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礼记》

增加 400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p style="text-indent:2em;">'''《礼记》'''又名 [[ 《小戴礼记》 ]] [[ 《小戴记》 ]] ,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1] ,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2] ,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3] 。
[[File:礼记记.jpg|缩略图|左|[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7%A4%BC%E8%AE%B0&step_word=&hs=0&pn=5&spn=0&di=83820&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0&ie=utf-8&oe=utf-8&in=&cl=2&lm=-1&st=undefined&cs=332472285%2C165147612&os=1957483413%2C2608731732&simid=4117059345%2C522858153&adpicid=0&lpn=0&ln=1788&fr=&fmq=1601211160027_R&fm=&ic=undefined&s=undefined&hd=undefined&latest=undefined&copyright=undefined&se=&sme=&tab=0&width=undefined&height=undefined&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0&oriquery=&objurl=http%3A%2F%2Fg.youth.cn%2Fs%2F201103%2FW020110404816209686028.png&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2_z%26e3By57pi_z%26e3BvgAzdH3FfAzdH3Fda88anAzdH3Fpda88and9_8cdcmdd_z%26e3Bip4&gsm=6&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force=undefined 原图链接]
[http://g.youth.cn/s/201103/t20110324_1525622.htm 来自 中国青年网 的图片]]]
<p style="text-indent:2em;">《礼记》章法谨严,映带生姿,文辞婉转,前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是“ [[ 三礼 ]] ”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自东汉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时尊为“经”,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影响。
{|
|-
== 内容简介 ==
=== 整体介绍 ===
<p style="text-indent:2em;">《礼记》原本四十六篇,始于 [[ 《曲礼》 ]] ,终于 [[ 《丧服四制》 ]] ,但因《曲礼》、 [[ 《檀弓》 ]] [[ 《杂记》 ]] 三篇内容过长,所以大多版本将其分为上下篇,故有四十九篇之说。
<p style="text-indent:2em;">《礼记》按照所述内容可分为四类:
⑴记礼节条文,补他书所不备,如《曲礼》、《檀弓》、 [[ 《玉藻》 ]] [[ 《丧服小记》 ]] [[ 《大传》 ]] [[ 《少仪》 ]] [[ 《杂记》 ]] [[ 《丧大记》 ]] [[ 《奔丧》 ]] [[ 《投壶》 ]] 等。⑵阐述周礼的意义,如 [[ 《曾子问》 ]] [[ 《礼运》 ]] [[ 《礼器》 ]] [[ 《郊特牲》 ]] [[ 《内则》 ]] [[ 《学记》 ]] [[ 《乐记》 ]] [[ 《祭法》 ]] [[ 《祭义》 ]] [[ 《祭统》 ]] [[ 《经解》 ]] [[ 《哀公问》 ]] [[ 《仲尼燕居》 ]] [[ 《孔子闲居》 ]] [[ 《坊记》 ]] [[ 《中庸》 ]] [[ 《表记》 ]] [[ 《缁衣》 ]] [[ 《问丧》 ]] [[ 《服问》 ]] [[ 《间传》 ]] [[ 《三年问》 ]] [[ 《儒行》 ]] [[ 《大学》 ]] [[ 《丧服四制》 ]] 等。⑶解释《仪礼》之专篇,如 [[ 《冠义》 ]] [[ 《昏义》 ]] [[ 《乡饮酒义》 ]] [[ 《射义》 ]] 、《燕义》、 [[ 《聘义》 ]] 等。⑷专记某项制度和政令,如 [[ 《王制》 ]] [[ 《月令》 ]] [[ 《文王世子》 ]] [[ 《明堂位》 ]] 等。 [4]
