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梅曰强

增加 1,604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知名作品 = 《广陵琴韵》<br> 《移云斋心旨》
}}
'''<big>梅曰强</big>''' <p style="text-indent:2em;">(1929年-2004年),字南移,祖籍江西省湖口县,1929年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系"广陵派"第十一代宗师。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南京市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琴会常务理事、南京乐社委员兼古琴组长,广陵琴社、梦溪琴社名誉理事、铜山县古琴研究会顾问。"广陵派"始于清初顺治年间,一直是最具影响力的大琴派。三百多年来,传承有序,名师大家辈出,名谱广布海内。<br>
2018年11月3日2004年夏天,梅曰强在南京逝世,享年75岁。
== 人物经历 ==
<p style="text-indent:2em;"> 梅曰强从小家境贫穷,由姑妈带大。1939年受杭州照胆寺主持大休禅师弟子—古琴家汪建候先生熏陶,1944年正式拜汪师学习古琴和国画。1952年又拜金陵著名古琴家夏一峰、赵云青女士、蜀派胥桐华女士及广陵派第十代传人刘少椿先生为师。为精研广陵派琴艺,他每晚与刘少椿抵足而眠,经三年刻苦钻研,得刘少椿亲传,琴艺大进。<br> <p style="text-indent:2em;"> 梅曰强先生弹奏古琴风格以广陵派之绮丽细腻、跌宕多变、刚柔相济、音韵并茂为主,兼收浙派之豪放清雅、川派之激荡狙狂、金陵派之文雅高逸而自成一家。他主张音正韵和、清远古穆、自然与修为兼集,入流派而不囿于流派。 <p style="text-indent:2em;"> “他是一个很清淡的人。”这个梅士军对父亲性格的概括。他曾和学生们说过:“你们来我这里学琴不要求出名,因为我就不是一个出名的人。” <p style="text-indent:2em;"> 梅曰强很低调,每次出席活动,他从来不会主动做到第一排。当大家在一起演奏时,梅老也绝不会弹和之前演奏的人相同的曲子。“这不是在想要和别人比较吗?”梅曰强曾告诉自己的儿子。<br> <p style="text-indent:2em;"> 虽然淡泊名利,但在弹琴之余,梅老却是个很潮的老人。学生们也亲切地叫他“老顽童”。 他喜欢美食,喜欢游历,还喜欢打扑克。在扬州的时候,70多岁的梅老还经常会和弟子们打扑克、打麻将直到凌晨1点。<br> <p style="text-indent:2em;"> 梅士军说,父亲的好奇心十足:“当年新出来一个有个吹泡泡的玩具。他看到之后就会跟学生说,帮我也搞一个让我玩玩哎。他最喜欢看的电视剧类型就是武打片,一个人能看到很晚都不睡觉。”<br><p style="text-indent:2em;">90年代末。梅曰强就已经用上了学生送的手机。 “我们都把他称作‘三机老人’。照相机、手机、录音机一样不落。别看梅老师有络腮胡子一副大叔的样子,其实他很内秀。”陶艺说道。<br><p style="text-indent:2em;">2004年,梅曰强在给自己的最后一个学生上课时倒下。梅士军回忆:“我父亲就是心力交瘁而走的。他在扬州的时候腿就已经是肿的了,心脏有问题。”
去世之后,梅曰强也没有留下多少积蓄。<br>
==人物成就==
<p style="text-indent:2em;"> 梅曰强先生数十年在南京为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曾在南京师范学院任课外古琴老师。1992年,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南京市首届文学艺术奖”之荣誉奖。退休后,他迁居扬州,曾在扬州师范学院任课外老师,又在扬州设“梅曰强琴馆”,为振兴广陵琴艺,虽年逾古稀,仍不遗余力。海内外多有不远千万里慕名而来投于先生门下者,桃李满布天下。<br> <p style="text-indent:2em;"> 梅曰强很重视古琴的传承与发展。他曾说:“学生弹得比老师好是应该的。”他说,对中国的古典音乐要有自己的创造,要与时俱进。近两年来,在古琴界小有名气的葛勇就曾用古琴改编了电影《画皮》的主题曲,电视剧《红楼梦》的主题曲《葬花吟》,以及周杰伦的《菊花台》。受到了大家的欢迎。<br> <p style="text-indent:2em;"> 梅曰强先生曾参加全国第二、三、四次古琴打谱会;1990年和1995年,他两次参加中国古琴艺术国际交流会,1995年任学术委员、中国古琴名琴名曲国际鉴赏会代表。1991年,中国艺术研究院为其录制28首琴曲,作为国家音响资料保存;1992年,他任杭州古琴邀请赛评委。2000年10月,他为江总书记及法国总统希拉克表演,亲自制作的古琴被作为国礼赠送给希拉克总统。2002年12月8日,他在国图音乐厅举办操缦六十周年纪念音乐会“广陵琴韵”,其弟子施宏专程由江西九江北上助箫,实为古琴界一大盛事。<br>
==人物轶事==
'''<big>为时任主席江泽民和法国总理演奏</big>'''<br>
<p style="text-indent:2em;">2000年10月,时任主席江泽民陪同法国总理希拉克访问扬州,梅曰强受邀演奏。《平沙落雁》《梅花三弄》等六曲结束之后,听者连连称赞。希拉里说道:“昨天我们还收到了一件礼品,是一张古琴呢。”“这就是我做的。”梅曰强笑答。江主席也在一旁介绍道:“这是刘少椿的学生,刘少椿和我祖父(江石溪)是朋友。” 当年,香港的雨果唱片公司曾录过梅曰强的曲子。录完之后,雨果唱片负责人惊讶地跳了起来。至今,中央文化研究院还收录了梅曰强的28首琴曲。<br>
乐教学生亲如父子 不收学费还负责学生吃住法国总理演奏<br>
<p style="text-indent:2em;">2000年10月,时任主席江泽民陪同法国总理希拉克访问扬州,梅曰强受邀演奏。《平沙落雁》《梅花三弄》等六曲结束之后,听者连连称赞。希拉里说道:“昨天我们还收到了一件礼品,是一张古琴呢。”“这就是我做的。”梅曰强笑答。江主席也在一旁介绍道:“这是刘少椿的学生,刘少椿和我祖父(江石溪)是朋友。” 当年,香港的雨果唱片公司曾录过梅曰强的曲子。录完之后,雨果唱片负责人惊讶地跳了起来。至今,中央文化研究院还收录了梅曰强的28首琴曲。<br>
'''<big>乐教学生亲如父子 不收学费还负责学生吃住</big>'''<br>
<p style="text-indent:2em;"> 学成之后的梅曰强开始了将古琴发扬光大之路。他一生中收了上百名学生,不少香港、台湾、海外的学生都慕名前来。“当时我父亲只要有时间就教学生。可以说,要是没有我父亲,南京的古琴、中国的古琴传扬或许就失败了。”<br> <p style="text-indent:2em;"> 在12月14日的演奏会上,除了梅曰强之子梅士军、梅士伟两兄弟外,他的学生桂世民、李家安、矛毅等人都是南京古琴界小有名气的人物。其中桂世民是南京的古琴“非遗”继承人。当晚即将演奏的《忆故人》《秋塞吟》《渔樵问答》等都是金陵派的保留曲目。<br> <p style="text-indent:2em;"> 当年,梅曰强白天的时候在南京第二机床厂上班,晚上回来给学生教琴。退休之后,他似乎更忙了。“我父亲白天一大早就出门买菜,然后择菜、洗菜,做饭给学生们吃。他要赶着做饭给学生们吃呢。”梅士军说道。 “当时大家都在他家里蹭饭,他烧菜很好吃。”梅曰强的学生、刘少椿的外孙陶艺一说起梅老师的饭就来了兴趣。他至今记得,当时最爱吃的菜是咸鱼烧肉。“梅老师和我们亲如父子啊!他没有一点架子,我们上课的时候都非常开心,大家都很喜欢他。”<br><p style="text-indent:2em;">2004年,梅曰强弥留之际,他的学生们都纷纷从各地赶来,他们又抱又亲病榻上的梅老师。“大家和家人一样,真的是自己的亲人要走了。”陶艺说道。 斫琴大师王鹏也是梅先生弟子,最后,梅先生在病床上还不忘说了句:“把我的烟都留给王鹏抽。”<br>
==琴著==
'''<big>梅曰强:《论弹奏古琴的修养》</big>'''<br>
