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章鸿钊

增加 2,936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章鸿钊 (1877-1951)章鸿钊,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地质科学史专家,中国科学史事业的开拓者。字演群,1877年3月11日生于浙江吴兴县(今浙江省湖州市),1951年9月6日卒于南京。{{Infobox person| 基本信息中文 = 章鸿钊 国籍 中国 | 民族圖像 = [[File:谢莉斯.jpg|缩略图|左|[https://p1.ssl.qhmsg.com/dr/270_500_/t0156b197503164f566.jpg?size=260x332 汉族原图链接]]]| 出生 日期 = 18773月11日| 國籍 = 中国 浙江吴兴县  出生日期1877年3月11日 | 逝世日期1951年9月6日 职业職業 = 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 代表作品 = 《三灵解》</br>《石雅》</br>《古矿录》</br>}}'''[[章鸿钊]]'''(Xie Li Si)
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地质科学史专家,中国科学史事业的开拓者。字演群,1877年3月11日生于浙江吴兴县(今浙江省湖州市),1951年9月6日卒于南京
代表作品
== 《三灵解》、《石雅》、《古矿录》 目录1人物生平2学术成就3教授课程4教育成就5所获荣誉6科研成果7人物评价8纪念9主要论著10参考文献11故居12家族成员折叠编辑本段 人物生平== 折叠 家庭背景
章鸿钊,字演群(后改为爱存),笔名半粟。幼时家境小康,共有兄弟4人,姊妹3人,他排行第三。1882年5岁时进入他父亲章蔼士所开的蒙馆读书,由他父亲授读"四书"、"五经"约六七年,奠定了他坚实的汉学基础。17岁时,自习钻研算学,到21岁时便辑成《初步综合算草》一册。章鸿钊后来进而研究科学,自习算学实为始基。
== 折叠 求学经历==
1899年考中秀才后,应邀当私塾教师数年1902年以第一成绩考入上海南洋公学开办之东文书院。除学习文外,还兼学历史、地理、哲学、社会学诸门。他在校学习努力,仅年余对本文义已尽了解,课余开始译书。本想3年后毕业工作,不料洋公学因经费支绌而决定将东文书院停办,这对求学以报祖国章钊来说,实是意外之打击1904年在家深受缀学之苦,及秋间奉原东文书院校长罗韫锡函召,去广州在两广学务处襄办辑教科书。1905年官费赴日本留学,入日本京都第三高等学校毕业后本拟转入大学农科,由于农科名额所限,只能改变学科愿。
== 折叠 人生转折==
章鸿钊在这关键时刻,抱定"宜专攻实学以备他日之用"宗旨,决然改学地质。当时他认为,"予尔时第知外人之调查中地质者大有人在,未闻国人有注意及此者。夫以国人之众,无一人焉得详神州一块土之地质,一任外人之深入吾腹地而不知也,已可耻矣。且以我国幅员之大,凡矿也、工也、农也、文地理也,无一不与地质相需。地质不明,则弃利于地亦必多,不知土壤所宜,工不知材料所出,商亦不知货其所有、易其所无如是而欲国之不贫且弱也,其可得乎?地质学者有体有用,仅其用言之,所系之巨已如此,他何论焉。予之初志于斯也,不其后,不顾其先,第执意以赴之,以为他日必有继予而起者,不患无同志焉,不患无披荆棘、辟草莱者焉。惟愿身任前驱与倡之责而已"。这段自述,充分反映了他决心开创祖国地质事业宏伟愿望1911年从东京帝国大学理学部地质系毕业获学士学之后,立即回国开展工作。
== 折叠 工作经历==
1911年9月,当时京师学部举行留学生考试,他赴京参考,最优等成绩而得"格致科进士"。同榜中还有一从英国学地质归的丁文江,同行相遇,相谈甚洽,都有一颗为创办我国地质事的决心。他随即应聘为京师大学堂农科的地质学讲师,所以章鸿钊是国人在大学讲授地质学的第一人。
1949年9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成立前夕,虽已72岁高龄,章鸿钊仍欣然应聘出任浙江省财政经济处地质研究所顾问,为新中国的地质工作尽力。1950年8月25日,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成立,李四光出任主任委员,由周恩来总理任命章鸿钊为该委员会顾问。同年11月,章鸿钊专程从南京去北京参加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第一届扩大会议,并致开幕词。他说:"我从事地质工作已经43年,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愉快。过去环境不好,在沉闷中过日子,自从人民政府成立,情况大变,很重视地质工作……今天我们在好的环境下齐集一堂,是开地质界的新纪元。希望大家努力团结,为新中国的大事业而努力"。这段话语,十分清楚地反映了章鸿钊这位中国地质界的元老对地质学人的厚望。当年他被邀请作特邀代表参加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曾赋诗畅舒情怀:"爆竹声声祝太平,于今始解问苍生,林间小鸟解人意,也效嵩呼闹晚晴。"
