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邵洵美

增加 820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 邵洵美 ''' (1906—1968),祖籍浙江余姚,出生于上海,出身官宦世家。新月派诗人、散文家、出版家、翻译家。1923年初毕业于上海南洋路矿学校,同年东赴欧洲留学。入英国剑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1927年回国,与盛佩玉结婚。1928年开办金屋书店,并出版《金屋月刊》。1930年11月“国际笔会中国分会”成立,当选为理事,并任会计,1933年编辑《十日谈》杂志,并发表第一篇小说名为《贵族区》。1934年编辑《人言》杂志。1936年3月至1937年8月主持《论语》半月刊编务。 晚年从事外国文学翻译工作,译有 [[ 马克·吐温 ]] [[ 雪莱 ]] [[ 泰戈尔 ]] 等人的作品。 其诗集有《天堂与五月》、《花一般的罪恶》。 == 人物介绍 ==
人物介绍
邵洵美与妻子相恋时,
[[File:邵洵美1.jpg|缩略图|邵洵美]]
见《诗经》中《郑风·有女同车》中有"佩玉锵锵"句,为妻子之名,于是从"洵美且都"中取二字为名,以示爱慕。
妻子 [[ 盛佩玉]](两者为表姐弟关系),是盛宣怀之孙女,也是他的表姐。祖父邵友濂,为晚清重臣。另曾与美国女作家项美丽(Emily Hahn) 同居。女婿方平,著名翻译家。生父邵恒,为一纨绔子弟。邵过继给伯父邵颐,其前妻为李鸿章的嗣女。
邵洵美作品系列第一辑共分五卷,分别为:诗歌卷《花一般的罪恶》、随笔卷《不能说谎的职业》、文艺闲话《一个人的谈话》、小说卷《贵族区》和回忆录《儒林新史》。
=== 折叠编辑本段 个人生平=== 
邵洵美是个有贵族气质的诗人,在山雨欲来的革命时代,他一味吟风弄月,追求"唯美",的确与当时国家多难、问题成堆的大背景不太和谐。但他为人慷慨,有"小孟尝"之美称;他的"慷慨"使其家里的经济状况日渐紧张,这点盛佩玉女士在《盛氏家族·邵洵美与我》一书中有所提及。他在出版事业上颇有成就,尤其是《论持久战》英译本的出版也有他的一份贡献。解放后,邵洵美埋头于翻译工作,译作有拜伦的《青铜时代》、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士》、泰戈尔的《两姐妹》等,他是翻译界公认的一流翻译家。不幸的是,从"反右"到"文革",他先是被逮捕审查,被释放后挨斗受批判,死时窘迫得连身新衣服都没有。
用学者 [[ 李欧梵 ]] 的话说,在现代文学史里,邵洵美比大部分作家不为人知,是因为他"最不符合有社会良知的五四作家典型"。
确实,眉清目秀、长发高额、有"希腊式完美的鼻子"的美男子邵洵美,有点"纨绔子弟"的味道。他是清末高官后代,妻子也身出名门,家产丰厚。有人评价他年轻时的生活,几乎就是《红楼梦》里描述的"大观园"的翻版。他好酒好赌,经常在花木交荫的宅第里"一掷呼芦,输赢百万"。他讲究雅赌,认为赌博有"诗意",因此看不起那些世俗赌徒。据说,他越输钱,诗写得越好,自称"赌国诗人"。
他的英式诗风,追求唯美,有人评价是"柔美的迷人的春三月的天气,艳丽如一个应该赞美的艳丽的女人"。
[[ 章克标 ]] 在给《海上才子·邵洵美传》写的序中把邵洵美概括为三重人格的人:一是诗人,二是大少爷,三是出版家。 [[ 章克标 ]] 说邵洵美:"他一身在这三个人格当中穿梭往来,盘回往复,非常忙碌,又有矛盾,又有调和,因之,他这个人实在是很难以捉牢的,也就是很难以抒写的。" == 人物故事 == === 唯美诗人 ===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故事
折叠唯美诗人
一把壶可配若干只杯子,就像戏剧舞台上披挂上阵的将军,总少不了前呼后拥的兵卒作陪衬。
如果说中国现代文学史是座大茶馆,众多的文豪名士各是一把"壶"的话,那么,当史家们提起三四十年代的 [[ 鲁迅 ]] [[ 徐志摩 ]] [[ 林语堂 ]] 等"壶"们的时候,总会不时提到他们身边邵洵美这只"杯子"。
而当我们拂开历史的积尘,去探询它的本来面目时,我们会发现,其实邵洵美也是一把"壶",且是一把拥有诗人、作家、翻译家、出版家多种头衔的"多功能壶"!
