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周朝历代君王

增加 16,419 位元組, 5 年前
周幽王
儿子:周幽王,西周最后一位国君。
=== '''[[周幽王]] '''=== ''' 姬宫湦周幽王'''( {{bd| 前795年 || 前771年 }}   ,姓'''[[姬姓|姬]]''',名'''[[宫涅]]''' 《[[史记]]》作'''宫湦''',[[周宣王]]之子,[[西周]]第十二代君王,也是[[西周]]的[[亡国之君]]。自 前782年 前771年 在位, 共11年,[[諡号]]'''[[幽王]]'''。 ==='''生平'''=== [[周宣王]]年纪很大才生下[[幽王]]。<ref>《[[搜神记]]》:[[ 周宣王 ]]三十三年,[[幽王]]生。是岁有马化为狐。</ref>汲冢《[[琐语]]》载[[幽王]]出生时,因“不利于天子也,将必丧邦”,险被[[宣王]]弃养,但被[[仲山甫]]以“天子年长矣,而未有子”劝阻。 [[幽王]]二年 姬静 前780年),[[关中]]发生大[[地震]],[[地震]]天灾令到国基不稳 迷信的人传说[[伯阳甫]]认为是[[ 周朝 第十 ]]灭亡的徵兆。 [[幽王]]三年,美女[[褒姒]]入宫,得到[[幽王]]宠爱,不久怀孕,生下一个儿子[[伯服]]。于是[[幽王]]废其正室申-{后}-与太子[[周平王|宜臼]],改立[[褒姒]]为-{后}-,以其子[[伯服]]做太子。 [[史记]]记载[[褒姒]]不爱笑,[[幽王]]为博美人 笑,试用许多方法,但不成功,最后用[[烽火戏诸侯]],举[[烽火]]将[[诸侯]]军队引来,却没有敌军,自己则与[[褒姒]]观看他们被愚弄之可笑,[[褒姒]]终于笑起来,使[[幽 ]]喜悦, 此后,屡次举烽火,但从此失去诸侯对他 信任,不再理会他举烽火。此外,[[幽王]]又任用[[佞臣]][[虢石父]]为卿,但[[国人]]埋怨。此人善于阿谀奉承,又相当势利。再加上他废申-{后}-与[[太 ]]的事,让申-{后}-的父亲[[申侯]]很愤怒。 [[幽王]]十一年 (前771年),[[申侯]]串连[[缯国]]与[[西夷]][[犬戎]]进攻[[幽王]]。此时[[幽王]]再举烽火求救,已经没有诸侯愿意来救他了。最后[[幽王]]在[[骊山]]下被杀,[[褒姒]]被[[犬戎]]掳后自缢而亡,[[犬戎]]“尽取周赂而去” [[ 西周 末代君主 ]]灭亡<ref>[[学者]][[钱穆]]在其着作《[[国史大纲]]》中指出「[[史公]]言[[幽王]]宠[[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举烽,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爲之数举烽。及[[犬戎]]之,举烽,诸侯救不至,遂杀[[幽王]]。此委巷小人之谈。诸侯兵不能见烽同至,至而闻无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举烽传警,乃[[汉人]]备[[匈奴]]事耳。[[骊山]]之役,由[[幽王]]举兵讨申,更不需举烽。[[史公]]对此番事变,大段不甚了了也。」</ref> 另有一说是[[周幽王]]废除原[[太子]][[宜臼]],废[[太子]][[宜臼]]逃到[[申国]],[[周幽王]]派兵攻打[[申国]]要求交 [[废太子]],[[申国]]拒绝并和[[周幽王]]交战,结果[[幽王]]战死。 [[幽王]]死后,诸侯与[[申侯]]共同立[[废太子]][[宜臼]]为平王,以奉周祀。由 [[镐京]]受到严重破坏, 公元 前795 前770年<ref>年份有争议,见[[平王东迁]]。</ref>,[[周平王]]把都城迁到东面的[[雒邑]],史称[[平王东迁]],是为[[东周]]之始。同时[[虢公翰]]等也拥立[[幽王]]弟[[周携王|余臣]]为王,史称[[周携王]],出现了二王并立。 但近代考古研究发现另一说法,[[李峰]]《[[西周的灭亡]]》一书认为没有证据能说明先秦已有烽火台的设施,目前发现的[[烽火台]]遗迹全是[[汉代]]所留。况且此事最早的记录是出自[[吕氏]]春秋,写的是"击鼓戏诸侯",然史记却记是"烽火戏诸侯",二者差异甚大有疑义。 