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提庇留

增加 872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提庇留
|圖片 = [[ File:16691405.jpg|缩略图|居中|250px|[https://image.so.com/view?q=%E6%8F%90%E5%BA%87%E7%95%99&src=tab_www&correct=%E6%8F%90%E5%BA%87%E7%95%99&ancestor=list&cmsid=f9cc79e71ea4ecda7988c23ffa9bf379&cmras=0&cn=0&gn=0&kn=0&crn=0&bxn=0&fsn=60&cuben=0&pornn=0&manun=0&adstar=0&clw=245#id=7e34583e63d415b3a94508cc32b0f74b&currsn=0&ps=60&pc=60 原圖鏈接][http://www.gerenjianli.com/Mingren/08/on5ss4ltn8.html 来自名人简历]]]
|圖片尺寸 =
| 圖像說明 =
| 出生日期 = 公元前42年11月16日
| 國籍 = 罗马
| 别名 =
| 職業 = 皇帝
| 知名原因 = 神君奥古斯都之子
| 知名作品 =
}}
'''提庇留''',全名提比略·恺撒·(神君奥古斯都之子·)奥古斯都(拉丁语:Tiberius Caesar Divi Augusti filius Augustus,公元前42年11月16日-公元37年3月16日),原名提比略·克劳狄乌斯·尼禄或提比略·尤里乌斯·恺撒(Tiberius Claudius Nero或Tiberius Julius Caesar),中文又译作提庇留或提贝里乌斯。[[罗马]]帝国第二位皇帝,朱里亚·克劳狄王朝第二位皇帝,公元14年9月18日-公元37年3月16日在位。
提比略,全名提比略·恺撒·(神君奥古斯都之子·)奥古斯都(拉丁语:Tiberius Caesar Divi Augusti filius Augustus,公元前42年11月16日-公元37年3月16日),原名提比略·克劳狄乌斯·尼禄或提比略·尤里乌斯·恺撒(Tiberius Claudius Nero或Tiberius Julius Caesar),中文又译作提庇留或提贝里乌斯。罗马帝国第二位皇帝,朱里亚·克劳狄王朝第二位皇帝,公元14年9月18日-公元37年3月16日在位。 公元14年, [[ 奥古斯都 ]] 驾崩,提比略继承由奥古斯都缔造的帝国,借由联姻关系,成为朱里亚·克劳狄王朝之继承人。提比略个性深沉严苛,执政时期并不受到臣民的普遍爱戴。执政后期,由于党派与家族之间的斗争、阴谋,使得他采用残暴的手段对付政敌与亲族。在 [[ 罗马 ]] 古典作家的笔下,他的形象被定位为暴虐、好色。但近代学者根据帝国当年的安定景象与文献铭刻等史料,重新为提比略翻案,认为提比略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
由于与元老院与家族的关系紧张,公元26年,提比略退隐 [[ 卡普里岛 ]] ,自此再未返回罗马,但他从未放松对政局的控制。公元37年3月16日,提比略于卡普里岛驾崩。