那么,邵洵美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 折叠 洋场阔少=== 邵洵美(1906-1968),祖籍浙江余姚,生于上海。祖父邵友濂,同治年间举人,官至一品,曾以头等参赞身份出使俄国,后任湖南巡抚、台湾巡抚。外祖父 [[ 盛宣怀]](亦即邵妻 [[ 盛佩玉 ]] 的祖父)是著名的洋务运动中坚人物,中国近代的第一代大实业家,富甲一方。又因邵洵美过继给伯父 [[ 邵颐 ]] 的关系,按谱系,李鸿章当是他的叔外祖父。
[[File:邵洵美与盛佩玉.jpg|缩略图|邵洵美与盛佩玉]]
邵、盛两家联姻,以其地位的显赫和富贵荣华,似不逊于《红楼梦》中的荣、宁两府。
邵洵美的生父 [[ 邵恒 ]] 受岳父 [[ 盛宣怀 ]] 的赏拔,任轮船招商局督办。但他是个地道的纨绔子弟,终日沉溺于麻将桌、大烟铺,还喜金屋藏娇,后因连着三个月未上班,气得盛宣怀不得不将其免职。
邵洵美,五六岁时即入家塾读《诗经》,背唐诗。读完家塾便进圣约翰中学。这所教会学校所授课程除国文外,都用英文教材,教师不少为洋人。良好的教育环境,日渐把邵云龙薰陶成一个颇具才情、温文尔雅的青年。
邵洵美16岁时恋上了表姐 [[ 盛佩玉 ]] 。17岁时邵洵美便学会了开汽车。暑假期间,他经常开着福特车到处兜风,还带着家仆到戏院里邵家的长期包厢看戏。一次,经表兄弟介绍,邵洵美在包厢里认识了一位元交际花。当他与这位交际花及她的朋友们一起吃饭聊天时,那伙人中有个自称姓邵的家伙滋事寻衅,用枪打伤了别人。员警听说凶手姓邵,不分青红皂白就把邵洵美关进了大牢。虽然最终水落石出,警察局将邵洵美放了出来,但此事风传上海滩,败坏了邵家的名声,而那位交际花居然又厚颜找上邵府,狠敲了邵家一笔竹杠。
事后邵洵美才知道,是交际花与那帮人合伙做了圈套,套住了他这个不谙世事的阔少爷。邵洵美深悔自己的无知和失检,从此再不涉足娱乐场所,并转至南洋路矿学校就读。
[[File:邵洵美2.jpg|缩略图|邵洵美]]
1925年初,邵洵美与 [[ 盛佩玉 ]] 订婚后赴英国剑桥大学留学。他在经济系就读,但课外自学英国文学,醉心于英诗。留学期间,他结识了徐志摩、徐悲鸿、张道藩等朋友。
不到两年,因家里遭火灾,经济上吃紧,加之老祖母抱曾孙心切,邵洵美中止学业返国。
1927年,邵洵美与表姐 [[ 盛佩玉 ]] 结婚。婚礼在卡尔登饭店举行,盛况空前。证婚人是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婚后三朝友人来贺,有 [[ 江小鹣 ]] [[ 郁达夫 ]] [[ 徐志摩 ]] [[ 陆小曼 ]] [[ 丁悚 ]] [[ 刘海粟 ]] [[ 钱瘦铁 ]] 等。他们的结婚照登在《上海画报》(1927.1.21)的封面上,冠以"留英文学家邵洵美与盛四公子侄女佩玉女士新婚俪影",还配发了《美玉婚渊记》一文,一时成为上海滩的时髦话题。
此时的邵洵美已立志日后要创出一番自己的事业,不靠祖上馀荫度日。"我不能像其他富家子弟,只知将莫名其妙由祖宗传下来的钱一个个用光,而不想去运用天赐给自己因以求生的手和脚。"
回国后,邵洵美一直沉浸在读书、写诗、作文章、编杂志办书店的忙碌中。他交友的圈子也越来越广,还与《孽海花》的作者曾孟朴结上了忘年交。他们常常晤聚,谈文论艺,研究办书店、搞出版等事宜。
1927年4月,老朋友 [[ 刘纪文 ]] 出任南京特别市市长,邀请邵洵美去当秘书。他只干了3个月就弃官而回,觉得自己不是块当官的料,并发誓一辈子再也不当官。
1935年,邵洵美与美国女作家 [[ 艾米丽·哈恩]](Emily Hahn)第一次见面时,就请她与朋友们到他家做客。他自己在鸦片铺上横下,又叫艾米丽不妨试试,结果艾米丽从此染上阿芙蓉癖。后来,邵洵美为艾米丽取了个十分动听的中文名字"项美丽",他们在上海滩携手干了一番事业,也演绎了一曲跨国的"惊世恋情"。