=== 分篇介绍 ===
(1) [[ 《曲礼》 ]] 上、下篇所载大多是周礼的一些微文小节,如言语、饮食、洒扫、应对、进退之法等,包括吉、凶、宾、军、嘉五礼的相关内容。(2) [[ 《檀弓》 ]] 上、下篇大多数是讨论丧礼的文字,基本是就事论事,互不关联,显得结构零散,其中一些章节,义理、文采俱佳。(3) [[ 《王制》 ]] 记载古代王者治理天下之制,包括封国、爵禄、职官、祭祀、丧葬、巡狩、刑法、养老、选拔官吏、学校教育等方面的制度。(4) [[ 《月令》 ]] 按一年十二月,逐月记载每月的天象特征和天子所宜居处、车马、衣服、饮食及所当实行的政令等;《曾子问》记曾子与孔子之间有关丧礼及行吉礼时遭丧变故应如何处理的问答之辞。(5) [[ 《曾子问》 ]] 以孔子与曾子答问的方式,对丧制和丧服方面,作比较深入的特殊问题的讨论,以补仪礼之不备。(6) [[ 《文王世子》 ]] 讲述太子的教育问题及有关教育制度、人才选拔的办法等。(7) [[ 《礼运》 ]] 借孔子之口论述礼的发展演变和运用。(8) [[ 《礼器》 ]] 论述了制礼、行礼的原则和各种表现形式,并说行礼要与所用器物相称。(9) [[ 《郊特牲》 ]] 是一篇杂记诸礼和阐发礼义的文字,涉及较多的是祭祀礼。(10) [[ 《内则》 ]] 记述家庭内的礼则,如侍奉父母、孝敬公婆,兼及饮食制度等。(11) [[ 《玉藻》 ]] 记天子和诸侯的衣服、饮食、居处及其后、夫人、命妇的服制等。(12) [[ 《明堂位》 ]] 记述周公于明堂朝诸侯之位、周公的功勋及鲁国因周公可用虞夏殷周四代礼乐服器和职官等,多为鲁人自夸之语。(13) [[ 《丧服小记》 ]] 杂记丧服制度,偶及宗法制度和庙祭制度。(14) [[ 《大传》 ]] 杂记宗法制度,兼及祭法和服制。(15) [[ 《少仪》 ]] 类似《曲礼》,记琐碎细小的礼仪,如相见、宾主交接、洒扫、事君、侍食、问卜、御车等。
(16)《学记》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教育的目的、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教学制度、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等,篇中强调尊师重教、教学相长、循序渐进、触类旁通、师德师风、择师之道等。
(17) [[ 《乐记》 ]] 是儒家关于乐论的经典性著作,论述了乐的产生和乐与礼、社会、人的关系以及乐对人类社会的作用等。(18) [[ 《杂记》 ]] 上、下篇杂记诸侯以下至士之丧事,可补《仪礼·丧服》、《士丧礼》之未备。(19) [[ 《丧大记》 ]] 是一篇杂记国君、大夫、士丧礼的文字。
(20)《祭法》记述祭祀的方法、对象、场所、原则及有关的祭祀制度、立社制度等。
(21) [[ 《祭义》 ]] 记述怎样通过祭祀来体现孝道和遵守悌道以敬顺长上等。(22) [[ 《祭统》 ]] 从多方面来论述祭祀的意义,并记载了祭祀前应斋戒以及钟鼎铭文的性质、内容和意义等。(23) [[ 《经解》 ]] 记述经书、天子之德、霸王之器和隆礼的重要意义。(24) [[ 《哀公问》 ]] 全篇皆鲁哀公与孔子问答之辞,内容主要为问礼、问政等。(25) [[ 《仲尼燕居》 ]] 是孔子与其三个学生谈论礼的问答之辞,以阐明礼的内容、本质、作用和行礼的重要意义。(26) [[ 《孔子闲居》 ]] 是子夏和孔子讨论王者之德的问答之辞,阐述怎样的人才是老百姓的父母以及其必须具备的品德。(27) [[ 《坊记》 ]] 是记述子思有关怎样防范人们违德失礼、不忠不孝、犯上乱伦、贪利忘义的言论。
(28)《中庸》主要阐述中庸之道。
(29) [[ 《表记》 ]] 记述君子行事的根本、仁与义的相互关系、仁和义的要素、虞夏商周的政教得失、事君之道、待人之道等。
(30)《缁衣》围绕君臣之德、君臣之道和君臣关系来谈论治国之道。
(31) [[ 《奔丧》 ]] 记身在异国他乡而回家奔丧之礼。(32) [[ 《问丧》 ]] 记有关父母始死人殓、送葬、虞祭等礼和殓、袒、拄杖的意义等。(33) [[ 《服问》 ]] 记丧礼服制的有关问题。(34) [[ 《间传》 ]] 记服丧者内心在外貌、语言、衣服上的表现及有关丧服之礼。(35) [[ 《三年问》 ]] 以自问自答的方式记述了为父母服丧三年的原因.(36) [[ 《深衣》 ]] 记深衣的制度、意义和用途。(37) [[ 《投壶》 ]] 专记投壶礼,记述主人与宾客宴饮之间:讲论才艺的投壶礼制。(38) [[ 《儒行》 ]] 是孔子论述儒者德行的言论,由各种不同角度,说明儒者所特有的道德行为,藉以显示真正的儒者不同于凡俗的可贵之处。
(39)《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人生哲学的论文,该文先提出学习的目的在“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接着认为只有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后面文字均论述此主题。
