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越南語

移除 8,632 位元組, 5 年前
修改格式
{{NoteTA|G1=Toponym}}{{CJK-New-Char|35C2|21982}}{{About|[[京族|越南民族]]的通用[[语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对该语文的称呼及使用|京语}}{{multiple issues|{{original research|time=2013-12-06T09:12:05+00:00}}{{refimprove|time=2013-12-06T09:12:05+00:00}}}}{{Infobox Language| name = 越南语| nativename = {{vie|hn=㗂越|qn=Tiếng Việt|link=no}}| familycolor = 南亚语系| states = [[越南]]、[[广西]][[防城]]、[[台湾]]、[[美国]]、[[加拿大]]、[[法国]]、[[柬埔寨]]、[[澳大利亚]]| region = [[东南亚]]|script=[[越南文字母|国语字]](越南)、[[喃字]](古代越南、中国)| speakers = 9.0–9.3千万人为母语<br />总数超过9.5千万| rank = 13–17(母语,与[[韩语]]、[[泰卢固语]]、[[马拉地语]]、[[泰米尔语]]排名接近)| fam1 = [[南亚语系]](有争议,但这是较主流的观点)| fam2 = [[孟-高棉语族]]| fam3 = [[越-芒语支]]| nation = {{VIE}}| minority = {{CZE}}| agency = 越南社会科学院语言学研究所({{vie|v=Viện Ngôn ngữ học, Viện Khoa học xã hội Việt Nam|hn=院言语学,院科学社会越南|f=h|link=no}})| map = [[File:TiengViet.PNG|270px]]| iso1 = vi| iso2 = vie| iso3 = vie}}{{Contains Vietnamese text}} '''越南语''' ({{vie|v=(viev'''Tiếng Việt'''|hn='''㗂越'''|link=no}} )又称'''越语''' ({{vie|v='''Việt Ngữ'''|hn='''越语'''|link=no}}) 、'''京语''' ({{vie|v='''Tiếng Kinh'''|hn='''㗂京'''|link=no}}) 及'''国语''' ({{vie|v='''Quốc Ngữ'''|hn='''国语'''|link=no}})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现代少用的前法国殖民地名称'''安南语''' ({{vie|v(viev='''Tiếng An Nam'''|hn='''㗂安南'''|link=no}} )。
越南语是[[越南]]的[[国家语言]],有85至90%的[[越南人]]将之作为[[母语]],另外居住在[[海外]]的3百万[[越侨]]、住在[[中国]][[广西]]的[[京族]]亦使用越南语。历史上,越南语曾经使用[[汉字]]与[[喃字]]表记(即[[汉喃文]]),现代则使用以[[拉丁字母]]为基础,添加若干个新字母及声调符号的'''国语字'''({{vie|v=Chữ Quốc Ngữ|hn=𡨸国语|link=no}})书写。
 