鲁迅曾数度讥讽:"邵公子有富岳家,有阔太太,用陪嫁钱,做文学资本。"此评影响颇大,使得很多人都认为邵是一个靠老婆陪嫁而舞文弄墨的纨绔子弟。今日看来,是一场误会。
说是天生的诗人,倒真有点来头。邵洵美周岁那天,家人端来一只盛满各种东西的盘子,有红帽子(官)、金镯子(财)、小喇叭(艺)等,对这花花绿绿的一切,他都没兴趣,却伸手抓了支狼毫笔。祖母说:"唉,小黑是个拿笔杆子的命!"
邵洵美果真玩了一辈子笔杆子,写诗、作文、搞翻译、办出版。他青少年时代喜欢写诗,与盛佩玉初识时便写了首《Z的笑》,以诗定情。赴欧留学前夕,未婚妻为他织了件白色毛背心,他写了首《白绒线马甲》,作为处女作发在《申报》上。在诗集《诗二十五首》的序中他说:"最初的时期尚以为是自己的发现。我写新诗从没有受谁的启示,即连胡适之的《尝试集》也还是过后才见到的。"对他的诗,朋友们众说纷纭:"邵洵美是个很好的诗人。"( [[ 郁达夫]])"有声,有色,有情,有力。"(柴树铎)"洵美的诗是柔美的迷人的春三月的天气,艳丽如一个应该赞美的艳丽的女人。"( [[ 陈梦家]])"以官能的颂歌那样感情写成他的诗集。赞美生,赞美爱,然而显出唯美派人生的享乐,对于现世的夸张的贪恋,对于现世又仍然看到空虚。"( [[ 沈从文]])因此,邵洵美获了一个"唯美主义诗人"的称号。
除去朋友捧场的色彩,实事求是讲,邵洵美的成就与他圈子里的朋友们相较:论诗,他与 [[ 徐志摩 ]] 不能同日而语;论文,他与 [[ 沈从文 ]] 不在一个量级;论翻译,也不在 [[ 施蛰存 ]] 之上;若论出版,邵洵美倒真是一位大出版家!他对出版情有独钟,大概也是"天生"。1918年,12岁的邵洵美便和弟妹们模仿日报的样式,用一张32开纸写《家报》,把当日新闻和好玩的事写在纸上,一式誊写四份,送给祖母、母亲和两个姑姑。在英国留学时,他便有此抱负:效仿英国的北岩爵士办出版事业,出自己的书,也为朋友出书。 === 出版事业 ===
折叠出版事业
自1928年到1950年的22年中,邵洵美的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出版事业上。先成立"金屋书店",后是"上海时代图书公司",再是"第一出版社"。先后接管了《狮吼》杂志并创办了《狮吼·复活号》、《金屋》月刊、《时代画报》、《时代漫画》、《时代电影》、《文学时代》、《万象》月刊、《论语》半月刊、《十日谈》旬刊、《人言》周刊、《声色画报》,达11种之多。还和友人合作出版过《新月》月刊、《诗刊》。1934年至1935年期间,他同时出版的刊物有7种,每隔5天便至少会有两种期刊面世。
邵洵美办出版的辉煌时期,是在1938年至1940年期间,他与项美丽的合作默契、愉快、紧张、玩命。他们一起创办了《自由谭》月刊(1938年9月1日创刊),即Candid comment Chinese Edition(《直言评论》中文版),旗帜鲜明地提出"追求自由"。为了安全,编辑人、发行人署的都是项美丽的名字,而具体工作全部由邵洵美来完成。封面上"自由谭"三个大字,是邵洵美模仿颜体的手迹。画面是一幅木刻--日本的飞机在轰炸,大地在燃烧,一头牛被炸死在原野上,一个孩子手捂着脸在流泪,一位农民托着自己被日寇炸死的孩子,孩子的伤口还在滴血……这震撼心灵的血泪控诉,具有强烈的宣传效果,也是历史的真实记录。邵洵美以各种化名为《自由谭》写了许多富有战斗气息的短论,揭批日寇的暴行和汉奸的无耻。他在一篇文章中呐喊道:"抵抗是唯一的出路……和平是出卖国家与民族……凭了汪精卫在'艳电'前后的种种言论与举动,可以相信他也一定做得出卖国卖民的勾当。"他还借《几个卖掉灵魂的律师》揭出自己弟弟"邵式军已就任伪苏淞皖统税局局长"一事,给世人以警示。同时,他又借《自由谭》向读者推荐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称它是一部"人人能了解,人人能欣赏,万人传颂,中外称赞"的作品。
