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藏羚羊

增加 108 位元組, 3 年前
維護清理 調整格式、排版
藏羚羊的活動很複雜,某些藏羚羊會長期居住一地,還有一些有遷徙習慣。雌性和雄性藏羚羊活動模式不同。成年雌性藏羚羊和它們的雌性後代每年從冬季交配地到夏季產羔地遷徙行程300公里。年輕雄性藏羚羊會離開群落,同其它年輕或成年雄性藏羚羊聚到一起,直至最終形成一個混合的群落。藏羚羊群的構成和數量根據性別和時期不同會有所變化。雌性藏羚羊在1.5~2.5歲之間達到性成熟,經過7~8個月的懷孕期後一般在2~3歲之間產下第一胎。幼仔在6月中下旬或7月末出生,每胎一仔。交配期一般在11月末到12月之間,雄性藏羚羊一般需要保護10~20隻雌性藏羚羊。藏羚羊善於奔跑,最高時速可達110公里。藏羚羊生存的地區東西相跨1600公里,季節性遷徙是牠們重要的生態特徵。
因為母藏羚羊的產羔地主要在可可西里腹地的[[卓乃湖]]、[[烏蘭烏拉湖]]、[[可可西里湖]]、[[太陽湖]]等地,每年四月底,公母羚羊開始分群而居,未滿一歲的公仔也會和母羚羊分開,到五、六月,母羊與牠的雌仔遷徙前往產羔地產子,然後母羚又率幼子原路返回,完成一次遷徙過程。全球至少有24個有蹄類物種和亞種曾經或正在進行大遷徙,其中6種有蹄類的大遷徙已經消失:南非小羚羊、黑角馬、白臉牛羚、[[彎角大羚羊]]<ref>[https://pets.ettoday.net/news/702930 只有牠!「 彎角 」劍 引注目 而且還是個懷孕準媽媽呢] ,來源 ,ETtoday 寵物雲,20160年05月22日 16:57:00</ref>、斑驢,以及蒙古野驢。現存的有蹄類大遷徙,非洲有9個物種,北美洲4個,歐亞大陸6個。由於蒙古原羚在中國境內幾近滅絕,藏羚羊遷徙是中國境內僅存的有蹄類動物大遷徙,也是全球最為壯觀的三種有蹄類動物大遷徙之一(另外兩種為角馬和馴鹿)。但科學觀測發現,並不是所有母藏羚羊都參與大規模遷徙產仔。例如,西藏那曲地區申扎縣、尼瑪縣南部以及藏北湖泊色林錯周邊總共4萬餘只母藏羚羊就地產仔,在交配期、產羔期、哺育期,都堅守原棲息地而不參與遷徙活動。
==建立自然保護區==
===全球暖化可能產生的影響===
[[全球暖化]]<ref>[https://e-info.org.tw/node/222390 全球暖化台灣2019年均溫破紀錄 73年來最高 專家:氣候緊急時代來臨], 來源 環境資訊中心,2020.01.03</ref>使得青藏高原氣候呈現明顯的暖濕化趨勢:青海省氣象監測結果顯示,1961年至2014年間,由於印度洋季風逐年增強,可可西里平均年降水量呈現出每10年增多20.7毫米的趨勢,近10年平均年降水量比近30年平均年降水量偏多兩成。同時可可西里氣溫也顯著升高,年平均氣溫每10年升高0.32攝氏度。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數據表示,青藏高原冰川過去30年的退縮幅度相當於以前200年。由此,帶來冰川融水急劇增加,近30年來青藏高原年平均冰川融水徑流量由615億立方米增至795億立方米。降水量增加導致入湖水量相應增加,再加上冰川消融補給及湖周凍土含水層融化補給,可可西里腹地的各個鹽湖均出現湖面擴張、水體淡化。
可可西里保護區東部靠近青藏公路的鹽湖,面積從2011年的45.89平方公里已經增至2017年5月的156.6平方公里,不僅對其周邊草地生態環境產生破壞,還可能影響到十幾公里外的青藏公路、青藏鐵路、蘭西拉通信光纜、石油管線等基礎設施產生腐蝕。藏羚羊重要產羔地卓乃湖由於水位上漲超過湖盆容量,自2009年9月起湖水向東南方向外溢;2011年8月22日之前的兩次強降水過程和之後的持續降水致使2011年9月14日發生東南湖岸大潰決,衝出一個寬約30米至50米的潰口,大量外泄水量向東徑流並連通了其他幾個內流湖泊。湖水外泄導致卓乃湖湖面急劇下降,2011年至2015年間湖面面積減小了近100平方公里,致湖岸線退縮,並產生大片的沙化土地,惡化了藏羚羊的產仔環境。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380 動物學總論]]
[[Category:388 半索動物門;脊索動物門]]
9,35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