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康拉德·艾德諾

增加 16,785 位元組, 5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Infobox officeholder |name = 康拉德·阿登纳 |original_name= Konrad Adenauer |image = |office = 總理 |president =…”
{{Infobox officeholder
|name = 康拉德·阿登纳
|original_name= Konrad Adenauer
|image =
|office = [[西德总理|總理]]
|president =
|deputy =
|term_end = 1963年10月16日
|predecessor = [[鲁茨·格拉夫·什未林·冯·科洛希克|鲁茨·冯·科洛希克]]<br />{{small|(首席部长;1945年)}}
|successor = [[路德维希·艾哈德]]
|office1 = [[德国外交部|外交部长]]
|term_start1 = 1951年3月15日
|term_end1 = 1955年6月6日
|predecessor1 = [[鲁茨·格拉夫·什未林·冯·科洛希克|鲁茨·冯·科洛希克]]{{small|(1945年)}}
|successor1 = [[海因里希·冯·布伦塔诺]]
|office2 = [[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基督教民主联盟]]领袖
|term_start2 = 1950年10月21日
|term_end2 = 1966年3月23日
|predecessor2 = 职位创立
|successor2 = [[路德维希·艾哈德]]
|office3 = 科隆市长
|term_start3 = 1945年5月4日
|term_end3 = 1945年10月6日
|predecessor3 = 威利·苏特
|successor3 = 威利·苏特
|term_start4 = 1917年10月13日
|term_end4 = 1933年3月13日
|predecessor4 = 马科斯·瓦尔拉夫
|successor4 = 京特·里森
|office5 = 普鲁士国务委员会主席
|term_start5 = 1922年12月
|term_end5 = 1933年4月26日
|predecessor5 = 职位创立
|successor5 = [[罗伯特·莱伊]]
|birth_name = 康拉德·赫尔曼·约瑟夫·阿登纳<br>Konrad Hermann Joseph Adenauer
|birth_date = {{birth date|1876|1|5||df=y}}
|birth_place = {{flag|German Empire}}[[科隆]]
|death_date = {{death date and age|1967|4|19|1876|1|5|df=y}}
|death_place = {{flag|West Germany}}[[巴特洪内夫]]
|nationality = {{FRG}}
|party = {{plainlist|
*[[德国中央党|中央党]]{{small|(1906年–1933年)}}
*[[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基督教民主联盟]]{{small|(1945年–1967年)}}}}
|spouse = {{plainlist|
*艾玛·魏尔{{small|(1904年–1916年)}}
*奥古斯特·琴瑟{{small|(1919年–1948年)}}}}
|children = 8名子女
|alma_mater = {{plainlist|
*[[弗莱堡大学]]
*[[慕尼黑大学]]
*[[波恩大学]]}}
|religion = [[天主教会|罗马天主教]]
|signature = Konrad Adenauer signature transparent.png
}}

'''康拉德·赫爾曼·約瑟夫·阿登纳'''({{lang-de|Konrad Hermann Joseph Adenauer}},{{IPA-de|ˈkɔnʁaːt ˈhɛɐman ˈjoːzɛf ˈaːdənaʊɐ}},{{bd|1876年|1月5日|1967年|4月19日|catIdx=Adenauer}}),前[[西德]]總理。生于德意志帝國[[科隆]],逝世于西德莱茵-勒恩多夫(Rhein-Rhöndorf),[[二戰]]前曾以天主教中央黨身份曾擔任科隆市長十幾年,[[二战]]后在[[联邦德国]]擔任第一任[[德國總理]]、[[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黨魁,著名政治家、法学家。