(40) [[ 《冠义》 ]] 解释 [[ 《仪礼·士冠礼》 ]] ,进而说明冠礼所以成人的作用,及其影响社会政教的重要性。(41) [[ 《昏义》 ]] 解释 [[ 《仪礼·士昏礼》 ]] ,进而说明婚礼能使家族长久兴盛团结的作用,及其影响社会政教的重要性。
(42)《乡饮酒义》解释乡饮酒礼的意义,进而说明乡饮酒礼促使体认尊卑长幼、慕贤尚齿的作用,及其影响社会政教的重要性。
(43) [[ 《射义》 ]] 解释射礼的意义,进而说明射可以观德,故由射取士的作用,及其影响社会政教的重要性。(44) [[ 《燕义》 ]] 解释 [[ 《仪礼·燕礼》 ]] 中某些仪节的设置原意,进而说明燕礼促使君臣一体,人和政通,及以威仪等差示民有常的教育作用。(45) [[ 《聘义》 ]] 解释《仪礼·聘礼》中某些仪节的设置原意,进而说明聘礼所以使诸侯之间交相聘问、轻财重礼的作用。
(46)《丧服四制》记述古代丧服制度所据以制定的四项原则,即恩(亲情)、理(义理)、节(节制)、权(权变),并将其同仁、义、礼、智四种德行结合起来论述。 [4] [5]
== 作品目录 ==
|}
== 成书过程 ==
<p style="text-indent:2em;">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 [[ 戴圣 ]] 所编,孔子教授弟子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是中国古典文化中最高哲理的载体,但是文古义奥,不易通读,因而多做解读以辅助理解,六经中的“《礼》”,后来称《仪礼》,主要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诸礼的“礼法”,受体例限制,几乎不涉及仪式背后的“礼义”。而不了解礼义,仪式就成了毫无价值的虚礼。所以,七十子后学在习礼的过程中,撰写了大量阐发经义的论文,总称之为“记”,属于《仪礼》的附庸。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后,西汉能见到的用先秦古文撰写的“记”依然不少,《汉书·艺文志》所载就有“百三十一篇”。<p style="text-indent:2em;">《隋书·经籍志》说,这批文献是河间献王从民间征集所得,并说刘向考校经籍时,又得到《明堂阴阳记》《孔子三朝记》《王史氏记》《乐记》等数十篇,总数增至二百十四篇。由于《记》的数量太多,加之精粗不一,到了东汉,社会上出现了两种选辑本,一是戴德的八十五篇本,习称《大戴礼记》;二是戴德的侄子戴圣的四十九篇本,习称《小戴礼记》。《大戴礼记》流传不广,北周卢辩曾为之作注,但颓势依旧,到唐代已亡佚大半,仅存三十九篇,《隋书》 [[ 《唐书》 ]][[ 《宋书》 ]] 等史乘的 [[ 《经籍志》 ]] 甚至不予著录。《小戴礼记》则由于郑玄为之作了出色的注,而风光无限,畅行于世,故后人径称之为“《礼记》”。 [7]
== 主要注本 ==
* 汉代郑玄注本
*
==== 《学记》 ====
<p style="text-indent:2em;">《学记》作为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教育论著,对 [[ 先秦时期 ]] 的教育和教学,第一次从理论上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总结。《学记》论述的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p style="text-indent:2em;">⑴教育作用与目的: [[ 《学记》 ]] 本着儒家的德治精神,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服务政治,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以及“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的思想。《学记》所主张的教育目的有两个:一是培养具有“建国君民”能力的统治者;二是要“化民成俗”,把人民教化成“安分守己”的顺民。《学记》将教育与政治、社会高度结合起来,把教育当成政治的重要手段,这种观点也是历代封建学者看待教育的基本出发点。
<p style="text-indent:2em;">⑵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学记》以托古的方式提出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这种按行政建制设学的思想,对后世兴办学校有很大影响。在学校管理方面,《学记》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进程和考查标准。“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悦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这个教学进程设想,一方面明确了教育的总目标,又确定了每个阶段的具体标准和要求,而且逐步深化提高,另一方面,每个阶段要达到的标准中都规定了学业知识和思想品德两方面的要求,体现了德智并重、循序渐进的特点。