1938年, [[ 毛泽东 ]] 的《论持久战》在延安发表。中共地下党员、香港《大公报》记者杨刚当时隐蔽在上海霞飞路项美丽家中,使项得以见到《论持久战》。项美丽将该文译成英文后,邵洵美立即将其在《直言评论》(《自由谭》英文版)上连载,并加按语:"近十年来,在中国的出版物中,没有别的书比这一本更能吸引大众的注意了。"在连载的同时,又出版了《论持久战》单行本。1939年1月20日,毛泽东专门为英文版《论持久战》写了名为《抗战与外援的关系》的序:"上海的朋友在将我的《论持久战》翻成英文本,我听了当然是高兴的,因为伟大的中国抗战,不但是中国的事,东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邵洵美又亲自将这篇序译成英文,列在单行本前面。《论持久战》英文版共印了500本,一部分由杨刚通过中共地下管道发行;另一部分由邵洵美在夜间开着汽车,与王永禄一道,将书塞到霞飞路、虹桥路一带洋人寓所的信箱里。项美丽的德国朋友--时为德国驻沪实习领事的Peter Wolf也参与过投送。干着这种把脑袋拴在裤腰带上的事情,为了安全,邵洵美特地买了一支手枪防身;一度避居在项美丽的寓所时,还请了一位法国保镖。
《自由谭》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自然也受到日本人的"关注"。一个自称是日本某通讯社记者的人约见项美丽,询问《自由谭》的编辑、出版情况,并警告她要改变办刊方针,对日本要"友善"……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自由谭》被迫停刊。
邵洵美曾有自己的印刷厂,还有台从德国进口的当时最先进的印刷机,全国只此一台。刚解放时,北京要成立新华印刷厂,因出版《人民画报》缺少设备,夏衍亲自登门拜访邵洵美,希望他"割爱"。尽管邵洵美很舍不得,但最后还是同意了。
邵洵美当年办出版的初衷是为自己出书,为朋友出书。他没有食言,他的金屋书店、时代图书公司及第一出版社,为 [[ 徐志摩 ]] [[ 郁达夫 ]] [[ 胡适 ]] [[ 沈从文 ]] [[ 巴金 ]] [[ 老舍 ]] [[ 潘光旦 ]] [[ 施蛰存 ]] [[ 陶亢德 ]] [[ 章克标 ]] [[ 张若谷 ]] [[ 滕固 ]] [[ 朱维琪 ]] 以及 [[ 夏衍 ]] 等一大批朋友出了书。当然也有遗憾,他的《自传丛书》和《新诗库》计划没有全部实现。
邵洵美散尽万金,出版了诸多的报刊和书籍,这在中国近代史上是无人可与匹敌的。
=== 折叠 类孟尝君=== 
"钞票用得光,交情用不光",这是邵洵美的一句名言。
邵洵美邵洵美
[[File:邵洵美3.jpg|缩略图|邵洵美]]
邵洵美为人热情、坦诚、仗义。在三四十年代上海滩文艺界多元格局并存的情况下,邵洵美拥有一大批左、中、右的朋友:胡适、叶公超,潘光旦、罗隆基、曹聚仁、林语堂、沈从文、方令孺,闻一多、夏衍、邹韬奋、徐悲鸿、刘海粟、张光宇、丁悚、鲁少飞,以及张道藩、谢寿康、刘纪文等等。真是高朋满座、好友如云。郁达夫说得有趣--邵洵美家里经常是"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
画家 [[ 鲁少飞 ]] 曾戏谑地画了幅《文坛茶话图》(载《六艺》月刊),称邵洵美是"孟尝君"。
邵洵美扮演 [[ 孟尝君 ]] 一角由来已久。他刚到剑桥读书时,老祖母令帐房按月汇款。那时邵洵美不吸烟(对未婚妻承诺过),不跳舞,手头宽裕,友人手头拮据时只要张口,他马上慷慨解囊,而且散金不骄人,从不要人还。那时徐悲鸿、蒋碧微夫妇两人合用一份留学经费,常闹经济危机,邵洵美总是适时施以援手。