== 生平 ==
=== 早年生活和教育 ===
[[File:1896_Konrad_Adenauer_01.JPG|thumb|left|康拉德·艾德諾(1896年)]]
[[File:ArminiaVorstand2.jpg|thumb|right|200px|學生時代的艾德諾(最右側,1896/97年)]]
1876年1月5日,康拉德·艾德諾出生於[[莱茵省|萊茵普魯士]][[科隆]]。他是Johann Konrad Adenauer (1833–1906) 和他的妻子 Helene (née Scharfenberg; 1849–1919)五個孩子中的第三位。 <ref name=oryx>{{cite book|title=Government Leaders, Military Rulers, and Political Activists|year=2001|publisher=Oryx Press|location=Westport, CT|page=4|url=https://www.questia.com/read/106890738/government-leaders-military-rulers-and-political|editor=David W. Del Testa|chapter=Adenauer, Konrad}} {{Subscription required|via=Questia}}</ref> 他的兄弟姊妹有August (1872–1952)、Johannes (1873–1937)、Lilli (1879–1950)和Elisabeth,Elisabeth在1880年出生後不久死亡。對青年時期的艾德諾影響深遠的是「[[文化鬥爭]]」,這與他父母有關的經歷讓他終生厭惡「{{tsl|en|Prussianism|普魯士主義}}」,並使他像十九世紀的許多其他萊茵蘭天主教徒一樣深深地恨萊茵蘭被列入普魯士。<ref>Jenkins, Roy ''Portraits and Miniatures'', London: Bloomsbury Reader, 2012 p. 81</ref>

1894年,他開始在[[弗莱堡大学]],[[慕尼黑大学]]和[[波恩大學]]學習法律和政治。1896年20歲時,他被徵入了德國軍隊,但由於他從小經歷過的慢性呼吸問題沒有通過體格檢查。他在波恩是{{tsl|en|Katholischer Studentenverein Arminia Bonn| K.St.V. Arminia Bonn}}之下的幾個[[羅馬天主教]]學生協會的成員。他於1900年畢業,<ref name=oryx /> 之後在科隆的法庭擔任律師。<ref>{{cite web|url=https://www.konrad-adenauer.de/biographie/lebenslauf/uebersicht|title=Lebenslauf - Ein kurzer Überblick|publisher=Konrad Adenauer Stiftung|language=de|date=|access-date=28 December 2017}}</ref>

據他所認識和結識的法國著名草藥家{{tsl|en|Maurice Mességué|Maurice Mességué}}表示,他對草藥的使用非常感興趣。艾德諾將晚年的健康狀況歸功於晚上攝入大麥水,還有玉米柱頭、錦葵、鼠尾草和黃玫瑰,他用來治療咳嗽。根據Mességué的說法,這些是他最喜歡的藥用植物,雖然他對各種植物有廣泛的知識。他同意Mességué的觀點,即植物必須沒被噴灑,也不能人為過度生長。他告訴Mességué,他將自己的健康歸功於「植物、自然」。

艾德諾在義大利的[[硬地滾球]]比賽中找到了放鬆和享受的樂趣,並在他的漫長政治生涯中玩這個遊戲。他最喜歡的度假地點是在義大利的{{tsl|en|Cadenabbia|Cadenabbia}},一座俯瞰科莫湖(Lake Como)的租賃別墅,後來這裡成為{{tsl|en|Konrad Adenauer Foundation|康拉德·艾德諾基金會}}會議中心,由艾德諾的政黨[[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CDU)建立的政治基金會。