==基本信息==
主要成就:巩固罗马帝国统治
前任皇帝: [[ 屋大维]](奥古斯都)
继任皇帝: [[ 卡利古拉]]
==早年生涯==
提比略出身于共和时期流传下来的名门"克劳狄乌斯"家族。提比略的父亲" [[ 克劳狄乌斯·尼禄]]"在共和末年,曾经担任过 [[ 恺撒 ]] 的财务官。到了前44年恺撒遇刺之后,他在混乱中四处奔波,直到后三头同盟成立后,他加入了 [[ 马克·安东尼 ]] 的阵营,国内局势才稍微稳定。后来,由于 [[ 屋大维]](即 [[ 罗马 ]] 帝国第一任皇帝 [[ 奥古斯都 ]] ,下以其帝号,称奥古斯都)的要求, [[ 莉薇娅 ]] 改嫁给屋大维。提比略的生父克劳狄乌斯·尼禄在与莉薇娅离婚后不久即病故身亡。
提比略从小就在困苦与忧患中度过幼年。他在后三头同盟建立之前,常跟着父母在西西里、亚该亚等地逃离敌人的追捕。提比略曾经被一位元老 [[ 马库斯·加利阿斯 ]] 在遗嘱中收为养子,并且继承了他的财产。但是不久之后就放弃了加利阿斯这个名字,因为此人是奥古斯都的政敌(Sue3.15)。
==军事政绩==
提比略成年之后,在 [[ 奥古斯都 ]] 的看护下开始了他的公共生活。他担任军团长官,在东方解决了罗马帝国的属国 [[ 亚美尼亚 ]] 的王位问题,并向帕提亚索回过去克拉苏兵败之后被夺去的军旗。他还在山外高卢、潘诺尼亚等地,与高卢、日耳曼部族进行战争,并取得了胜利。
西干布里人、登克特里人于公元前16年渡过莱茵河击溃了驻防莱茵河防线的罗马军团,军团指挥官劳利乌斯指挥不当最终战败。
公元前12年开始,奥古斯都正式发动对 [[ 日耳曼 ]] 人的征服行动。提比略与其兄弟 [[ 大德鲁苏斯 ]] 一同出击,经过三年的征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战果,将军团的旗帜插在了易北河岸上。
提比略在前9年与前7年,获得了在罗马举行了小凯旋式的殊荣。
==自我放逐与返回罗马==
提比略原先与 [[ 维丝帕妮娅]](阿格里帕与前妻的女儿)结婚,夫妻感情深厚,并生有一子( [[ 小德鲁苏斯]])。前12年,奥古斯都的好友兼女婿阿格里帕去世。为了保证稳定政局,提比略被迫与维丝帕妮娅离婚,同时娶了阿格里帕的遗孀,奥古斯都的女儿老尤利娅为妻。
提比略的这次婚姻生活并不愉快。此外,虽然提比略是在奥古斯都继承人中最为年长、并且已经建立功迹的首选之人,但奥古斯都的三个外孙波斯图姆斯、路奇乌斯、盖乌斯(他们是奥古斯都之女尤利娅与阿格里帕的儿子)逐渐长大。他一方面考虑到奥古斯都更愿意选择自己的血亲继承皇位,不愿意成为奥古斯都继承人选上的难题,一方面不愿意再与妻子生活。于是在前6年,他以个人健康不佳作为借口,拒绝母亲 [[ 莉薇娅 ]] 的恳求,毅然要求退隐,并坚决地航向罗得岛,在那里过着一个普通公民的生活。
后来,尤利娅被控通奸,奥古斯都行使"家父权利"流放尤利娅。长孙波斯图姆斯行为荒唐放荡,也被奥古斯都放逐。在此之前,前9年,提比略的另一位同胞兄弟德鲁苏斯也逝世了。由于皇室空虚,2年,提比略终于回到罗马,但他依旧不涉足政治。
==登上帝位==
返回 [[ 罗马 ]] 的提比略没有担任任何职务,在将自己的儿子小德鲁苏斯推荐给公众之后就过上了隐居的生活。几年之后, [[ 奥古斯都 ]] 仅存的亲生外孙路奇乌斯和盖乌斯也相继亡故,于是提比略便成为最合适的成年皇位继承人选了。经过反复考量,奥古斯都最终收养了提比略为养子,作为交换他则收养具有奥古斯都血统的侄子日耳曼尼库斯(提比略胞弟德鲁苏斯与奥古斯都侄女小安东尼娅之子)为养子(即奥古斯都要求提比略立日耳曼尼库斯为皇位继承人),重新开始执掌国家的政治事业。