一天大清早,有一青年敲邵洵美的门,先说了一番恭维话,然后表示想借钱,并说是大使馆介绍的。邵洵美也没多想,顺手送他200法郎。此后,留学生们风传他是"活银行"。
1927年邵洵美回国时与 [[ 张道藩 ]] 及另一同学同行,他特意将自己的头等舱船票退掉,换了三张三等舱的。回国后,他住在上海,徐悲鸿、谢寿康、滕固、唐槐秋等朋友一到沪上,必在他家落脚,他食宿全包。[1]
邵洵美创办金屋书店时,有位朋友送来沈端先的一叠译稿,是日本厨川白村的《北美印象记》。朋友说译者刚从日本留学回来,生活无着,希望帮他出本书接济一下。邵洵美连稿子都没看,马上拿出500元。沈氏即夏衍,那时他还是文坛刚出道的新人。
对待抗日,邵洵美是坚决的。他积极投身抗日的洪流,在复刊的《时代》上发表《容忍是罪恶》,呼吁"要抵抗,要革命。有革命才有进步。"他支持出版的《老舍幽默诗文集》中就有《救国难歌》、《长期抵抗》等经典作品。
他的五弟 [[ 邵式军 ]] 做汉奸,他恨之入骨。邵式军派人送来5000大洋,拉拢他为日本人做事,他严词拒绝。1944年上海宪兵队长冈村适三通过投日的熊剑东多次游说邵洵美,企图利用他与他在重庆的中国政府部门的老友联系,谋求"中日议和"。"邵洵美依然故我,出淤泥而不染",(《辛报》记者陈福愉文)坚决不与日本人合作,坚守着民族气节和做人的尊严。
左翼作家 [[ 胡也频 ]] [[ 丁玲 ]] 是一对革命夫妻。1931年共产党员胡也频突然被捕。 [[ 丁玲 ]] [[ 沈从文 ]] 四方打听无果,于是沈从文来找邵洵美帮忙。邵当即给国民党上海市党部主任刘健群打电话,要求保释胡也频。刘健群不同意,两人争执了起来。刘健群是CC系的人,邵洵美的拜把兄弟张道藩也是CC系的干将。况且邵洵美毕竟是知名人士,是有影响的人物,刘健群不敢得罪,再三思考后向邵洵美说出了真相:胡也频已于几天前被枪杀。邵洵美不信,刘健群便将胡也频的遗体照片给邵洵美看。邵洵美又通知沈从文也来看照片。国民党秘密枪杀胡也频的消息由此公诸于世。
当时胡、丁刚有小婴,丁玲的生活处于绝境。她想把孩子送回湖南老家,托给母亲照应,但身无分文。尽管沈从文筹到了一点款子,急公好义的徐志摩又帮丁玲把一部分书稿介绍给中华书局,但仍是杯水车薪。于是邵洵美慷慨解囊,送了1000元给丁玲,并声明不须还。沈从文这才得以陪丁玲回到湖南。
说邵洵美是现代文坛的孟尝君,他受之无愧。
=== 折叠 志摩奇缘=== 
邵洵美与徐志摩,都是那时候的风流人物,都被人誉为"美男子",与徐志摩并称为"诗坛双璧"。周劭先生说他俩"玉树临风,人称双璧,洵美似乎比戴眼镜的志摩更漂亮一些。"
邵洵美,就是这样率真、顽皮。
邵洵美后来与陆小曼一直有往来。解放后,还曾一起参加政协组织的活动。邵绡红回忆说,1957年,她在南京上大学,有一次回家时,还碰上陆小曼前来邵家做客。"她和电影里的陆小曼完全不一样,我记得她写的字非常漂亮。"有一次,听说陆小曼要来,为了替她祝寿,囊中羞涩的邵洵美还托好友将一枚祖传的吴昌硕的印章代为转让,以筹得宴请之款。这枚珍贵的印章当时仅换了10元钱。[2]<ref>{{cite news|url=http://news.163.com/10/0607/10/68IOPNHN00014AEE.html|title=徐志摩"贤弟"邵洵美 纸上谈兵设计世博会中国馆}}, . .网易 . 2013-03-06</ref> === 凄凉晚年 ===
折叠凄凉晚年
1949年春,国民党败局已定,达官贵人纷纷卷着细软出逃。邵洵美利用《论语》发表了《逃亦有道(复友人书)》,讥讽国民党政府。文章刊出后,邵洵美受到了当局的警告。有一期《论语》中有篇文章更尖锐,在刊物已印好的情况下,为免遭灭顶之祸,邵洵美发动家人一起动手撕去那几页,再由时代书局发行。然而到第177期,《论语》终未逃脱被勒令停刊之厄运。
