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劉銘傳

增加 21,638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name = <h4 style="background:#0088dd; color:#ffffff; margin-top:0em; padding:10px 0;"> 劉銘傳 (1836 </h4>|image= <img src="http://i.epochtimes.com/assets/uploads/2015/07/1507230903231944-378x400.jpg" width="250" ><br> <br>[http://www.epochtimes.com/b5/15/7/22/n4486583.htm 圖片來源大紀元]|box_width= |occupation= |period = 19世纪 |birth_name= |sex = 男|other_names = 大潜山人|birth_date= 1836 年9月7日 -1896 |birth_place= [[大清]][[安徽]][[合肥]]西乡|death_date= 1896 年1月12日 ),字省三,室號盤亭、 〔60歲〕|death_place= [[ 潛山房,諡號壯肅,是一位出身 清]] 安徽合肥 |nationality = [[大清]]|residence =|party =|religion =|spouse =|relatives =|education= 私塾|past = [[綠林]]人物、[[团练]]教頭、[[ 军]][[ 將領和 官]]、[[直隶提督]]、<br>[[欽差大臣|欽差]]督辦 臺灣 軍務、[[福建 巡撫 ]]、[[福建臺灣巡撫|台湾巡撫]]|work = 常州之役([[太平天國]]之戰)、[[捻军]]之戰、<br>创办肥西书院、[[西仔反|基隆諸役]]([[中法戰爭]])|award = 一等[[男爵]]|image_size=|caption=}}
'''劉銘傳'''({{bd|1836年|9月7日|1896年|1月12日}}),[[表字|字]]'''省三''',[[室號]]'''盤亭'''、'''大潛山房''',[[諡號]]'''壯肅''',是一位出身[[安徽]][[合肥]]的[[淮军|淮軍]]將領和[[臺湾巡抚|臺湾巡撫]]。 因協助平定太平天國、“撚亂”而投入湘軍、淮軍,轉而成為地方團練領袖,並開始接觸西學及洋務運動新知識分子,思想轉傾向改良主義;後又在抗法保台一戰中聞名,成為著名的軍事將領,並因而介入臺灣建省與洋務運動,成為臺灣建省後首任巡撫,其治台策略與理念,後來由日據時期臺灣總督府承續,是推動臺灣現代化建設的先驅者。是中國清朝末期的一位將軍和大臣,是淮軍重要將領。1885年10月12日,清政府改臺灣府為行省,命劉銘傳為巡撫。 ==生平===== 早年經歷 ===1836年9月7日,劉銘傳出生于安徽肥西县刘老圩一个世代耕织务农的农家,因排行第六、脸上有麻点,人称刘六麻子。刘铭传字省三,自号大潜山人,父親是鹽梟 在15歲時也投入販運私鹽的行列。  1859年,劉銘傳(24歲)募集地方壯丁組成「銘軍」對抗太平天國。1862年 ( [[同治]]元年 ) 二月,[[李鴻章]]受[[曾國藩]]指派,前往家鄉合肥招募淮軍。劉銘傳同[[張樹珊]]、[[潘鼎新]]、[[吳長慶]]等各領本部團練投奔。曾國藩對這批新募淮勇極為重視,所有器械糧餉的供應悉仿[[湘軍]],手訂營制,親到校場檢閱,命劉銘傳充任「銘字營」營官。他因無如湘軍對儒家傳統的朿縛,加上鹽梟的冒險、開拓性格,所以能以積極接受西方的新觀念。