== 历史 ==
=== 越南语发展史 ===
越南语现今使用的书写系统——[[国语字]],在很大基础上保留了法国传教士[[亚历山大·罗德]]于1651年所著的《[[越葡拉字典]]》中对越南语的罗马字表记。罗德记录的是当时的中古越南语的河内音。与现在的河内方言相比,罗德记录的韵母音值在近几百年间似乎并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不过各方言声母的演变却很迅速。因而越南国语字的声母系统与现代越南语的任何方言都有差异,它与西贡方言的接近程度比河内方言要高。
----
中古越南语的音系见下表:
:{| border="1" cellpadding="4" style="border-collapse: collapse; background: #f9f9f9; margin: 1em 1em 1em 0; vertical-align: top; border: 1px solid #ccc; line-height: 1.3em; text-align: center;"|- style="background: #efefef;"! colspan="2" |! [[唇音]]! [[齿音]]/[[齿龈音]]! [[卷舌音]]! [[硬颚音]]! [[舌根音]]! [[声门音]]|-! style="text-align: left; background: #efefef;" rowspan="3" | [[塞音]]| style="text-align: left; background: #efefef;" | <small>清</small>| ''p'' {{IPA|[p]}}{{ref|p|1}}| ''t'' {{IPA|[t]}}| ''tr'' {{IPA|[ʈ]}}| ''ch'' {{IPA|[c]}}| ''c/k'' {{IPA|[k]}}||-| style="text-align: left; background: #efefef;" | <small>送气</small>| ''ph'' {{IPA|[pʰ]}}| ''th'' {{IPA|[tʰ]}}||| ''kh'' {{IPA|[kʰ]}}||-| style="text-align: left; background: #efefef;" | <small>浊吸气</small>| ''b'' {{IPA|[ɓ]}}| ''đ'' {{IPA|[ɗ]}}|||||-! style="text-align: left; background: #efefef;" rowspan="2" | [[擦音]]| style="text-align: left; background: #efefef;" | <small>清</small>||| ''s'' {{IPA|[ʂ]}}| ''x'' {{IPA|[ɕ]}}|| ''h'' {{IPA|[h]}}|-| style="text-align: left; background: #efefef;" | <small>浊</small>| ''ꞗ'' {{IPA|[β]}}{{ref|hookb|2}}| ''d'' {{IPA|[ð]}}|| ''gi'' {{IPA|[ʝ]}}| ''g/gh'' {{IPA|[ɣ]}}||-! style="text-align: left; background: #efefef;" colspan="2" | [[鼻塞音|鼻音]]| ''m'' {{IPA|[m]}}| ''n'' {{IPA|[n]}}|| ''nh'' {{IPA|[ɲ]}}| ''ng/ngh'' {{IPA|[ŋ]}}||-! style="text-align: left; background: #efefef;" colspan="2" | [[近音]]| ''v/u/o'' {{IPA|[w]}}| ''l'' {{IPA|[l]}}| ''r'' {{IPA|[ɹ]}}| ''y/i/ĕ'' {{IPA|[j]}}{{ref|yod|3}}|||} #{{note|p|1}} {{IPA|[p]}} 仅在音节末出现。#{{note|hookb|2}} ''ȸ'' 不是罗德使用 中古越南语 符号。罗德用的符号(图见[http://std.dkuug.dk/JTC1/SC2/WG2/docs/n4030.pdf A797])左窄右宽,在左下方是断开的,断开的一头绕到 ''b'' 下方。该符号尚未被 Unicode 收录。#{{note|yod|3}} {{IPA|[j]}} 不在音节首出现。它在音节末出现时,根据前面元 的长短而相应记为 ''i'' 或 ''y''。它也可在 {{IPA|/ð/}} 和 {{IPA|/β/}} 后出现,这时它写作 ''ĕ'';这种情况的 ''ĕ'' {{IPA|/j/}} 已不见于现代语中。  不存在 ''b'' {{IPA|[ɓ]}} 和 ''p'' {{IPA|[p]}} 的对立,因此它们是[[同位异音]]。''gi'' {{IPA|[ʝ]}} 和 ''y/i/ĕ'' {{IPA|[j]}} 也是同位异音。
中古越南语有三种词首的複辅音,它们在现代语中均不再是複辅音:
*''đ'' {{IPA|/ɗ/}} (至今一直)为[[齿龈音]],而 ''d'' {{IPA|/ð/}} 为齿音。选用 ''d'' 来表示 {{IPA|/ð/}} 是因为当时(和现在)的[[西班牙语]]中 {{IPA|/d/}} 是齿音,而且有 {{IPA|[ð]}} 的同位异音。罗德在选用 {{IPA|/ɗ/}} 和 {{IPA|/ɓ/}} 的符号时似乎并没有顾及到两者的[[内爆音|内爆]]性,因为前者在与 {{IPA|/β/}} 的对立中被罗德视为较“常见”的一个音,从而用普通的 ''b'' 表示,而后者在与 {{IPA|/ð/}} 的对立中则被视为较“不常见”的一个音,用带附加符的 ''đ'' 表示。
*''x'' 是[[龈颚音]] {{IPA|/ɕ/}} 而非齿音 {{IPA|/s/}},现代语亦然。17世纪的[[葡萄牙语]](罗德的母语)中,''s'' 是舌尖齿龈咝音 {{IPA|/s̺/}}(现今西班牙大部和葡萄牙一部分地区也保留了这个发音),''x'' 是龈颚音 {{IPA|/ʃ/}}。在罗德看来,舌尖龈音 {{IPA|/s̺/}} 与越南语的卷舌音 {{IPA|/ʂ/}} 更为接近,因此他用 ''x'' 表示 {{IPA|/ɕ/}},用 ''s'' 表示 {{IPA|/ʂ/}}。
----
相比下,原始越芒语的音系和与现代越南语的对应如下:<ref name="ferlus1992">
{{citation
|last=Ferlus
|first=Michael
|title=Histoire abrégée de l'évolution des consonnes initiales du Vietnamien et du Sino-Vietnamien
|year=1992
|journal=Mon–Khmer Studies
|volume=20
|pages=111–125}}.
</ref><ref name="ferlus2009">
{{citation
|last=Ferlus
|first=Michael
|title=A layer of Dongsonian vocabulary in Vietnamese
|year=2009
|journal=Journal of the Southeast Asian Linguistics Society
|volume=1
|url=http://www.jseals.org/JSEALS-1.pdf
|pages=95–109}}.
</ref><ref name="thompson1976">
{{citation
|last=Thompson
|first=Laurence C.
|title=Proto-Viet–Muong Phonology
|journal=Oceanic Linguistics Special Publications
|volume=13
|series=Austroasiatic Studies Part II
|pages=1113–1203
|publisher=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jstor=20019198
}}.</ref>
 