<p style="text-indent:2em;"> 古琴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乐器。古人誉为“圣人治世之音,君子养修之物。”虽然赞颂过激,但史绩记载古琴轶事,确有其感人之魅力。如《桓潭新论•琴道篇》所载雍门用弹琴能使孟尝君伤感;《史记•司马相如传》记载司马相如以琴传情与卓王孙之女卓文君相爱的故事;唐薛易简著《琴诀》中,把古琴的作用概称:“可以观风教、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等。使人闻之,无不对古琴产生敬慕的感情。但是,古琴的这种艺术魅力的产生,是致力于琴学者,经过积年的勤学苦练,揣研,洞察琴曲意境,以自己的内涵修养通过熟练的技艺综合发挥的结晶,不是每个弹琴人都能够表达的艺术修养。<br> <p style="text-indent:2em;"> 我国几千年来把古琴视为能登大雅之堂的一种乐器。所以研究古琴艺术和撰写古琴论著的人颇多,如:刘向(西元前79年——前8年)著《说苑•修文篇》、薛易简(西元725年左右——800年左右)著《琴诀》、冷谦(西元1268——1408左右)著《琴声十六法》、朱权(西元1378——1448年)著《太音大全集•抚琴论》以及徐祺(1580年左右——1650左右)著《奚山琴况》等等。绝大部分都是论述古琴美学、操缦规范、格言、艺术风格。由于前人用词简练,陈述含蓄,加上神思神往的渲染,如;明朝朱权在《太音大全集》里曾这样说:“传云,琴瑟虽有妙音,而无妙指,终不能发甚哉,指法之难也。”他仅说一个指法难,究竞难在何处,如何去克服难的指法而得妙音没有深入说下去,后人弹琴也只能心领神会了。又如:《奚山琴况》论述弹奏古琴的二十四况(即:和、静、清、远、古、淡、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园、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虽然对每况都作了详尽的阐述,如在“细”中,他总结了初学琴者弹起琴来就手指忙个不停,生怕前后音接不上,想延长节拍自己控制不了,就难做到细,存在的问题是分析的很实际,但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仍末深入下去,对普及古琴,帮助今人学习古琴究竟应该怎样才能学好古琴仍然跳不出“难以理解”的困境,加上有些论述比较抽象,繁琐、重复。给学琴者更产生“高不可攀”的思想。为此,笔者根据几十年业余教授古琴的体会,总结学琴人容易产生的问题,浅谈几点弹奏古琴的修养。<br><br>
'''<big> 一、弹奏古琴的“超前感”修养</big>'''<br> <p style="text-indent:2em;"> 了解古琴和弹奏古琴的人都有这样的同感,即认为弹奏一首琴曲不难,如果将琴曲的意境有感情的表达出来确非易事。往往弹奏者只知按指法拨弄琴弦,结果手与愿违,音非意合,干巴巴的使人听之乏味。<br> <p style="text-indent:2em;"> 音乐是一种艺术语言,它是通过艺术处理的音响,表达作者思维与向往的感情,这就是“意境”的本质。所以,凡弹奏一首琴曲,必先了解曲情内容,弹奏时将自己激发出来的感情与琴曲必须表现的感情融汇起来,这是首要条件。但是,仅有内在感情条件,而表现形式上不能够手随意走、意与妙合,也是不可能有好的效果的。因此,弹奏技巧也很重要。<br> <p style="text-indent:2em;"> 古琴弹奏左右手指法有一百多种,堪称指法丰富,表现力强,世界上独具特色的乐器。正因为它指法多而细,很容易使弹奏者顾此失彼。即:注意了指法,忘记了节拍,注意了指法与节拍,忘记了弦数与音位,还要掌握音准和轻、重、徐、疾,若想把琴曲的感情处理好确非易事。所以说:“古琴易学难记、易学难精”。那么,如何在感情与表现方法上进行结合,弹奏出美妙的琴曲,就存在一个“超前感”的问题。超前感内容很广泛,必须从弹奏准备到弹奏结束来谈:(一)、准备时的超前感。前人传授学生琴艺,首先强调一个“品字”,就是衣冠要整齐,坐势要正确,必须静下来,等气沉丹田后方可操琴。其实这种要求并不苛刻,因为衣冠不整有碍外观和指法运动;坐势不妥有碍左、右手的配合;心不静意境就发挥不出来;气不顺则无法控制气势。除此外,为使起音不紊,使弹奏流畅,还必须在未开指弹奏前,头脑里先要起音,就好比唱歌起音定调一样,这样做的好处是:1、可使思想集中心静下来。2、帮助激发感情,3、心中有音有备无患。虽然道理很简单,对弹奏者也是一种必要的艺术修养。(二)、“意通三会”。意通三会是处理音与音之间协调关系的一种超前修养。乐曲每一小节(句),音与音之间都有强弱之分,和声的两音也有主次之别,这是普通常识,意通三会就是弹奏时必须掌握三个音,即:第一个音过去后要在头脑里回荡,在发第二个音时要考虑与前一个音的承前关系,用什么样的力度,同时还要考虑第三个音的超前准备(思想上和指法上的准备)。它好比绘画一样,先有意,后有笔,这样才能画出符合自己主观意想的作品。古云;“吴道子画意在笔先”就是这个道理。这种“意通三会”的修养是内在感情借指法表现出来的一种重要形式,不理解这一点就很难弹奏出符合自己追求的“意境”感情的琴曲。(三)乐曲整体中的“超前感”。每首乐曲都有它的主题思想,全曲音乐中又有表现主题思想的主要部分,主题乐段必须要有其它乐段来托衬。如果弹秦琴曲处理句与句、段与段之间没有一种血肉相连的关系,那么就无法突出主题。因之,弹奏乐曲的整体观念是必不可无的。处理好承前继后的关系,也必须有一个“超前感”,方能弹奏出完整的好琴曲。“超前感”讲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它是弹奏人体质、气质、技法等修养融汇为一体的结晶。好比书法家写字一样,无论写正楷、行书、草书、运笔快、慢都能掌握书写规律,所以一篇字写出来都能气运贯通、一气呵成。练习书法要多渎、多看、多写、学习得法自然久练成钢。弹奏古琴则应多听、多弹、多学、多想、培养情操,旷日持久必达妙境。培养“超前感”除勤学苦练外,默唱旋律也是一种好方法。就是当老师教弹时,跟着老师弹秦的旋律默唱、默记,自己练习时,重复默记的旋律让自己的指法跟着旋律的节拍运动,开始指法跟不上或按不实都勿顾虑,可以由慢入调,熟练后自然音就铿锵坚实。但是,往往有的学琴人说自己嗓子不好或不会唱歇,不愿唱(包括默唱),其实它与演唱要求不一样不是要求唱的好听、动人,唱不好能够跟着旋律哼也可以。这是一种手随音走,锻练发挥内在感情的正确学习方法。天长日久自然养成心手相应,意与妙合,切不可只顾指法,头脑里没有音作规范,养成习惯,必入岐途。有的人弹奏一辈子古琴行家评他“不会弹奏”,不能正确掌握学琴方法是一个重要原因,当然老师的正确教学方法也是重要原因。因此“超前感”的修养是弹奏古琴者必备素质,是发挥内在感情使弹奏表里结合的连心锁。<br><br>
(一) 弹奏古琴中 准备时 紧迫感思想上有了 超前感 。前人传授学生琴艺 首先强调 般技法可以做到手随音走 个“品字”,就是衣冠要整齐,坐势要正确 如遇有急促乐句或 必须 在十六音符上表现的指法 静下来 如:(豆)、(急撞)、(掐起) ,它是以 运指瞬间表现的动作,不仅 沉丹田后方可操琴。其实这种 要求 出音干净利落 并不苛刻 同时还必须与后续的音保持 因为衣冠不整 机联系,做到“天衣无缝”使乐句清彻流畅,则必须 碍外观和 指法 熟练,心手相应,手的动作随着头脑里的旋律 运动 才能做 ;坐势不妥有碍左、右手 恰到好处,因为弹琴人多重视指法,往往一想指法动作,在旋律的时值上手就 配合;心 听使唤,就会滞顿、 静意境 不可能按节拍在瞬间 发挥 正确效果,其结果, 来;气 是顾了指 顺则无 慢了节拍 控制气势。除此外 就是顾了节拍做 为使起音 好指法 影响琴曲的感情发挥 使弹奏流畅 它也是古琴易学难精的一个因素,如何培养自己的紧迫感,1、 必须 一丝不苟的掌握这类 在未开 法的动作,经过勤学苦练能够在实际运用中很熟练的表现出来;2、在 弹奏 前,头脑里先 思想上摆脱这类指法的动作构思 起音 让指法融汇在思维中,随着思想上的意合(节拍)自然地做出来 就好比唱歌起音定调一样 ,这样 才能弹出 做的 的效果。如;广陵派琴曲“梅花三弄”第五段是在一个小音区内用三种不同技法描述梅花迎风摇曳的第二个乐句,它与前后两个乐句主要不同 ,就 十六分音符上的急豆,既要做的干净利落又要与 :<br><br>1、可使思想集中心静 七徽六分名指九徽掐起联起 ,如果不 。<br><br>2、帮助激 挥指法的表现力 感情 就达不到梅花抗风雪战严寒迎风摇曳的意境要求 <br><br>3、心中有音有备无患 要做好这个乐句 虽然道理很简单 就不是轻而易举能做好的,必须掌握正确的指法动作把它融汇在意念中一气呵成。因此“紧迫感”是 弹奏 古琴演奏技法上不可缺少的 者也是 一种 必要的艺术 修养。<br><br>
