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克洛德·西蒙

移除 11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克洛德·西蒙'''(法语:Claude Simon,1913年10月10日-2005年7月6日),法国新小说派代表作家,1985年 [[ 诺贝尔文学奖 ]] 得主。代表作及成名作《弗兰德公路》。1913年10月10日生于原法属 [[ 殖民地 ]][[ 马达加斯加岛 ]] ,在1985年因"在对人类生存状况的描写中,把 [[ 诗人 ]] 、画家的丰富想像和对时间作用的深刻认识融为一体"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使法国和世界文学界深感震惊和意外。因为评论界一向是把 [[ 罗伯 ]] 推崇为一流派的首领, [[ 娜塔丽·萨洛特 ]] [[ 米歇尔·布托 ]] 位居第二、第三,西蒙一向是位居第四的。西蒙不仅热衷于文学创作,还热心当代社会问题。西蒙一生中共创作20多部小说。他的处女作《作假者》出版于1945年,第一部重要作品《风》发表于1957年,此后他进入创作高峰期。
基本信息{{Infobox person| 中文 = 克洛德·西蒙(著名小说家)| 圖像 =[[File:Xio.jpg|缩略图]]|缩略图|center|[http://image.so.com/v?q
原图链接]]]| 圖像說明 = | 出生日期 = 1913年10月10日| 出生地点 = 原法属殖民地马达加斯加岛| 國籍 = 法国| 别名 = Claude Simon
| 出生日 職業 = 作家| 活跃时 = 1913 | 知名原因 =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85 )| 知名作品 = 《弗兰德公路》</br>《风》</br>《作假者》</br>}}
逝世日期
2005年
== 职业作家 毕业院校牛津大学、剑桥大学 代表作品《弗兰德公路》 荣誉诺贝尔文学奖(1985年)目录 ==
目录
1个人概况
2主要贡献
4主要作品
5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
折叠编辑本段个人概况
克洛德·西蒙
克洛德·西蒙(1913- 2005)
克洛德·西蒙(1913- 2005)
== 个人概况 == 克洛德·西蒙(Claude Simon,1913- 2005),1913年10月10日生于原法属殖民地马达加斯加岛。他不到1岁时,出身行伍的父亲在一次战役中阵亡。母亲携子返回法国,在南部朗格多克·鲁西永大区的贝尔皮尼昂市居住下来。西蒙未满11岁时,母亲故世。他随后由祖母抚养,迁往巴黎。在巴黎市的斯坦尼斯拉斯中学毕业后,他就读英国 [[ 牛津大学 ]] [[ 剑桥大学 ]] 。1933年他放弃去海军学校的机会,跟立体派画家 [[ 安德烈·洛特 ]] 学绘画。1936年西蒙抱着支持西班牙政府的立场赶赴巴塞罗那,时值西班牙政府跟叛乱部队进行激战,这场残酷的内战对他的一生影响很深。二战爆发后,西蒙应征入伍,作为骑兵团的一员,1939年参加 [[ 加默兹战役 ]] ,并于当年5月被德军俘虏。5个月后,他越狱回国参加地下抵抗运动。战后,他游历了许多国家,并从1946年开始定居在比利牛斯山脉,一边种植葡萄,一边从事写作。
西蒙不仅热衷于文学创作,还热心当代社会问题。除早年赶赴西班牙外,他在1983年与其他文学界艺术家联名写信共同表达对"大国军备竞赛"的担忧。1996年,他又与其他8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一道呼吁尽快解决逼迫"儿童性卖淫"的犯罪问题。针对这种社会现状,西蒙表示,任何方式的言行都比保持沉默有益。
== 折叠编辑本段 主要贡献== "新小说"是现代派文学中的一个流派。风靡于20世纪50、60年代,主要有4个代表作克洛德·西蒙克洛德·西蒙 家: [[ 阿兰·罗伯·格里耶 ]] [[ 娜塔莉·萨洛特 ]] [[ 米歇尔·布陶 ]] [[ 克洛德·西蒙 ]] 。另外还有 [[ 玛格丽特·杜拉斯 ]] 等作家一度也被认为属于新小说派。此前在上个世纪30年代,这种创作风格已经在出现在法国著名作家 [[ 娜塔莉·萨洛特 ]] 的笔下。