:{| border="1" cellpadding="4" style="border-collapse: collapse; background: #f9f9f9; margin: 1em 1em 1em 0; vertical-align: top; border: 1px solid #ccc; line-height: 1.3em; text-align: center;"
|- style="background: #efefef;"
! colspan="2" |
! [[唇音]]
! [[齿间音]]
! [[齿音]]/[[齿龈音]]
! [[龈颚音]]
! [[卷舌音]]
! [[硬颚音]]
! [[舌根音]]
! [[声门音]]
|-
! style="text-align: left; background: #efefef;" rowspan="4" | [[塞音]]/<br />[[塞擦音]]
| style="text-align: left; background: #efefef;" | <small>清</small>
| {{IPA|p}} > ''b''
|
| {{IPA|t}} > ''đ''
|
| {{IPA|tʃ}} > ''x'' {{ref|newsounds|1}}
| {{IPA|c}} > ''ch''
| {{IPA|k}} > ''k/c/q''
| {{IPA|ʔ}} > ''#''
|-
| style="text-align: left; background: #efefef;" | <small>浊</small>
| {{IPA|b}} > ''b''
|
| {{IPA|d}} > ''đ''
|
|
| {{IPA|ɟ}} > ''ch''
| {{IPA|ɡ}} > ''k/c/q''
|-
| style="text-align: left; background: #efefef;" | <small>送气</small>
| {{IPA|pʰ}} > ''ph''
|
| {{IPA|tʰ}} > ''th''
|
|
|
| {{IPA|kʰ}} > ''kh''
|
|-
| style="text-align: left; background: #efefef;" | <small>浊吸气</small>
| {{IPA|ɓ}} > ''m''
|
| {{IPA|ɗ}} > ''n''
|
|
| {{IPA|ʄ}} > ''nh'' {{ref|newsounds|1}}
|
|-
! style="text-align: left; background: #efefef;" colspan="2" | [[鼻音]]
| {{IPA|m}} > ''m''
|
| {{IPA|n}} > ''n''
|
|
| {{IPA|ɲ}} > ''nh''
| {{IPA|ŋ}} > ''ng/ngh''
|
|-
! style="text-align: left; background: #efefef;" rowspan="2" | [[擦音]]
| style="text-align: left; background: #efefef;" | <small>清</small>
|
|
| {{IPA|s}} > ''t''
| {{IPA|ɕ}} > ''th''
|
|
|
| {{IPA|h}} > ''h''
|-
| style="text-align: left; background: #efefef;" | <small>浊</small> {{ref|fricative|2}}
| {{IPA|(β)}} > ''v'' {{ref|v|3}}
| {{IPA|(ð)}} > ''d''
|
|
| {{IPA|(ς)}} > ''r'' {{ref|sigma|4}}
| {{IPA|(ʝ)}} > ''gi''
| {{IPA|(ɣ)}} > ''g/gh''
|
|-
! style="text-align: left; background: #efefef;" colspan="2" | [[近音]]
