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功利主义

增加 120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功利主义 ''' [[ 英语 ]] :Utilitarianism)又译作效益主义,是一种伦理学之理论类型,认为最正确的行为是将效益达到最大。“效益”就是快乐,倾向得到最大快乐,而倾向避免痛苦就是正确。功利主义的创始人边沁将效用描述为一个 [[ 行为 ]] 所产生的所有快感的总和,减去参与此行为的所有人的痛苦。功利主义是一种结果主义,结果主义认为任何行为的结果是评判对错的唯一标准。与其他形式的结果主义(如 [[ 伦理 ]] 利己主义)不同的是,功利主义平等地考虑所有受牵连的人的利益,乃至有些更顾及 [[ 动物 ]] 之利益。
功利主义的拥护者在一些问题上意见不一。例如施事者是应该根据其可能的结果选择行为 (行为功利主义),还是应该遵守效用最大化的 [[ 规则 ]] (规则功利主义)。功利主义者对于追求总效用最大化(总体效用功利主义),还是平均效用最大化(平均效用功利主义),也存在分歧。
虽然功利主义的 [[ 哲学 ]] 理论先驱可以追溯到认为 [[ 幸福 ]] 是唯一美好的事情的 [[ 享乐主义 ]] 者亚里斯提卜和伊比鸠鲁,但功利主义的传统开始于杰里米·边沁,相关 [[ 哲学家 ]] 有约翰·斯图尔特·密尔、亨利·西季威克、R·M·黑尔、大卫·布雷布鲁克和彼得·辛格。功利主义已被应用于社会福利经济学、全球贫困危机和动物饲养伦理等。
==发展历史==
=== 雏形===
早在功利主义正式成为哲学理论之前,就有功利主义思想雏型,例如享乐主义以及后果主义出现。公元前5世纪的 [[ 亚里斯提卜 ]] 、前4世纪的伊比鸠鲁提出了享乐主义。 [[ 亚里士多德 ]] 认为幸福是最高的善。希波的 [[ 奥古斯丁 ]] 提出幸福是人类欲望的终极。托马斯·阿奎那也曾深入探讨关于幸福与快乐的问题。 结果主义的思想在中国萌芽于 [[ 春秋战国 ]] 之交。当时的 [[ 墨家 ]] 学说提倡社会道德意义上的善,包括政治稳定以及人口、财富的增长。 [[ 文艺复兴 ]] 时期 [[ 意大利 ]][[ 政治学 ]] 学者马基雅维利也认为国家的行为无论残暴或仁慈,都应服务于 [[ 社会 ]] 整体利益。
尽管功利主义被认为始于杰里米·边沁,近代英国 [[ 哲学家 ]] [[ 伦理学 ]] 家如坎伯兰(Richard Cumberland)、弗朗西斯·哈切森与大卫·休谟都有功利主义的倾向。据边沁指出,他在 [[ 英国 ]][[ 化学家 ]] 约瑟夫·普利斯特里、 [[ 法国 ]] 哲学家爱尔维修、意大利 [[ 法学家 ]] 贝卡里亚以及休谟等的著作中都发现了功利主义的身影。休谟在《道德原则研究》中写道:
在所有的道德判定中,人类的总体效益都应当是最重要的因素。不论是在哲学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出现关于责任界限的争论,最确凿可行的解决途径都莫过于从所有方面确定这种责任界限对 [[ 人类 ]] 整体利益的影响。如果任何错误的观点在表象的伪饰下得以流行,只要更深入的经验和更可靠的理性赋予我们关于人类行动更正确的理念,我们就应摒弃最初的观点,重新划定善与恶的道德界限。
休谟师从弗朗西斯·哈切森,而哈切森引入了一个重要的功利主义思想。在《美与美德观念的起源研究》中哈切森指出在选择最为道德的行动的过程中, [[ 美德 ]] 与特定行为所能造福的人的数量成正比。同样的道德上的罪恶与特定行为殃及的人的人数成正比。至善之举就是能够促成最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行动,极端的邪恶也就是导致最大痛苦的行为。在此书的前三版中,哈切森论及多种计算任何行为的道德性的 [[ 数学 ]] 算法。他的思想启发了边沁的“幸福总和”思想。
112,39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