== 折叠编辑本段 学术成就==
中国近代地质学奠基人之一。创办了农商部地质研究所(地质讲习班),为我国培育了第一批地质学家,其中许多人成为我国早期地质工作的主力。他从近代地质科学角度研究了中国古籍中有关古生物、矿物、岩石和地质矿产等方面的知识,撰写《三灵解》、《石雅》、《古矿录》等著作,开我国地质科学史研究之先河,具有广泛影响。参与筹建中国地质学会,并任首届会长,为我国地质界一代宗师。
== 折叠编辑本段 教授课程==
为了开展我国的地质工作,章鸿钊认为必须有人才才能去开创事业。1911年从日本学成归国不久,即应聘于京师大学堂农科讲授地质学。自地质研究所--我国最早的一所地质专科学校于1913年在北京正式成立之后,他便不遗余力投身于地质教育,培养地质人才。章鸿钊精心地安排了学制(3年)与课程,基础课有国文、微积分、解析几何、三角、物理、化学、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图画等;专业基础课有动物学、地理学、地文学、测量学、机械学、照相术等;专业课有地质通论、普通矿物学、造岩矿物及岩石学、古生物学、地史学、构造地质学、矿床学、冶金学及采矿学等。外语课除学习英语外,还开德语。保证了学生有比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深厚的专业知识。同时,章鸿钊十分重视野外地质工作能力的培养,增加了野外实习时间。3年共安排野外实习11次,每次短者数天,长者月余,在每次实习之后,都要写野外实习报告,章鸿钊亲自批阅学生实习报告,审定通过后方许参加期终考试。
== 折叠编辑本段 教育成就==
致力于中国的地质教育培养了我国第一代地质人才
1946年10月27日,中国地质学会为表彰章鸿钊"民国初年创办最早之地质教育机关……其本人对于研究工作之兴趣,数十年来从未稍减。在矿物、岩石、地质构造及地质学史等方面,均有重要贡献",授予金质葛利普奖章。
== 折叠编辑本段 科研成果==
章鸿钊除了从事地质教育之外,还在地质科学的多个领域开展研究工作。他以其渊博的数理知识,早在1926年就发表《从相对说检讨地质的同时》,说明地质学上的"空时"问题应如何处理。他着重指出:"中国地层对比工作不应单以古生物为标准,有时不如以造山期为标准尤为适宜。"造山运动是划分地史时期的主要根据之一,因为地层对比工作决不能脱离地质构造。所以提出这一看法,对地质科学的基础工作是具有指导意义的。后来又相继发表《从原子能推导地史晚期地理与地质同时变迁之源》(1947年)、《造山运动于地史上象征同时之规范并其施于对比之效力》(1951年),正确地阐明了时间、空间联系的重要性。
章鸿钊于1935年着手编撰《古矿录》,据我国两汉以来多种史书中有关矿产地点的资料,"以行省为经,以历朝为纬",按矿种加以汇编,并作图示。数年间不辞辛苦,常伏案于北京图书馆搜集钩沉,到1937年60岁时方脱稿,1938年又再整理注释,并加一词《水调歌头·好江山》于卷首。他对日本侵略者入侵义愤填膺,在词中用双关语"浩荡江河南北,赤县神州万里,终古地灵蟠"来抒发他对正义力量必将蟠踞江河南北、神州万里的爱国情怀。词末两句"不信江山改,依旧好江山",更是直截了当地表达他不信江山能为日本侵略者所改,依旧是我大好江山的坚强信念。章鸿钊之不屈侵略势力、昂然翘首之态跃然纸上。该书1954年由地质出版社出版。
== 折叠编辑本段 人物评价==
章鸿钊是一位渊博的学者,治学旨趣不尽以地质为限,他既是地质学家、岩石学家、矿物学家,又是爱国诗人。他撰有不少诗词佳作,来表达他不同时期的情怀。1946年69岁时写的一份《自述》里,作有治学七律一首:
1951年,在中国地质学会召开的章鸿钊先生追悼会上,李四光特别陈述了章先生早年创办地质研究所的劳绩和高尚品格,并且着重说:"章先生为人正直而有操守,始终不和恶势力妥协;他站在中国人民一边,多次拒绝和日人合作,对于中国地质事业的开创贡献尤大。因此中国地质事业的创始人不是别人而是章先生。"
== 折叠编辑本段 纪念==
为了纪念我国地质事业的创始人之一、中国地质学会首任会长、杰出的地质学家和地质教育家,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研究会和武汉地质学院联合于1987年4月召开纪念章鸿钊诞辰110周年大会,并且专门组织出版了章鸿钊遗著《六六自述》和《宝石说》。同年10月,又与北京大学联合召开纪念丁文江先生100周年、章鸿钊先生110周年诞辰中国地质事业早期史讨论会,会议期间专门播放了由章鸿钊作词并谱曲的录音带《水调歌头·好江山》,地质界学人都深深地怀念着敬爱的地质先辈。
1951年9月6日 因患肝癌病逝于南京。享年74岁。
== 折叠编辑本段 主要论著==
1910-1930
32 章鸿钊.宝石说.武汉:武汉地质学院出版社,1987.
== 折叠编辑本段 参考文献==
〔1〕 章鸿钊.六六自述.武汉:武汉地质学院出版社,1987.
1〕 章鸿钊.六六自述.武汉:武汉地质学院出版社,1987.
 