| {{IPA|w}} > ''v''
|
| {{IPA|l}} > ''l''
|
| {{IPA|r}} > ''r''
| {{IPA|j}} > ''d''
|
|
|}
#{{note|newsounds|1}} 不是所有学者都接受 {{IPA|/tʃ/}} 和 {{IPA|/ʄ/}} 的构拟。Ferlus (1992)<ref name="ferlus1992"/>用[[前声门化]]的 {{IPA|/ʔj/}} 代替[[内爆音]] {{IPA|/ʄ/}}(虽然两者差异并不大),并且多构拟出一个 {{IPA|/dʒ/}} 音。
#{{note|fricative|2}} 括号中的擦音是从一个半音节中元音间的主音节塞音弱化发展而来。芒语这些擦音的缺失表明原始越芒语中无这些擦音,但它们显然存在于后期的原始越南语中。接下来发生的前缀脱落使这些擦音成为独立音位。Ferlus (1992)<ref name="ferlus1992"/>指出浊擦音和清擦音在最初是都存在的,但2009年<ref name="ferlus2009"/>他改变了看法,认为塞音是大约在同时完成弱化和浊化的过程的 ,按照如下规则:#*{{IPA|/p, b/}} > {{IPA|/β/}}#*{{IPA|/t, d/}} > {{IPA|/ð/}}#*{{IPA|/k, ɡ/}} > {{IPA|/ɣ/}}#*{{IPA|/s, ɕ/}} > {{IPA|/ς/}}#*{{IPA|/c, ɟ/}} 与 {{IPA|/tʃ/}} > {{IPA|/ʝ/}}#{{note|v|3}} 该音在中古越南语中演变为 {{IPA|/β/}},见上注1 #{{note|sigma|4}} 目前尚不清楚该音的音值。Ferlus (1992)<ref name="ferlus1992"/>认为上古越南语时它是 {{IPA|/ɽ/}} 音,与 {{IPA|/r/}} 是不同的两个音。 
词首複辅音方面,存在如下的组合,其演变过程也一併标出:
* pr, br, tr, dr, kr, gr > {{IPA|/kʰr/}} > {{IPA|/ks/}} > ''s''
大量汉越词的借入使上古越南语产生了卷舌音 ''s'' {{IPA|/ʂ/}} 和 ''tr'' {{IPA|/ʈ/}}。
----
在声调方面,原始越芒语是没有声调的。越南语的声调是后起的,声调与韵尾和声母的对应如下表: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
! 音
! 声母
! 开尾/鼻尾韵
! 塞音尾 {{IPA|/-ʔ/}}
! 擦音尾 {{IPA|/-s/, /-h/}}
|-
! 高
| 清
| 平声(A1 ''ngang'')
| 锐声(B1 ''sắc'')
| 问声(C1 ''hỏi'')
|-
! 低
| 浊
| 弦声(A2 ''huyền'')
| 重声(B2 ''nặng'')
| 跌声(C2 ''ngã'')
|}
在声调方面,原始越芒语是没有声调的。越南语的声调是后起的。
与其他东亚、东南亚语言的声调发展史类似,越南语在某一阶段发生了声母清浊决定的调类的分化,伴随著浊音清化的过程。浊声母音节在发声时,带有[[气嗓音]]或[[嘎裂音]]的特徵,读低调;清声母字则相反。表现在现代河内方言中的两者的分别主要在音质方面,而在南部的西贡方言则分别主要体现在音高方面。在这一声调分化过程中,内爆塞音作为清音参与演变,这是东南亚有内爆音语言共同体现的特徵。
原始越芒语有带有[[次音节]]前缀的“[[一个半音节]]”的词彙,次音节是独立于后接的可以有词首辅音丛的主音节的。在这些词中主音节的声母处于元音间的位置,发生弱化变为浊擦音(见上注2)。在越南语中次音节最终丢失,在次音节脱落时上述提到的调类分化已经开始,因而现代越南语中有浊擦音声母的字在6个声调都有分佈。至于具体是高调还是低调的字则与原始越芒语中该词次音节前缀辅音的清浊有关,与主音节声母清浊无关。同样地,{{IPA|/l/}} 和 {{IPA|/ŋ/}} 声母的字也都在高调和低调有出现。
 
