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唐叔虞

增加 8,333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Emperorcn box
| 像=[[File:唐叔虞.jpg|缩略图|右|唐叔虞|[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6003765093&di=4135a7f187420f247183dafa0ec3ac86&imgtype=0&src=http%3A%2F%2Fs4.sinaimg.cn%2Fbmiddle%2F4cd07e18t6f3e6fb43063 原图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d07e180100aqjx.html 来自新浪博客的图片]]]| 圖說图说=|名 =唐叔虞
|名=虞
|諡 =|政 =[[晋 |唐 ]]( 名曰「 」)
|在世=
|在位=
|父=[[周武王]]
}}
==''' [[ 唐叔虞]]''' ,'''姬'''姓,名'''虞''',字'''子於''',又称'''晉唐叔虞'''。是[[周武王]]第三子、[[周成王]]同母之弟,母親為[[邑姜]]。[[周成王]]少年时對他的弟弟[[叔虞]]有过封国的承诺,日后太史和[[周公]]都要求成王履行承诺,遂封唐叔于[[唐国]],为“[[桐叶封弟]]”的典故。==
'''唐叔虞''','''姬'''姓,名'''虞''',字'''子于''',又称'''晋唐叔虞'''。是[[周武王]]第三子、[[周成王]]同母之弟,母亲为[[邑姜]]。[[周成王]]少年时对他的弟弟[[叔虞]]有过封国的承诺,日后太史和[[周公]]都要求成王履行承诺,遂封唐叔于[[唐国]],为“[[桐叶封弟]]”的典故。 公元{{Fact|前1033年}},[[周成王]] ,唐人作 ,[[周公]] 唐。成王封叔虞 唐,其子[[ 侯燮|燮]] 改其 國號 国号 。 =='''[[青铜器]]铭文记载'''==
== [[青铜器]]铭文记载 ==
[[山西省]][[曲沃]]北赵晋侯墓地的第六次发掘工作,出土了一件方鼎,因其铭文内容,被称为'''叔夨方鼎'''或者'''叔虞鼎'''<ref>北京大学文博学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六次发掘》,《文物》2001年第8期。</ref>。铭文有周王赏赐'''叔夨'''的内容。李伯谦认为,此'''叔夨'''就是'''唐叔虞''',此处的王就是周成王<ref>李伯谦:《叔夨方鼎铭文考释》,《文物》2001年第8期。</ref>。
《考古》杂志2007年3月发表了朱凤瀚的文章《尧公簋与唐伯侯于晋》,介绍了香港地区出现的私人收藏的西周青铜器尧公簋,其铭文有“唐伯侯于晋唯王廿又八祀”的内容<ref>尧公簋铭文摹本见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网站文章[http://www.xianqin.org/blog/archives/1180.html 尧公簋铭文摹本]。</ref>。据陈久金说,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就此专门召开会议,认定此“廿又八祀”也就是以28年来纪年的王为周成王,以此器作为周康王在位超过28年的证据<ref>陈久金:《中朝日越四国历史纪年表》,群言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第8页的注释。</ref>。
