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凡尔赛和约

移除 4,424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Onesource |time=2013-06-28T14:18:50+00:00 }}{{otheruses|subject=1920年签署的条约|other=其他同名条约|凡尔赛条约 (消歧义)}}{{Infobox Treaty|name = 凡尔赛条约|long_name = 协约国及参战各国对德和约<ref name=tovpre>[[s:en: Treaty of Versailles/Preamble|凡尔赛条约前言]]</ref>|image = Treaty of Versailles, English version.jpg|image_width = 180px|caption = 《凡尔赛条约》英文版封面|type =|date_drafted =|date_signed = 1919年6月28日<ref name=Slavicek114>Slavicek, p. 114</ref>|location_signed = [[法国]][[巴黎]][[凡尔赛宫]][[镜厅]]<ref>Slavicek, p. 107</ref>|date_sealed =|date_effective = 1920年1月10日<ref>Boyer, p. 153</ref> |condition_effective = 德国和[[协约国|四个主要的同盟国]]共同[[批淮]]<ref name=tovpre/>|date_expiration =|signatories = 同盟国<br/>{{flag|Weimar Republic|name=德国}}<ref name=tovpre/><hr/>协约国<br/><!-- The following are in the order as presented in the preamble of the treaty, and are named as such too. Any reordering or rewording, without consensus, will be reverted. -->{{flag|British Empire}}<ref name=tovpre/><br/>{{flag|French Third Republic|name=法国}}<ref name=tovpre/><br/>{{flag|Kingdom of Italy}}<ref name=tovpre/><br/>{{flag|USA|1912}}<ref name=tovpre/><br/>{{JPN}}<ref name=tovpre/><br/>{{Collapsible list | title = 其他协约国|{{BEL}}<ref name=tovpre/>|{{BOL}}<ref name=tovpre/>|{{flag|BRA|1889}}<ref name=tovpre/>|{{ROC-1912}}<ref name=tovpre/>|{{CUB}}<ref name=tovpre/>|{{ECU}}<ref name=tovpre/>|{{flag|Kingdom of Greece|name=希腊}}<ref name=tovpre/>|{{GTM}}<ref name=tovpre/>|{{flag|HTI|civil}}<ref name=tovpre/>|{{flag|Kingdom of Hejaz|1917}}<ref name=tovpre/>|{{HND}}<ref name=tovpre/>|{{LBR}}<ref name=tovpre/>|{{NIC}}<ref name=tovpre/>|{{PAN}}<ref name=tovpre/>|{{flag|PER|1825}}<ref name=tovpre/>|{{flagicon|POL}}&nbsp;[[波兰第二共和国|波兰]]<ref name=tovpre/>|{{PRT}}<ref name=tovpre/>|{{flag|Kingdom of Romania|name=罗马尼亚}}<ref name=tovpre/>|{{flag|Kingdom of Yugoslavia|name=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ref name=tovpre/>|{{flag|Thailand|name=暹罗}}|{{CSK}}<ref name=tovpre/>|{{URY}}<ref name=tovpre/>}}<hr/>|parties =|depositor = 法国政府<ref name=TovProtocol>[[s:en: Treaty of Versailles/Protocol|凡尔赛条约的签名和协议]]</ref>|languages = [[法语]]和[[英语]]<ref name=TovProtocol/>|website =|wikisource = en:Treaty of Versailles}}[[File:The signing of the peace treaty of Versailles.webm|thumb|thumbtime=5|''The Signing of the Peace Treaty of