=== 文字史 ===
东南亚大部分国家的语言受[[印度]]文化影响较大,而越南语却与[[朝鲜语]]、[[日语]]一样自古受到[[汉字文化]]的深远影响。在[[中国]]自公元一世纪至十世纪的统治下,越南语引入庞大的[[汉字]]词汇,其发音([[汉越音]])类似古汉语[[中古音]],但其[[语法]]承袭了大量[[高棉语]]的特色,虽然与中文一样并无时态及动词变化,亦同为声调语言,但其词序恰恰与中文相反置,情况近似[[泰语]]。
[[File:I speak vietnamese.JPG|thumb|right|图片的越南文写的是「我说越南语」;第一行是用国语字写的越南文,第二行是用汉喃混写的越南文。三个有下划线的字为[[喃字]]。]]
早期的时候,越南人并没有为自己的语言发明适合的书写系统。大约从[[东汉]]开始,[[汉字]](越南人称之为「[[儒字]]」)开始有系统和大规模的传入越南。到了[[陈朝 (越南)|越南陈朝]]以后,汉字已经成为越南政府以及民间的主要文字,此时大量的汉字著作开始出现,最著名的就是15世纪编撰的《[[大越史记全书]]》。值得注意是,这些以汉字写成的文章基本上并不按照越南语的文法规则书写,也不採用越南语的辞彙,而是纯粹的用[[中古汉语|古汉语]]的文法写成。故此,这些汉字著作是[[汉文]]著作,而与当时的越南语口语有很大差异。
现在的越南语使用[[拉丁字母]]书写,叫做[[越南语字母|国语字]]({{lang|vi|Chữ Quốc Ngữ}})。它是由17世纪到越南的法国传教士[[亚历山大·罗德]]({{lang-fr|Alexandre de Rhodes}},{{lang-vi|A-Lịch-Sơn Đắc-Lộ}}),1591年-1660年)根据先前传教士的拼写原则的基础上整合而成。在19世纪[[法国]]佔领越南时期,这种书写体系流行起来,并于20世纪全面开始使用。
 
