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秦始皇帝

增加 244 位元組, 5 年前
分析
==='''分析'''===
历代不少文人都曾经探讨过六国被 [[ 秦国 ]] 所灭的原因,其中以位列[[唐宋八大家]]的三苏父子([[苏洵]]、[[苏轼]]、[[苏辙]])的六国论较为着名。 [[ 苏洵 ]] 认为六国破灭的原因是「弊在赂秦」<ref group="古">《[[s:六国论 (苏洵)|苏洵·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ref>。 [[ 苏轼 ]] 则认为 [[ 秦国 ]] 因养士而轻易地灭六国,而统一后又因视养士无用而速亡<ref group="古">《[[s:六国论 (苏轼)|苏轼·六国论]]》: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人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始皇初欲逐客,因李斯之言而止。既併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ref>,大概是出于 [[ 宋朝 ]][[ 士子]][[张元 (西夏)|张元]]、吴昊两人因累试不第而叛宋投夏的感慨。至于 [[ 苏辙 ]] 则以地理战略的角度着手,指 [[ 山东 ]] 六国必需保有韩魏两国作屏障,韩魏两国位处中原,当两国不保,其馀四国只能被 [[ 秦国 ]] 各个击破<ref group="古">《[[s:六国论 (苏辙)|苏辙·六国论]]》: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ref>。
事实上,六国之亡是主要受到内因外因等多个因素影响,三苏的论点合起来,才比较接近秦能统一六国的真相,但仍然有不足之处。[[孔子]]曾说过「足食,足兵,民信之矣。」<ref group="古">《[[s:论语/颜渊第十二|论语·颜渊第十二之七]]》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ref>,秦人能做到足食、足兵、国人信服这三点,只要上台的不是昏君,自然能兼併六国。例如秦人有关中沃野之利<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129|史记·货殖列传]]》:(关中)西有羌中之利,北有戎翟之畜,畜牧为天下饶。然地亦穷险,唯京师要其道。故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ref>,又有[[巴蜀]]的盐铁之利<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129|史记·货殖列传]]》:巴蜀亦沃野,地饶卮、姜、丹沙、石、铜、铁、竹、木之器。南御滇僰,僰僮。西近邛笮,笮马、旄牛。然四塞,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襃斜绾毂其口,以所多易所鲜。</ref>,不惧 [[ 山东 ]] 六国的盐铁封锁,北有 [[ 郑国渠 ]] ,南有[[都江堰]],已做到「足食」一点;军功授爵,首级易功,士卒敢战,已做到「足兵」一点,而[[商鞅]]徙木示信,则做到「国人信服」一点,因此才对 [[ 山东 ]] 六国造成压倒性优势。
除此之外, [[ 秦国 ]] 武器制造的流程与制度十分严谨,每一件兵器从生产工人、仓库保管、工场的责任人,一直到 [[ 中央政府 ]] 的总监制者,都要实名在产品上记录。这种制度称为「''' [[ 勒名工官]]'''」,既是产品质量监管制度,也是产品流通监管制度,可以从头到尾追踪每一件武器产品的行踪,因此 [[ 秦国 ]] 兵器精良无比{{refTag|name=secret3}},1982年发现的秦代铜戈「'''十七年丞相启状戈'''」正是具体例子(现收藏在 [[ 天津市博物馆 ]] )。