(二)、“意通三会”。意通 、弹奏古琴中的持续感弹奏古琴 通过复杂的指法掌握散 处理 、泛 、按音三 之间协调关系的一 音色交替表达 超前修养。 乐曲 感情的乐器 每一小节(句) 主要演奏技法又在按 与音之间都有强弱之分 从这三种音色以及音 和声 波动特点来言,散 与泛音当弦震动出声后,因没 物体碰撞 主次之别 其余音 随弦的震幅逐渐消逝 普通常识 可以保持一定时值的余韵。而按音 意通三会就 靠左手按弦,右手 弦出音相互配合,当右指弦弹出音后,左手指 奏时 必须 按在弦上不离开才会保持余韵,如果左手指一离开弦,余韵就消失了,所以又产生了一 掌握三 如何保持音韵不断的问题。古琴是装有七根弦的乐器,每根弦上有三组 音, 由于七根弦粗细不 即:第 样,所以各弦同 阶的音位就不固定 过去后要 同一个徽位上 头脑里回荡 作曲者为了 挥古琴 第二个 色美、 时要考虑与前一个 域广 特点 承前关系 在编曲与安排指法上都是采 同音阶音色 什么样 方法组曲 力度 因此,弹奏起来手指就必须不断变换弦相音位,两音相隔距离远的 同时 还要 跳动,为什么古琴 考虑第三个音 超前准备(思想上和 指法 多而细呢?最根本 问题是为了丰富琴曲感情适应表达能力的需要;同时也不能排斥适应多音位弹奏方便的需要 准备)。它好比绘画一样 如何 效地将不同弦、不同音位上的音密切的联起来 必然产生除紧迫感外还 一个音与音连贯协调 笔,这样才能画出符合自己主观意想 作品。古云; 持续感 吴道子画意在笔先 问题,所以 就是这个道理。这种 持续感 意通三会 也是弹奏古琴者必须重视 一种 修养 弹琴人最易犯的指法毛病就 重视“音”而忽视“韵”。就是手指 弦上移动时,前一个 感情借 指法 做对了又害怕下一个指法不好就忙于起指做下一个指法的准备,这样音是有了余音(韵)就断了,就产生音与音脱节,无形中音与音之间加了一个“○”休止符,破坏了乐曲 表现出来 完整性,另 一种 易犯的指法病 重要形式 就是用指 当,不会掌握变换手指的方法和 理解这 指按多弦的技法,也同样会使旋律断断续续无感情。为使琴音演奏得园、润、洁、丽, 必须培养 很难 弹奏 技法上 出符合自己追求 的“ 持续 意境” 情的琴曲 <br><br>
四、培养 (三)乐曲整体中的 持续 超前 感” 应该注意 。每首乐曲都有它 是:1、心要静不可浮躁 思想 不能只听 全曲 不求韵。2、起指 乐中又有表现主题思想的主 慢,就是当两个手指先后按弦时 部分 主题乐段必须 尽量做到后一个音未出现,按前一个音的手指不动,保持余音不断的情况下 机地与后一个音联起 其它乐段 托衬 3 如果弹秦琴曲处理句与句 不能用两指交替,必须起指变换音位 段与段之间没有一种血肉相连 时候可采用前一个音氵(注下) 关系 后一个音卜上(绰上),其目的 那么 是让前一个音弱下去 无法突出主题。因之 后一个音由弱到强自然联起来,这样音与音 弹奏乐曲 衔接就 整体观念是必 会硬梆梆 可无 不协调,同时还可避免突然中断出现休止符 4、多弦连续取音 处理好承前继后 问题 关系 它是 也必须有 种技巧问题,一般采用 一指按多弦 超前感 ,方能弹奏出完整的好琴曲。<br><p style="text-indent:2em;"> 蛇行鹤步 超前感 技法处理。一指按多弦 讲起来容易 一般有两种 做起来很难 一种 临近两弦连续音,用一指按两弦上下滑动或连 两音;另 奏人体质、气质、技法等修养融汇为 种是三根弦以上 体的结晶。好比书法家写字一样 手指可以同时按多根弦,这样出音的效果自然连贯 间隙。蛇行鹤步是仿效蛇游走和仙鹤走路跨步的一种指法。蛇 论写正楷、 书、草书、运笔快、慢都能掌握书写规律 所以 般用在大指同时按多弦连续取音上。鹤步,是隔两徽以上的取音方法,因为手指长度不够,必须象仙鹤走路 篇字写出来都能气运贯通、 样跨过去 气呵成 但是初学者员容易犯的毛病就是:1 练习书法要多渎、多看、多写 急急跨出后,控制不住落指力量,不仅有打 学习得法自然久练成钢。弹奏古 面的木板声 则应多听、多弹、多学、多想、培养情操 同时也不可能掌握协调的音色,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思想上必须有 旷日持久必达妙境。<br><p style="text-indent:2em;">培养“ 超前感 ”除勤学苦练外 使手指跨出前不紧张,同时要看准音位适当用力以手指压弦到琴面的 默唱旋律也是一种好 方法 按弦 。就是当老师教弹时 不能用打琴面 跟着老师弹秦 方法按弦 旋律默唱、默记,自己练习时 这样方可取得好 重复默记的旋律让自己 效果。前人讲“举 重如泰山、范指轻如鸿毛。”就是这个道理。2、跨出 法跟着旋律 节拍运动,开始 法跟不上或 按不 准音位问题 实都勿顾虑 要解决这个问题 可以由慢入调 首先要 练后自然 位和散、按音同度、八度的和声关系 就铿锵坚实。但是 例如:常用 往往有 正调(1=F 学琴人说自己嗓子不好或不会唱歇,不愿唱(包括默唱 七弦上的徽外、十二徽、十徽、九徽、七徽六、七徽、六徽二分、五徽八分、五徽……等。两弦和声(隔 ,其实它与演唱要求不 根弦 样不是要求唱 小间和弦) 好听 大间和弦(隔二根弦的和弦)。跨间和弦(隔三根弦 动人,唱不好能够跟着旋律哼也可 上的和弦) 熟知音位后有 这是 一种 简易的按准 手随 位方法 特别对初 锻练发挥内在感情的正确 者有帮助,不妨试一试 习方法 就是当您需要按某音位时,眼睛看音位不要看 天长日久自然养成心 相应 意与妙合,切不 以使手 只顾 基本准确的按准( 法,头脑里没有 准问题还需要靠听觉 微调)。这个道理很简单 规范 因为人体各种功能都是由大脑指挥的 养成习惯 眼睛观察 必入岐途。有 讯息传给大脑,大脑再指挥手的动作,这种统一性是 的本能,只要眼睛 弹奏一辈子古琴行家评他“ 看错音位 会弹奏” 会按不到音位处的。3、 能正确掌握学 谱上常见有“二上”、“二下”等不记音位的指 动作 是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老师的正确教 者往往随便上二次或下二次,出现 方法也是重要原因。因此 超前感 音(不准 音),天长日久会造成听觉上的差异,应值得注意时。为什么 修养是弹奏古 谱上不写音位呢?它是乐理上的基本常识问题 者必备素质 因为古琴 按五声音阶处理的,二上或二下就是上两个音和下两个音,就是从六弦九徽上得音后上七徽九分再上七徽,正因为它是普通乐理常识,所以记谱人为省略文字只写二上或二下,弹琴人必须懂得这个道理,弹奏时一定要严肃处理不可忽视,否则音准就会发生问题,更谈不上弹奏出美妙动听的琴曲。持续感的修养,道理很浅识,用起来不一定容易,要求指法熟练和具备内函修养,弹奏时心手一致,才能发挥出好的效果。五、古琴演演奏的审美感修养“审美”是每个人固有的本能。古琴的“美”是古琴演奏者通过艺术表现力给听者一种美的享受,如何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求弹琴人自己知道如何“审美”,否则已不知又如何晓人,所以它也是弹奏者必须具备的修养。往往弹琴人只知道照谱弹奏,感情效果不加注意,审美感就是对每乐音、乐句、乐段和全曲处理的研究。古琴是由散、泛、按(包括罨音)三种音色交错运用的乐器,弹奏的琴曲同度、三度、五度、八度的和声特别多,必然会产生单音、主次音、强弱音和句、段衔接的复杂关系,如果对这种复杂的关系,不知道处理,演奏的琴曲就不可能富有感情,也不可能给听者一种美的享受,所以弹琴人必须有以下审美修养。(一)、单音的处理(包括发音),一般认为古琴指法多而细决大部分在左手,所以左手指法难于右手,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左手指法虽然多而细,毕竟可以通过刻苦锻练掌握它,而右手是发音动作,它是随着头脑里的意念指挥的,轻、重、徐、疾关系着琴曲感情的先导作用,如果首先不能处理好发音,左手指法再熟练也不可能弹出好的效果。因此说,右手指法应该难于左手指法,当然,右手指法处理得再好,如果没有左手指法配合,也不可能弹奏出好的效果,它也好比表与里的血肉关系,这样就联系到左、右手配合发音问题。初学古琴者容易产生的毛病是,弹出的单音不厚不实,有怪声,强弱力度也控制不住,什么原因呢?先从右手指法讲起。