== '''人物生平'''====='''家世背景'''=== 唐叔虞,亦称叔虞、太叔,姬姓,名虞,字子于,是周武王姬发的儿子,周成王姬诵的同母弟弟;母亲王后邑姜,是齐国开国君主齐太公吕尚(即姜 牙)的 儿。  ==='''受封唐地'''===*[[晉侯燮|燮]] 周武王十一年(前1046年),叔虞的父亲周武王灭亡商朝,建立周朝政权。周武王十四年(前1043年),周武王去世 叔虞的哥哥周成王继位。周成王继 後改其國號曰晉 时年幼,所以由叔虞的叔父周公旦摄政 *[[賈伯 周成王八年(前1035年),周朝诸侯国唐国(唐国地处黄河、汾河的东边,方圆有一百里)发生叛乱,威胁周王室在河东地区的统治。同年十月,周成王派周 明]] 旦率军平息唐国叛乱,将唐国百姓迁到杜地 小兒 并将周王室 公明封於賈 孙迁到唐地。周成王十年 今山西省襄汾縣西南 前1033年 ), 後來遷至賈 周成王将唐 分封给弟弟叔虞,叔虞于是成为唐国国君,因此故称唐叔虞。 ==='''去世子继'''=== 唐叔虞死后,他的儿子姬燮 今陝西省蒲城縣西南 亦称姬燮父 继位。姬燮继位后,因迁居到晋水之傍,故将国号改称“晋”,是为晋侯燮。 =='''主要成就'''== 当时,由于唐国地处夏人故墟,四周遍布戎狄部落,加上叛乱刚刚平息,局势动荡不定,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叔虞受封治唐后,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执行“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方法,以夏戎之政治夏戎之地:以夏戎之法理夏戎之民。推行政策一年后,即见成效。农业、牧业都得到显著发展,政绩斐然可观。
叔虞治唐之所以成功并且久远,关键在于执行“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正确方针,大量历史证明,这一方针成为晋国的传统国策,并对后来晋及韩、赵、魏三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从而形成三晋文化体系中尚公、尚法、尚贤的特色。 唐叔虞作为晋国立国创业的始祖,作为三晋文化的创世人,其历史功绩不可磨灭。 =='''趣闻轶事'''== ==='''取名为虞'''===  当初,周武王与叔虞的母亲邑姜交合时(《左传》作怀孕时),梦见天帝对周武王说(《左传》则记载是天帝对邑姜说):“我让你生个儿子,并为你的儿子取名为虞,我准备将唐地赐给他。”等邑姜生下叔虞时,叔虞的手掌心上有个像“虞”字纹路,因此周武王就给他取名字为虞。后来叔虞果然受封唐地。 ==='''嘉禾献王'''=== 周成王十一年(前1032年),当时上天降下福瑞,叔虞得到嘉禾,嘉禾异茎同穗,于是献给周成王。周成王命叔虞将嘉禾送往东土馈赠周公旦,写作《馈禾》。周公旦接受赐禾后,赞美周成王之命,写作《嘉禾》。 =='''历史评价'''== 司马贞《史记索隐》:“天命叔虞,卒封于唐。桐珪既削,河、汾是荒。”<ref>[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shiji/sj_039.htm 《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第九》],国学网</ref> =='''家庭成员'''====='''父母'''=== 父亲:周武王姬发。 母亲:王后邑姜,齐太公吕尚之女。 ==='''兄弟姐妹'''==='''兄弟''' 周成王姬诵,唐叔虞同母兄。 邘叔,邘国始封君主。  应侯,应国始封君主。  韩侯,韩国始封君主。  '''姐妹''' 太姬,周武王长女,陈国君主陈胡公之妻。 '''子孙''''''儿子''' 晋侯燮,谥号不详,名燮 [20] (一作燮父)。 贾共公,名公明,叔虞少子,贾国始封君。  '''孙子''' 晋武侯,名宁族,晋侯燮之子。 贾宣公,名梁,贾共公之子。 =='''人物争议'''====='''剪桐封弟'''=== 关于叔虞封唐的问题,历代文人、学者已有不少考辨文字。“桐叶封弟”一事最早见于《吕氏春秋·审应览第六·重言》。当时唐国发生内乱,叔虞的叔父周公旦率军消灭唐国。有一天,周成王与叔虞闲居时,摘下一片梧桐叶子削成圭玉的形状,交给叔虞说:“我拿这个分封给你。”叔虞很高兴,把此事告诉周公旦。周公旦向周成王请示说:“天子您分封叔虞吧?”周成王说。“我是跟叔虞开玩笑呢。”周公旦回答说:“我听说过,天子没有开玩笑的话。