"新小说"流派反对传统的小说创作方法,主张作家摆脱固有的道德观念和思想感情,打破传统小说对时空结构和叙述顺序的限制,采用意识流和虚实交错、时空颠倒等手法,对物的世界进行纯客观的描绘。这类小说回避社会问题,重在揭示世界和人生的荒诞,在欧洲和世界曾产生较大的影响,到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衰落。新小说派不是一个自觉的、有组织的流派,每位作家在创作上各有特色。
在新小说派作品的写作手法上,西蒙表现得淋漓尽致。其此前的习画经历对小说创作颇有影响。《大酒店》是克洛德·西蒙第一部尝试文字与画相结合的作品。《大酒店》里只有几个面目模糊的人物,看不到明白的情节脉络。整个小说内容无头无尾,但是片断情节有声有色。西蒙向读者讲述的不是一个悲欢离合的故事,而是朦胧飘忽的印象。小说中,词与标点等组成和谐,给人以视觉厚度。
西蒙一生中共创作20多部小说。他的处女作《作假者》出版于1945年,第一部重要作品《风》发表于1957年,此后他进入创作高峰期,几乎每年有作品问世。战争经历直接促成了他在1960年创作出了经典小说《弗兰德公路》并于当年获得" [[ 新潮文学奖]]",创作手法别具一格的《大酒店》问世于1962年,随后在1967年和1969年他又著完了《历史》和《法萨尔之战》,其中《历史阿兰·罗伯阿兰·罗伯 》在1967年荣获" [[ 梅第西文学奖]]"。上世纪60年代这4部杰作使他在法国文坛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1970年和1971年他又创作了《盲人奥利翁》和《导体》, 《三联画》和《家事诗》在1973年和1981年与读者见面。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他的作品《植物园》在1997年出版。
西蒙曾在1968至1970年间担任法国5大文学奖之一的"梅第西文学奖"评委会成员。1985年,时年72岁的他获得 [[ 诺贝尔文学奖 ]] ,标志着法国" [[ 新小说派]]"的艺术成就得到国际文坛的肯定。西方评论家把他看作最富于"现实主义倾向"的出色小说家。
"法国文坛失去了一位最伟大的作家"
克洛德·西蒙才华横溢,但处事低调。按照作家生前的习惯,其逝世的消息于9日公布于众。
对于他的逝世,法国总理 [[ 德维尔潘 ]] 评价称,"法国文坛失去了其中一位最伟大的作家"。德维尔潘表示,西蒙作品文笔独特,其小说极富个性地向世人展现了上个世纪的惊人历史画卷,而西蒙正是见证了上一世纪的人类战争与暴力。法国文化部长 [[ 雷诺·当诺迪欧·瓦布 ]] 尔表示,作为法国"新小说"流派的代表作家,西蒙无论在法国还是在世界上都享誉文坛。
"新小说"进入中国的高潮开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西蒙的作品也是在此年代才被翻译介绍到中国。中国出版的《二十世纪法国文学丛书》收录了西蒙的杰作《佛兰德公路》,该作品与 [[ 阿兰·罗伯 格里耶 ]] 的《橡皮》一起,成为中国创作评论界在谈论法国"新小说"流派时无法绕过的两部作品。一代名家终有逝,但其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创作遗产。 == 创作经历 ==
折叠编辑本段创作经历西蒙已发表作品二十多部,主要是风格独特的小说。他在文学创作上所经历的道路,可说是当代法国文学发展与创新的一个缩影。根据多数评论家的意见,他的创作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作假者》 (1945)、 《钢丝绳》(1947)和 《格里佛》 (1952)是西蒙文学创作第一阶段中最早的三部作品,采用的基本上是传统手法。
到了五十年代中期,他的 作假者 春之祭 》 (19451954) 的发表,是他创作倾向发生变化的开始,而 钢丝绳 》(19471957)和 格里佛 》 (19521958) 的相继发表,则进一步加强了 西蒙 文学创作第一阶段中最早 反传统 三部作品 现代派倾向 采用 这是他形成自己独特风格 基本上是传统手法 一个转折点
到了五 十年代 中期 西蒙的创作进入第二阶段。而这一切都是通过主人公散乱 《春之祭》 (1954) 回忆再现 发表 。作品最大的特点是诗与画的结合 是他创 倾向发生变化 者力求以绘画的空间性来替代传统小说 开始 时间性 而《风》(1957) 用意识流的主观时空 《草》(1958) 巴洛克式 相继发表 螺旋结构把现实、回忆、感受、想像等都融为一体 则进 使小说和绘画 步加强了西蒙 样具有共时性和多样性,从而 传统的现代派倾向, 映出 是他形成自己独特风格 个万花筒般 一个转折点 大千世界