1904年1月與第一任妻子Emma Weyer結婚,這段婚姻直到1916年Emma Weyer過世。1919年艾德諾再婚。

=== 科隆的領導者 ===
作為虔誠的天主教徒,艾德諾於1906年加入[[天主教]]保守政黨[[德國中央黨|中央黨]],3月獲得中央黨提名成為科隆市議員,同年父親逝世。1909年10月,艾德諾被中央黨提名當選成為科隆市第一議員暨副市長,一個人口數為635,000的工業大都市,在1914年時。為了避免在他那時代具吸引力的極端政治活動,艾德諾致力於資產階級的禮儀、勤奮、秩序、基督教的道德和價值觀,致力於消除混亂、無效率、非理性和政治上的不道德行為。{{sfn|Schwarz Vol.1|1995|p=94}}1917年9月18日科隆市議會選舉艾德諾出任一任12年的[[科隆]]市長,10月18日就職,艾德諾以當時41歲年齡成為德國最年輕的市長。之後艾德諾連任。從1917年到1933年,他出任科隆市市長,並在1918年德皇[[威廉二世 (德國)|威廉二世]]徵召艾德諾{{tsl|de|Preußisches Herrenhaus|普魯士貴族院}}的成員。

艾德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領導科隆,與軍隊緊密合作,以最大限度地發揮西部前線後方供應和運輸基地的作用。他特別關注民用食品供應,使居民能夠避免1918-1919年期間困擾大多數德國城市的食物嚴重短缺。{{sfn|Schwarz Vol.1|1995|pp=97-99}} 面對舊政權的崩潰和1918年底革命和廣泛混亂的威脅,艾德諾利用他與社會民主黨的良好合作關係在科隆保持控制。在1919年2月1日的一次演講中,艾德諾呼籲解除普魯士,並讓普魯士萊茵蘭州成為「帝國」中一個新的自治「土地」(國家)。{{sfn|Epstein|1967|p=539}} 艾德諾聲稱這是防止法國吞併萊茵蘭地區的唯一辦法。{{sfn|Epstein|1967|p=539}} 「帝國」和普魯士政府都完全反對艾德諾打散普魯士的計劃。{{sfn|Epstein|1967|pp=539-540}}在1919年6月[[凡爾賽條約]]提交給德國時,艾德諾再次向柏林建議他的萊茵蘭自治州的計劃,他的計劃又被「帝國」政府拒絕。{{sfn|Epstein|1967|pp=540-541}}

在戰後的英國占領期間,他是市長。他與英國軍事當局建立了良好的工作關係,用他們來中和在該城市已經成為左翼權力基礎的工人和軍人委員會。{{sfn|Schwarz Vol.1|1995|pp=128-131}} 在[[魏瑪共和國]]期間,他從1921年至1933年擔任普魯士國務委員會主席(Preußischer Staatsrat), 這是{{tsl|en|Provinces of Prussia|普魯士各省}}在其立法會中的代表。自1906年以來,中央黨內部的一場重大辯論涉及中央黨是否應該「離開塔樓」(即允許新教徒加入成為一個多信仰政黨)或「留在塔樓」 (即繼續是一個天主教徒黨)。艾德諾是「離開塔樓」的主要倡導者之一,這導致了他在1922年的天主教徒日中與樞機主教{{tsl|en|Michael von Faulhaber|Michael von Faulhaber}}之間的戲劇性衝突,樞機主教公開譴責艾德諾希望將中央黨「帶出塔樓」。{{sfn|Mitchell|2012|p=20}}

1923年10月中旬,總理[[古斯塔夫·施特雷澤曼]]宣布柏林將停止對萊茵蘭的所有財政支付,並且取代現在毫無價值的「馬克」的「[[地產抵押馬克]]」將不會在萊茵蘭流通。{{sfn|Epstein|1967|pp=541-542}}為了挽救萊茵蘭經濟,艾德諾在1923年10月底與法國高級專員{{tsl|en|Paul Tirard|Paul Tirard}}開了一次會議,讓萊茵河共和邦與法國進行經濟聯盟,實現法德和解,艾德諾稱其為「大計劃」。{{sfn|Epstein|1967|p=542}} 與此同時,艾德諾堅持希望地產抵押馬克仍然可以在萊茵蘭流通。施特雷澤曼使艾德諾的計畫化為泡影,他堅決反對艾德諾的「大計劃」, 認為這接近叛國。{{sfn|Epstein|1967|p=542}}