天子一说话,史官就记下来,乐人就吟诵,士人就颂扬。”周成王于是将叔虞封在唐地(叔虞之子燮(燮父)继位后,改国号为“晋”)。 [22-23] (而《史记·晋世家》则记载,周成王跟叔虞开玩笑,以梧桐叶削成圭玉形状交给叔虞,说将此封给你。当时一个叫佚的史官请求周成王选择一个好日子封叔虞为诸侯。周成王说:“我只不过跟他开个玩笑而已。”史佚说:“天子说话不能开玩笑。只要发话,史官就要记载下来,用礼仪完成它,奏乐章歌唱它。”,周成王便将唐地封给叔虞。) 《史记·晋世家》与《吕氏春秋·重言》所记载叔虞母亲因梦得子与桐叶封弟的故事,以解梦之说与儿童之戏解释周初分封之事,显系小说家之言。后人对此二事有过考证,说“虞”字古文作“从从”,文在其手掌中,可能纹路与之相似,所以有可能如司马迁所记。而桐叶封弟则颇多争议,较具说服力的是张颔从古文字角度所作的解释,他认为金文中的“桐”字与“唐”字字形相近,剪桐之说可能是翦唐之误。若依此说,周成王在翦除旧唐国之后,将其弟叔虞分封于此,倒是合乎情理。 ==='''唐地所在'''=== 关于叔虞所封的唐地究竟在何地,历来都有争议。商周之际,以唐命名的地方不止一处,但史家较一致的意见是在今山西境内,但究竟是在太原一带还是在晋南的翼城、绛县一带却争论上千年。《左传·昭公元年》:“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 <ref>[http://www.guoxue.com/book/cqzz/0010.htm 《左传·昭公元年》],国学网</ref>杜预认为大夏在今太原市。服虔则认为大夏在汾浍之间,即今山西翼城、隰县、吉县一带。顾炎武《日知录·卷三十一》说唐叔封于翼,即今翼城县。近人杨伯峻认为:“唐叔之子燮父改唐为晋,即今之太原市。四世至成侯,南徙曲沃,今山西省闻喜县东。又五世至穆侯,复迁于绛,绛即翼”。《史记正义》两处引《括地志》,其一说为“故唐城在绛州翼城县西二十里,即尧裔子所封。”另一说为“故唐城在并州晋阳县北二里”。如果所引资料无误,这个以唐命名的地方在山西就有两处,一在太原,一在晋南翼城一带。 =='''后世纪念'''==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25公里悬瓮山麓,始建于北魏之前,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晋祠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之久,经过多次修葺和扩建,面貌不断改观,遂形成今日集儒、释、道于一统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祠内现有宋、元、明、清各式建筑100余座,其中,宋代建造的圣母殿、鱼沼飞梁,金代建造的献殿,被文化部鉴定为三大国宝建筑。 唐叔虞祠是晋祠主要建筑之一,坐北朝南,整体建筑由山门、享堂、东西厢房及大殿组成。现存建筑为宋元之际所建,虽经元、明、清及现代多次修缮,但大殿主体仍保持元代风格,里面有明塑唐叔虞像。大殿前廊两侧各立大碑一通,分别是元至元四年(1287年)所刻的《汾东王庙记》碑,和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刻的《重修唐叔虞祠记》碑。 =='''后裔姓氏'''== 唐叔虞的后裔姓氏,主要有晋姓、杨姓、韩姓、何姓、温姓、贾姓、简姓、曲姓、解姓、侯姓、栾姓、席姓、先姓、谷姓、冀姓、步姓、籍姓、阎姓等。<ref>[http://www.10000xing.cn/x064/2008files/20081107095329281.html 家族源流:唐叔虞后裔主要姓氏渊源查考],万家姓</ref> ==''' 释'''==
{{Reflist|2}}
== '''参 '''== *《[[史 ]]》 世家第九
{{中国皇帝| |子[[ 侯燮]]|[[ 晉國 晋国 君主]]|{{Fact|前1042年|time=2010-02-24}}—前?年}}
{{晋国君主}}
11,45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