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梁济

增加 140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研究领域 =
}}
'''梁济'''(清末官员、学者),(1858年-1918年11月14日)清末官员、学者。字巨川,一字孟匡,别号桂岭劳人,以字行, [[ 广西 ]] 桂林人, [[ 北大 ]] 哲学教授梁漱溟之父。光绪间举人。历官内阁中书、教养局总办委员、民政部主事、京师高等实业学堂斋务提调,清亡后投水自尽。 
==生平简介==
其父梁承光,剿捻军于 [[ 山西 ]] ,卒官山西。梁济八岁时随母从山西返回北京,嫡母刘氏寒灯授业。光绪四年,任愿学堂义塾教师。光绪十一年,举顺天乡试。清末任内阁中书(四品)官职,十余年不迁。1906年调京师巡警厅任教养局总办委员。民国之后,曾在民政部供职。避居城北隅彭氏宅,绰号“梁疯子”。1918年9月27日,写《敬告世人书》,11月8日,60岁生日前夕投积水潭(北京静业湖)自尽,有遗书万余言,强调“弟今日本无死之必要也。然国家改组,是极大之事,士君子不能视为无责。”“国性不存,国将不国。必自我一人殉之,而后让国人共知国性乃立国之必要”,“我之死,非仅眷恋旧也,并将唤起新也。”“去年已决心,今年不复听卖菱角声,不吃西瓜矣”,信中还给徐世昌总统上书五条,惓惓者五事:曰民、曰官、曰兵、曰财、曰皇室,区画甚备。谥贞端。梁漱溟兄弟编印其父遗著《桂林梁先生遗书》印成六卷,共计四册,分送给公共阅览机关和他们的好友。1969年由台北文海出版社再次出版,并收录于沈云龙主编的《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之中。1989年出版的《梁漱溟全集》也收录了这一著作。 
==清史文载==
梁济,字巨川,广西临桂人。父承光,卒官山西,贫不能归,寓京师,喜读戚继光论兵书暨名臣奏议。光绪十一年,举顺天乡试,时父执吴潘祖廕、济宁孙毓汶皆贵,济不求通。迨毓汶罢政,始一谒之。大挑二等,得教谕,改内阁中书,十余年不迁。举经济特科,亦未赴。三十三年,京师巡警招理教养局,济以总局处罪人,而收贫民于分局,更立小学课幼儿,俾分科习艺,设专所售之,费省而事集。由内阁侍读署民政部主事,升员外郎。在部五年,未补缺。逊位诏下,辞职家居。明年,内务部总长一再邀之,卒不出。岁戊午,年六十,诸子谋为寿,止之,不可,避居城北隅彭氏宅。先期三日,昧爽,投净业湖死,时十月初七日也。遗书万余言,惓惓者五事:曰民、曰官、曰兵、曰财、曰皇室,区画甚备。予谥贞端。
 
==人物轶事==
1918年11月7日,快要过60岁生日的前清民政部员外郎、学者梁济问儿子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正在北京大学当哲学教授的儿子回答说:“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能好就好啊!”梁济说罢离开了家。三天之后,梁济在北京积水潭投水自尽,留万言遗书说:“国性不存,国将不国。必自我一人殉之,而后让国人共知国性乃立国之必要……我之死,非仅眷恋旧也,并将唤起新也。”
 
==自杀影响==
徐志摩评述道:“它的起源与所能发生的效果,决不是我们常识所能测量,更不是什么社会的或是科学的评价标准所能批判的。在我们一班信仰(你可以说迷信)精神生命的痴人,在我们还有寸土可守的日子,决不能让实利主义的重量完全压倒人的性灵的表现,更不能容忍某时代迷信(在中世是宗教,现代是科学)的黑影完全淹没了宇宙间不变的价值。”
李大钊亦在《北京的“华严”》一文中表达了对事态的高度关注,并指出:“他们对于自己的生命,比那些醉生梦死的青年,历仕五朝的元老还亲切的多呢。”
傅斯年在《心气薄弱之中国人》中尽管将梁济和辜鸿铭、张勋并列为守旧的象征,但文章同时也指出:“任凭他是什么主义,只要有主义就比没有主义好。就是他主义是辜汤生、梁巨川、张勋……都可以,总比见风使舵好。”<ref>[https://www.sohu.com/a/274486725_563948 梁济之死:自杀的自我阐释]</ref> == 参考来源 ==<references />
54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