右手弹弦一般应在岳山与一徽的二分之一处,靠近岳山则刚、靠近一徽或一徽以下(二、三徽)则柔,如何处理好刚、柔恰到好处,可根据曲情选择部位落指,右手弹弦还应当注意的是,手指弹弦要尽量向琴面俯冲,不要向上桃,因为向下俯冲发出的音沉、厚、凝、实;向上挑就轻、浮、空、飘,此外用指的方法也很重要,一般手指弹弦用半甲半肉,如果需要刚则用全甲,需要柔则用全肉,需要轻则用手指碰弦向上提擦出音,需要加重可用另一手指做弹弦手指的帮力,如:食指挑七弦,中指可放在五弦上帮助食指用力向琴面俯冲,这些是右手弹弦的基本知识,关于按弦音不实、不厚和有怪声问题,从根本上讲是左右手的配合关系。左手按弦落指过早音就呆滞没有厚度,过慢就会出现双音(散音与按音),绰上,注下一般不要超过一个音位,否则会出现不需要,不协调的音(所谓怪音)。一般弹琴人喜欢用重力弹弦取音,意在表现指力雄厚,殊不知弦有一定的张力,过重超过弦的承受力量音出来就不“纯”有“疵”声反而弄巧成拙。古人言:“入木三分”的含意,不是要弹琴人按弦的手指要用很大的气力插列琴木头里,而是要求右手弹弦出音要坚实、纯正、不浮、不飘,左手技弦配合要恰到好处,使音色纯正有厚度。因为古琴的构造琴面下有一个共鸣箱,音是通过共鸣箱开的两个出音孔(龙池、凤沼)发出来就好象音穿过木头发出来一样,所以说入木三分只能是一个比喻,真正的含义是讲“音”而不是讲“力”,因此弹好单音必须左右手配合协调。(二)、正确处理主、次音的关系是审美的必要修养。古琴和声通常采用散音与按音、泛音与按音或两散、两泛、两按不同弦,不同音色的音取和声。因为古琴安装的七根弦粗细都不一样,虽然是等高的音,在不同弦上音色就不一样、徽位也不一样,所以主、次音的表现方法就更为重要。一般情况下,二弦散音是主音,五弦按音是属音(次),处理起来,二弦音要强些,五弦音要弱些,这样听起来就协调,此外还需要注意的就是怎样使和声有机联系且柔美动听的问题,如上述两声和声研究,应该在二弦弹出音后余韵未完的时候,弹五弦按音用绰上取和声,使两音在低音时连接,这样的和声就很自然而且优美动听。弹奏任何琴曲这类和声都很多,只要具备和声的审美修养,自然能使主次音关系协调。(三)、句、段间的强弱音的处理问题。事物总是这样,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如:没有黑就不存在白;没有高就显不出低;没有强音就不存在弱音,弹古琴也是这样,全曲每个音都用很强的力度去弹,也是“平”,反之用弱的力度去弹同样也是“平”。只有刚柔相济,缓急适度才能发挥出感情使人感到“美”的享受。弹琴人从学到成熟大致要经过这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初学者因指法生疏弹不响、按不实:第二阶段,学了一个时期就想克服不响的缺点,弹起来很用力只追求一个“响”,第三阶段,学到一定程度,又感到只响而无味,能够注意轻、重、徐、疾处理琴曲;第四阶段,当有一定造诣后,不仅熟练掌握了轻、重、徐、疾,同时能研究琴曲感情通过自己的意念追求表现方法;第五阶段也是最高境界,能够将指法意境、气质、体质融为一体出神入化的将琴曲感情自然地表现出来,所谓的“炉火纯青”阶段。凡弹琴有一定造诣的人可能都有这样的感受。这里讲的强弱音和句的关系,不仅指乐句内的强弱音的处理,它还包括句与句之间的强弱音和缓急关系。如:“忆故人”琴曲第四段最后一句,它是与第五段慢乐句连接的,如果不在“5”音后延长一拍作入慢处理,那么第五段开始的慢节拍就不可能在乐曲的感情上融恰,就会给听琴人感到突然或节拍不稳定或快或慢的感觉,重要的是破坏了琴曲由怀念到沉思继而推向激情高潮的意境。因此,音与音、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是演奏者必不可少的审美修养。(四)、全曲演奏的审美感。对弹琴来讲按指法弹曲尚属容易,不过干巴巴的缺少感情,必须有吟猱丰富音色,这样就音色优美动听,往拄弹琴人偏重强调吟、猱,好象吟、猱越多越显得自己指法熟练,琴弹得好。古人云;“当吟则吟、当猱则猱”吟猱过多就会适得其反,它好比窈窕淑女在头上适当的戴上一、二朵花或装饰品,则可增加妩媚庄重的美,如果戴上满头的花或装饰品,则会给人视为庸俗轻佻,反而失去真正的自然美。弹奏琴曲的真正的“美”不是全凭吟、猱来装饰的,主要是要正确处理好音、句、段和全曲关系,用轻、重、徐、疾、刚柔相济、缓急适度、既重形式又重内容弹出琴曲感情,当然也包括吟、猱的作用。笔者有这样的感觉,就是某些琴曲乐段里出现一、二句没有吟、猱、绰、注非常纯朴的音时感到非常亲切,就好象鹤立鸡群,意味深远,有它独到之美。例如:已故浙派古琴家杭州照瞻寺主持大休掸师传授的“普庵咒”琴曲,全曲不用“吟”。因为他是佛门弟子,诵经是他日常的功课,他深深懂得诵经必须严肃庄重不允许有花腔所以不用吟是有道理的。但是这种普庵咒弹起来,由于它节拍鲜明,声声铿锵,加上模拟了庙堂钟、鼓、锣、钹之声别有一种情趣,同样成为大家喜听乐闻的琴曲。吟、猱要运用得恰到好处是一个方面,重复乐句处理不好,不能深化感情也是一个重要的,值得注意的另一个方面。因为古琴曲谱(减字诺)都是前人留下的古谱,绝大部分都是没有标注节拍,它是通过指法的动作只能示意相对节拍,这不是前人笨、造不出节拍,而是要求弹琴人根据自己的气质、体质、艺术修养去发挥、去创作而弹好琴曲,曲谱中常见“从厂万乍(即从“厂”这个记号起再弹一遍),或“从豆万二乍”(即从头再弹两遍)。象这样一类的重复乐句、乐段,如果指法轻重上、节拍上一点变化没有硬梆梆的再弹一遍、两遍给人又有什么美的感觉呢?它好象绘画一样,二棵树排在一起一样粗高不好看,必须一大一小姿态不一,三棵树排一起一样粗高则更难看,必须两棵近、一棵远或大小间杂、姿态各异,有变化才美。处理重复乐句也是一样,不能照样画葫芦来一遍,必须领会重夏乐句表达的感情是什么,用轻、重、徐、疾分别处理,才能弹出富有感情的琴曲。如“关山月”琴曲共三段,实际只有一段,另两段是重复再弹两次,弹奏起来就必须在旋律处理上要一段比一段紧,这样的处理方法,从感情上讲,不管按照“骂情人”民歌的意境,越骂越激烈的感情,或者按照李白“关山月”词描写古代戍边战士、厌战和思念乡土亲人,越想越冲动的感情都是符合的。(根据《桐荫山馆琴谱》记载,关山月是1901年山东李见忠根据民歌“骂情人”记谱,岭体仁移植为古琴谱,后由王燕聊先生加轮指定名为“关山月”。);(四十年代杨荫浏先生和夏一峰先生又研究以唐李白《关山月》诗配曲词,成为现今流传的“关山月琴歌”。)又如:“亿故人”这首琴曲,全曲基本上在几个音区及反复三次加上首尾组成的乐曲。探索作者原意,是从怀念感情需要而采用这种形式的。因为每一音区有三个反复,这样演奏起来就可以象波浪式的将感情推上去,达到无限眷念悲恸的感情,如果演奏者不了解这一点、不能在弹奏的旋律、力度上处理好,就不可能产生感人的艺术魅力。(五)、处理节拍的审美修养。弹琴人处理节拍时有一种易犯的毛病,就是不知充分发挥“音韵并茂”的作用,弹起来一声接一声唯恐误了节拍,应当延续两拍的,急急促促不能控制只延续一拍、甚至不能掌握节拍时值乱弹,还有的该显示韵昧的节拍中乱加指法将韵填满音,就这样弹奏的琴曲就缺少韵味(感情)。古琴传统的节拍表现方法,是用“心板”控制的,心板是根据人体呼吸的自然状况结合琴曲意境处理。如:在某乐句中前几个音处理紧了可以在后几个音处理时延长时值,使之归到节拍上来,反之,前松也可用后紧的办法处理。这种紧、松的变化处理,是根据弹琴人的情绪即兴变化的。古琴的旋律是以句为单位,与西洋音乐乐句节拍的处理方法不同,此外,古代流传下来的琴谱绝大部分只分段,乐句没有标注,全凭弹琴人的修养处理,所以学古琴也是一个难点,如果弹琴人没有一定的乐理修养弹奏的琴曲就会乐句不清,就好象写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一样,一种是读不清,一种是听的乏味,道理一个样。有些人因为不了解我国民族艺术特点是重“意境”,所以用听西洋音乐处理节拍的方法听古琴演奏,就会感到不习惯或提出非议则不奇怪。一般讲,有规律的东西好掌握,无规律的东西难掌握,所以弹琴人在处理节拍和分句上必须有审美感。当然,审美的领域很广,还包括什么样思想有什么样的审美观,各种琴曲有各种不同的审美方法,因本文主要写古琴演奏技法的修养,故不一一描述。历代有古琴演奏家、也有不会弹奏的古琴欣赏家,道理也就在此,审美修养的培养,只要多听、多想,天长日久自然会逐渐深入领会。(六)、旋律组合能力的修养。古琴记谱的文字,它是用文字的偏旁、部首把一句或多句的文字组合成一个谱字,通称为减字谱。不认识的人称它为“有字天书”。这种减字谱记谱的特点能够包含指法、音位、相对节拍三种含意,是世界上独有的一种记谱方法。音位、指法是有形、有规范可以照谱练习掌握,相对节拍其灵活性比较大,无一定规范,不可能看谱成曲,必须经过再创作过程或由老师传教。