== 越南历史上的语言表记法 ==
=== 概要 ===
取而代之的是17世纪[[基督教会]][[传教士]]发明的、[[法国]]殖民地化政策极力普及的使用[[拉丁文字|罗马字]]表记的「[[越南语字母|国语字]]」({{vie|qn=Chữ Quốc Ngữ|hn=𡦂国语|link=no}})。殖民地时期国语字被法国殖民者称之为的「法国人的礼物」、「『文明化』的象徵」,独立运动推进以后、民族主义者认为汉字和喃字具有不便性和非效率性,国语字成为了独立后的越南语的正式表记法,一般越南国民都毫无异议地把国语字作为正式标记法。<ref name="越罗2a">[http://ebook.de-han.org/ggk/index.htm 越南「去殖民化」与「去中国化」的语言政策],收录于蒋为文2005《语言、认同与去殖民》台南:国立成功大学。</ref>
 
=== 三种文书系统 ===
历史上,越南共出现过三种文书系统,包括:
* [[汉喃文]]
* [[国语字]]文(越南罗马字)
 
==== 统治者的汉字 ====
'''汉文'''({{vie|qn=Hán Văn|hn=汉文|link=no}})是[[越南]]封建时代官方的主要採用的文书系统,贵族、知识分子也多使用汉文写作。汉文(文言文)也是古代[[东亚]]诸国的共通文书系统,在中国、韩国、日本也同样被使用。然而,它完全由汉字组成,与越南本民族的越南语差异较大,在书面上与越南人的口语上难以达到统一。
汉字在越南的使用大约开始于赵佗的「[[南越国]]」时期。在中国直接统治的时期也一直延用汉字为书写系统。即使在10世纪越南独立后,由于越南封建朝廷大力推广「儒学」 与建立「科举制度」, 使得汉字的正统地位在20世纪前牢不可破。汉字在越南也叫做「儒字」, 意思是儒家所用的文字。一般来说,汉字用于行政、教育(科举)、学术著述、和古典文学之创作。<ref name="越罗2a"/>
 
==== 本土喃字的出现 ====
 
越南在借用汉字后,发觉汉字无法完整表达越南的日常用语,于是民间慢慢发展出具越南特色的「'''[[喃字]]'''」(Chữ Nôm/𡨸喃/𡦂喃/字喃)。「字喃」是照越南语的构词顺序来写,若照中文顺序则为「[[喃字]]」。所谓的「喃字」是指南方(相对于中国)的文字的意思;因为缺乏标准化,它也可以写作「𡨸喃」或「𡦂喃」等。据推测,喃字大概是从10世纪越南脱离中国的直接统治后,才开始发展出来。早期的喃字主要作为汉字的辅助工具,用在记录地名、人名及地方特产等。在累积数百年使用的经验后,在13世纪才有一些字喃的文学作品出现, 而于16至18世纪达到高潮。譬如[[阮攸]]的字喃著作《[[金云翘传]]》等。<ref name="越罗3">[http://ebook.de-han.org/bbi/index.htm 越南文学发展史 kap 伊对台湾文学 ê 启示],收录于蒋为文2011《民族、母语kap音素文字》台南:国立成功大学。</ref>字喃的使用者大致为平民、落魄文人、僧侣、及少数具强烈民族意识的精英。概括来说,喃字主要用在纪录民间口传文学、创作纯越语文学、翻译佛经、及替汉字作注解。<ref name="越罗2a"/>
第三,喃字受先天文字限制。喃字主要是按形声方式,结合二个汉字(一个表音、一个表意)来造成一个新字。要懂喃字,一般要先会读汉字。由于喃字的複杂及未标准化,使得喃字在推行上困难重重。
 
