 天祥 ''' 。選中 [[ 貢士 ]] 後,換以天祥為名,改字 ''' 履善 ''' [[ 寶祐 ]] 四年(1256年)在 [[ 殿試 ]] 中被 [[ 宋理宗 ]] 拔為第一後( [[ 狀元 ]] ),後再改字 ''' 宋瑞 ''' ,後因住過 [[吉安縣| 文山 ]] ,而號 ''' 文山 ''' 。在宋朝最後被封為 ''' 信國公 '''
宋亡後,被俘到 [[ 大都 ]] (今 [[ 北京 ]] ), [[ 忽必烈 ]] 對他提出做官或 死的條件,希望文天祥考慮,文天祥卻提出希望 居深山的 件。最終,文天祥 選擇處 选择处 死,與 [[ 陸秀夫 ]] [[ 張世傑 ]] 當時被並稱為「 ''' 宋末三傑 '''  明[[景泰]]七年,追諡'''忠烈'''(一稱文正)。 ==生平==[[File:The ranking list of Jinshi examination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png|thumb|文天祥狀元及第榜]][[File:Zhu Xi-Thatched Hut Hand Scroll-07.jpg|thumb|文天祥在[[朱熹]]《[[蓬戶手卷]]》中的题记]][[File:Inscription - Yongzhen Jiangnan.jpg|thumb|[[兴国县]]大乌山寺里由文天祥手书的[[“永镇江南”题额]]]][[File:Ji'an Wen Tianxiang Mu 2018.05.14 16-29-04.jpg|缩略图|[[文天祥墓]]]]文天祥18歲時獲廬陵乡校考試第一名;[[理宗]][[寶祐]]四年(1256年)入[[吉州]](今江西吉安)[[白鹭洲书院]]讀書,同年中選吉州貢士,並隨父前往南宋首都[[臨安]]應試。在[[殿試]]中,他作“御試策”切中時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負,[[宋理宗]]親拔為第一,考官[[王應麟]]奏曰:“是卷古誼若龜鑒,忠肝如鐵石,臣敢為得人賀。”但四天後父親病故,文天祥歸家守喪三年。 [[开庆]]元年(1259年)蒙古军攻鄂州(今湖北[[武昌]]),宦官[[董宋臣]]主张迁都;他上疏请斩董宋臣,建议御敌之计,未被采纳;後歷任[[签书]]甯海軍[[節度]][[判官]]廳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書]][[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州|知]][[贛州]]職等。 [[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元兵渡江,文天祥散盡家產,招募豪傑,起兵[[勤王]],組織義軍三萬,以“正義在我,謀無不立;人多勢眾,自能成功”的口號進行反元鬥爭。然最終因為孤立無援,抗爭失敗,到最後僅餘六人。次年任[[右丞相]],赴元營談判,希望以谈判的方式来刺探蒙古军情,在谈判过程中,文天祥据理力争,怒骂[[伯顏 (八鄰部)|伯颜]],但与此同时,南宋朝廷却派人前往文天祥军营,宣布解散文天祥的军队。伯颜得知文天祥军队已经被解散,故下令逮捕他,押解北方。當文天祥被押送到[[鎮江]]的时候,得当地义士相救脫險。此後力圖恢復,轉戰東南。這時,南宋朝廷已奉表投降,恭帝被押往[[元大都]],[[陳宜中]]等擁立7歲的[[宋端宗]]在[[福州]]即位。文天祥奉詔入福州,任[[樞密使]],同時都督諸路軍馬,往[[南劍州]](今福建[[南平]])建立督府,派人赴各地募兵籌餉以繼續抗元戰爭。秋天,元軍攻入[[福建]],端宗被擁逃海上,在[[廣東]]一帶乘船漂泊。 文天祥與當時朝臣[[張世傑]]與[[陳宜中]]意見不合,於是離開南宋行朝,以同都督的身份在南劍州(治今福建南平)開府,指揮抗元。