1926年,中央黨建議艾德諾出任總理,這是他感興趣的一個提議,但在{{tsl|en|German People's Party|德國人民黨}}堅持要求在艾德諾領導下加入聯盟的條件之一是[[古斯塔夫·施特雷澤曼]]繼續擔任外交部長時,他最終拒絕了這一提議。<ref>[[Jenkins, Roy]] ''Portraits and Miniatures'', London: [[Bloomsbury Reader]], 2012 page 88</ref> 艾德諾不喜歡施特雷澤曼的「太普魯士人」,拒絕了這一條件,這表示他結束了在1926年成為總理的機會。<ref>Jenkins, Roy ''Portraits and Miniatures'', London: Bloomsbury Reader, 2012 pages 81 & 88</ref>

=== 納粹黨統治下 ===
[[納粹黨]]崛起後,艾德諾拒絕與納粹合作,包括在市長任內下令撤除懸掛科隆市內的納粹黨旗。並且在1933年2月[[希特勒]]當選總理後來到科隆時拒絕去機場迎接他。1933年3月被解除职务,成為被納粹黨最先撤除職務的七個市長之一。甚至在1934年和1944年两度被捕入狱。1934年[[長刀之夜]]事件,遭到短暫拘捕後,艾德諾開始了逃亡生活,1944年7月20日發生[[7月20日密謀案|密謀刺殺希特勒事件]]後,艾德諾被質疑參加其中又遭到逮捕。後來他時任中尉的兒子親自去柏林向[[蓋世太保]]申辯他父親與7月20日爆炸無關後,艾德諾終於在1944年11月26日被釋放,結束60多天的牢獄之災。由於有敢於反對納粹希特勒的作為,有別於與希特勒時期合作的大部份官員,二戰後在西德初始領導人的規劃選擇上,因不與[[希特勒]]合作而受[[同盟國_(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青睞,支持他出任之後首任西德總理。

=== 德國總理 ===
[[File:CDU Wahlkampfplakat - kaspl001.JPG|thumb|1949年大選時艾德諾的競選海報]]

战后1945年再度出任[[科隆]]市长。但沒多久就被英國佔領軍解除職務。

艾德諾於1946年起任[[英国占领区]]新的政黨[[基民盟]]主席,1950年至1966年任[[基民盟]]联邦主席。

1949年8月15日,73岁的阿登纳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参加战后[[西德]][[德國聯邦議院|聯邦議院]]第一次大选,選後[[基民盟]]拿下31.0%選票成為最大黨,隨後在聯邦總理的選舉中,艾德諾在自己投自己情況下以一票之差,以73歲高齡当选[[德国总理|联邦总理]],组成[[基民盟]]—[[基社盟]]和[[德国自由民主党|自民党]]的联合政府,并主张[[西德]]倒向西方的同时尽量独立和与伙伴国的平等。

[[File:Sculpture_of_Konrad_Adenauer_and_Charles_de_Gaulle_outside_the_Konrad_Adenauer_Stiftung.jpg|thumb|250px|在[[柏林]]的德法關係修復紀念碑,右為艾德諾、左為戴高樂]]
在[[外交]]方面,1951年占領條例修正後,西德聯邦政府成立[[德國外交部|外交部]],艾德諾出任西德第一任外交部長直到1955年。在外交部長任內與[[法國]]等[[同盟國_(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和解,並得到時任法國外交部長[[罗贝尔·舒曼]]善意回應,提出[[舒曼計劃]]。共同掌管成員國煤鋼工業,並免除相關關稅,並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促成[[西歐]]進一步經濟合作。1955年與[[同盟國_(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締結巴黎條約,回復主權。對法國方面,艾德諾極力修補雙方在[[二次大戰]]的破裂關係,並與法國總統[[戴高樂]]交好,德法的友好關係導致1963年簽訂了[[愛麗舍條約|德法合作條約]]({{lang|en|Élysée Treaty}})。而對[[東德]]的外交政策,則奉行[[哈爾斯坦主義]],宣示西德為德國唯一代表政權,對承認東德建立[[外交關係]]的國家除[[蘇聯]]外予以斷交,並先後與[[南斯拉夫]]、[[葉門]]斷交。