2012 初,[[清华大学]]整理获赠的[[战国竹简]] “[[清华简]]”)时,发现竹简上的记述与“[[烽火戏诸侯]]”相左。[[清华大学]]收藏的战国竹简记载,[[周幽王]]主动进攻原来的申-{后}-外家[[申国]],[[申侯]]联络[[戎族]]打败[[ ]],[[西周]]因而灭亡。竹简上并没有“[[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刘国忠]]教授称,史学界就此可以断定[[烽火戏诸侯]]并非[[西周]]灭亡的原因,甚至可以断定这个故事根本就是编造。<ref>{{cite news|title=清华简推翻《史记》记载 “烽火戏诸侯”是戏说|url=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2_01/13/11945545_0.shtml?_from_ralated|accessdate=2013-04-19|work=成都日报|date=2012-01-13}}</ref> ==='''趣闻轶事'''=== ====''' 十三 川地震'''==== [[周幽王]]二年(前780 年) ,[[西周]][[镐京]]和附近的[[泾]]、[[渭]]、[[洛]]三条河川都发生震动 公元前782年 [[大夫]][[伯阳甫]] 宣王四十六年 一作[[伯阳父]] 说:“[[周朝]]将要灭亡。天地间阴阳二气,不能失掉规律,如果失掉规律,便是人扰乱了它。阳气伏在地下不能出来,阴气压迫着阳气不能上升,这样就会发生地震。现在[[泾]]、[[渭]]、[[洛]]三河一带都发生地震,是由于阳气失去应有的 置,而被阴气镇压着。阳气失序而在阴气下面,河川的源头一定阻塞了,源头阻塞,国家一定要灭亡。水土气通而湿润,便能生产东西,为民所用。土地没有水源,民众缺乏财物日用,国家不灭亡,要等到何时!从前[[伊水]]、[[洛水]]枯竭,[[夏朝]]灭亡,[[黄河]]枯竭,[[商朝]]灭亡。如今[[周朝]]的德行也像[[夏]]、[[商]]二朝的末代了,河川的源头又被阻塞,源头阻塞必定枯竭。国家的建立必须依靠山川,山崩塌,川枯竭 以明 这是[[亡国]]的象征。川枯竭一定会发生山崩塌。若国要灭亡不会超过十 。因 元年 十是天数的一个轮回 继位后 上天所要抛弃的国家 自然灾害严重 不会超出十的期限。”同年 [[ ]] [[ ]] [[ ]] 条河 皆震” 枯竭,[[岐山]]崩塌 他贪婪腐败 [[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 不问政 [[河枯山崩]] 件发生正好十年,[[周幽王]]被[[犬戎]]所杀,[[西周]]灭亡。 ===='''宠幸[[褒姒]]'''==== [[夏朝]]末年,有二条神龙停在[[夏帝]]的朝廷前 重用 说道: 为人佞巧 我们是[[褒国]]的两个先王。”[[夏帝]]占卜,或杀掉龙,或赶走龙,或留下龙 善谀好 都不吉 。[[夏帝]]又占卜请求能得到龙 虢石父进行专 唾沫储藏起来,才吉 。于是陈列玉帛,并以简策写文告请神龙,龙离去后留下唾沫 夏帝用匣子把唾沫装 来,除掉地上的唾沫痕迹。[[夏朝]]灭亡,这匣子传到[[商朝]]。[[商朝]]灭亡,这匣子又传到[[周朝]]。经过三个朝代,没有人敢打开它。到[[周厉王]]末年,打开观看。唾沫流到宫中,无法除去。[[周厉王]]就命令妇女赤着身子对它大声呼喊,唾沫便变成一只黑蜥蜴,窜到[[周厉王]]的后宫。后宫有个侍女,刚七八岁,碰上它。[[周宣王]]时,这个侍女成年后便怀孕,没有丈夫却生下孩子,她很害怕,就将那个孩子丢弃。  曾有小女孩唱着歌谣:“桑木做成的弓啊,箕木制成的箭袋,是要灭亡[[周国]]的。”当时[[周宣王]]听到这首歌,正好有一对夫妇卖桑弓箕箭袋,于是[[周宣王]]派人抓住并杀掉他们。夫妇俩在逃跑的路上,遇到那侍女丢弃在路旁的那个怪女孩,夜间啼哭,因此可怜她,便将她收养。于是,夫妇俩逃到[[褒国]]。后来,[[褒 ]] 强烈不满 有罪,便请求献上那位侍女丢弃的怪女孩给[[周幽王]]来赎罪。此女便是[[褒姒]],因是从[[褒国]]而来,故称[[褒姒]]。  [[周幽王]]得到[[褒姒]]后,对她非常宠爱。