<p style="text-indent:2em;">⑶教育教学原则:《学记》在综合各家长期教育、教学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总结了一套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这是《学记》的精华所在。第一,教学相长。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相辅要成的。第二,尊师重道。《学记》明确提出了“师严而道尊”的思想。一方面,《学记》高度评价了教师的作用;另一方面,《学记》又对教师提出严格的要求,既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崇高的道德修养,又要熟练掌握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技巧等教师应具备的条件。第三,藏息相辅。《学记》认为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相互补充。第四,豫时孙摩。这是《学记》总结了长期教育、教学中的经验教训,概括出的重要规律,包含四条原则。“豫”是预防性原则,“禁于未发之谓豫”,要求事先估计到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倾向,采取预防措施;“时”是指及时施教原则,“当其可之谓时”,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施教,否则,“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孙”是指循序渐进原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教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如果“杂施而不孙”,其效果将适得其反;“摩”指学习观摩原则,“相观而善之谓摩”,学习中要相互妯摩,取长补短,否则,“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但在观摩学习中要防止“燕朋”、“燕辟”,燕朋指轻慢而不庄重的朋友,燕辟即轻慢邪辟的言行。第五,启发诱导。《学记》对启发式原则的实质以及方法作了较全面的理论阐述。第六,长善救失。《学记》认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指出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四种缺点,即贪多务得、片面狭窄、自满自足、畏难不前。这些缺点在每个人身上表现不同,产生的原因也各异,教师要学会具体分析,全面掌握,如果教法得当,缺点可以转化为优点。
===== 行文句法:繁简有当 =====
<p style="text-indent:2em;">⑴精约简括,不失一辞。比较而言,《国语》 [[ 《春秋榖梁传》 ]] 《左传》皆行文繁琐,尤以《国语》为最。像《檀弓》之文仅用一“安”、一“伤”字,就将申生体谅献公的孝子纯心表达曲尽,而且,申生不忘心系君国,使人辞于狐突之言又可谓语短而情深,情韵笃厚,这些都远较他书高妙。明代杨慎曰:“此节仅百五十字,而包括曲折,有他人千言不尽者。”
<p style="text-indent:2em;">⑵丰赡繁富,不余一言。《檀弓》之文不避繁琐,适当采用复沓句法,虽看似拙笨,却也别有风采,宋代李涂说:“文章不难于巧而难于拙,不难于曲而难于直,不难于细而难于粗,不难于华而难于质:可与智者道,难与俗人言也。”
*
[https://www.mianfeiwendang.com/doc/f8aa3106b46f293d7027fcbe/2 来自 360 的图片]]]
<p style="text-indent:2em;">戴圣,字次君,西汉时人,据据《汉书·儒林传》 [[ 《广平府志》 ]][[ 《归德府志》 ]]
客家戴氏族谱》《新泰县志》等古文献均记载其为西汉梁国睢阳(今河南商丘睢阳区)人。 [23-26] 曾任九江太守,平生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尤重《礼》学研究。与叔父戴德及庆普等人曾师事经学大师后苍,潜心钻研《礼》学。
<p style="text-indent:2em;">汉宣帝时,戴圣曾被立为博士,参与石渠阁议,评定五经异同。终生以授徒讲学和著述为业,曾选集战国至汉初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人所记的各种有关礼仪等论著,编撰成书,被称为《小戴记》或《小戴礼记》 [27] 。
83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