邵洵美一家三口邵洵美一家三口
[[File:邵洵美一家三口|缩略图|1]]
结果信被有关方面截获,有人暗示邵洵美向组织交待历史。邵洵美当时正在赶译一本书,再加上他觉得过去的事太复杂,牵涉朋友太多,须认真,他想等译完《一个理想的丈夫》一书后再向组织说明。孰料两天后他便被捕了,罪名是"历史反革命"。
在提篮桥监狱,邵洵美与因胡风案入狱的贾植芳成了"狱友"。他私下对贾说:"贾兄,你比我年轻,身体又好,总有一日会出去的,我有两件事,你一定要写篇文章,替我说几句话,那我就死而瞑目了。"这两件事,一是1933年,邵以世界笔会中国分会的名义招待来访的萧伯纳,其费用46块银元是由他付的,但在当时上海大小报纸的报导中,却独没有他的名字,"使我一直耿耿于怀",他希望贾将来能写文章"以纠正记载上的失误"。二是,邵说自己写的文章虽不好,但实实在在是自己写的。"鲁迅先生在文章中说我是'捐班',是花钱雇人代写的,这真是天大的误会。"贾植芳未负邵托,于1989年发表了《提篮桥难友邵洵美》。[3]<ref>{{cite news|url=http://news.sohu.com/20060222/n241962881.shtml|title=贾植芳:我的狱友邵洵美}}, . .搜狐 . 2013-03-06</ref>
上世纪60年代初,邵洵美尚未出狱,上海市委宣传部长石西民与译文出版社的周煦良进京开会,时为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的周扬向周煦良问起邵洵美的近况。周煦良说邵仍在狱中。那时党正在调整落实知识份子政策,周扬说:"如果没有什么问题,也不必了。"
壶碎了,诗还在。
诗人走了,白纸黑字犹存![4]<ref>{{cite news|url=http://news.sina.com.cn/c/cul/2006-08-17/145510753429.shtml|title=唯美诗人邵洵美:现代文学大茶馆中的一只壶}}, . .新浪 . 2013-03-06</ref> == 浪漫情事 == === 一见钟情 ===
折叠编辑本段浪漫情事
折叠一见钟情
美国著名女作家艾蜜莉·哈恩曾以《宋家三姐妹》一书享誉海内外,而她与中国著名诗人邵洵美的一段旷世奇缘,却为世人所罕闻。
项美丽来到上海后,即将所见所闻和寻访搜集得来的材料,每月写成一二篇通讯或特写寄发《纽约人》。与邵洵美同居后,使她得到了更多的好材料。邵洵美经常带她参加各种集会,世界笔会中国分会就是其中的一个。赵景深在他的《笔会的一群》中曾有过如下记载:"……又有一次在梅园,此次邵洵美兴致最好,请了许许多多洋朋友,项美丽女士当然是其中最主要的一位……"笔会是文坛精英荟萃之所,蔡元培、鲁迅、胡适、梅兰芳、郑振铎、叶恭绰、杨杏佛、林语堂、谢寿康、李青崖等都是会员。项美丽得以与中国文坛精英相会,当然文源汩汩不竭了。
=== 折叠 智闯封锁=== 
"八一三"上海抗战爆发,杨树浦为日寇侵占。邵洵美全家于仓促中连夜逃出麦克利克路(今临潼路)徐园住所,避难租界,后来迁入霞飞路?今淮海中路 1802号定居下来。这是一幢两层楼的花园小洋房,它就在项美丽住的霞飞路1826号?她很早就从都城饭店迁到这里 那幢花园小洋房的后弄堂里。邵洵美这次逃难出来,除了细软贵重之物随身带出外,所有笨重家具和机器设备都只能弃之不顾了。但令他念念不舍的是,好几年前他在创办"时代"印刷厂时,曾出资5万美元向法商买了一台当时最新式的影写版印刷机。据说,他是中国当时最早使用这种印刷机的出版商。喘息甫定,邵洵美自然想把这台印刷机运到租界来,但苦于难过日军封锁线。项美丽知道后,设法向英租界当局借来几辆警车,把影写版印刷机和徐园家里尚存的家具等什物一起装上车子,由英国巡捕监押,从日寇铁蹄下安全抢运出来交到邵家。