1277年,文天祥率軍移駐[[龍岩]]、[[梅州]],攻入江西。在[[雩都]](今江西南部)大敗元軍,攻取[[興國]],收復[[贛州]]十縣、吉州四縣,人心振奮,抗元形勢轉好。但好景不長,元軍主力進攻文天祥興國大營,文天祥寡不敵眾,率軍北撤,敗退到[[廬陵]]、[[河州]](今福建[[長汀]]),損失慘重,妻兒也被元軍擄走。 [[祥興]]元年(1278年)夏,文天祥得知南宋行朝移駐[[崖山]],為擺脫艱難處境,請求率軍前往,與南宋行朝會合。由於張世傑堅決反對,計畫失敗,文天祥率軍退往[[潮陽縣]]。當年八月南宋朝廷封文天祥為'''少保'''、'''信國公'''。同年冬,元軍大舉來攻,文天祥再败逃走;文天祥率部向[[海豐]]撤退的途中,在五坡岭(广东[[海丰]]北)造飯時遭到元將[[张弘范]]的攻擊而兵敗,文天祥吞下随身携带的[[冰片]]企图自杀,不過卻未死,僅昏迷过去,隨後文天祥被俘。张弘范要文天祥寫信招降張世傑,乃書《過零丁洋詩》:「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歎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不久遣使護送至大都,路上[[絕食]]八日,不死。被關押在[[北京]][[府学胡同|府學-{胡同}-]],拘囚四年。帝昺[[祥興]]二年(1279年),宋亡,文天祥仍堅守初志,在給妹妹的信中說:「收柳女信,痛割腸胃。人誰無妻兒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這裏,於義當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環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淚下哽咽哽咽。」獄中作《指南后录》第三卷、《正氣歌》。 [[忽必烈]]愛其才,先後派出平章政事[[阿合馬]]、丞相[[孛羅]]招降,[[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八日(1283年1月8日),忽必烈召見文天祥,親自勸降。文天祥堅貞不屈,答曰:“一死之外,無可為者。”元朝又请出当时已经降元的南宋大臣,出面劝降,结果遭到文天祥的痛骂;元朝又派出已经被俘的[[宋恭帝]]赵㬎劝降,文天祥置之不理。次日押赴刑場([[柴市口]],今北京东城区交道口),文天祥向南宋首都臨安方向跪拜,從容就義,享年47歲。行刑後不久,“俄有詔使止之”,然文天祥已死,忽必烈惋惜說:“好男子,不為吾用,殺之誠可惜也!”文天祥的妻子[[欧阳氏]]收屍時,在其衣帶中發現絕筆自贊:“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文天祥著有多篇作品,以《[[過零丁洋]]》和在獄中所題《[[正氣歌]]》最為人所認識和稱道,其中前者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乃千古絕句。他生前所用的硯台[[玉帶生硯]]仍保留至今。 == 評價 ==[[宋朝]][[王應麟]]在評文天祥的科舉試卷時,盛讚文天祥的忠肝義膽、文章流露古代賢人之風,可以作為檢視的借鏡,並且向宋理宗表示祝賀國得人才:『應麟讀之,乃頓首曰:“是卷古誼若龜鏡,忠肝如鐵石,臣敢為得士賀。』 [[宋史]][[脱脱|脫脫]]評價文天祥將「仁」視為比生命還更重要的事物,也盛讚[[宋朝]]經由[[科举|科舉]]取進士,培養出真正的仁義之士:『為論曰:自古志士,欲信大義於天下者,不以成敗利鈍動其心,君子命之曰「仁」,以其合天理之正,即人心之安爾。商之衰,周有代德,盟津之師不期而會者八百國。伯夷、叔齊以兩男子欲扣馬而止之,三尺童子知其不可。