〔2〕 叶良辅.老师作育的成功.地质论评,1947,12(1):71-72.
 
〔3〕 孙云铸.纪念中国地质事业创始人章鸿钊先生.地质学报,1954,34(1):1-9.
 
〔4〕 夏湘蓉,王根元.中国地质学会史.北京:地质出版社,1982.
 
〔5〕 王根元.中国矿物学史研究述评.国际交流地质学术论文集(6),北京:地质出版社,1985:259-264.
 
注明:章鸿钊先生(章氏十四世.湖州荻港三瑞堂人),文章及照片由章欣(1957-湖州荻港三瑞堂人,湖州渤海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章氏十六世、章鸿钊先生之外孙),2007年为纪念我国地质事业创始人章鸿钊先生诞辰130年所提供。
 
== 故居 ==
三瑞堂系章氏第八支建于清乾隆年间,位于集镇荻港西南,座北朝南,北临市河,屋宇达64间,总占地3200多平方米。章氏十九座堂名分指:慎余堂、承志堂、振麟堂、鸿议堂、寿疑堂、墨耕堂、凤大堂、芸业堂、成绪堂、凤四堂、三瑞堂、惇裕堂、带碧堂、瑞四堂、凝远堂、聿新堂、三省堂、业桂堂、清芬堂。朱氏五座堂名分指:鸿远堂、鸿志堂、四本堂、根本堂、春晖堂。吴氏十二座堂名分指:永伦堂、礼耕堂、仁德堂、灯礼堂、华德堂、思敬堂等。三瑞堂为荻港章氏、朱氏、吴氏三姓大宅36堂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属市文物保护单位,现已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三瑞堂原建筑由三轴线和附房备弄组成。其主轴线建筑为四进深,厅楼间由义门贯通,门楼均毁。前为厅堂,统面阔12.3米,统进深13.31米,构架用材硕大,梁枋施简练弧线装饰。明间为抬梁式,次间为穿斗式,山墙作观音兜。二进统面阔11.3米,统进深9.2米,重檐造,山墙作观音兜。明间作抬梁式,次间作穿斗式。中间天井原栽有玉兰树、桂花树各一棵,象征玉堂富贵。现仅存玉兰树,距今约230余年,苍劲挺立,为一胜境。三、四两进楼屋,面宽各三间并带西厢,均作穿斗造。两侧次轴红各为二进深。其西建筑存平屋二进,面阔各三间。经再三建筑,前存平屋三间,后存重檐楼屋三楹。砖雕门楼,额书"缉熙纯石段"。其东耳房仅存平房三间。故居尚存槅扇和槛窗,制作简练,裙板与木头多作素面,槅心镶有玻璃。[1]
 
== 家族成员 ==
章宗仁(章鸿钊亲哥哥章鸿德之孙)、章宗和(章鸿钊之子章元龙长子)、章宗亮(章鸿钊之子章元龙次子)、章宗宇(章鸿钊之子章元龙三子)、章宗德(章鸿钊之子章元龙四子)、章欣(章鸿钊亲弟弟章鸿恩外孙)、周晞(章宗新之夫)、章宗蕙(章鸿钊之子章元龙长女)、章宗新(章鸿钊之子章元龙次女)、杨帼华(章欣之妻)、吴慧玉(章宗亮之妻)、陈群(章宗宇之妻)、马美娥(章宗德之妻)、章晨煜(章宗亮之子)、章佳霖(章宗德之子)、顾慧君(章宗亮之儿媳)
5,30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