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遗传因子

增加 5,794 位元組, 3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File:遗传因子1.jpg|缩略图|遗传因子[https://dss0.bdstatic.com/70cFuHSh_Q1YnxGkpoWK1HF6hhy/it/u=2372231848,480371976&fm=26&gp=0.jpg 原图链接][https://…”
[[File:遗传因子1.jpg|缩略图|遗传因子[https://dss0.bdstatic.com/70cFuHSh_Q1YnxGkpoWK1HF6hhy/it/u=2372231848,480371976&fm=26&gp=0.jpg 原图链接][https://dss0.bdstatic.com/70cFuHSh_Q1YnxGkpoWK1HF6hhy/it/u=2372231848,480371976&fm=26&gp=0.jpg] 图片来源百度网]]
'''遗传因子'''即基因。性状,具体地说,就是[[生物体]]表现出来的性质和形状,比如大小、高矮、颜色等。“性状”是人们感觉到的表面现象,它们的重复出现具有某种内在的原因。


'''中文名''':[[遗传因子(基因)]]

'''外文名''':[[hereditary factor(Gene)]]

'''作 用''':[[记录和传递遗传信息]]

'''学 科''':[[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

'''特 性''':[[稳定性、决定性状发育、可变性]]

'''提 出''':[[1909年丹麦学者W.L.约翰森]]

'''载 体''':[[染色体]]

==遗传因子介绍==

[[孟德尔]]在观察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果断地摒弃了前人融合遗传的观点,通过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像,对分离现象的原因提出了如下假说:
[[File:遗传因子2.jpg|缩略图|遗传因子[https://dss2.bdstatic.com/70cFvnSh_Q1YnxGkpoWK1HF6hhy/it/u=2212549435,187922701&fm=26&gp=0.jpg 原图链接][https://dss2.bdstatic.com/70cFvnSh_Q1YnxGkpoWK1HF6hhy/it/u=2212549435,187922701&fm=26&gp=0.jpg 图片来源百度网]]]
===假说一===

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hereditary)决定的。每个因子决定着一种特定的性状,其中决定显性性状的为[[显性遗传因子]],用大写字母(如D)来表示;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性遗传因子]],用小写字母(如d)来表示。

===假说二===

[[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控制同一性状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叫做[[杂合子]];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叫做[[纯合子]]。

===假说三===

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前身)

===假说四===

==遗传物质==

这时,人们已经通过[[实验]]证实了孟德尔遗传两定律的正确性,但孟德尔学说中的遗传物质——“遗传因子”究竟在细胞中的什么地方呢?

19世纪70年代后的20多年里,[[显微镜]]、[[切片机]]和[[化学染料]]的改进和发明,促进了细胞学的研究。

1879年,德国生物学家[[W·弗莱明]](1843-1915)就在细胞核内发现了一种可以被[[碱性红色染料]]染色的“微粒状特殊物质”,他称之为“[[染色质]]”。

===染色体===
10年后,德国解剖学家[[瓦尔德耶尔]](1836-1921)将染色质改称为“染色体”。此后,科学家们又发现了染色体与细胞分裂的关系,意识到染色体可能是遗传的重要物质,这就为孟德尔的遗传因子假说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1903年,美国细胞学家[[W·萨顿]](1877~1916)在实验中发现:染色体的行为与孟德尔的遗传因子的行为是平行的,只要假定遗传因子在染色体上,孟德尔所提出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机制就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这一推论被后来的研究所证实,为遗传的染色体学说奠定了基础。
[[File:遗传因子3.jpg|缩略图|遗传因子[https://ss1.bdstatic.com/70cFuXSh_Q1YnxGkpoWK1HF6hhy/it/u=2972752388,2984969425&fm=26&gp=0.jpg 原图链接][https://ss1.bdstatic.com/70cFuXSh_Q1YnxGkpoWK1HF6hhy/it/u=2972752388,2984969425&fm=26&gp=0.jpg 图片来源百度网]]]
===广泛赞同===

染色体是否就是遗传因子呢?生物体内的染色体数目很少,如豌豆只有7对染色体,果蝇只有4对染色体,而遗传特性却很多。萨顿猜想:每条染色体上一定是带有多个遗传因子。

1906年,英国生物学家[[贝特森]](1861-1962)发现豌豆的某些遗传特征总是与另一些特征一起遗传的。这说明萨顿的猜想是有道理的。

1909年,丹麦生物学家和遗传学家[[约翰逊]](W.L.Johannsen.1857-1927)提议用“基因”一词来代替“遗传因子”,得到了生物学家们的广泛赞同。

基因是否真的存在于染色体之中?萨顿和贝特森还只是作出了肯定的猜想。首先以实验结果证实这一猜想的是美国生物学家摩尔根(1866~1945)。

==观点==

===实验的证明===

起初,[[摩尔根]]对孟德尔遗传因子学说持怀疑态度,因为这一学说缺少实验的证明。摩尔根对依靠类比、假设、推断得出的结论不感兴趣,他更相信实验的结果,不管实验的结果是证实还是否定自己的观点。

1909年,摩尔根开始通过[[果蝇]]实验研究遗传现象。第二年,他在一群红眼果蝇中发现了一只白眼雄果蝇。当他用这只白眼雄果蝇同红眼雌果蝇交配后,第二代白果蝇竟全都是雄性的。当时其他科学家已经证明了性别是由染色体决定的,因此白眼基因一定是与雄性基因同在一条染色体上。这是人类获得的染色体是基因载体的第一个实验证据。摩尔根的进一步实验表明,一条染色体上可以有许多个基因。

===创立了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在事实面前,摩尔根不仅勇敢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且发展了孟德尔的理论,创立了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由于在遗传学研究中的突出贡献,摩尔根荣获了193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是因遗传学研究成果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第一人。

==视频==


==遗传因子的发现1-12==
; {{#iDisplay:d0931ec8ttq | 560 | 390 | qq }}
==参考文献==
{{Reflist}}
13,23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