六十年代,西蒙的创作进入第二阶段。而这一切都是通过主人公散乱的回忆再现的 《弗兰德公路》《弗兰德公路》之后,第二阶段的 作品 最大的特点是诗与画的结合, 还有以 作者 力求以绘画的空间性来替代传统小说的 参加西班牙内战 间性,用意识流 主观时空和巴洛克式的螺旋结构把现实、回忆、 感受 为基础的《豪华旅馆》 (1962),以世事沧桑 想像等都融 时光无法留住 主题的《历史》(1967)以及文 ,使小说和绘画一样具 共时性和多样性 所改变、色彩更加斑斓的《[[法尔萨鲁斯之战]]》(1969)。这四部作品的问世 从而反映出这个万花筒般 表明西蒙已在探索 道路上取得巨 千世界 的成就,他的独特风格已趋成熟
继《弗兰德公 西蒙文学创作道 》之后, 阶段 的作品还 ,主要是指七十年代以后,写 以作者参加西班牙内战时 小说《双目失明 感受为基础 奥利翁》 (1970)、 《导体》(1971)、 《三折画》 (1973)、 《事物 教训》 (1975)、 豪华旅馆 农事诗 》 (19621981) ,以世事沧桑 时光无法留住为主题的 《洋槐树》 (1989)和回忆录式小说 历史 植物园 》(19671998) 以及文体有所改变 色彩更加斑斓的 法尔萨鲁斯之战 有轨电车 》(19692001) 。这 四部 一阶段的特点是"文字的历险",如新小说理论家[[让·里加杜]]所说:"小说不再是人生冒险经历的叙述,而是文字与形式的探索冒险。" 作品 有着色彩斑斓 问世 画面 表明西蒙已在探索 朴素深邃的哲理,丰富多彩 道路上取得巨大 比喻,细致入微 成就 描写 诗画结合,光影交织,不愧是一部新小说派 独特风格已趋成熟 经典佳作
== 西蒙文学创作道路的第三阶段, 主要 是指七十年代以后,写有小说《双目失明的奥利翁》 (1970)、 《导体》(1971)、 《三折画》 (1973)、 《事物的教训》 (1975)、 《农事诗》 (1981)、 《洋槐树》 (1989)和回忆录式小说 《植物园》(1998)、 《有轨电车》(2001)等。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文字的历险",如新小说理论家让·里加杜所说:"小说不再是人生冒险经历的叙述,而是文字与形式的探索冒险。" 作品 有着色彩斑斓的画面,朴素深邃的哲理,丰富多彩的比喻,细致入微的描写,诗画结合,光影交织,不愧是一部新小说派的经典佳作。==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作品
《分离》
《小说的逐字逐句》
== 折叠编辑本段 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 
五十年代末,克洛德·西蒙开始引起文坛认真的注意,这时正是被称为"新小说"的文学流派盛行时期。这一派的作家与传统小说的规则决裂,拒绝遵从规定一篇小说必须具有一个真实的故事情节而且按照清楚连贯的时序来展开叙述。新小说派的作品看起来像是用语言文字剪辑的蒙太奇或拼贴画,其写作范围是记忆领域和表面上自由随意的联想。不同时期的回忆材料片段是根据内容或情感的呼应联系而组合起来的,而不是根据连续开展的正常时间顺序。造型艺术的影响是明显的。在一个形象中同时出现全部的组合元素,而对这些联为一体同时表现的元素相继而来的感知,是通过读者或观众从感情上参与的创造性活动而实现的。 在西蒙的小说中我们首先是通过语言和记忆看到生命的成长、创造的活力和坚韧力,通过我们似乎不是其主人而是其工具的语言文字和叙述使现在和过去复苏起来并具有灵魂和生命。西蒙的小说艺术可以视为活在身上的某种东西的表现,不管是否愿意接受,是否理解,是否相信--这就是某种怀着希望的东西,尽管生存的环境充满各种残酷和荒谬的事实,这一切是如此清晰、深刻、丰富地表现在西蒙的小说中。
要能够理解您的小说特色,必须是能同时既是画家又是诗人那样地工作。在如此短促的有限的时间中,我不得不局限于做另一种工作:那就是汇报--而且做得相当抽象和简略。要是我能好歹达到表示出您的作品在一个读者身上唤起的崇高的敬意,那我就心满意足了。
在这里,代表 [[ 瑞典学院 ]] 请您接受钦佩和最热忱的祝贺。 最后请您从国王陛下的手中接受本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1]
瑞典 最后请您从国王陛下的手中接受本年度的[[诺贝尔文 院常务秘书拉尔斯·吉伦斯坦奖]]。
参考资料:1. 圣天阁文化网 词条标签: 人物 各国心理 瑞典 家 心理学家 诺贝尔文学奖 诺贝 院常务秘书[[拉 文学奖获奖者斯·吉伦斯坦]]
12,77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