(注:清张鹤著的《琴学入门》已开始注有简单的节拍比古谱已有进步,近代出版的《古琴曲集》等已注有较完整的节拍,但是,由于古琴指法复杂,表现力丰富,细微的音韵和伸延的变化给记谱带来一定困难,很难通过记谱方法反映真正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琴曲感情,弹奏琴曲还需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处理或由老师指导。这样对弹古琴人就存在着一个旋律组合能力的修养问题。为什么前人作曲不注明稳定的节拍呢?这要从我国民族艺术追求“意境”特点来认识。例如:中国山水画是用多点透视作画的,可以将非一目了然的景色,用不同角度的视觉通过艺术加工组合起来画在一个画面上,几个画家同样在一个角度上取同样一个景点,画出来的画不一样,谁好呢?那就要看每个画家的艺术造诣,除用笔、用墨外,其章法是否达到超自然意境的艺术形象。又如:写书法,同样是一个字可以用各种不同的书写方法、结构写出来,几个书法家写出来的同一个字,谁好?就要看他们各人的运笔神韵和字形的组 织超艺术形象来论断。古琴艺术也是这样,作曲者虽然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想往感情和表现形式作一首琴曲,但是,弹琴人弹奏时由于指法的复杂性,每个人对意境的认识问题,琴曲本身需要完美问题以及体质、气质、艺术修养等各种因素,如果用固定的表现形式,则不可能使琴曲有所发展,使之代代相传。古琴曲古人所以不注固定节拍追逆原意,是要弹琴人不仅会弹、还需要有一定的创作能力。因为,一、指法表现形式复杂需要弹琴人根据自己条件发挥,二、古琴的乐句以句为单位,有长有短要弹琴入根据自己想往的意境去组合,如果固定了节拍就会限制弹琴入的自身条件得不到发挥,强加附会不可能弹好,乐曲也就不可能随着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逐步改进、提高、完善,事实上一个老师传授给几个学生同样的琴曲,一定时间后,几个学生弹的就大同小异,不可能完全一个样,谁弹得好?要看各个学生的艺术修养谁能够发挥得好。由此可见,弹奏古琴具备旋律组合能为,是决定能否表达“意境”的一种艺术修养,也是弹好古琴的必备修养。如何培养旋律的组合能力,笔者认为往往很简单,最朴实的东西,不易被人们重视和控制,一句话就是要做“有心人”。(一)善于对事物观察。凡世间有音响的地方都有旋律存在,都有这一定的特性的表现形式。如:山风怒号、泉水淙淙、机器轰鸣、鸟啼虫鸣甚至人们的切切私语,都是用声响表达的。弹奏一首琴曲如不能将琴曲意境(自然旋律)经艺术加工自然的表达出来,就不可能表达琴曲主题思想,就不可能产生感人至深的魅力而具有生命力。例如,“樵歌”琴曲第四段模拟劳动号子(嗳唷嗳嗨)和第七段全段模拟唱山歌的乐段,就是通过艺术加工再现自然旋律的形式。(二)严已而达人,音乐是一种艺术语言,它来源于生活而服务于生活,是给人们的一种艺术享受。弹琴人欲达此目的,必须自己先具备这种条件。因之弹琴人凡弹奏一首琴曲,必须对这首琴曲的旋律组合逐句磋研,把日常观察的生活旋律与琴曲意境组合符台客观规律,这样弹奏的琴曲就有感情,有艺术魅力,使听琴人激发共鸣,达到艺术为生活服务的目的。(三)必须注意旋律组合的两重性。就是旋律组合既要符合形式美,又要符合艺术内容,自然界有很多事物很难用器乐音响真实表现出来的,假如完全用单调的真实音响再现就没有艺术价值,必需通过艺术加工才能给人以真正的艺术享受。因此,要求弹奏人必须根据古琴的特性掌握旋律表达形式与规律,将指法与意境融汇结合起来,如:慷慨激昂的琴曲,就可发挥古琴和声多的特点,加强表现力度,用刚兼柔、密集与疏松的旋律结合;衷怨凄惋的琴曲,应发挥古琴音韵特点,以柔兼刚,充分发挥“韵”的表现力组台旋律;欢欣轻松的琴曲,应发挥古琴散、泛音色清、亮、园、润的特点与按音有机的和谐,将旋律组合得跌宕轻快。总之,弹奏古琴必须善于掌握各种指法充分发挥乐器特性,用艺术形式创造性地反映生活。(四)指法服务于旋律,旋律来源于意境。片面强调指法是弹古琴的一忌,旋律不结合意境组合也是一忌。弹琴人往往因指法表现不出旋律内容,因而遇难而退,不肯刻苦研习。也有只重指法表现形式,不研究旋律的组合,这都是弹古琴不应有的态度。应该先有意(即符合意境的旋律),后有手,手为表,意为里,外表的东西属于技巧,可以通过勤学苦练而得之,里则是一种内涵修养,是一项综合知识(系统性)的要难于表。里是源,表是里的表现形式,表里结合是弹琴人必须懂得的关系。古人云“音随意转、意与妙合”,音是指法,意是旋律。“音”随意转就是指法表现出来的音要服从旋律,“妙”指意境,就是旋律要按意境组合。通常弹奏任何器乐,指法必须服从旋律是普通常识,为什么弹秦古琴要强调指法必须服从旋律呢?因为古琴弹奏的指法多且难,同时指法的运用没有一定的规范。所以弹古琴人必须知道这种关系,应用好这种关系。(五)外因促内因是提高自身旋律组合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人的知识除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外,绝大部分是来源于社会实践和书本。往往渊博的知识只用在一点上,反之,遇到问题如果没有渊博的知识启发、判断、创造就不可能处理好,就会产生“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麻烦。作为一个古琴家,不能只抱着古琴弹,我国的民族艺术是一脉相承的,很多东西可借鉴,可以丰富自己的艺术修养,譬如:听京戏、听昆曲、听民歌、吟诗歌赋、甚至观棋作画、听交响乐等等都能培养 发挥内在感 操、增强 使 弹奏 古琴 表里结合 旋律组合能力 连心锁 <br><br>
结束语一个 '''<big>二、弹奏 古琴 艺术家 中的紧迫感</big>'''<br><p style="text-indent:2em;">思想上有了超前感 个生命系统 般技法可以做到手随音走 如遇有急促乐句或必须在十六音符上表现 每一个修养都 指法,如:(豆)、(急撞)、(掐起)等,它 整个生命系统 以气运指瞬间表现 一个组成部分 动作,不仅要求出音干净利落 ,同时 又渗透到整体 还必须与后续 生命 音保持有机联 统中去 人的修养可以说 做到“天衣 时无处不自然 缝”使乐句清彻 露的 不仅每一种修养都影响整体 则必须指法熟练 而且,也 心手 互渗透 生发出一种新 品质,这就是系统论所说 动作随着头脑里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作为以上这几种修养 旋律运动才能做 整体 恰到好处 也大于部分之和 因为弹琴人多重视指法 就是说 往往一想指法动作 它作为一种必然 在旋律 后果 时值上手就不听使唤 将生 就会滞顿、就不可能按节拍在瞬间 一种新的品质 正确效果,其结果 管人们 否意识到它 顾了指法慢了节拍 当然 就是顾了节拍做不好指法 意识到它就更为自觉地掌握其规律性。这种新 影响琴曲 品质 感情发挥 笔者认为就 它也 在表演过程中自我控制 古琴易学难精 心理状态。这是 种综合性艺术修养 个因素 是以上所有修 如何培 相互渗透 自己 产物。如果确实具备了以上这些修养。那么,在演奏过程中 紧迫感 <br><br>1、 必须 随时知道自己做什么?怎么做?用什么手段处理 个由若干细节组成 丝不苟 整体,必然全局在胸,又严密 掌握 住任何细微之处与乐曲整体 这类指法 目的要求,既为乐曲的内容所激 而热情创造发挥又 经过勤学苦练 冷静地约束自己而有严格 够在实际运用中很熟练 分寸。笔者认为,这就是苏联戏剧家斯坦尼斯达夫斯基 演理论体系的精髓:表演家 现出来;<br><br>2、在弹奏时要思想上摆脱 一个自我,分为两个自我,即:第一自我是表演家本人,第二自我是艺术 类指法 角色 动作构思 对于古琴艺术来说,就是能够深入到乐曲的“规定情景” 让指法融汇在思维 这才每曲有每曲 随着思想上 的意 境,每次演奏有每次演奏的创造,不但 合(节拍) 己的演奏不是模仿别人的结果 然地做出来 也不是模仿自己过去的演奏 这样才能弹出好 ,这就是明代思想家李贽的 。如;广陵派琴曲 心殊手殊 梅花三弄 的主张。人 第五段 随时 变化发展之中 一个小音区内用三种不同技法描述梅花迎风摇曳 第二个乐句 每次演奏都必然表现出 它与前后两个乐句主要 不同 的成熟程度。正 处,就 保证意境 十六分音符上 创造性,一个古琴家在演奏中 急豆 既要做的干净利落 又要 “出得 与下七徽六分名指九徽掐起联起 所谓“出得来” 如果不发挥指法的表现力 ,就 是演奏家心中有个整体 达不到梅花抗风雪战严寒迎风摇曳 乐曲演出计划的布局(构思);自己要随时提醒自己,全局怎祥 意境 要求 ,每一细节怎样 做好这个乐句 每一步骤与下一步骤乃至全局 就不是轻而易举能做好 有机联系 第一自我 必须 象一个导演一样冷静地监督着第二自我 掌握正确 每一个 指法 动作 与全局的联系 把它融汇在意念中一气呵成 既热情投入,又冷静理智,处于 因此 游刃有余 紧迫感 的心理状态,这种修养我们在许多 是弹奏 古琴 大师的 演奏 中,领略过其神妙。事实 技法 ,这也只能是以上所有 不可缺少的一种 修养 相互生发的自然结果,而不是孤立追求所能达到的艺术境界 <br><br>