「銘字營」中多為劉家子弟,劉銘傳在營中職務最高,輩份也最高,其骨幹將領皆為劉家子弟和劉銘傳辦團練中結納的「同裡敢戰之士」,他們絕對服從劉銘傳的指揮,成了劉銘傳起家的重要幫手。 四月,劉銘傳率領「銘字營」和[[張樹聲]]的“樹字營”等淮軍一起,從[[安慶]]乘坐外國商船馳往[[上海]]駐防。五月二十日劉銘傳率部與[[太平軍]]初次接戰,先後佔領杭頭和新場兩地,直迫南匯城下。此時,南匯太平軍守將吳建瀛和劉玉林發生動搖,通過當地團練頭目前來乞和。 因吳建瀛還有所猶豫,劉銘傳一面派部將前往劉玉林處聯絡勸降,一面與[[潘鼎新]]率部進逼城下,劉玉林乘機挾持吳建瀛出城投降。吳建瀛 安徽人,部下士卒也多是皖北籍,劉銘傳以鄉情、高官厚祿相引誘,將吳部駐南匯太平軍1萬多人中老弱裁剪淘汰,收編為 8 營,大大擴充了自己的實力。 五月三十一日,劉又率部擊退從川沙方向來攻的太平軍,於第二天乘勝攻佔川沙。劉銘傳因此升[[遊擊]],並獲賞[[頂戴花翎]]。 === 連戰連捷 === 淮軍 在上海站穩腳跟後,隨即奉命進兵蘇南。劉銘傳與潘鼎新、張樹珊等率3000淮軍,由水路直撲福山。登岸後,驕兵輕進,在同觀山與太平軍遭遇激戰,被打潰。後來,在由外國雇傭軍組成的洋槍隊援助下奪下福山。劉銘傳升「以總兵補用」,不久擔任江蘇狼山鎮守使。隨後,劉率部同其他淮軍一起,連占[[太倉]]、[[昆山]],攻下[[江陰縣]]城。劉銘傳又被升為記名[[提督]]。十二月,劉銘傳乘機向[[無錫]]太平軍發起進攻,經過一天巷戰,俘守將[[黃子隆]]、黃德懋父子以下 2 萬多人,被清廷“加恩賞頭品頂戴”。 1862 年 ( 同治二年 ) 十二月,劉銘傳奉命率部參加合圍[[常州]] 戰役,由於城內太平軍「頑強抵抗,寸土必爭」,劉銘傳等部淮軍數次進攻均被打退,傷亡慘重,經過 4 個多月激戰,才攻下常州這座孤城。淮軍入城後,瘋狂屠殺了護王[[陳坤書]]以下太平軍將士近萬人,劉因功被賞穿[[黃馬褂]]。攻下常州、[[蘇州]]以後,淮軍實力大為擴展,劉銘傳部已獨立成軍。轄有左、中、右 3 軍,每軍 6 營,共 18 營,另有炮營1 營,加上親兵營及幕僚人員,銘部擁有 9000 多人,洋槍 4000 多支,成為淮軍中的勁旅。 1863年 ( 同治三年 ) 七月,太平天國[[洪秀全]]之子[[洪天貴福]]由[[洪仁玕]]等護送到廣德,後又被堵王[[黃文金]]迎往湖州,不久複回[[廣德]]。劉銘傳奉令跟蹤追擊,攻陷[[湖州]]、打下廣德,斃太平軍堵王黃文金。洪仁玕、洪天貴福輾轉至[[江西]],先後被俘殉難。劉銘傳被清廷補授[[直隸]]提督。年僅 28 歲的劉銘傳,一步步登上清朝軍隊的最高軍階,成為當時淮軍將 導者 中任軍職最高的人。 === 鎮壓捻亂 ===1864年 ( 同治四年 ) ,曾國藩督師剿[[捻軍]],劉銘傳奉令率軍由廣德北上。時清將[[僧格林沁]]正率精銳騎兵尾隨捻軍左奔右突,疲於奔命。銘軍秉承曾國藩、李鴻章旨意,保存實力,駐[[六安]]、[[霍山]]一帶按兵不動。僧格林沁部 1.1 萬多人馬被捻軍全殲,僧格林沁斃命。清廷聞訊震怒,嚴旨申飭曾國藩,給劉銘傳以革職留任的處分。十一月,劉銘傳尾追捻軍,沖過周家口,強渡沙河,在宏濟橋與捻軍[[賴文光]]、[[任化邦]]、[[牛洛紅]]等遭遇,銘軍憑藉洋炮隊火力,殺傷捻軍甚眾,於次年三月攻下[[黃陂縣]]城,劉銘傳因此官復原職。九月,捻軍賴文光部與[[張宗禹]]部衝破曾國藩的沙河防線,進軍河南中牟,分為東、西捻軍。曾國藩河防戰略失敗,引咎辭職,清廷令李鴻章接任。李鴻章趁機擴充淮軍,由 4 萬人擴展到 7 萬人,銘軍馬營增加尤為迅速,在淮軍 28 個馬營 7000 多匹戰馬中,約有 13 營 3500 多匹隸屬銘軍。銘軍負責追剿東捻軍,歷時三載,最後在楊州瓦窯鋪將東捻軍戰敗。清廷授予劉銘傳三等輕車都尉世職,賞給白玉柄小刀等物品。劉銘傳以封賞太少,告積勞成疾不能坐騎為由,請假回鄉養病。