邵洵美于1938年9月1日,借用项美丽的美国人名义,挂起洋商招牌,创办了抗日月刊《自由谭》。为了向国外宣传中国抗日,他还特地请项美丽再以其名义另行出版一份名为《CandidComment》(《公正评论》)的英文月刊,并请她担任编辑。这些事,项美丽都慨然允诺,认真照办。《自由谭》问世后,人们交口称赞,影响颇佳。
=== 折叠 文化抗战=== 
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一文,继而党组织决定将《论持久战》翻译成英文传播到国外去,并把翻译任务交给中共地下党员杨刚。杨刚时年仅20多岁,公开身份是《大公报》驻美记者。杨刚和项美丽是好朋友,项美丽让杨刚在自己家里从事《论持久战》的翻译工作。当时,毛泽东还特地为英译本《论持久战》写了一篇序言,序言是用毛笔写在毛边纸公文笺上的,也由杨刚一起译就。
不久,日本特务机关嗅到了一些味道,决定暗杀邵洵美。法租界巡捕房中邵的一个朋友获得消息后,立刻秘密告诉邵、项,并派了人前来保护邵洵美。但是,邵洵美办的《自由谭》还是在日寇的横加干涉下,被迫于1939年春停刊。它在半年中一共出版了6期。
=== 折叠 惜别香江=== 
《自由谭》的停刊,
[[File:邵洵美4.jpg|缩略图|邵洵美]]
《宋家三姐妹》于40年代初期出版。由于宋氏三姐妹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其中有些内容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故而此书一问世,即颇受读者欢迎,项美丽也因此名声大噪。
=== 折叠 情深谊长=== 
项美丽重返香港后,爱上了一个已婚的英国军官鲍克瑟少校,少校是英国驻远东情报机构的首脑。两人由相爱而同居。1941年11月中旬,项美丽生下了一个孩子。半月之后,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项美丽和鲍克瑟都被关进"敌侨集中营"。一关两年,备尝艰辛。1943年12月美日交换侨民时,项美丽被遣返美国,定居纽约。二次大战结束后,项美丽终于与鲍克瑟结婚,又生下一女。
项美丽在长达70年的写作生涯中,一共创作出版了80多部书,其中有小说、传记、儿童读物等。80年代后期,美国读书界对她的兴趣复燃,促使出版界重印了她的部分著作。项美丽在半个世纪中,始终没有忘记邵洵美。她曾写过一本名叫《MyChineseHusband》(《我的中国丈夫》)的书,就是描写了她与邵洵美的那段情缘。
项美丽于1998年逝世,终年93岁。[5]<ref>{{cite news|url=http://www.sohu.com/|title=邵洵美和他的美国情人 }}, . .搜狐女人 . 2013-03-06</ref> == 作品介绍 ==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介绍他创作小说,第一篇小说名为《贵族区》,发表于1933年。晚年从事外国文学翻译工作,译有马克·吐温、雪莱、泰戈尔等人的作品。[6]《盛氏家族邵洵美与我》《盛氏家族邵洵美与我》<ref>{{cite news|url=http://www.zhlzw.com/wy/zo/783396.html|title=人物作品}},中华励志网 . 2013-09-07</ref>
[[File:《盛氏家族邵洵美与我》.jpg|缩略图|1]]
家庭与世界(长篇小说)印度泰戈尔著,1987,人文
== 参考资料:==
1,83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