Versailles'']]{{Paris Peace Conference sidebox}}{{二战导火索}} 《'''凡尔赛条约'''》或《'''凡尔赛和约'''》 ({{lang-fr|le (le ''Traité de Versailles''}} {{lang-en|''Treaty of Versailles''}} ),全称《'''协约国及参战各国对德和约'''》({{lang-fr|''Traité de paix entre les Alliés et les Puissances associées et l'Allemagne''}} {{lang-en|''Treaty of Peace between the Allied and Associated Powers and Germany''}} ),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的[[协约国]]和战败的[[同盟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签订的[[和约]]。协约国和同盟国于1918年11月11日宣布停火,经过[[巴黎和会 (1919年)|巴黎和会]]长达6个月的谈判后,于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尔赛宫]]签署条约,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得到[[国际联盟]]的承认后,《凡尔赛条约》于1920年1月10日正式生效。
在凡尔赛和约的众多条款中,最具争议性的一项莫过于[[凡尔赛条约战争罪责条款|第231条款]]。该条款迫使德国承认发动战争的全部责任。合约也限制德国的军事能力,使其割让领土,以及迫使他们支付巨额的赔款。在1921年时,德国所要负担的赔款高达1320亿马克(尔后减免至314亿马克)。当时许多经济学家,包含著名的[[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约翰·凯因斯]],都认为凡尔赛条约太过苛刻,赔款金额过于高昂并且容易产生不良后果。但是也有人持反对意见。例如法国元帅[[费迪南·福煦]]就认为条约对德国非常宽容。
== 谈判过程 ==
[[File:Council of Four Versailles.jpg|thumb|right|240px|由左至右,英国首相[[戴维·劳合·乔治]]、意大利的[[维托里奥·奥兰多]]、法国总理[[乔治·克列孟梭]],以及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
 
谈判于1919年1月18日在[[凡尔赛宫]][[镜厅]]开始。1870年德国取得[[普法战争]]胜利并统一德国后德皇曾在此举行加冕仪式。来自38个国家的70名代表参与了谈判。战败国德国、奥地利、匈牙利被排除在谈判之外。俄国因于1917年和德国单独构和且[[布尔什维克]]取得国家政权也被排除在谈判之外。
=== 总览 ===
[[File:William Orpen – The Signing of Peace in the Hall of Mirrors, Versailles 1919, Ausschnitt.jpg|thumb|{{le|约翰内斯·贝尔|Johannes Bell}}(德)于[[镜厅]]签署《凡尔赛条约》,其身前为各协约国代表。]] 1919年6月,协约国宣称若德国不签署条约,战争将继续进行。[[菲利普·谢德曼]]领导的政府无法在内部达成一致,而其本人亦不愿接受条约,故宣布辞职。新政府领袖[[古斯塔夫·鲍尔]]发出电报,表示愿意签署,但希望去除第227、230和231条{{refn| ( 见[[#战争赔偿|战争赔偿]]章节|group= }} ) 。协约国方回应德国必须接受条约,否则其军队将于24小时内自莱茵河发动入侵。6月23日,鲍尔最终让步,发出第二封电报表示德国将很快派出代表团签署条约<ref>Slavicek, p. 73</ref>。1919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五周年纪念日,和约正式签署<ref name=Slavicek114/> 。条款内容大至战争罪行<ref>《凡尔赛条约》第227-230条</ref>,禁止[[德意志-奥地利共和国|奥地利]]和德国在未经国联批淮下合并<ref>《凡尔赛条约》第80条</ref>,欧洲主要河流自由通航权<ref name="TOVPartXII">《凡尔赛条约》第12部</ref>,小至将一本古兰经归还予[[汉志王国|汉志]]国王<ref>《凡尔赛条约》第246条</ref>。
=== 领土变更 ===