后来,[[褒姒]]为[[周幽王]]生下儿子[[姬伯服]]。[[褒姒]]生下儿子[[姬伯服]]后,[[周幽王]]对她更加宠爱 最终[[周幽王]]竟然 黜王后[[申后]]([[申国]]国君[[申侯]]之女,后来[[周幽王]] 她为王后 废除 故称[[ 申后 ]])和[[ 太子 ]][[姬 宜臼 ]]([[申后]]所生 即[[周平王]]),而 [[ 褒姒 ]] 及其子 ,[[姬 伯服 ]] 为太子 。[[太史伯阳]]因[[周幽王]]太过宠幸[[褒姒]],认为祸患已经形成,谁也无法改变,[[西周]]必会灭亡。 最终[[西周]]果然灭亡。 ===='''[[烽火戏诸侯]]'''==== '''《[[史记]]》版''' 据《[[史记]]》记载,[[褒姒]]不爱笑,[[周幽王]]想出各种办法让她笑 并加害太 但[[褒姒]]始终不笑。[[周幽王]]设置[[烽火台]]和[[大鼓]],有敌人来到就点燃烽火召集援兵。有一次,[[周幽王]]点燃烽火,诸侯都率兵赶来。诸侯到后却发现没有敌人,[[褒姒]]看到诸侯惊慌失措的样 宜臼 致使 果然哈哈大笑。[[周幽王]]非常高兴,因此多次点燃烽火。后来诸侯们不再相信,渐渐不肯应召而来。[[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 国]]联合[[缯国]] 缯侯和 [[西夷]][[ 犬戎 各部 ]] 打[[ 幽王]],[[周幽王]]点燃烽火召集诸侯援救,诸侯却没有前来援救 [[犬戎]]最终在[[骊山]]之下杀死[[ 周幽王 为取悦 ]],俘虏[[ 褒姒 ]] 数举骊山 [[西周]]灭亡。  '''《[[吕氏春秋]]》版'''在《[[吕氏春秋]]》的记载中,[[周幽王]]不是点燃 烽火, 失信于 而是击鼓。当时[[西周]]建都在[[丰]]、[[镐]]二京,那里靠近[[戎人]]。[[周幽王]]与 诸侯 约定,在大路上修筑高大的土堡,上面设置大鼓,使远近都能听到鼓声 [[戎兵]]入侵,就由近及远击鼓传告,诸侯的军队就都来援救[[天子]]。[[戎兵]]曾经入侵,[[周幽王]]击鼓,诸侯军队都如约而至,[[褒姒]]看到非常高兴,很喜欢[[周幽王]]这的种做法,[[周幽王]]希望看到[[褒姒]]的笑容,于是屡屡击鼓 被犬 诸侯的军队多次到来,却没有敌兵。到后来[[ 戎兵 ]]真的入侵,[[周幽王]]击鼓,但诸侯的军队不再到来,[[周幽王]]于是被 杀死 在[[骊山]]之下。  ===='''事件争议'''====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对《[[史记]]》记载“[[烽火戏诸侯]]”之事提出疑义:“此委巷小人之谈。诸侯并不能见烽同至,至而闻无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举烽传警,乃汉人备匈奴事耳。[[ 骊山 ]]一役,由[[幽王]]举兵讨申,更无需举烽。” 2012年,[[北京]][[清华大学]]整理获赠的[[战国]][[竹简]]([[清华简]])时,发现竹简上的记述与“[[烽火戏诸侯]]”故事有所偏差。[[清华简]]记载,[[周幽王]]主动进攻原来的[[申后]]外家[[申国]],[[申侯]]联络戎族打败[[周幽王]],[[西周]]因而灭亡。[[清华简]]上并没有“[[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教授[[刘国忠]]称,史学界对“[[烽火戏诸侯]]”曾有过质疑,认为《[[史记]]》中所载只是“小说家言”。[[清华简]]的内容一定程度上支持这种质疑,从而部分推翻《[[史记]]》的记载。[[刘国忠]]认为,史学界就此可以得出结论:[[西周]]灭亡不是因为“[[烽火戏诸侯]]”,该故事甚至并不存在。<ref>[http://news.sina.com.cn/o/p/2012-01-13/064823792827.shtml 清华简推翻“烽火戏诸侯”桥段],新浪网</ref> ==='''历史评价'''=== [[墨翟]]《[[墨子]]》:“暴王[[桀]]、[[纣]]、[[幽]]、[[厉]],兼恶天下之百姓,率以诟天侮鬼,其贼人多,故天祸 ,使遂失其国家,身死为僇于天 下, 后世子孙毁之,至今不息。” <ref>[http://www.guoxue.com/book/mozi/0001.htm 《[[墨子·卷一·亲士第一]]》 ],国学网</ref> [[司马迁]]《[[史记]]》:①“[[周幽王]]无道。”