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黑斑羚

增加 37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高角羚(学名:Aepyceros melampus)又名 [[File: 黑斑羚 、飞羚、鬣羚、也地方的居民又叫它为"岩驴",属牛科,典型林栖兽类,是亚洲东南部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典型动物之一,主要活动于海拔1000~4400 米针阔混交林、针叶林或多岩石的杂灌林。它的角像鹿不是鹿、蹄像牛不是牛、头像羊不是羊、尾像驴不是驴,人们据此将其与驯鹿、驼鹿和麋鹿一起称为“四不像”。因其最早是在印尼的苏门答腊被发现的,因此又叫苏门羚。而浙江省个别地区称之为牧羊。在中国,目前主要分布于甘肃、青海、浙江、安徽、湖北、江西、四川、云南、西藏、福建、广东、广西以及陕南等地,是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jpg |thumb|right| [http://africa.go2c.info/wildlife/impala/b7naa03638c.jpg 原圖連結][http://africa.go2c.info/view.php?doc=Impala 折叠编辑本段形态特征「圖片來源 高角羚」] ]] ''' 高角羚'''
学 名:[[Aepyceros melampus]] 又 名: [[黑斑羚]]、[[飞羚]]、[[鬣羚]]。最早是在印尼的苏门答腊被发现的,因此又叫苏门羚。 中國地区: 浙江省称之为[[牧羊]]。 分布地理: 主要分布在非洲的肯尼亚、坦桑尼亚、斯威士兰、莫桑比克、纳米比亚北部、博茨瓦纳、赞比亚、津巴布韦、安哥拉南部、南非东北部和乌干达。<ref>[http://africa.go2c.info/view.php?doc=Impala  非洲野生動物 - Impala(高角羚/黑斑羚)]</ref> 中国分布: 于甘肃、青海、浙江、安徽、湖北、江西、四川、云南、西藏、福建、广东、广西以及陕南等地。 保護級別: 是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科學分類==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牛科 Bovidae 亞科: 高角羚亞科 Aepycerotinae 種: 高角羚 A. melampus ==形态特征==高角羚是一种中等体型的羚羊,体型类似赤羚和葛氏瞪羚。  它的角像鹿不是鹿、蹄像牛不是牛、头像羊不是羊、尾像驴不是驴,人们据此将其与驯鹿、驼鹿和麋鹿一起称为“四不像”。  高角羚的头身长约130厘米,雄性肩高约75-92厘米,雌性肩高约70-85厘米;雄性体重约53-76千克,雌性体重约40-53千克。高角羚两性异形,雌性没有角,并且体型显著小于雄性;雄性的角可长达45-92厘米。雄性的角起皱、分叉,有部分弯曲,根部中空;这一弓状结构能够使得两只高角羚的角互相锁定在一起,帮助雄性在争斗中将对手甩出去,同时还起到防止颅骨受伤的功能。
高角羚
高角羚
高角羚光滑的皮毛表现出两种颜色:背部多为红棕色,侧面多为黄褐色,腹部却多为白色。脸部的特征包括眼部周围的白环,浅色的下巴和口鼻部。高角羚的耳朵长约30厘米,形状较尖,有黑色出现。臀部至后腿上部有黑色条纹,尾巴多毛,长约30厘米,白色为主,带有一道黑色条纹。高角羚的颜色和长颈羚颇为相似,后者的角较短,没有高角羚腿上的黑色条纹。高角羚后腿上有气味腺,被一丛黑毛覆盖。对于有支配地位的雄性,皮脂腺集中于前额和躯干部位,在繁殖季节分泌最为旺盛。对于雌性,皮脂腺则较不发达,活跃程度没有显著的季节性差异。高角羚有四个乳头。
较之高角羚亚种,黑面高角羚亚种体型更大,皮毛颜色更深。这一特征是由隐性基因决定的。黑面高角羚最显著的特征是鼻子左右各有一条深色条纹。其他特征包括耳朵上更大的黑色尖端,更多毛、更长的尾巴等。[3]