'''<big>三、弹奏古琴中的持续感</big>'''<br><p style="text-indent:2em;">弹奏古琴是通过复杂的指法掌握散音、泛音、按音三种音色交替表达乐曲感情的乐器,主要演奏技法又在按音上,从这三种音色以及音的波动特点来言,散音与泛音当弦震动出声后,因没有物体碰撞,其余音是随弦的震幅逐渐消逝,可以保持一定时值的余韵。而按音是靠左手按弦,右手弹弦出音相互配合,当右指弦弹出音后,左手指必须按在弦上不离开才会保持余韵,如果左手指一离开弦,余韵就消失了,所以又产生了一个如何保持音韵不断的问题。<br><p style="text-indent:2em;">古琴是装有七根弦的乐器,每根弦上有三组音,由于七根弦粗细不一样,所以各弦同音阶的音位就不固定在同一个徽位上,作曲者为了发挥古琴音色美、音域广的特点,在编曲与安排指法上都是采用同音阶音色的方法组曲,因此,弹奏起来手指就必须不断变换弦相音位,两音相隔距离远的还要跳动,为什么古琴的指法多而细呢?最根本的问题是为了丰富琴曲感情适应表达能力的需要;同时也不能排斥适应多音位弹奏方便的需要,如何有效地将不同弦、不同音位上的音密切的联起来,必然产生除紧迫感外还有一个音与音连贯协调的“持续感”问题,所以“持续感”也是弹奏古琴者必须重视的一种修养。<br><p style="text-indent:2em;">弹琴人最易犯的指法毛病就是重视“音”而忽视“韵”。就是手指在弦上移动时,前一个指法做对了又害怕下一个指法不好就忙于起指做下一个指法的准备,这样音是有了余音(韵)就断了,就产生音与音脱节,无形中音与音之间加了一个“○”休止符,破坏了乐曲的完整性,另一种易犯的指法病,就是用指不当,不会掌握变换手指的方法和一指按多弦的技法,也同样会使旋律断断续续无感情。为使琴音演奏得园、润、洁、丽,就必须培养弹奏技法上的“持续感”。<br><br>'''<big>四、培养“持续感”应该注意的问题是</big>'''<br>1、心要静不可浮躁,不能只听音不求韵。<br><br>2、起指要慢,就是当两个手指先后按弦时,要尽量做到后一个音未出现,按前一个音的手指不动,保持余音不断的情况下有机地与后一个音联起来。<br><br>3、不能用两指交替,必须起指变换音位的时候可采用前一个音氵(注下),后一个音卜上(绰上),其目的就是让前一个音弱下去,后一个音由弱到强自然联起来,这样音与音的衔接就不会硬梆梆的不协调,同时还可避免突然中断出现休止符。<br><br>4、多弦连续取音的问题,它是一种技巧问题,一般采用“一指按多弦”和“蛇行鹤步”技法处理。<br><p style="text-indent:2em;">一指按多弦,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临近两弦连续音,用一指按两弦上下滑动或连弹两音;另一种是三根弦以上,手指可以同时按多根弦,这样出音的效果自然连贯无间隙。<br><p style="text-indent:2em;">蛇行鹤步是仿效蛇游走和仙鹤走路跨步的一种指法。蛇行,一般用在大指同时按多弦连续取音上。鹤步,是隔两徽以上的取音方法,因为手指长度不够,必须象仙鹤走路一样跨过去。但是初学者员容易犯的毛病就是:<br><br>1、急急跨出后,控制不住落指力量,不仅有打琴面的木板声,同时也不可能掌握协调的音色,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思想上必须有超前感,使手指跨出前不紧张,同时要看准音位适当用力以手指压弦到琴面的方法按弦,不能用打琴面的方法按弦,这样方可取得好的效果。前人讲“举指重如泰山、范指轻如鸿毛。”就是这个道理。<br><br>2、跨出的手指按不准音位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熟知音位和散、按音同度、八度的和声关系,例如:常用的正调(1=F)七弦上的徽外、十二徽、十徽、九徽、七徽六、七徽、六徽二分、五徽八分、五徽……等。两弦和声(隔一根弦的小间和弦)、大间和弦(隔二根弦的和弦)。跨间和弦(隔三根弦以上的和弦)。熟知音位后有一种简易的按准音位方法,特别对初学者有帮助,不妨试一试。就是当您需要按某音位时,眼睛看音位不要看手指,就可以使手指基本准确的按准(音准问题还需要靠听觉作微调)。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人体各种功能都是由大脑指挥的,眼睛观察的讯息传给大脑,大脑再指挥手的动作,这种统一性是人的本能,只要眼睛不看错音位,手不会按不到音位处的。<br><br>3、琴谱上常见有“二上”、“二下”等不记音位的指法动作,初学者往往随便上二次或下二次,出现“黄”音(不准的音),天长日久会造成听觉上的差异,应值得注意时。为什么琴谱上不写音位呢?它是乐理上的基本常识问题,因为古琴是按五声音阶处理的,二上或二下就是上两个音和下两个音,就是从六弦九徽上得音后上七徽九分再上七徽,正因为它是普通乐理常识,所以记谱人为省略文字只写二上或二下,弹琴人必须懂得这个道理,弹奏时一定要严肃处理不可忽视,否则音准就会发生问题,更谈不上弹奏出美妙动听的琴曲。<br><p style="text-indent:2em;">持续感的修养,道理很浅识,用起来不一定容易,要求指法熟练和具备内函修养,弹奏时心手一致,才能发挥出好的效果。<br>'''<big>五、古琴演演奏的审美感修养</big>'''<br><p style="text-indent:2em;">“审美”是每个人固有的本能。古琴的“美”是古琴演奏者通过艺术表现力给听者一种美的享受,如何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求弹琴人自己知道如何“审美”,否则已不知又如何晓人,所以它也是弹奏者必须具备的修养。往往弹琴人只知道照谱弹奏,感情效果不加注意,审美感就是对每乐音、乐句、乐段和全曲处理的研究。<br><p style="text-indent:2em;">古琴是由散、泛、按(包括罨音)三种音色交错运用的乐器,弹奏的琴曲同度、三度、五度、八度的和声特别多,必然会产生单音、主次音、强弱音和句、段衔接的复杂关系,如果对这种复杂的关系,不知道处理,演奏的琴曲就不可能富有感情,也不可能给听者一种美的享受,所以弹琴人必须有以下审美修养。<br><br>(一)、单音的处理(包括发音),一般认为古琴指法多而细决大部分在左手,所以左手指法难于右手,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左手指法虽然多而细,毕竟可以通过刻苦锻练掌握它,而右手是发音动作,它是随着头脑里的意念指挥的,轻、重、徐、疾关系着琴曲感情的先导作用,如果首先不能处理好发音,左手指法再熟练也不可能弹出好的效果。因此说,右手指法应该难于左手指法,当然,右手指法处理得再好,如果没有左手指法配合,也不可能弹奏出好的效果,它也好比表与里的血肉关系,这样就联系到左、右手配合发音问题。<br><p style="text-indent:2em;">初学古琴者容易产生的毛病是,弹出的单音不厚不实,有怪声,强弱力度也控制不住,什么原因呢?先从右手指法讲起。右手弹弦一般应在岳山与一徽的二分之一处,靠近岳山则刚、靠近一徽或一徽以下(二、三徽)则柔,如何处理好刚、柔恰到好处,可根据曲情选择部位落指,右手弹弦还应当注意的是,手指弹弦要尽量向琴面俯冲,不要向上桃,因为向下俯冲发出的音沉、厚、凝、实;向上挑就轻、浮、空、飘,此外用指的方法也很重要,一般手指弹弦用半甲半肉,如果需要刚则用全甲,需要柔则用全肉,需要轻则用手指碰弦向上提擦出音,需要加重可用另一手指做弹弦手指的帮力,如:食指挑七弦,中指可放在五弦上帮助食指用力向琴面俯冲,这些是右手弹弦的基本知识,关于按弦音不实、不厚和有怪声问题,从根本上讲是左右手的配合关系。