[[File:German losses after WWI.svg|thumb|right|条约签署后的德国{{legend|#ddefd0|[[国际联盟]]托管}}{{legend|#ffffcf|根据条约、公投或国联要求转移予邻国}}{{legend|#f6d3a9|[[魏玛共和国|魏玛德国]]}}]] 根据条约规定,德国失去 了{{convert|25000|sqmi|sqkm}} 了25000km 的领土和近7,000,000的人口,并被要求放弃在《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中获得的领土及允许其保护国独立<ref name=Truitt114>Truitt, p. 114</ref>。在西欧,德国承认比利时对[[莫里斯尼特]]拥有主权,并割让{{le| 奥伊彭-马尔默迪|Eupen-Malmedy}} 地区控制权。在转交控制权六个月内,比利时将举行公民投票以决定这一地区将归属比利时或回归德国,并将结果上报国联,接受国联裁定<ref>《凡尔赛条约》第33及34条</ref>。为补偿被毁的法国煤矿,德国将把[[萨尔河|萨尔]]煤矿的产出交予法国,并将[[萨尔 (国际联盟)|萨尔的控制权]]交予国联;十五年后将举行公民投票以决定其主权归属<ref>《凡尔赛条约》第45及49条</ref>。条约还废除了1871年的《{{le| 凡尔赛条约 (1871)|Treaty of Versailles (1871)|凡尔赛条约}} 》和《[[法兰克福条约]]》,由此[[阿尔萨斯-洛林]]亦回归法国<ref>《凡尔赛条约》第5部前言及第51条</ref>。[[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的主权归属亦将由未来的公民投票决定( 见{{le|1920 见1920 年石勒苏益格公民投票|Schleswig plebiscites, 1920|石勒苏益格公民投票}} )<ref name=Peckham107>Peckham, p. 107</ref>。
在东欧,德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独立,并将[[上西里西亚]]部分领土移交<ref>《凡尔赛条约》第81及83条</ref>。德国亦承认波兰独立,并放弃“该领土所有权利及头衔”。上西里西亚部分领土被割让给波兰,而其余领土归属则将由公民投票决定。国境的具体规划将根据每个区域的投票结果及地理和经济因素考量决定<ref>《凡尔赛条约》第88条及附录</ref>。波森省(今波兹南)在大波兰起义时已归波兰控制,今将正式归属波兰<ref name=Frucht24/><ref>Martin, p. lii</ref>。根据历史和民族因素考量,[[东波美拉尼亚]]将移交予波兰,由此波兰将获得入海权,称[[波兰走廊]]<ref>Boemeke, p. 325</ref>。[[东普鲁士]]南部地区的主权将 由{{le|1920 由1920 年东普鲁士公民投票|East Prussian plebiscite 1920|公民投票}} 决定,而位于华沙和但泽铁路线中间的[[贾乌多沃|索尔陶地区]]则不经投票直接交予波兰<ref>《凡尔赛条约》第94条</ref><ref>Ingrao, p. 261</ref>。根据这一安排,波兰共由德国处获 取{{convert|51800|km 取51800km ²|sqmi|abbr=off}} 的领土<ref name=Brezina34>Brezina, p. 34</ref>。[[克莱佩达区|梅梅尔]]将移交协约国及其盟国,由其处置<ref>《凡尔赛条约》第99条</ref>。[[波罗的海]]沿岸的但泽及其内陆地区(包括[[维斯瓦河]]三角洲)将归予国联,由其建立[[但泽自由市]]<ref>《凡尔赛条约》第100-104条</ref>。
===托管地===
{{main|国际联盟托管地}}
[[File:Map of the German Empire - 1914.PNG|thumb|成为[[国际联盟托管地]]的德国殖民地(浅蓝)。]]
条约第119条要求德国放弃其前殖民地主权,第22条则将这些领土转变为由协约国控制的[[国际联盟托管地]]<ref>《凡尔赛条约》第22及119条</ref>。[[多哥兰]]及[[德属喀麦隆]]被移交予法国;[[卢旺达-乌隆地|卢旺达及乌隆地]]被移交予比利时;[[德属西南非洲]]被移交予南非;[[德属东非]]被移交予英国<ref>Tucker (2005a), p. 437</ref><ref name=Benians658>Benians, p. 658</ref><ref name=Tucker2005a1224>Tucker (2005a), p. 1224</ref>。作为对德国入侵葡属非洲的补偿,葡萄牙获得位于前德属东非[[莫桑比克]]北端的{{le|基翁加三角|Kionga Triangle}}地区<ref>Roberts, p. 496</ref>。第156条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交予日本而非[[中华民国 (大陆时期)|中国]]。日本亦获得了赤道以北太平洋的所有德国领土,而赤道以南的领土则归予澳大利亚(除[[德属萨摩亚]]归予新西兰)<ref name=Benians658/><ref>《凡尔赛条约》第156条</ref>
条约对战后德国军队([[国家防卫军]])的发展状况做出了详细和复杂的限制。这些条款旨在使国家防卫军无法发动攻势,并推动国际武装解除<ref>Shuster, p. 74</ref><ref name=":1">《凡尔赛条约》第5部前言</ref>。德国将在1920年3月31日前充分解除动员,其总军人数量不得超过100,000人,至多允许有7个步兵师和3个骑兵师。条约还对师及其支援单位的构成做出了规定,并撤销了总参谋部的设置<ref>《凡尔赛条约》第159、160和163条及1表]]</ref>。军官学校被限制至3个,三军各有一个,征兵体系被废除。列兵及士官队伍将至少维持十二年,[[军官]]队伍至少25年,前军官不得参与军事演习。为避免德国产出大量培训士兵,淮许提前退伍的人数将受限制<ref>《凡尔赛条约》第173、174、175及176条</ref>。
