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平均寿命

增加 78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平均寿命.jpeg|有框|右|<big>平均寿命</big>[https://www.nippon.com/cn/ncommon/contents/japan-data/166737/166737.jpg 原图链接][https://www.nippon.com/cn/japan-data/h00511/ 来自 nippon走进日本 的图片]]]
''' 平均寿命 ''' 、生命期望或预期寿命(英语:life expectancy),指 [[ 生物 ]] 群体中衡量单一 [[ 生命 ]] 存活平均长度的统计量。预期寿命最常用的测量方法是自出生起算(英语:Life expectancy at birth,LEB),也常以不同性别、不同 [[ 年龄 ]] 去做统计。现代人的预期寿命确实远高于古代人,但这主要是因为婴幼儿死亡率的巨幅下降所致,古代平均寿命低,和婴幼儿夭折率高有关,所谓的“古代人平均寿命都不超过50岁,因为很多人在30-40岁的青壮年期间因为战乱或 [[ 疾病 ]] 而离世”之类的说法,是全然错误的。古代活到二十岁的人,因为已经避免了许多会在幼年时期导致死亡的因素之故,一般至少能活到六十至六十五岁左右。
==预期寿命的迷思==
不论用什么方法来测量,现代人的预期寿命确实比 [[ 中世纪 ]] 或更以前的人还来得高许多;不过,出生时的预期寿命常常错误地和一个成年人预期可存活的寿命相混淆,这个混淆会导致所谓的“古代人平均寿命都不超过50岁,因为很多人在30-40岁的青壮年期间因为战乱或疾病而离世”这种错误的印象;而在事实上,成年人已经避免了许多会在幼年时期导致死亡的因素,因此事实上成年人的预期寿命,会远远高于出生时的预期寿命。过去医药水平不高,因而 [[ 婴幼儿 ]] 夭折率高,进而将平均寿命拉低,才是古代平均寿命低的最大原因。不同年龄的人的预期寿命,尤其是儿童期之后的人的预期寿命,常常会和出生时的预期寿命,有很大的差异,尤其在工业革命前更是如此,像例如说在十三世纪时, [[ 英国 ]][[ 贵族 ]] 的平均寿命大约是30岁,但当时,对于活到21岁的成年男性而言,他们的预期寿命大约是64岁。因此拿古代(包含新生儿寿命和成年人寿命在内)的平均寿命来估计当时成年人普遍能够活到的年纪,是没有意义的。
==历史==
[[19世纪 ]] 初,全球各地平均寿命不超过40岁,一半人口在成年前夭折,而婴幼儿夭折率高,也是 [[ 工业时代 ]] 以前平均寿命低的最大原因。1800年之前,只有 [[ 欧洲 ]] 少数精英阶层的人均寿命超过40岁。1820年左右,西欧平均寿命是36岁,日本是34岁。中国贵族的人均寿命由1800年代初的37岁降至1830年后的32岁。欧洲国家进入工业化早期,人均寿命曾有所下降,其后有大幅提高。西欧 [[ 发达国家 ]] 自19世纪早期开始快速提高,至1950年时达到65岁。与西欧类似, [[ 北欧 ]] 、北美、澳新的平均寿命在1950年代时接近70岁。南欧、东欧则在20世纪初由40岁提高到50岁,于1970年代时追赶上西欧。二战结束后,大部分 [[ 发展中国家 ]] 的人均寿命随着死亡率下降而增加。1950年时,发展中国家平均寿命为40岁,1965年,提高至50岁。其中在1970年代中期, [[ 非洲 ]] 平均寿命47岁,亚洲为57岁,拉丁美洲达为62岁。1990年代,发达国家平均寿命达到73岁,发展中国家平均寿命57岁,但 [[ 发展中国家 ]] 平均寿命状况不一,并不均衡。
==影响因素==
[[ 经济 ]] [[ 文化 ]] 、医疗是多种影响因素。婴儿死亡率是影响平均寿命的直接因素之一,婴幼儿死亡率的巨幅下降,也是近现代平均寿命增长的最大原因。
==视频==
251,51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