<ref>[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shiji/sj_039.htm 《[[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第九]]》],国学网</ref>;②“[[周幽王]]淫乱。”<ref>[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shiji/sj_034.htm 《[[史记·卷三十四·燕召 元前771 世家第四]]》],国学网</ref>;③“[[幽王]]以襃后故,王室治多邪,诸侯或畔之。”<ref>[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shiji/sj_042.htm 《[[史记·卷四十二·郑世家第十二]]》],国学网</ref> ;④“[[幽厉]]昏乱,既丧酆镐。”<ref>[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shiji/sj_130.htm 《[[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第七十]]》],国学网</ref> [[刘向]]《[[列女传]]》:“[[幽王]]惑于[[褎姒]],出入与之同乘,不恤国事,驱驰弋猎不时,以适[[褎姒]]之意。饮酒流湎,倡优在前,以夜续昼。”<ref>[http://www.zh5000.com/ZHJD/gxjd/2006/sb/qtsb/gxjd-0062.htm 《列女传·卷之七·孽嬖传》],中华五千 </ref>  《[[王逸正部]]》:“[[幽]]、[[厉]]礼乐崩坏,诸侯力政,转相吞灭,德不能怀,威不能制。”<ref>[http://www.guoxue123.com/zhibu/0201/03tpyl/0084.htm 《[[太平御览·卷八十五·皇王部十]]》],国学导航</ref> ==='''性格'''=== [[周幽王]]为人昏庸无道,喜好逸事,不理政事 是导致[[ 西周 ]] 灭亡 的主因。 ==='''为政举措'''=== [[周幽王]]沉湎酒色,不理国事,在位期间各种社会矛盾急剧尖锐化,政局不稳,为政贪婪腐败,重用奸臣[[虢石父]]主持朝政,加重对百姓的剥削,激起百姓怨愤 ,最终致使[[西周]]灭亡。 ==='''家族成员'''=== ===='''父母'''==== 父亲:[[周宣王]][[姬静]]。 母亲:[[姜后]],姜姓,[[齐国]]国君之女。 ===='''后妃'''==== [[申后]],姜姓,[[申国]]国君[[申侯]]之女。 [[褒姒]],[[姒姓]],[[褒国]]人,[[周幽王]]宠妃。 ===='''儿子'''==== [[周平王]][[姬宜臼]],[[申后]]所生。 [[姬伯服]],[[褒姒]]所生。 ===='''兄弟'''==== [[周携王]][[姬余臣]],[[周宣王]][[姬静子]]。 ==='''[[周幽王陵]]'''=== [[周幽王陵]],位于今[[陕西省]][[临潼区]][[代王镇]][[宋家村]],关于此陵众说纷纭,具体情况待考,据《[[两京道里记]]》记载:“陵高一丈三尺,周三百步”。 ===='''[[周幽王陵]]'''==== 根据《[[西京杂记]]》记载,[[西汉时期]][[广川王]][[刘去]](一作刘去疾)曾盗掘[[周幽王陵]],[[周幽王陵]]很高大,墓道门打开以后,再下去一尺左右里面全是白垩土,这土实际是一种石炭岩石,有一丈多厚,[[刘去]]的手下费了很大的力气,才将白垩土铲除掉。再往下是大量的云母石。再往下挖一尺多深,意外地看到一百多具尸体,纵横交错,相互枕靠,叠压在一起,都没有朽烂。其中只有一个男子,其余全是女子。有的坐着,有的躺着,有的站着,身上的衣服款式和活人穿的一样。想必那名男子便是[[周幽王]]。