此外, [[ 秦国 ]] 地理位置优越,其西南北三个方向都没有强大,或者是势均力敌的敌人,故可专心一致向东方扩张。即使征东失败,有[[崤山]]、 [[ 函谷关 ]] 之固,亦可足以自守,休养生息,坐待 [[ 山东 ]] 六国互相攻伐。相比起 [[ 三晋 ]] 的地狭人众来说, [[ 秦国 ]] 可说是地广人稀,故此 [[ 秦国 ]] 经常招徕 [[ 三晋 ]] 百姓到 [[ 秦国 ]] 种地,并赐田宅,免[[兵役]],专事耕织,这样 [[ 秦国 ]] 本土百姓就可完全投入兵役,轮番作战<ref group="古">唐·杜佑《[[s:通典/卷001|通典·食货典一·田制上]]》: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三晋,韩赵魏三卿,今河东道之地。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兵事,而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孝公十二年之制。数年之閒,国富兵强,天下无敌。</ref>{{refTag|name=alhistory|page=32}}。
[[ 史书 ]] 记载当时 [[ 秦国 ]] 百姓勇悍,却甚为单纯<ref group="古">西汉·刘安《[[s:淮南子/要略|淮南子·要略]]》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可威以刑,而不可化以善;可劝以赏,而不可厉以名。</ref>{{refTag|name=alhistory|page=34,44}},以兵戎来说则秦最强悍, [[ 三晋 ]] 次之, [[ 齐人 ]] 最怯{{refTag|1=严耕望着《战国时代列国民风与生计——兼论秦统一天下之背景》,取自严耕望史学论文选集(第95-112页),联经出版社,1989年10月19日出版}}。 [[ 秦国 ]] 为免民风变得柔弱,故採取措施以尽量减少 [[ 秦国 ]] 百姓与 [[ 关东 ]] 百姓的接触。如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遣[[张仪]]取 [[ 魏国 ]][[ 陝县 ]] 后,即将当地人遣回 [[ 魏国]]<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05|史记·秦本纪]]》:(秦惠文君13年)使张仪伐取陝,出其人与魏。</ref>。 [[ 秦国 ]] 即使招徕 [[ 三晋 ]] 百姓开垦,也只把他们安置在新闢地方,不与 [[ 秦国 ]] 百姓接触{{refTag|name=alhistory|page=44}}。保持强悍民风,亦是 [[ 秦国 ]] 消灭六国的主要因素。
史家[[杜正胜]]在其着作指出,[[战国时代]]各国都透过税制及户籍制度对百姓直接支配,称为「'''编户齐民'''」(编入户籍的农民),承担国家赋税,作为国家的主要经济支柱。不过到了 [[ 战国 ]] 后期,六国农民朝不保夕,经济破产,无法支持战争的开支及徵召,六国的赋税基础受到破坏,因而败亡{{refTag|1=杜正胜着《编户齐民—传统政治社会结构之形成》(台北,联经出版社,1990年)}}{{refTag|name=alhistory|page=44}}。
六国合纵本是 [[ 嬴政 ]] 在统一战争最大的绊脚石,但六国本身各怀鬼胎,且 [[ 山东 ]] 六国之间亦时常发生战事,例如赵燕两国已经因连年战争,而成为生死大敌,在公元前242年( [[ 秦王政 ]] 五年), [[ 燕王喜 ]] [[ 赵国 ]] 长期遭受 [[ 秦国 ]] 攻击,主将[[廉颇]]又出奔 [[ 魏国 ]] [[ 燕王喜 ]] 不但没有打算援赵抗秦,反而有意趁火打劫进攻 [[ 赵国 ]] 。出征前 [[ 燕王喜 ]] 曾询问[[剧辛]]关于 [[ 庞煖 ]] 的情况, [[ 剧辛 ]] 说[[庞煖]]容易对付。 [[ 燕王喜 ]] 于是以 [[ 剧辛 ]] 为将攻打 [[ 赵国 ]] [[ 赵国 ]] [[ 庞煖 ]] 迎战。最终赵军大胜,俘虏 [[ 燕国 ]] 两万人, [[ 剧辛 ]] 被擒杀<ref group="古">司马迁《[[s:史记/卷034|史记·燕召公世家]]》:剧辛故居赵,与庞煖善,已而亡走燕。燕见赵数困于秦,而廉颇去,令庞煖将也,欲因赵弊攻之。问剧辛,辛曰:「庞煖易与耳。」燕使剧辛将击赵,赵使庞煖击之,取燕军二万,杀剧辛。</ref>。从上述例子可见六国合纵关係十分脆弱,终被 [[ 秦国 ]] 逐一轻易击破。
=='''政治措施'''==
11,45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