在東捻軍垂危之際,西捻軍聞訊馳援,直逼天津。清廷驚恐,嚴旨不停催促劉銘傳率軍護衛。劉銘傳向李鴻章獻計,將西捻軍引到[[黃河]]、運河、[[徒駭河]]之間的狹長地帶,銘軍在西捻軍被圍後與之決戰,致西捻軍全軍覆沒。劉銘傳以收平西捻軍的全功而晉爵一等男。 === 失意閒居 ===隨後赴陝甘,配合[[左宗棠]]鎮壓回民叛亂。至陝甘後,劉銘傳頭傷後遺症復發,加 李鴻章保薦出任陝西巡撫未成,以「腦痛欲裂」為由,奏准獲假 3 個月回原籍 ( 安徽合肥 ) 休養。此時銘軍已有 2 萬人馬,劉銘傳推薦甘肅提督[[曹克忠]]統領。劉回家不久,銘軍武毅右營士兵因不服曹克忠管理而發生嘩變。因此,劉銘傳以薦舉非人而受革職處分。劉銘傳心灰意冷,退志更堅,即在家鄉大興土木,修建莊園,修成合肥西鄉的[[劉老圩]]和六安[[麻埠]]的[[劉新圩]]。 === 重啟重任恪守台灣 ==={{See also|西仔反}}1884年[[中法戰爭]]爆发,[[清廷]]重新啟用劉銘傳,光緒十年九月十一日派其以[[福建巡撫]]身分督辦臺湾軍務,劉銘傳1884年7月16日抵臺後積極整備[[海岸巡防隊|岸防]],主張[[亂世用重典]],並表示「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漸使當地軍民心悅誠服,萬眾 ,並 得仕紳[[林維源]]、秀才[[丘逢甲]]協助。 ==== 法軍進軍雞籠====1884年8月4日,法軍遠東艦隊司令[[孤拔]](Anatole-Amédée-Prosper Courbet,1827年6月26日-1885年6月11日)逼近[[雞籠]] ( 今[[基隆市]] ),並派一[[侍從官|副官]]登岸[[談判]],要求守軍於翌日上午八時以前將所有[[炮臺]]交出,但守軍置之不理。翌日,法軍船艦 副司令利比士指揮下齊向當地砲台猛烈開火,並摧毀守軍數處炮壘及營房,守軍于死傷十余人後向內地{{Link-en|撤退|Withdrawal (military)}},法軍遂[[登陸作戰|登陸]]佔領雞籠港,將港內各種設施和砲台進行破壞。6 日下午,法軍陸戰隊向基隆市街搜索前進,並攻擊[[獅球嶺]] ( 今[[ 山高速公路]]起點[[大業隧道]]與[[中興隧道]]之上 ) 。守軍在劉銘傳親自統率下奮勇從各個方向進行反擊,逐漸縮小包圍圈。經過幾小時的激戰,法軍傷亡 100 餘人,狼狽逃回軍艦。  軍侵犯基隆首 失敗,於是又向清政府提出新的和議條件,清廷再次拒絕。此時,法艦已有預謀地集 于福州馬江,乘清軍將吏相信「和談大有進步」、絲毫不作準備之際, 23 日下午發動突然襲擊,把福建水師所有戰艦全部擊沉,然後砲轟[[馬尾造船廠]]和[[馬江]]沿岸各砲台。從此,法軍就牢牢地掌握了[[ 臺灣 海峽]]的制海權,得以隨心所欲地全力侵臺。 於是,孤拔艦隊得以再犯基隆,守軍奮勇抵抗約兩小時,傷亡百餘人,最後被迫後撤。法軍乘勢登陸進攻,基隆港灣及周圍陣 盡失,基隆市 終於淪陷。但法軍佔領了基隆後,因不習於陸戰,進攻獅球嶺時,一進叢林,便失去了統一指揮,只得各自為戰,花了四個月的時間,卻始終無法攻越獅球嶺,一名法軍軍官在他的日記中說:「獅球嶺拖住了我們四千兵力,目前除了基隆,所有的資源都在清國一方,如果遇到任何一名台灣原住民,也必定是清 的游 退 隊。」 ==== 法軍進軍滬尾 ====這時,法軍在[[利士比]](Sébastien-Nicolas-Joachim Lespès,1828年3月13日-1897年8月24日)的指揮下,也正在進攻[[滬尾]] ( 今[[新北市]][[淡水區]] ) 。劉銘傳在得到大批法軍猛攻滬尾,滬尾不斷告急要求增援的消息後,考慮到臺北府城是統帥部所在地,軍資餉械集中於此,不可稍有疏虞。