高角羚下颚的牙齿排列相当特别,其具有类似原猴的齿梳的结构,用于互相梳理头部和脖子上的皮毛,清除皮外寄生虫。[1]
折叠编辑本段 == 栖息环境高角羚高角羚==高角羚主要栖息于疏林中,以便利用树荫遮阳,也会在疏林和热带草原间的群落交错区活动,偏好离水源近的地方。在非洲南部,高角羚种群的数量与可乐豆木和金合欢族疏林相关。栖息地的选择随季节变化:在雨季,高角羚偏好阿拉伯胶树疏林;旱季则偏好镰荚金合欢疏林。另一个影响栖息地选择的因素为是否易受捕食者攻击;高角羚倾向于远离较高的草丛,因为捕食者可能藏在其中。一项研究发现,普通非洲象的活动会对高角羚的数量有正面影响:普通非洲象的活动会造成疏林的减少,并且促进山柑属等灌木丛形成,从而在旱季为高角羚提供了更多食物。高角羚一般不会选择山地灌丛草甸作为栖息地,仅在夸祖鲁-纳塔尔省有出现于海拔1,400米的记录。[1][3]
折叠编辑本段 == 生活习性高角羚高角羚==
高脚羚不迁徙,喜欢群居,一般在15~60只。喜欢在森林和草原的交界处觅食。因为森林可以隐蔽自己,如果被发现,就跑向森林。
高角羚多生活在1000米以上的高山,栖于海拔3500m以下的森林茂密多岩石的山区。以草及植物的枝叶为食。足蹄短而结实,适于奔跑。冬季也会转移到海拔较低的地方,50年代曾有一头高角羚在"小武夷"的岩后被农民赶到南门坂田中猎杀。高角羚一般是独居生活,偶然也有三五只成群的,主要生活在裸岩、环山、陡峭岩下和乱石河谷等环境中,在那里取食苔草和一些灌木的叶子。成年高角羚体重有100公斤左右,身高1米多,身体像羊,头顶都长着一对短而尖的角,当地人叫它山羊或岩羊。它耳朵很长,好像驴子一样,所以有些地方的群众又叫它为"岩驴"。它的四肢很像黄牛的四肢,但尾巴又很短小。高角羚的颈背上耸起一排又密又长的鬣毛,颇有一副武士的神态,所以它的中文名叫"鬣羚" 。[1] 折叠编辑本段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在非洲的肯尼亚、坦桑尼亚、斯威士兰、莫桑比克、纳米比亚北部、博茨瓦纳、赞比亚、津巴布韦、安哥拉南部、南非东北部和乌干达。它们生活在草原上和厚灌木丛中。在非洲,数量达200多万只
它们生活在草原上和厚灌木丛中。在非洲,数量达200多万只。 而在亚洲东南部热带、亚热带地区,逐步北移到北纬33度左右的地区,分布范围北起我国西北的秦岭和青海的湟水河谷一带,南至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昌都、林芝地区以及山南、那曲、日喀则等地。习性及生境:栖息地海拔高度为4200m以下。常活动于亚热带山地及温带地区的森林中 。 现状: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折叠编辑本段 == 繁殖方式高角羚高角羚==
雄性高角羚在一岁半时便可交配,但它们要等到3岁以后,成功打败对手夺得族群首领后,才有资格跟群队的母羚交配。在繁殖季节,雄性高角羚会采用多种方式来保卫其领土(包圈住领地内的雌性)。翘尾、额头上扬、额头碰撞、直立、打斗、咆哮。
一年繁殖一次。繁殖季节3-5月,一胎只产一只,妊娠期为194-200天。哺乳期4-7个月,平均4.5个月。大都是单胎。在临近生产时,母羚会独自离群生产。小羚羊出生后的一两天内会被藏在隐蔽的地方。大自然的奇妙处是几乎所有小羚羊都会在数天内出生,这种“羚海战术”可以防止小羚羊全部被吃掉。[1]
折叠折叠编辑本段 == 种群现状==
分布在肯尼亚、坦桑尼亚、斯威士兰、莫桑比克、纳米比亚北部、博茨瓦纳、赞比亚、津巴布韦、安哥拉南部、南非东北部和乌干达。它们生活在草原上和厚灌木丛中。在非洲,数量达200万只。
折叠编辑本段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1]
==參考資料==
[[Category:388 半索動物門;脊索動物門]]
[[Category:380 動物學總論]]
72,74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