他日,孔子賢之,則曰:「求仁而得仁。」宋至德祐亡矣,文天祥往來兵間,初欲以口舌存之,事既無成,奉兩孱王崎嶇嶺海,以圖興復,兵敗身執。我世祖皇帝以天地有容之量,既壯其節,又惜其才,留之數年,如虎兕在柙,百計馴之,終不可得。觀其從容伏質,就死如歸,是其所欲有甚於生者,可不謂之「仁」哉。宋三百餘年,取士之科,莫盛於進士,進士莫盛於倫魁。自天祥死,世之好為高論者,謂科目不足以得偉人,豈其然乎!』 ==紀念==[[File:雙溪三忠廟內的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像.jpg|thumb|[[雙溪三忠廟]]內的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像]]為了紀念文天祥,在北京文天祥曾被關押的地方,成立了[[文丞相祠]],後成立[[府學胡同#文丞相祠|文天祥紀念館]]。[[明朝]][[正德]]年間在文天祥被俘虜的五坡嶺建立「[[方飯亭]]」紀念 在[[浙江省]][[溫州市]][[江心嶼]]上建有文信國公祠。 在[[台灣]]的[[太魯閣國家公園]]境內因[[中部橫貫公路]]開發,於塔比多社的[[佐久間左馬太|佐久間]]神社舊址興建文天祥紀念公園,並改稱[[天祥 (台灣)|天祥]]。在[[大沙溪]]原名[[深水溫泉]],則取其號改稱[[文山溫泉]]。花蓮縣秀林鄉[[天祥路 (花蓮縣)|天祥路]]、[[臺中市]]北區與北屯區交界處的天祥街、[[臺北市]][[中山區 (臺北市)|中山區]]亦有[[天祥路 (台北市)|道路以天祥為名]]。 台灣[[新北市]][[雙溪區]]亦有全台唯一供奉宋末三傑的「[[雙溪三忠廟|三忠廟]]」。興建於同治7年(1868年),是雙溪居民的信仰中心。 而[[香港]][[元朗區|元朗]][[新田]]及[[大埔區|大埔]][[泰亨鄉]][[香港新界文氏|文氏]]族人(香港原居民[[新界五大氏族]]之一),源自[[江西]][[吉安縣|吉安]],他們的先祖[[文天瑞]]是文天祥之堂弟,於宋末避元兵禍入居[[東莞]],故此文族子弟(包括文祿星、文壽強、文洪磋、文肇偉等人在內),在分別在新田及泰亨祠堂村興建[[文天祥紀念公園]]及[[文山公園]],並文天祥像及《正氣歌》的碑刻。 [[深圳大學]]校區南面的兩大湖泊被命名為「文山湖」(東北泊為「上文山湖」,西南泊為「下文山湖」)。深圳[[南山區 (深圳市)|南山区]]南头城亦有[[信国公文天祥祠]]。 [[广东]][[汕头市]][[潮阳区]]谷饶镇域建立纪念宋末抗元民族英雄的“宋大元帅墓园”。潮阳区谷饶镇一带流传着不少关于文天祥的传说。相传南宋末年,元兵入侵。右丞相文天祥在潮阳整军图谋复国,征战中于海丰县被俘。而都统陈懿勾结叛将张弘范,与宋军血战于小北山麓。由于双方兵力悬殊,宋军大都战死于此。明太祖追封宋末抗元阵亡将士为“元帅”,钦定贵山都赤寮(谷饶旧称)等毗邻抗元战场的村庄定期祭祀当年牺牲的将士,谷饶等地才开始了祭社。民间修葺宋末殉国将士之孤冢,称为“宋大元帅之墓”,各乡各族分期依时拜祭。据查,谷饶以及周围邻乡共有宋墓九处。谷饶祭社历来隆重,在海外也有影响力。每逢祭社,各村都披红挂绿,村民们穿街走巷进行民间艺术巡演。海外游子也纷纷回乡参加。 ==后代==[[毛泽东]]之母[[文七妹]]是文天祥的22世孙女。 [[国民政府]][[陆军]][[中将]][[文强]]是文天祥的23世孙,他的儿子[[文贯中]]是24世孙。 此外,[[香港新界文氏]]始祖文天瑞,為逃避元兵追捕,於宋末元初年間移居廣東寶安三門東清後坑,至明初分支遷入新界。因為文氏族人曾領導1899年的新界抗英戰爭,所以文氏早年被[[港英政府]]認定為新界五大氏族之一。現時,文氏主要於元朗新田及大埔泰亨一帶聚居
34,62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