==== 罗马字的兴起 ====
 
越南的书写文字一直到17世纪,纪录「[[音素]]」(phoneme)的[[罗马字]]的出现才有重大的转折。虽然罗马字在那时已出现,却要等到20世纪才有力量完全取代汉字的地位。罗马字在越南的发展可以分做四个阶段:第一,17世纪初到19世纪中期的教会使用期;第二,19世纪后半期的法国殖民者推广使用期;第三,20世纪前半期的越南民族主义者推动使用期;和第四,1945年以后的正统地位时期。<ref name="越罗2a"/>
鼓吹罗马字的民族主义运动的代表性团体首推「[[东京义塾]]」的成员。「东京义塾」在越南所扮演的角色就如同20年代台湾的「[[台湾文化协会]]」一样;两者的差别在「文化协会」并不注重罗马字、只倡导汉字[[白话文]]。这差别也注定了罗马字在台湾和越南有截然不同的发展命运。「东京义塾」的成员主要是一些留学日本的越南知识份子。他们于1907年在「河内」设立「东京义塾」学校,用来传授西方思想与科学新知等。他们认为要达成启发民智的目的,非得透过越南罗马字不可。所以他们的第一要务就是要普及罗马字;透过罗马字来教育民众、让大众有知识,以对抗法国殖民统治。「东京义塾」虽然成立只有短短一年,旋即被法国殖民者强制关闭,然而他们的主张在知识份子中却广受认同与支持。之后,「推广罗马字」逐渐成为越南民族主义者中的普遍主张与推动要点,并兴起一股兴学、办罗马字报的风潮。据估计,至1930年,全越南共有75种罗马字报纸。罗马字的地位在1945年[[胡志明]]宣布越南独立后,才进一步提升为国家唯一正式书写文字的地位。胡志明于1945年9月2日宣布越南独立并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国]]」后,于9月8日又随即公佈政府全面推行罗马字教育。
 
== 谱系分类 ==
越南语的语系归属尚未确定。现在被广泛接受的观点是属[[南亚语系]]的[[孟-高棉语族]],如[[施密特]]根据越南语与[[孟语]]跟[[高棉语]]有大量同源的基本词彙,且语法结构基本相同来判定,部份中国学者从越南语的底层入手,发现越南语和[[佤族]]语言同源来判定等。另一些语言学者则认为越南语是一种[[孤立语言]]。
越南语与[[芒语]]的亲属关系最为接近。西方学者主要将越南语归入[[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的[[越-芒语支]];按人口来算,越南语是南亚语系中使用人数最多的一门语言。{{who|一些具有[[民族主义]]倾向的越南[[语言学家]]}}则认为应该列入壮侗语系,因为列入南亚语系的[[孟-高棉语族]],如同跟历史上曾经是世仇的[[柬埔寨]]人所说的高棉语(也称[[柬埔寨语]])竟是相同来源,实在难以接受。
 
== 方言 ==
{{主条目|越南语方言}}
 
[[越南语方言]]种类比较简单,大致分做3类。三者间的差异主要在音韵和词彙上,文法上的差异非常小。
 
== 音韵 ==
{{main|越南语音系}}
 
越南语和汉语类似,构词绝大多数以单音节(或称字)为单位。和多数汉语言以及壮泰语言一样,越南语的音节可由声母、介音、韵腹、韵尾、声调五部份构成。
 
== 语法 ==
{{main|越南语语法}}
 
越南语是[[孤立语]],动词没有型态变化,[[名词]]既没有文法上的[[性 (语法)|性别]]跟[[数 (语法)|数]]的形式,也没有文法上[[格 (语法)|格]]的变化,[[形容词]]也不需要跟被修饰的[[名词]]保持文法上的性、[[数 (语法)|数]]、[[格 (语法)|格]]上的一致。文句内的词通过[[语序|词序]]来表达文法作用,所以词序对越南语非常的重要,更改了词的排序也就更改了句子的意思。这跟汉语一样。越南语的文句结构是:[[主语]]-[[谓语]]-[[宾语]]([[SVO]])。
 
== 越南语认证 ==
{{main|越南语认证}}
 
目前中华民国国内办理越南语认证的单位主要为[[国立成功大学越南研究中心]],该中心办理的越南语认证称为「[[国际越南语认证]]」(iVPT)。国际越南语认证为台湾地区自行研发,国际认可的单位,目前已获越南、日本、美国、澳洲及台湾许多学术机构均採认。
 