艾德諾在1949年、1953年、1957年、1961年的聯邦議會選舉中獲得勝利,四度出任德國總理,擔任長達14年,直至1998年才被同为基民盟的科尔(1982-1998)打破。

=== 下台 ===
從1959年左右,艾德諾的威信開始低下。1961年[[基民盟]]/[[基社盟]]在[[1961年德國聯邦議院選舉|聯邦議院选举]]中,雖然仍為最大黨,但成績不理想,加上艾德諾年事已高,艾德諾只好答應只當兩年總理,於期中辭去總理職務。同年東德興建[[柏林圍牆]],艾德諾又因沒在第一時間趕到[[西柏林]],引起包括市長[[勃蘭特]]在內的批評。最後於1963年10月15日任期中辞去[[德国总理|总理]]职务,由經濟部長[[路德维希·艾哈德]]接任。1966年艾德諾辭去基民盟主席一職。

1967年4月19日下午1時21分,艾德諾因[[心臟病]]發作死於自宅。死後於[[科隆大教堂]]舉行國葬,埋在自家附近的墓地。

== 主要政绩 ==
1949年阿登纳说服战胜国不要大量拆除[[德国]]原有的工业设施,保护了战后[[西德]]近30年高速的工业成长的潜力。

1951年阿登纳与劳工阶层达成[[企业委员会]]协议,给与工人较大的决策权,保证了西德战后[[劳资关系]]的相对和谐。

阿登纳推动西德1954年加入了[[北约]],并于1955年結束了同盟國佔領,恢復主權。

1955年在[[苏联]]访问时,他促成了[[苏联]]释放德国战俘回[[德国]]和[[苏联]]与[[西德]]的建交。

阿登纳和[[戴高乐]]促成了德法这两个征战数百年及两次世界大战的宿敌的和解,1963年签署的[[愛麗舍條約|德法条约]]奠定[[欧共体]]合作的基础。

== 身后评价 ==
* 91岁的阿登纳去世后,很多[[西德]]民间团体表示:感谢他“为德国人民所做的一切”和他“勤奋、刚直”的品格和求实态度,他的政敌也赞赏他的“真正领导者的素质”。

* 西方评论界普遍赞誉他“以他的铁肩支撑危局,使一个战败的、几乎气息奄奄的民族经受住了考验”。

* 2003年11月28日[[德國電視二台]]投票评选最伟大的德国人,阿登纳当选第一。

== 阿登纳基金会 ==
康拉德-阿登纳基金会(''Konrad-Adenauer-Stiftung'')1962年成立,是有[[基民盟]]背景的政治性基金会,宗旨之一是向德国内外的优秀青年提供奖学金,培养学术人才和领导人才,并设立有“优秀人才培养研究所”(''Institut für Begabtenförderung''),负责管理奖学金。

==著作==
* 阿登纳四卷回忆录在1965至1968年出版。

== 参考文獻 ==
{{Reflist|3}}
{{Authority control}}

{{DEFAULTSORT:Adenauer, Konrad}}
[[Category:德国总理]]
[[Category:冷戰時期領袖]]
[[Category: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外交部长]]
[[Category:科隆市長]]
[[Category: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黨員]]
[[Category:德國反共主義者]]
[[Category:德國法學家]]
[[Category:德國律師]]
[[Category:波恩大學校友]]
[[Category:慕尼黑大學校友]]
[[Category:弗萊堡大學校友]]
[[Category:德國天主教徒]]
[[Category:時代年度風雲人物]]
[[Category:科隆人]]
[[Category:查理曼獎得主]]
[[Category:勳一等旭日大綬章獲得者]]
22,07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