為保臺北,地理形勢上滬尾門戶防禦性非常低,法軍幾乎可從[[淡水河]]河口直驅[[大稻埕]] ( 當時臺北最繁華的物資集散地,今[[臺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帶 ),而基隆有獅球嶺天然屏障,法軍難以越過,劉銘傳認為滬尾重於基隆,於是決定撤軍棄守基隆,移師滬尾。因戰況緊急,等不及告知朝廷[[軍機處]]裁決,先斬後奏棄守基隆,在班師之前,劉銘傳惟恐基隆煤礦落入 法軍 之手,下令破壞全部採掘煤礦機具,同時炸毀礦井 ( 今[[八斗子]][[清國井]] ),並燒掉所有開採出來儲存的燃煤,作為必要防範措施。 利士比以戰艦七艘轟擊滬尾市街和各處據點,然後登陸,分幾路前進。[[湘軍]][[孫開華]]等部的用兵之下 預先埋伏在各處的清軍從北、東、南三個方向奮起截殺,銳不可當。 短兵相戰中,守軍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展開近戰,而法軍卻潰不成軍,傷亡累累。到最 ,法軍彈藥已罄,全線崩潰,只得奔向海灘,逃回艦上。在這場戰鬥中,法方自認死27名,傷49名;劉銘傳在給朝廷的奏摺中說:「我軍陣亡哨官三員,死傷兵勇百余人,法軍 任命 斬首二十五級,槍殺三百餘人。此外又俘獲法兵十四名,梟首示眾。」通過這次戰役,法國人不得不承認:「淡水的敗戰突然發生,它一方面使我們看出中國兵力的強大,一方面使我們明白局勢的危險。這次敗戰是難以補救的。」自此以後,法國艦隊撤往[[澎湖]],加之基隆疫病流行,終使法軍放棄台灣,只能輪流在淡水河口對這個海港實施封鎖,法軍侵臺的計畫就此宣告破滅。 ==== 劉銘傳成 為臺灣建省 首任巡撫(1885年-1891年) ====中法戰爭落幕 ,[[大清帝國|清廷]]於 1885 年決定在[[臺灣建省]],劉銘傳便成為其 首任 [[巡撫]];擔任巡撫的劉銘傳表示建設臺灣的重要性: {{cquote|「中國自與外洋通商以來,門戶洞開,藩籬盡撤,自古敵國外患,未有如此之多且強也。…俄人所以挾我、日本所以輕我者,皆以中國守一隅之見,畏難苟安,不能奮興。若一旦下造鐵路之詔,顯露自強之機,則聲勢立振,彼族聞之,必先震讋,不獨俄約易成,日本窺伺之心亦可從此潛消矣。」<ref name= Wonglu>《劉壯肅公奏議/卷二、謨議略/籌造鐵路以圖自強摺》</ref>}} 然而在改制的過渡期間,巡撫劉銘傳與原任[[按察使銜分 台灣兵備道|按察使銜分巡臺灣兵備道]]([[臺灣道]]),即臺灣的實際統治者[[劉璈]]([[湘軍]]出身)之間權責歸屬不明,加之[[西仔反|保臺戰功]]之爭深化兩人間的派系矛盾,終於演變成二劉間的政爭。撫道之爭雖以[[劉璈]]獲罪被[[流放]]告終,但過程中涉及冒功、[[誣告]]。 劉銘傳任內推動之建設有:# 擴大 番:討伐土蕃部落政權,於台北設番學堂 復積極 贈與衣食、教[[算術]]、[[漢文]]、[[官話]]、[[臺語]]及儒家起居禮儀,行土蕃漢化教育。# 增設郡縣:除臺北府外(府城於1884年由[[劉璈]]主導建成)又將臺灣府改為臺南府,另於中部(臺中彰化橋孜圖)置臺灣府,並擬定省會,全省增至三府、三廳、十一縣、一直隸州([[臺北府]]、[[淡水縣]]、新竹縣、宜蘭縣、[[基隆廳]]、臺灣府、[[臺灣縣 (1887年-1895年)|臺灣縣]]、彰化縣、雲林縣、苗栗縣、[[埔裏社廳]]、[[臺南府]]、[[安平縣]]、嘉義縣、[[鳳山縣]]、[[恆春縣]]、澎湖廳、[[臺東直隸州]])。# 清理賦稅:設官銀局,造銀幣每年數十萬兩(這是臺灣自造[[銀元]]之始)。# 發展交通:1891年基隆、臺北鐵路通車(全中國第一條運客鐵路)先後添購輪船八艘,遠達南洋,連接南北電線,及 福建,擴充基隆煤礦。# 推廣農業:鼓勵種茶、棉、桑等經濟作物、養蠶並拓展水利灌溉設施。# 設新式學堂: 1885年在臺北大稻埕六館街創「西學堂」,是臺灣第一個新式學堂, 1886年在大稻埕建昌街設「電報學堂」。