提比略重新进行日耳曼战役。他以严格的纪律重整部队,一洗先前瓦鲁斯在条顿堡森林战役中惨败的气氛。提比略率军渡过莱茵河,击败了布鲁克特利人。12年,他返回罗马,并举办了凯旋式。
14年8月19日, [[ 奥古斯都 ]] 病逝。提比略经过元老院一致同意,在法律上继承奥古斯都所有的权力--提比略由此成为继奥古斯都以后的第二位罗马皇帝。
==军队哗变与反击日耳曼==
14年,提比略在罗马继位为皇帝。但此时帝国边境两个军区: [[ 日耳曼 ]] 军区(莱茵河流域)与伊里利库姆军区(多瑙河流域),都发生了部队的哗变。军团士兵借着奥古斯都去世的局面,趁机提出争取福利的要求;他们要求退役、提高待遇、减轻劳动负担,并指控长官的欺凌,当地军官与军团统帅无法制止。提比略分别派遣两位特使赶赴处理。
提比略的儿子小德鲁苏斯到达伊里利库姆,险些遭到群情激奋的士兵杀害。后来,他借由一次月蚀所引发的恐慌,联合各营区的百夫长,纠出活跃与鼓噪的士兵诛杀,迅速地平息这场骚动。
==日耳曼尼库斯之死==
[[ 日耳曼尼库斯 ]] 是提比略的亲侄,他与奥古斯都的孙女大阿格里皮娜结婚,生有九名子女。日耳曼尼库斯在平定日耳曼军区的哗变之后,在该年冬天率领部队渡过 [[ 莱茵河 ]] ,进攻毫无准备的日耳曼部族,获取丰厚的胜利品,之后提比略以不扩大战争的方针,召日耳曼尼库斯回国。然而,罗马军团在取海道回国的过程中,遭遇暴风雨而折损相当多的部队。
提比略在日耳曼尼库斯归国后,为他举办了凯旋式。18年,日耳曼尼库斯被派任到东方,处理帕提亚方面的外交事务。但 [[ 叙利亚 ]] 行省总督皮索,对日耳曼尼库斯多方掣肘,使双方的关系十分紧张。19年,日耳曼尼库斯病死,他临死之前认定受到皮索的毒害,要求家人为他报仇。后来,皮索被召回,于涉嫌谋杀日耳曼尼库斯的审判过程中自杀。
在古典作家、历史学家 [[ 塔西佗 ]] 的作品中,时人怀疑皮索是受到提比略的指使,为的是除去日耳曼尼库斯与其子嗣的皇位继承权,好让他的亲生儿子 [[ 小德鲁苏斯 ]] 能顺利接位。
由于日尔曼尼库斯为了进攻 [[ 莱茵河 ]] 以北而搜刮了整个高卢地区,日尔曼尼库斯去世后的公元21年,高卢爆发了高卢债务起义。
==处置大阿格里皮娜派系==
日耳曼尼库斯的遗孀大阿格里皮娜,自恃流有纯正的 [[ 奥古斯都 ]] 血统,瞧不起过继而来的提比略,并怀疑其夫之死与提比略有关。大阿格里皮娜曾经在家族的餐宴上,拒绝提比略递给他的苹果,明显表示出她对提比略的厌恶与担心被他毒害的恐惧;提比略也不满地对这位儿媳说:"亲爱的孩子,你因为没当上女皇而感到委曲吗?"提比略之母 [[ 莉薇娅 ]] 过世之后,双方缺少了调和的中间人,逐渐变得水火不容。 [[ 阿格里皮娜 ]] 成了反提比略一派的重要人物。
在近卫军长官谢雅努斯的运作下,30年,提比略以阴谋发动叛乱为由,对阿格里皮娜一派发动攻击。阿格里皮娜与其女小阿格里皮娜遭到流放,大阿格里皮娜于33年在流放地绝食而死,其长子尼禄·恺撒也受到流放身亡,次子德鲁苏斯·恺撒被监禁在皇宫中受饥饿而死,三子卡利古拉被召到卡普里岛就近监视。支持与同情阿格里皮娜一派的人士都受到扩大株连。
==与基督教的关系==
