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文同

移除 264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文同| 图像 = [[File:文同5.jpg|缩略图|center|[http://imgcache.cjmx.com/star/201609/20160929211939793.jpg 原图链接] [https://star.cjmx.com/201609/1182431.shtml 来自360]]]| 图像说明 = 文同 |center| 出生日期 = 1018年| 出生地点 = 四川盐亭县| 逝世日期 = 1079年| 国籍 = 宋| 别名 = 笑笑居士| 职业 = 画家}}
'''文同'''(1018年-1079年),字与可,自号笑笑先生或笑笑居士,人称石室先生,四川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县东北面)人,著名画家、诗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等知州或知县。元丰初年,文同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任,世人称文湖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文同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岁。他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表弟苏轼敬重。
 快速导航 城市百科 中文名= 文同 国 籍= 中国(北宋) 出生地= 四川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 逝世日期= 1079年 主要成就= 善画竹,开创“湖州竹派” 别 名= 笑笑居士、笑笑先生 民 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018年 职 业= 画家 代表作品= 《丹渊集》等  1人物传记 《宋史》传记 解释 2游历经历 文同在大邑文同在汉中3艺术成就 绘画 诗文 4作品赏析 5文同与苏轼 兄弟情深 怀念文章 == 1 人物传记 ==
《宋史》传记
崔公度尝与同同为馆职,见同京南,殊无言,及将别,但云:“明日复来乎?与子话”。公度意以“话”为“画”,明日再往,同曰:“与公话”。则左右顾,恐有听者。公度方知同将有言,非画也。同曰:“吾闻人不妄语者,舌可过鼻”。即吐其舌,三叠之如饼状,引之至眉间,公度大惊。及京中传同死,公度乃悟所见非生者。有《丹渊集》四十卷行于世。
 
解释
文同曾校《新唐书》。他的表弟苏轼曾称赞他为诗、词、画、草书四绝,曾深入竹乡观察体会,下笔迅速,以墨色深浅描绘竹子远近、向背。画家米芾称赞他 “以墨深为面,淡为背,自与可始也”。开创了墨竹画法的新局面。
他的草书已经失传,尚有四幅墨竹传世。后人编有《丹渊集》四十卷,拾遗二卷,附范百禄所撰墓志及家诚之所撰年谱。
== 2 游历经历 ==
文同在大邑
文同在洋州重视公益事业,修了多处园林亭榭等景观,供人游憩,使当时的洋州城,风景如画,美不胜收。他特写下了《洋州三十咏》等大批诗作,并把这些诗寄给表兄苏轼、苏辙及诗友鲜于侁,二苏及鲜于侁都合诗相赠。为此,北宋四大诗人《洋州三十咏》共120首,为洋州一时之胜,直到今天,仍不失为洋县人文一大瑰宝。此外,文同在汉中、略阳还有多首诗作传世,均收入其诗集《丹渊集》中。
== 3 艺术成就 == 绘画
文同以善画竹著称。他注重体验,主张胸有成竹而后动笔。他画竹叶,创浓墨为面、淡墨为背之法,学者多效之,形成墨竹一派,有“墨竹大师”之称,又称之为“文湖州竹派”。“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就是起源于他画竹的思想。[1]
  注释:  [1]硗确(qiāoquè):土地瘠薄。石径微:石路狭窄。化用韩愈《山石》“山石荦确行径微”句意。  [2]明灭:忽明忽暗,时隐时现。  [3]裾(jū):衣襟或衣袖,指衣服,代指采桑去的农妇。  [4]白袷(jiá):白色夹衣。此指农夫。  [5]葭(jiā):芦苇。  [6]暝烟:暮霭,一说指农家晚炊之烟。  [7]稚子:小儿。 柴扉:柴门。  简析:  这是一首描绘田园风光及乡村生活图景的诗。首两句:“高原硗确石径微”化用韩愈《山石》句意,既写出山村地理环境,也见出诗人的行程——沿窄小石路向上攀行的情态。“篱巷明灭余残晖”点至山村时间。两句将“晚至”之意写得极为显明。下面六句是作者至山村所见,每句写一山村生活场景。这些场景既是傍晚时农家所常见,极富生活气息,又经作者的精妙描摹,极富艺术美感和魅力。各句中动词的运用颇具匠心。诗中流露出作者对乡村生活的陶醉向往之情。
== 4 作品赏析 ==
此图绘一根倒垂的竹子从画幅的左上角顺势而下而又翻转而上,秀峭而劲挺。画家截取最动人的姿态来构图,竹竿劲健挺峭,竹枝横斜,竹页飘洒飞舞。作者发挥毛笔的特性,用笔撇出竹叶,以浓淡墨区分竹页的正反,与米芾所记'“以墨深为面淡为背,自与可始”相吻合,且竹页之大小、转侧都表现得很生动,对竹竿和页稍出现的飞白笔触也不加修饰,一任自然,全图给人以清新潇洒富有生意的感受。此图重在写实,以浓淡突出竹叶的先后秩序的不同。原因大概是他长期和竹子生活在一起吧,因为熟悉了竹子的特点,所以才会画的如此生动的缘故吧!然而,这与郑板桥的竹截然不同,因为郑板桥的竹重在写意,以意象来表达他的思想,所以才会画出如此活灵活现的竹吧。此图未署名款,仅钤“静闲书屋”、“文同与可”二印,是遗留至今传为文同的作品中,为大家公认的唯一真迹。诗堂上有明初王直、陈循二题,画上钤有“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两方鉴藏玺印,意思是做事之前,已有了通盘的考虑和充分的把握 。[2]
== 5 文同与苏轼 ==
兄弟情深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参考资料:
 
1.
文同画竹
 
2.
文同《墨竹图》
 
3.
苏轼与文同
 
词条标签:
 
画家 四川 人物 北宋 文化
28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