== 越南语国语字 ==
{{main|越南语字母}}
1527年,[[葡萄牙]]的[[天主教]]传教士来到[[越南]],他们创製了用于[[转写]]纪录越南语的[[罗马字]],这种文字最初只是用在教学及传教上。后来,来自[[法国]]跟[[义大利]]的传教士也开始用罗马字纪录越南语,但是不同国家的传教士有不同的[[拼音]]规则,而修改整合的工作也同时进行着。
目前越南语字母使用除 {{lang|la|[[F]](f)、[[J]](j)、[[W]](w)、[[Z]](z)}}之外的22个[[拉丁字母]]以及 {{lang|vi|[[Ă]](ă)、[[Â]](â)、[[Đ]](đ)、[[Ê]](ê)、[[Ô]](ô)、[[Ơ]](ơ)、[[Ư]](ư)}}7个变音字母。[[元音]]字母通过上加或下添符号来表达声调种类,国语字用了5个符号表达6个声调(有一个声调没用符号):(以a为例){{lang|vi|[[à]]、[[á]]、[[ả]]、[[ã]]、[[ạ]]}}。在书写的时候,按照音节隔写,外来语双音节的词彙或音译词用短横连接每个音节,比如:{{lang|vi|Ra-đi-ô}}({{lang|en|radio}})。
[[File:L-2360-a 0008 1 t24-C-R0072.jpg|thumb|right|越葡拉字典内页]] 现代国语字的複合字母中,仍可见得传教士母语文字的残迹 * {{lang|vi|nh}} 来自[[葡萄牙语]]* {{lang|vi|gi、gh}} 来自[[义大利语]]* {{lang|vi|tr}} 来自[[法语]]* {{lang|vi|ph}} 来自[[葡萄牙语]]
近年,由于越南修改放宽了声调符号的标注规则(主要涉及介音上标注声调符号的规则),而海外越侨并没有接受修改后的新规则,所以今天越南越南语跟海外越南语在声调符号的标注上产生了差异,但是这些差异丝毫不影响到阅读理解,而且人们一般也不容易察觉。比如:「[[文化]]」今天在越南的拼写是 {{lang|vi|văn h'''oá'''}},而越侨的标注方式(也是修订规则以前的标注方式)是 {{lang|vi|văn h'''óa'''}}。
 
== 字母表 ==
{{main|越南语字母}}
{{Alphabet vi}}
 
== 参见 ==
{{div col|cols=2}}
== 参考文献 ==
{{Reflist|2}}
 
== 延伸阅读 ==
{{refbegin}}
* 蒋为文 2006 《牵手学台语、越南语》台南:国立成功大学。ISBN 957-8845-98-7
* 蒋为文 2013 《越南七桃lóng毋惊:越‧台‧中三语手比册》台南:亚细亚国际传播社。ISBN 978-986-85418-7-0。
* 蒋为文 2013 《校园进阶越南语》台南:成大越南研究中心&亚细亚国际传播社。。ISBN 978-986-85418-6-3。
* 蒋为文 2017 《越南魂:语言、文字与反霸权》台南:成大越南研究中心&亚细亚国际传播社。ISBN 9789869447904。
{{refend}}
 
== 外部连结 ==
{{InterWiki|code=vi}}
{{WikisourceWiki|code=vi}}
{{Wiktionary category|category=越南语|page=Trang_Chính}}
{{Wikivoyage|越南语会话手册}}
{{Commons category|Vietnamese language}}
* [http://www.soccer-cjkv.com/hn/wi {{lang|vi|韦那威箕(Vi na Uy ki)}}] - 汉喃字版百科全书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61005041011/http://www27.brinkster.com/hanosoft/default.asp 线上汉越字典]
* [http://cvs.twl.ncku.edu.tw/ivpt 国际越南语认证(iVPT)]
*[http://language.nutc.edu.tw/files/14-1033-38394,r156-1.php 2016年第2期越南语能力检定测验]
 
{{-}}
{{Authority control}}
 
[[Category:越南语| ]]
[[Category:主谓宾语序语言‎]]
[[Category:声调语言]]
[[Category:越南语言]]
128,86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