[[ 塔西佗 ]] 的《历史》一书中提到, [[ 耶稣 ]] 基督是在提比略任内,被犹太行省总督本丢彼拉多判处钉十字架之刑。
==谢雅努斯的垮台==
近卫军长官谢雅努斯主导了对大阿格里皮娜派系的斗争。由于皇帝的授权,他在31年达到权力的最顶点。
[[ 塔西佗 ]] [[ 苏维托尼乌斯 ]] 与卡 [[ 西乌斯·狄奥 ]] 称,谢雅努斯很早便与提比略子小德鲁苏斯之妻莉维拉(提比略胞弟德鲁苏斯与奥古斯都侄女小安东尼娅之女,提比略的侄女兼儿媳)有私情。一方面谢雅努斯恐惧小德鲁苏斯成为未来的皇帝后处置自己,一方面心怀野心觊觎皇位,因此,据传谢雅努斯与莉维拉合谋毒死小德鲁苏斯,然而此事在当时并未受到任何人的怀疑。可以确定的是,小德鲁苏斯于23年死后,谢雅努斯请求提比略准许其与莉维拉(此时为小德鲁苏斯的遗孀)结婚,以获取皇位继承人的资格,被提比略拒绝。然而谢雅努斯作为皇帝的亲信与其在罗马的代理人,仍大权在握。
31年,提比略获悉 [[ 谢雅努斯 ]] 密谋颠覆自己,提前准备处置谢雅努斯。32年,提比略撤换谢雅努斯的近卫军长官一职,改派纳维乌斯·苏托里乌斯·马克罗(Naevius Sutorius Macro)为新长官。在一场元老院的会议中,提比略以一封信的公开宣读,指控 [[ 谢雅努斯 ]] 的阴谋夺权计划。马克罗当场逮捕谢雅努斯,谢雅努斯与其三个孩子被杀。在谢雅努斯的长子被处死后不久,提比略收到一封来自谢雅努斯妻子的信,信中控告揭露八年前谢雅努斯与莉维拉合谋毒死小德鲁苏斯。谢雅努斯的妻子在发出信件后随即自尽身亡,此后谢雅努斯两个年幼的孩子也被处死。信中所称是否真实已无从考证,但是提比略下令严刑折磨拷打莉维拉的 [[ 奴隶 ]] 以求证该控告的真实性。就在此时,莉维拉被处死或自尽而亡,据卡西乌斯·狄奥称,莉维拉被提比略交付至其母小安东尼娅处,小安东尼娅将其关在房内饿死。
==晚年与去世==
[[ 谢雅努斯 ]] 倒台后,提比略几乎彻底淡出罗马政治,帝国在奥古斯都建立的官僚机构的惯性下运行,而不是通过皇帝的领导。 [[ 苏维托尼乌斯 ]] 写到此时的提比略变得偏执,并且花了大量的时间沉思儿子的死。与此同时,在这一时期,罗马帝国的边境受到来自帕提亚、达契亚部落以及几个日耳曼部落的短暂入侵,但都为罗马军团成功回击。
37年,提比略以79岁的高龄,病死在卡普里岛。他的遗嘱中声明,让卡利古拉与他未成年的孙子小提比略共同继承他的遗产。
==人物评价==
提比略个性严苛、不易亲近,再加上他执政后期抛弃首都隐居外岛,并选择了残暴的近卫军长官谢雅努斯作为他的代理人。因此,罗马高层人士对提比略的评价十分差劲。 [[ 塔西佗 ]] 在书中以各式恶劣的动机解释提比略的一切政策,无论是善政或恶政;而苏维托尼乌斯更是搜罗了各式未经证实的闲聊,将他在卡普里岛的生活描绘得淫秽不堪。影响所及,使得提比略在一千多年之间受到后人的批评。
十九世纪的学者 [[ 特奥多尔·蒙森 ]] 在其著作《罗马史》一书中,公开为提比略翻案。他考证当时的铭刻、法律,重新塑造其"治国有方"的形象;而后来在克劳狄乌斯皇帝统治后期到尼禄皇帝当政时期的帝国才干之士,也大多都是由提比略所提拔出来的。当代的罗马史研究证明,与其说提比略的恶名源自于他的恶政,更大程度上是源自于历史学家塔西佗的偏见。
== '''參考來源''' ==
10,73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