左手按弦落指过早音就呆滞没有厚度,过慢就会出现双音(散音与按音),绰上,注下一般不要超过一个音位,否则会出现不需要,不协调的音(所谓怪音)。一般弹琴人喜欢用重力弹弦取音,意在表现指力雄厚,殊不知弦有一定的张力,过重超过弦的承受力量音出来就不“纯”有“疵”声反而弄巧成拙。古人言:“入木三分”的含意,不是要弹琴人按弦的手指要用很大的气力插列琴木头里,而是要求右手弹弦出音要坚实、纯正、不浮、不飘,左手技弦配合要恰到好处,使音色纯正有厚度。因为古琴的构造琴面下有一个共鸣箱,音是通过共鸣箱开的两个出音孔(龙池、凤沼)发出来就好象音穿过木头发出来一样,所以说入木三分只能是一个比喻,真正的含义是讲“音”而不是讲“力”,因此弹好单音必须左右手配合协调。<br><br>(二)、正确处理主、次音的关系是审美的必要修养。古琴和声通常采用散音与按音、泛音与按音或两散、两泛、两按不同弦,不同音色的音取和声。因为古琴安装的七根弦粗细都不一样,虽然是等高的音,在不同弦上音色就不一样、徽位也不一样,所以主、次音的表现方法就更为重要。一般情况下,二弦散音是主音,五弦按音是属音(次),处理起来,二弦音要强些,五弦音要弱些,这样听起来就协调,此外还需要注意的就是怎样使和声有机联系且柔美动听的问题,如上述两声和声研究,应该在二弦弹出音后余韵未完的时候,弹五弦按音用绰上取和声,使两音在低音时连接,这样的和声就很自然而且优美动听。弹奏任何琴曲这类和声都很多,只要具备和声的审美修养,自然能使主次音关系协调。<br><br>(三)、句、段间的强弱音的处理问题。事物总是这样,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如:没有黑就不存在白;没有高就显不出低;没有强音就不存在弱音,弹古琴也是这样,全曲每个音都用很强的力度去弹,也是“平”,反之用弱的力度去弹同样也是“平”。只有刚柔相济,缓急适度才能发挥出感情使人感到“美”的享受。弹琴人从学到成熟大致要经过这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初学者因指法生疏弹不响、按不实:第二阶段,学了一个时期就想克服不响的缺点,弹起来很用力只追求一个“响”,第三阶段,学到一定程度,又感到只响而无味,能够注意轻、重、徐、疾处理琴曲;第四阶段,当有一定造诣后,不仅熟练掌握了轻、重、徐、疾,同时能研究琴曲感情通过自己的意念追求表现方法;第五阶段也是最高境界,能够将指法意境、气质、体质融为一体出神入化的将琴曲感情自然地表现出来,所谓的“炉火纯青”阶段。凡弹琴有一定造诣的人可能都有这样的感受。这里讲的强弱音和句的关系,不仅指乐句内的强弱音的处理,它还包括句与句之间的强弱音和缓急关系。如:“忆故人”琴曲第四段最后一句,它是与第五段慢乐句连接的,如果不在“5”音后延长一拍作入慢处理,那么第五段开始的慢节拍就不可能在乐曲的感情上融恰,就会给听琴人感到突然或节拍不稳定或快或慢的感觉,重要的是破坏了琴曲由怀念到沉思继而推向激情高潮的意境。因此,音与音、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是演奏者必不可少的审美修养。<br><br>(四)、全曲演奏的审美感。对弹琴来讲按指法弹曲尚属容易,不过干巴巴的缺少感情,必须有吟猱丰富音色,这样就音色优美动听,往拄弹琴人偏重强调吟、猱,好象吟、猱越多越显得自己指法熟练,琴弹得好。古人云;“当吟则吟、当猱则猱”吟猱过多就会适得其反,它好比窈窕淑女在头上适当的戴上一、二朵花或装饰品,则可增加妩媚庄重的美,如果戴上满头的花或装饰品,则会给人视为庸俗轻佻,反而失去真正的自然美。弹奏琴曲的真正的“美”不是全凭吟、猱来装饰的,主要是要正确处理好音、句、段和全曲关系,用轻、重、徐、疾、刚柔相济、缓急适度、既重形式又重内容弹出琴曲感情,当然也包括吟、猱的作用。笔者有这样的感觉,就是某些琴曲乐段里出现一、二句没有吟、猱、绰、注非常纯朴的音时感到非常亲切,就好象鹤立鸡群,意味深远,有它独到之美。例如:已故浙派古琴家杭州照瞻寺主持大休掸师传授的“普庵咒”琴曲,全曲不用“吟”。因为他是佛门弟子,诵经是他日常的功课,他深深懂得诵经必须严肃庄重不允许有花腔所以不用吟是有道理的。但是这种普庵咒弹起来,由于它节拍鲜明,声声铿锵,加上模拟了庙堂钟、鼓、锣、钹之声别有一种情趣,同样成为大家喜听乐闻的琴曲。<br><p style="text-indent:2em;">吟、猱要运用得恰到好处是一个方面,重复乐句处理不好,不能深化感情也是一个重要的,值得注意的另一个方面。因为古琴曲谱(减字诺)都是前人留下的古谱,绝大部分都是没有标注节拍,它是通过指法的动作只能示意相对节拍,这不是前人笨、造不出节拍,而是要求弹琴人根据自己的气质、体质、艺术修养去发挥、去创作而弹好琴曲,曲谱中常见“从厂万乍(即从“厂”这个记号起再弹一遍),或“从豆万二乍”(即从头再弹两遍)。象这样一类的重复乐句、乐段,如果指法轻重上、节拍上一点变化没有硬梆梆的再弹一遍、两遍给人又有什么美的感觉呢?它好象绘画一样,二棵树排在一起一样粗高不好看,必须一大一小姿态不一,三棵树排一起一样粗高则更难看,必须两棵近、一棵远或大小间杂、姿态各异,有变化才美。处理重复乐句也是一样,不能照样画葫芦来一遍,必须领会重夏乐句表达的感情是什么,用轻、重、徐、疾分别处理,才能弹出富有感情的琴曲。如“关山月”琴曲共三段,实际只有一段,另两段是重复再弹两次,弹奏起来就必须在旋律处理上要一段比一段紧,这样的处理方法,从感情上讲,不管按照“骂情人”民歌的意境,越骂越激烈的感情,或者按照李白“关山月”词描写古代戍边战士、厌战和思念乡土亲人,越想越冲动的感情都是符合的。(根据《桐荫山馆琴谱》记载,关山月是1901年山东李见忠根据民歌“骂情人”记谱,岭体仁移植为古琴谱,后由王燕聊先生加轮指定名为“关山月”。);(四十年代杨荫浏先生和夏一峰先生又研究以唐李白《关山月》诗配曲词,成为现今流传的“关山月琴歌”。)又如:“亿故人”这首琴曲,全曲基本上在几个音区及反复三次加上首尾组成的乐曲。探索作者原意,是从怀念感情需要而采用这种形式的。因为每一音区有三个反复,这样演奏起来就可以象波浪式的将感情推上去,达到无限眷念悲恸的感情,如果演奏者不了解这一点、不能在弹奏的旋律、力度上处理好,就不可能产生感人的艺术魅力。<br><br>(五)、处理节拍的审美修养。弹琴人处理节拍时有一种易犯的毛病,就是不知充分发挥“音韵并茂”的作用,弹起来一声接一声唯恐误了节拍,应当延续两拍的,急急促促不能控制只延续一拍、甚至不能掌握节拍时值乱弹,还有的该显示韵昧的节拍中乱加指法将韵填满音,就这样弹奏的琴曲就缺少韵味(感情)。古琴传统的节拍表现方法,是用“心板”控制的,心板是根据人体呼吸的自然状况结合琴曲意境处理。如:在某乐句中前几个音处理紧了可以在后几个音处理时延长时值,使之归到节拍上来,反之,前松也可用后紧的办法处理。这种紧、松的变化处理,是根据弹琴人的情绪即兴变化的。古琴的旋律是以句为单位,与西洋音乐乐句节拍的处理方法不同,此外,古代流传下来的琴谱绝大部分只分段,乐句没有标注,全凭弹琴人的修养处理,所以学古琴也是一个难点,如果弹琴人没有一定的乐理修养弹奏的琴曲就会乐句不清,就好象写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一样,一种是读不清,一种是听的乏味,道理一个样。有些人因为不了解我国民族艺术特点是重“意境”,所以用听西洋音乐处理节拍的方法听古琴演奏,就会感到不习惯或提出非议则不奇怪。一般讲,有规律的东西好掌握,无规律的东西难掌握,所以弹琴人在处理节拍和分句上必须有审美感。当然,审美的领域很广,还包括什么样思想有什么样的审美观,各种琴曲有各种不同的审美方法,因本文主要写古琴演奏技法的修养,故不一一描述。历代有古琴演奏家、也有不会弹奏的古琴欣赏家,道理也就在此,审美修养的培养,只要多听、多想,天长日久自然会逐渐深入领会。<br><br>(六)、旋律组合能力的修养。古琴记谱的文字,它是用文字的偏旁、部首把一句或多句的文字组合成一个谱字,通称为减字谱。不认识的人称它为“有字天书”。这种减字谱记谱的特点能够包含指法、音位、相对节拍三种含意,是世界上独有的一种记谱方法。音位、指法是有形、有规范可以照谱练习掌握,相对节拍其灵活性比较大,无一定规范,不可能看谱成曲,必须经过再创作过程或由老师传教。(注:清张鹤著的《琴学入门》已开始注有简单的节拍比古谱已有进步,近代出版的《古琴曲集》等已注有较完整的节拍,但是,由于古琴指法复杂,表现力丰富,细微的音韵和伸延的变化给记谱带来一定困难,很难通过记谱方法反映真正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琴曲感情,弹奏琴曲还需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处理或由老师指导。