[[File:Bundesarchiv Bild 146-1972-081-03, Zerlegen eines schweren Geschützes.jpg|right|thumb|工人根据条约要求拆解一门重型火炮。]]支持陆军的平民官员队伍被裁剪,而警察力量亦被裁剪至战前规模,其增长水平同人口挂钩;[[淮军事部队]]被禁止存在<ref>《凡尔赛条约》第161、162及176条</ref>。莱茵兰地区将被去军事化,全区及莱茵河东 侧{{convert|50|km|mi|abbr=off}} 侧50km 内所有防御工事均将拆除且不得新建<ref name=":2">《凡尔赛条约》第42、43及180条</ref>。[[黑尔戈兰岛|黑尔戈兰群岛]]的所有军事设施和防御工事亦当拆除<ref>《凡尔赛条约》第115条</ref>。德国不得参与[[国防工业|军事贸易]],所有武器的类别和数量受到限制,并不得生产或贮存[[化学武器]]、[[装甲车]]、[[坦克]]及军用飞机<ref>《凡尔赛条约》第165、170、171、172和198条及表II和III</ref>。德国海军只允许拥有六艘[[前无畏舰]]、六艘[[轻巡洋舰]](吨位不 超{{convert|6000|lt|t|adj=off}} 超6000t )、十二艘[[驱逐舰]](吨位不 超{{convert|800|lt|t|adj=off}} 超800t )及十二艘鱼雷艇(吨位不 超{{convert|200|lt|t|adj=off}} 超200t ),并不允许拥有潜艇<ref>《凡尔赛条约》第181及190条</ref>。海军总人数不得超过15,000人,这一数额包括舰上、海防、信号站、行政、其他陆上队伍、军官及所有级别军人。军官和军士长数量不得超过1,500人<ref name=":0">《凡尔赛条约》第80条</ref>。八艘[[战列舰]]、八艘轻巡洋舰、四十二艘驱逐舰和五十艘鱼雷艇将被解除武装。三十二艘武装商船亦将被解除武装并转为民用<ref>《凡尔赛条约》第185及187条</ref>。第198条禁止德国组织空军(包括海军航空队),并要求德国移交所有与空军有关材料物资;而在条约签署六个月内,德国亦被禁止生产或进口飞行器及相关材料<ref>《凡尔赛条约》第198、201及202条</ref>。
=== 战争赔偿 ===
[[凡尔赛条约战争罪责条款|第231条]]要求德国对“德国及其盟国之侵略行为”造成的战争损失和破坏负责<ref>《凡尔赛条约》第231条</ref>{{refn| 类似言辞亦在其他战败同盟国条约中使用,如《圣日耳曼条约》第117条(奥地利)、《特里亚农条约》第161条(匈牙利)、《纳伊条约》第121条(保加利亚)及《色佛尔条约》第231条(土耳其) 。|group=注}} 。此后的条款要求德国对协约国进行赔偿,并于1921年建立“赔偿委员会”,评估德国的资源状况和赔款能力,听取德国政府的意见,并决定具体数额。在此之前,条约要求德国赔偿2000亿金马克,以黄金、商品、舰船、股票及其他形式进行支付。赔款亦可用于承担协约国占领的费用及为德国购置食品和原材料<ref name=Martel2010156>Martel (2010), p. 156</ref><ref>《凡尔赛条约》第232-235条</ref>。
===担保===
[[File:Rhineland.jpg|thumb|[[莱茵兰]]所在位置]]
为保证条约得到执行,莱茵兰及莱茵河以东桥头堡将由协约国军队占领,为期十五年<ref>《凡尔赛条约》第428条</ref>。若德国未进行攻击性行动,军队将分阶段撤出;五年后将撤出[[科隆]]桥头堡及鲁尔河以北领土;十年后将撤出[[科布伦茨]]桥头堡以北领土;十五年后剩余军队将全部撤出<ref>《凡尔赛条约》第429条</ref>。若德国未履行条款规定,桥头堡将立即被重新占领<ref>《凡尔赛条约》第430条</ref>。
== 评价 ==
{{main|西方盟国的背叛}}
[[File:Map Treaty of Brest-Litovsk-en.jpg|thumb|150px|布列斯特和约中规定俄国将割让的土地]]
一般认为虽然一战西线战事绝大部分发生在[[法国]],法国因此遭受了重大损失,但克莱蒙梭的政策仍过分激进,对德国过分苛刻。而且条约是胜利者强加于失败者的和平,是对德国的一种羞辱。时至今日史学界对此仍有不同观点。
== 外部链接 ==
{{commonscat|Treaty of Versailles}} {{ *[[ 第一次世界大战条约}}]]{{Territories and provinces of Prussia}}{{ *[[ 日本的条约}}{{Authority control}}{{DEFAULTSORT:Versailles}}]]*[[Category: 凡尔赛条 约| ]][[Category:和 约]]*[[Category: 裁军条约]]*[[Category: 第一次世界大战条约]]*[[Category: 领土变更相关条约]]*[[Category: 美国条约]]*[[Category: 法国条约]]*[[Category: 英国条约]]*[[Category: 义大利条约]]*[[Category: 日本条约]]*[[Category: 德意志帝国条约]]*[[Category: 战争赔款]]
128,78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