其余一百多名女子应该是[[殉葬]]的妃子或侍女。 人殉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丧葬恶俗,一般认为出现于父系社会 父权家族把自己的妻妾孙女侍仆,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对其有生杀权力。既然金玉珠宝都能随葬,人这种财物自然也难免。现已发掘的[[秦公]]一号大墓墓主是[[秦景公]],其墓的殉人之多令人触目惊心,殉人尸骨多达186具 ,墓室上下层的平台上摆放有殉人棺具,有的甚至是[[裸葬]]。 据《[[史记]]》记载,[[秦穆公]]死后曾殉人达177人。[[周幽王]]是否有殉人,史料上并无记载。如果《[[西京杂记]]》所记是真实的话,这将进一步证实,[[中国古代]]的[[殉葬]]陋习,在[[西周]]时仍然是十分盛行。 === 在位年与西曆对照表 ===<div class="NavFrame" style="clear: both; border: 1px solid #999; margin: 0.5em auto;"><div class="NavHead" style="background-color: #CCCCFF; font-size: 100%; border-left: 3em soli; text-align: center; font-weight: bold;">在位年与西曆对照表(史记)</div><div class="NavContent" style="padding: 1em 0 0 0; font-size: 100%; text-align: center;">{|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周幽王||元年||2年||3年||4年||5年||6年||7年||8年||9年||10年|-!西元|前781年||前780年||前779年||前778年||前777年||前776年||前775年||前774年||前773年||前772年|-![[干支]]|[[庚申]]||[[辛酉]]||[[壬戌]]||[[癸亥]]||[[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周幽王||11年|colspan="9" rowspan="3"||-!西元|前771年|-![[干支]]|[[庚午]]|} </div></div> <div class="NavFrame" style="clear: both; border: 1px solid #999; margin: 0.5em auto;"><div class="NavHead" style="background-color: #CCCCFF; font-size: 100%; border-left: 3em soli; text-align: center; font-weight: bold;">在位年与西曆对照表(李学勤)</div><div class="NavContent" style="padding: 1em 0 0 0; font-size: 100%; text-align: center;">{|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周幽王||元年||2年||3年||4年||5年||6年||7年||8年||9年||10年|-!西元|前780年||前779年||前778年||前777年||前776年||前775年||前774年||前773年||前772年||前771年|-![[干支]]|[[辛酉]]||[[壬戌]]||[[癸亥]]||[[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周幽王||11年|colspan="9" rowspan="3"||-!西元|前770年|-![[干支]]|[[辛未]]|}</div></div>
==[[东周]]==
11,45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