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赤鱲角

增加 6,500 位元組, 3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赤鱲角(鱲,粵語中讀音為“laap6(音'蠟')”,普通話應讀作“liè(音'列')”),是一個島嶼,位於中國香港西部海域,…”
赤鱲角(鱲,粵語中讀音為“laap6(音'蠟')”,普通話應讀作“liè(音'列')”),是一個島嶼,位於中國香港西部海域,大嶼山東涌以北,面積12.48平方公里,是中國香港第四大島嶼。赤鱲角面積原來不大,但經填海擴充後是香港國際機場的所在地。


“赤鱲角”得名自以前附近海域盛產的魚類赤鱲。而赤鱲角從前有一座“赤鱲角村”,現已遷至東涌“赤鱲角新村”。
中國香港政府於興建機場時,把赤鱲角大部分土地夷平,剩下東南面過路灣的“觀景山”。另外,赤鱲角西北方的欖洲,於填海興建機場時,與赤鱲角連成一起。


物種
赤鱲角原有香港獨有蛙類品種盧氏小樹蛙(Philautus romeri),只有手指尖大,在興建機場前被送往南丫島棲息。







赤鱲角

赤鱲角
別稱
機場島(Airport Island)是香港西部海域的島嶼,位於大嶼山東涌以北,是香港境內第三大島嶼,屬離島區。根據《玫瑰園計劃》,該島大部分土地被夷平,剩下東南面過路灣旁的觀景山、蝦螺灣和白沙咀,其中
面積
13.81平方公里,
是香港境內第三大島嶼,屬離島區議會離島區。根據《玫瑰園計劃》,該島大部分土地被夷平,剩下東南面過路灣旁的觀景山、蝦螺灣和白沙咀,其中最高山峰
觀景山海拔最高77(米)。



赤鱲角經過填海壙充後,成為香港國際機場的所在地,全島範圍均屬機場範圍。


歷史
早在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期,已有先民在島上活動;歷經新石器時代晚期、青銅器時代、漢代、唐代、宋代、元代、清代,以至九十年代初,一直有人在島上聚居。 島上曾發現新石器時代先民遺物,也曾出土過唐代灰窰。元朝時期,赤鱲角一帶亦可能有冶鐵工業。於赤鱲角蝦螺灣,曾被發現元朝時期的鑄爐十三座。


《玫瑰園計劃》
二戰結束後,啟德機場只剩下一片焦土。英國政府發現啟德未能應付退役的一係列新型的大型飛機,故於1964年已展開新機場研究計劃。港府初步選定赤柱和屏山,但最後赤柱因無力移山填海及屏山太近中國大陸故以擴建啟德代替。

70年代,香港躋身「亞洲四小龍」,啟德開始飽和,加上九龍巿區開始發展,為了安全,港府公佈在赤鱲角興建新機場的構想。1989年「六四事件」使香港出現信心危機。為穩定人心,港府馬上於1990年公佈興建新機場的《玫瑰園計劃》,但由於跨越「九七」,直到1991年中英簽訂諒解備忘錄才動工。

《玫瑰園計劃》除新機場外,包括:機場鐵路(即機場快綫及東涌綫)、青嶼幹線、HK Route8北大嶼山快速公路、西九龍填海計劃工程、HK Route3西區海底隧道、HK Route3號幹線(僅包括青衣段和葵涌段部分)、HK Route3西九龍公路、中區填海計劃第一期工程、東涌新市鎮第一期(即富東邨及裕東苑)。新機場造價700億港元。埸內設有Y型客運大樓、48個登機橋、「超級一號貨站」、亞洲空運中心、香港飛機工程機庫、國泰、中航大廈等新型設施。但1997年只能落成青嶼幹線等配套項目。


新機場建於赤鱲角和欖洲上,面積超過1200公頃,耗資達1500多億港元,為當時全球最大型的基建項目之一,舉世矚目。

新機場的啟用與發展編輯
1997年2月20日,飛行服務隊「超級空中霸王」成為第一架降落赤鱲角機場的飛機。

1998年7月5日,啟德機場最後一日運作。次日早上開始,新機場因多個電腦系統失靈及設施未盡完善而引起大混亂,其中行季輸送、航班資料、登機橋最為嚴重,加上當日有數以萬計市民湧到參觀,遂令大數陷入半癱瘓狀態。另外「超級一號貨站」的電腦系統亦出現故障,最後向全球宣佈停收貨物9日,並重開啟德二號貨站。機鐵亦間歇失靈。混亂最後持續多個月,引起極大迴響。

後來經過一系列的改善工作,機場行快回復穩定。更成為世界十大機場之一,獲獎無數。自2010年起,貨運量位居世界首位;客運量世界第二。雙跑道系統達每小時68架次。



「九一一」事件
2001年9月11日,美國發生恐怖襲擊,所有來往香港及美加的航班全面停航達40多個小時。共40多班客貨機取消、7400多名乘客及530噸貨物受影響。「九一一」事件後初期,由於國際局勢不穩及乘客一度對飛機敬而遠之,一度使機場使用量下降。

春節包機
2003年1月,兩岸正式促成春節包機的歷史性首航,中途需經港澳轉飛。

「沙士」時期
2003年3月,香港繼廣東省後爆發「非典型肺炎」,導到世界衛生組織及美國疾控中心罕有地發出全球衛生警報。香港航空業大受打擊,本地航空公司載運量下跌三分之二,甚至停航部分航線。香港航空業正承受自二戰以來最嚴峻的考驗,與1949年的「兩航事件」相若。


擴建
2008年,機場管理局研究提升現有兩條跑道的容量及興建第三條跑道的可行性。機場管理局於2010年代所發表《香港國際機場2030規劃大綱》,當中最為矚目的項目包括了為香港國際機場興建第三條跑道,及其他大量相關及配套設施等。上述計劃工程需要填海約650公頃,造價逾800億港元。計劃內容包括興建全長3.8公里的第三跑道、滑行道系統、100座停機坪、航空交通控制塔及可以連接可連接60座登機橋的Y形客運廊、擴建行李處理系統、延展旅客捷運系統,同時改建二號客運大樓成為無人駕駛列車車站等。當局亦考慮於填海範圍興建新的客運大樓,並且設立過關口岸。法定環境影響評估程序已經展開,工程預計於2023年落成。

值得一提的是,當「三跑」落成後,如果離島區議會離島區及荃灣區議會荃灣區的區議會改善沒有更改,一半新增的區域屬於荃灣區議會荃灣區。


二十世紀世界十大建築
1999年,香港國際機場獲美國拉斯維加斯國際工程機械展覽會選為「二十世紀世界十大建築」之一,與巴拿馬運河、金門大橋、阿斯旺大壩、英吉利海峽隧道、悉尼歌劇院等齊名。
1,65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