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無編輯摘要
}}
'''夏爾·莫里斯·德塔列朗-佩里戈爾 '''({{lang-fr|'''Charles Maurice de Talleyrand-Périgord'''}},{{bd|1754年|2月2日|1838年|5月17日|}}),出身於古老的貴族家庭。起初封號是'''比尼窩王子''' (prince de Bénévent) ,然後成為'''塔列朗王子'''。法國[[主教]]、[[政治家]]和[[外交家]]。由於腿部殘疾,不能如家族期望的那樣進行軍事生涯,轉而學習[[神學]]。1780 年,他成為一般代理[[聖職者|神職人員]]並成為法國王室的[[天主教教會|教會]]代表。 他曾歷經數屆法國政府擔任高等職務,通常是外交部長或一些其他外交要職。他的職業生涯跨越[[路易十六]] 、[[法國大革命]]、[[拿破仑一世|拿破崙帝國]]、[[波旁复辟|波旁復辟]]和[[路易-菲利普一世|奧爾良王朝]]時期。塔列朗的上級通常都不信任他,但是拿破侖本人認為塔列朗是個十分能幹的外交官。「塔列朗式」已經成為一種玩世不恭、狡猾的外交態度之代名詞。
他是拿破崙年代的首席外交官,當時法國的軍事勝利將法國塑造為一個強大、橫跨 [[ 歐洲 ]] 的大一統帝國。 然而大多數的時候,塔列朗的任務是為法國尋求和平,以此鞏固法蘭西的國際利益。1801年,他成功地與奧地利簽訂[[呂內維爾條約]],並在1802年與英格蘭達成[[亞眠和約]]獲得和平。但是他並沒能阻止1803年戰爭的重啟。在1805年,他反對他的皇帝再度與奧地利、普魯士和俄國開戰,因此他於1807年八月辭去外長官銜,但拿破崙依然倚靠他。塔列朗隱秘勾搭[[亞歷山大一世 (俄國) |俄國沙皇亞歷山大]]和奧地利首相[[克萊門斯·梅特涅|梅特涅]]暗中破壞皇帝的計劃。 塔列朗尋求通過談判實現和平,意圖延續法國革命所獲得的成果。拿破崙拒絕和平,當他在1814年垮臺後,塔列朗基於正統性原則擔負起[[波旁復辟|波旁王朝復辟]]的任務。1814年至1815年,當拿破崙的征服失敗後,塔列朗在[[維也納會議]]扮演重要角色,他在那裡談判獲得有利於法國的解決方案。
學術界對塔列朗的評價是高度兩極分化的。有人認為他是歐洲歷史上最多才多藝,熟練的和有影響力的外交官之一;另一部分人則認為他是叛徒,依次背叛了[[舊制度]]、[[法國大革命]]、[[拿破崙一世|拿破崙]]和[[波旁復辟]]。
98,48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