# 電燈電報:完成建省工作(1887年),為臺灣近代化奠定相 基礎,臺北府首先有電燈。 但在「撫番」期間,劉銘傳也同時對敵對的[[番人]]部落採用武力征討,造成部分土番部落被殲滅,或是被迫逃離原本的活動領域,往深山遷徙。劉銘傳並將[[漢人]]移往[[番人]]撤離的區域居住,導致漢番關係的緊張不斷。知名文學家[[胡適]]之父,曾任[[臺東直隸州]][[知州]]的[[胡傳]],曾對劉銘傳的“[[開山撫番]]”留下如此嚴厲的評語: {{cquote|臺灣自議開山以來,十有八年矣。剿則無功;撫則罔效;墾則並無尺土寸 報請升科;防則徒為富紳土豪保護茶寮、田寮、腦寮,而不能禁兇番[[出草]]。每年虛糜防餉、撫墾費為數甚鉅。明明無絲毫之益,而覆轍相蹈,至再、至三、至四,不悟、不悔;豈非咄咄怪事哉!}} 劉銘傳對臺灣建設的規劃,原以[[軍事]]為先<ref name= Wonglu></ref>,除希望在島上建立戰時可以自給的軍工產業外,同時對[[大清帝國|清廷]]亟陳在臺灣建立[[海軍]]力量的迫切性;但受限於財政條件,只能先從興利的近代化實業及增加[[稅]]收兩處著手。除建設多處[[砲台]]、[[兵工廠]]等現代化军备外,<ref>陳德輝,[http://big5.huaxia.com/zt/jl/05-085/578657.html 試論劉銘傳的海防思想]</ref>他同时 推行 各種 多項[[基础建設]],包括鋪設最初的[[臺灣鐵路 (清朝)|臺灣鐵路]]、[[福州]]和滬尾(今[[新北市]][[淡水區]])間的海底電纜,辦理電報、煤務、郵務……等,唯鐵路初期僅竣工[[大稻埕]] ( 今[[台北市立中興醫院]]處 ) 到[[錫口]] ( 今[[台北市]][[松山區]] ) 段通車,隨即告老還鄉,由[[邵友濂]]接任;此外,動用大量軍力「[[開山撫番]]」、清丈全省田賦等,以期就地為防務及新政開拓財源。然而在推行上述新政的過程中,臺省財政負擔大增,規劃或經營不善、官員貪污等問題一一浮 ,甚而引發了民間的反抗,其中以1888年[[彰化縣 (清朝)|彰化縣]]就因清賦問題而爆發以有力鄉紳[[施九緞]]的叛亂最具代表性,結果只有少數新政項目得以持續推展。<ref>{{cite book|title=《臺灣史志論叢》|year=1999|origyear=1999|publisher=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pages=424頁|author=黃秀政|isbn=957-111-840-0|date=1999-06-01}}</ref>劉探勘全台後,預定設在橋仔頭(雅作橋孜圖,今臺中市中心)的省城,負責管理臺灣的中路,亦是行政區劃調整後新臺灣府的府治所在。但在邵友濂接任巡撫後因經費不足令省城停工。 ==== 告老還鄉 ====1891年劉銘傳告老還鄉,臺撫一職先由[[布政使]][[沈應奎]]署理,再由原[[湖南省|湖南]]巡撫[[邵友濂]]接任。總結劉銘傳駐臺六年,始終未能建立游弋[[台灣海峽|臺海]]的海軍艦隊,而他為開拓財源而興辦的近代化實業,其深度、廣度也有限,未竟全功;但仍開啟了臺灣官辦近 代化建設 的先聲,是[[台灣清治時期|清治二百十餘年]]間治理最為積極的一段時期。 1896年底,劉銘傳在家病逝,身前著述有《刘壮肃公奏议》及《大潜山房诗稿》刊行問世。 劉銘傳的骨灰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安葬,而是被放置在其后人的家中。2008年10月23日,刘铭传墓园的建设项目在[[安徽省]][[肥西县]]正式動土。 2011年4月12日,刘铭传遗骨於大潜山安葬。 == 逸闻 ==劉銘傳攻克[[常州]]後,住進了[[太平天國]]護王[[陳坤書]]的府邸,發現府内的馬槽是[[青銅]]所鑄;根據盤底的銘文,劉銘傳判定這是珍貴的文物,於是築亭藏盤,起[[室名]][[盤亭]]。此盤即為著名的[[西周]][[青銅器]]「[[虢季子白盤]]」,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 影響 ===== 命名紀念 ===<!---台中市的省三國小 非紀念劉銘傳,而是空軍烈士張省三。---> 了紀念劉銘傳在臺灣的建設,以 奠定相關 名命名的事物包括:*[[臺北市]][[士林區]][[銘傳大學]]*[[臺北市大安區銘傳國民小學]]*[[基隆市]]的「劉銘傳路」(在[[仁愛區]]愛七路、愛九路間)等<ref>{{cite news|url=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504207 | title=基隆劉銘傳路 消失的「愛八路」|date=2015-11-10|author=盧賢秀|location=基隆|accessdate=2016-10-07|publisher= [[自由時報]]}}</ref>,同處設有[[基隆市立銘傳國民中學]]。*[[臺灣鐵路管理局]]也曾在1950年代初,將[[縱貫線 (鐵路)|縱貫線]]北上2次[[台鐵對號特快|對號特快車]]命名為「銘傳號」*1945年3月[[重慶]][[國民政府]]通過之《[[台灣接管計劃綱要地方政制|臺灣接管計劃綱要地方政制]]》中,[[基隆郡]]([[ 隆市]]前身)曾一度-{改制}-為「'''省三縣'''」,為該地方政制的30個[[縣]]之一。「省三」為[[台灣清治時期|清代]]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之別號,也是為了紀念劉銘傳在此經營,並於[[西仔反|西仔反戰役]]中,收復該區域。*[[中華民國海軍]]2017年向[[美國]]採購[[派里級巡防艦]],命名為PFG-1112 銘傳艦 ===電視劇===以劉銘傳其人其事為本的[[文學|藝文]]創作,出現在若干[[流行文化|通俗]][[電視劇]]中,包括:{| class="wikitable" width=70%|- align=center| width=25%|'''影视作品''' || '''介紹''' || '''演員''' |-||<center>《[[一品夫人芝麻官]]》</center>||1999年[[台灣電視公司]][[八點檔]]連續劇,以姓名[[諧音]]的「廖閩川」為主角,詼諧地影射了劉銘傳在臺灣的事蹟。||主演者包括[[張國立]](飾演廖閩川)、[[陳亞蘭]](飾演廖閩川的妻子)等。|-||<center>《[[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center>||2004年[[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中共安徽省委]]宣傳部等聯合出品的連續劇,由[[黄力加]][[導演]]、[[張笑天]]等[[編劇]]||[[刘德凯]]饰演刘铭传。|-||<center>《[[台湾1895]]》</center>||2007年[[中國中央電視台]]制播的連續劇||劉德凱再度飾演劉銘傳。|-||<center>《[[龍飛鳳舞 (電視劇)|龍飛鳳舞]]》</center>||2014年[[民間全民電視公司]](民視)製播的一部八點檔連續劇;以1868年至1888年,20年間的臺北[[大稻埕]]地區作為故事背景||由[[蕭大陸]]飾演劉銘傳(1885年至1891年間擔任[[福建臺灣巡撫]]) |-|}
34,62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