这样对弹古琴人就存在着一个旋律组合能力的修养问题。<br><p style="text-indent:2em;">为什么前人作曲不注明稳定的节拍呢?这要从我国民族艺术追求“意境”特点来认识。例如:中国山水画是用多点透视作画的,可以将非一目了然的景色,用不同角度的视觉通过艺术加工组合起来画在一个画面上,几个画家同样在一个角度上取同样一个景点,画出来的画不一样,谁好呢?那就要看每个画家的艺术造诣,除用笔、用墨外,其章法是否达到超自然意境的艺术形象。又如:写书法,同样是一个字可以用各种不同的书写方法、结构写出来,几个书法家写出来的同一个字,谁好?就要看他们各人的运笔神韵和字形的组 织超艺术形象来论断。古琴艺术也是这样,作曲者虽然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想往感情和表现形式作一首琴曲,但是,弹琴人弹奏时由于指法的复杂性,每个人对意境的认识问题,琴曲本身需要完美问题以及体质、气质、艺术修养等各种因素,如果用固定的表现形式,则不可能使琴曲有所发展,使之代代相传。古琴曲古人所以不注固定节拍追逆原意,是要弹琴人不仅会弹、还需要有一定的创作能力。因为,一、指法表现形式复杂需要弹琴人根据自己条件发挥,二、古琴的乐句以句为单位,有长有短要弹琴入根据自己想往的意境去组合,如果固定了节拍就会限制弹琴入的自身条件得不到发挥,强加附会不可能弹好,乐曲也就不可能随着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逐步改进、提高、完善,事实上一个老师传授给几个学生同样的琴曲,一定时间后,几个学生弹的就大同小异,不可能完全一个样,谁弹得好?要看各个学生的艺术修养谁能够发挥得好。由此可见,弹奏古琴具备旋律组合能为,是决定能否表达“意境”的一种艺术修养,也是弹好古琴的必备修养。<br><p style="text-indent:2em;">如何培养旋律的组合能力,笔者认为往往很简单,最朴实的东西,不易被人们重视和控制,一句话就是要做“有心人”。<br><br>(一)善于对事物观察。凡世间有音响的地方都有旋律存在,都有这一定的特性的表现形式。如:山风怒号、泉水淙淙、机器轰鸣、鸟啼虫鸣甚至人们的切切私语,都是用声响表达的。弹奏一首琴曲如不能将琴曲意境(自然旋律)经艺术加工自然的表达出来,就不可能表达琴曲主题思想,就不可能产生感人至深的魅力而具有生命力。例如,“樵歌”琴曲第四段模拟劳动号子(嗳唷嗳嗨)和第七段全段模拟唱山歌的乐段,就是通过艺术加工再现自然旋律的形式。<br><br>(二)严已而达人,音乐是一种艺术语言,它来源于生活而服务于生活,是给人们的一种艺术享受。弹琴人欲达此目的,必须自己先具备这种条件。因之弹琴人凡弹奏一首琴曲,必须对这首琴曲的旋律组合逐句磋研,把日常观察的生活旋律与琴曲意境组合符台客观规律,这样弹奏的琴曲就有感情,有艺术魅力,使听琴人激发共鸣,达到艺术为生活服务的目的。<br><br>(三)必须注意旋律组合的两重性。就是旋律组合既要符合形式美,又要符合艺术内容,自然界有很多事物很难用器乐音响真实表现出来的,假如完全用单调的真实音响再现就没有艺术价值,必需通过艺术加工才能给人以真正的艺术享受。因此,要求弹奏人必须根据古琴的特性掌握旋律表达形式与规律,将指法与意境融汇结合起来,如:慷慨激昂的琴曲,就可发挥古琴和声多的特点,加强表现力度,用刚兼柔、密集与疏松的旋律结合;衷怨凄惋的琴曲,应发挥古琴音韵特点,以柔兼刚,充分发挥“韵”的表现力组台旋律;欢欣轻松的琴曲,应发挥古琴散、泛音色清、亮、园、润的特点与按音有机的和谐,将旋律组合得跌宕轻快。总之,弹奏古琴必须善于掌握各种指法充分发挥乐器特性,用艺术形式创造性地反映生活。<br><br>(四)指法服务于旋律,旋律来源于意境。片面强调指法是弹古琴的一忌,旋律不结合意境组合也是一忌。弹琴人往往因指法表现不出旋律内容,因而遇难而退,不肯刻苦研习。也有只重指法表现形式,不研究旋律的组合,这都是弹古琴不应有的态度。应该先有意(即符合意境的旋律),后有手,手为表,意为里,外表的东西属于技巧,可以通过勤学苦练而得之,里则是一种内涵修养,是一项综合知识(系统性)的要难于表。里是源,表是里的表现形式,表里结合是弹琴人必须懂得的关系。古人云“音随意转、意与妙合”,音是指法,意是旋律。“音”随意转就是指法表现出来的音要服从旋律,“妙”指意境,就是旋律要按意境组合。通常弹奏任何器乐,指法必须服从旋律是普通常识,为什么弹秦古琴要强调指法必须服从旋律呢?因为古琴弹奏的指法多且难,同时指法的运用没有一定的规范。所以弹古琴人必须知道这种关系,应用好这种关系。<br><br>(五)外因促内因是提高自身旋律组合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人的知识除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外,绝大部分是来源于社会实践和书本。往往渊博的知识只用在一点上,反之,遇到问题如果没有渊博的知识启发、判断、创造就不可能处理好,就会产生“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麻烦。作为一个古琴家,不能只抱着古琴弹,我国的民族艺术是一脉相承的,很多东西可借鉴,可以丰富自己的艺术修养,譬如:听京戏、听昆曲、听民歌、吟诗歌赋、甚至观棋作画、听交响乐等等都能培养情操、增强弹奏古琴的旋律组合能力。<br><br> '''<big>结束语</big>'''<br><p style="text-indent:2em;">一个古琴艺术家,是一个生命系统,他的每一个修养都是整个生命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又渗透到整体的生命系统中去,人的修养可以说无时无处不自然流露的,不仅每一种修养都影响整体,而且,也相互渗透,生发出一种新的品质,这就是系统论所说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br><p style="text-indent:2em;">作为以上这几种修养的整体,也大于部分之和,就是说,它作为一种必然的后果,将生发出一种新的品质,而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它,当然,意识到它就更为自觉地掌握其规律性。这种新的品质,笔者认为就是在表演过程中自我控制的心理状态。这是一种综合性艺术修养,是以上所有修养相互渗透的产物。如果确实具备了以上这些修养。那么,在演奏过程中,必须随时知道自己做什么?怎么做?用什么手段处理一个由若干细节组成的整体,必然全局在胸,又严密掌握住任何细微之处与乐曲整体的目的要求,既为乐曲的内容所激动,而热情创造发挥又能冷静地约束自己而有严格的分寸。笔者认为,这就是苏联戏剧家斯坦尼斯达夫斯基表演理论体系的精髓:表演家这一个自我,分为两个自我,即:第一自我是表演家本人,第二自我是艺术的角色,对于古琴艺术来说,就是能够深入到乐曲的“规定情景”中去,这才每曲有每曲的意境,每次演奏有每次演奏的创造,不但自己的演奏不是模仿别人的结果,也不是模仿自己过去的演奏的结果,这就是明代思想家李贽的“心殊手殊”的主张。人是随时在变化发展之中的,每次演奏都必然表现出不同的成熟程度。正是保证意境的创造性,一个古琴家在演奏中,又要“出得来”,所谓“出得来”,就是演奏家心中有个整体的乐曲演出计划的布局(构思);自己要随时提醒自己,全局怎祥要求,每一细节怎样要求,每一步骤与下一步骤乃至全局的有机联系,第一自我必须象一个导演一样冷静地监督着第二自我的每一个动作与全局的联系。既热情投入,又冷静理智,处于“游刃有余”的心理状态,这种修养我们在许多古琴大师的演奏中,领略过其神妙。事实上,这也只能是以上所有修养相互生发的自然结果,而不是孤立追求所能达到的艺术境界。<br> <p style="text-indent:2em;"> 古琴家所应具备的修养是多方面的,诸如道德修养、哲学修养、文艺修养、生活体验修养、历史文化修养等等,本人涉及的仅为古琴音乐表演修养中的若干问题,愚者一得,井蛙之见、挂一漏万仅作引玉之砖,竭诚欢迎同道方家斧正!<br>
1,40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