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二二八事件

移除 11,044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多个问题|{{Citecheck|date=2016年4月}}{{disputed|date=2016年4月}}{{expert|date=2016年4月}}}}{{noteTA|1=zh-hans:王添灯;zh-hant:王添灯;}}{{Infobox civil conflict| title = 二二八事件| partof = | image = File:228 Incident h.jpg| caption =在[[圆环缉淤事件]]后包围[[台湾省专卖局台北分局]]的抗议群众。摄于2月28日上午10时。| date = 1947年2月27日-5月16日| place = [[台湾]]| coordinates = | causes = '''导火线''':[[圆环缉淤事件]]<br />'''背景''':*国民政府体制*国民政府接管台湾*外省人垄断权位*官员贪污腐化*军队纪律败坏*掏空民生物资*文化语言衝突*统制经济掠夺*严重通货膨胀*粮食极度匮乏*失业问题严重*歧视台湾人民| goals = 缉淤事件善后处理、政治改革| methods = 示威游行、谈判交涉、攻佔官署、抢收武器、武装抗争| status = | result = 台籍、外省籍民众伤亡| side1 =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br />[[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br />[[台湾警备总司令部]]<br />(包含警总[[特务]]营、[[忠义服务队]])<br />[[陆军]]整编21师<br />(直属独立团、438团、436团、434团、435团、直属工兵营)<br />[[宪兵]]第4团<br />宪兵第21团第1营<br />基隆要塞守备大队<br />高雄要塞守备大队<br />澎湖要塞守备大队<br />台湾各地区[[警察]]<br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国防部保密局特务人员]]| side2 = 二二八事件处理委员会及各县市分会<br />台湾各地区自组民兵<br />例如:[[嘉义民兵]]<br />(包含[[嘉义市]]大多中学生及[[邹族]]人)<br />[[二七部队]]<br />(其中包含百馀名[[雾社]][[泰雅族]]原住民)<br />[[雄中自卫队]]<br />[[台湾自治联军]]<br />[[陈篡地|斗六民军]]等| side3 = | leadfigures1 = | leadfigures2 = | leadfigures3 = | howmany1 = | howmany2 = | howmany3 = | casualties1 = | casualties2 = | casualties3 = | fatalities =数百人至数万人不等| injuries =| arrests =| detentions =| charged =| fined =| casualties_label = | notes = }}
'''二二八事件'''是[[台湾]]于1947年2月27日至5月16日发生的事件。1947年2月27日,因[[台湾淤酒公司|专卖局]]查缉员在[[台北市]][[圆环缉淤事件|查缉私烟]]时不当使用公权力造成民众死伤,引起28(次)日的陈抗伤亡,更扩及后续台湾民众大规模反抗政府与攻佔官署。事件中,台湾民众大规模反抗政府与攻击官署,[[本省人]]对[[台湾外省人|外省人]]报复攻击,[[国民政府]]派遣军队逮捕与镇压杀害台湾民众。事件造成民众大量的伤亡,然而伤亡数字众说纷纭,由数百人至数万人不等。<ref>[http://taiwantt.org.tw/books/228/new_page_36.htm 二二八和平週教学手册],财团法人台湾大地文教基金会</ref><ref>[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vbS7AAAAQBAJ&pg=PT77 皇民化的战争:漫画台湾历史故事11],第77页,郝广才、王建兴,远流出版,2001-06-05</ref><ref>[https://www.tbocc.gov.tw/ModuleMsg/Files/795/AttachFile/02-%E6%B2%BF%E9%9D%A9%E5%BF%97311-340.pdf 嘉义县志‧卷二‧沿革志],第316页,嘉义县政府,2009-12</ref><ref>[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yfiC8U9MgCUC&pg=PA68 李筱峰专栏续集, 2004-2006: 一个台湾史教授与时代的对话],李筱峰,第68页,Third Nature Publishing Co.,2006</ref>
二二八事件发生当时与[[台湾独立运动]]无关,当时几乎没有台独的倡议<ref>[http://www.ios.sinica.edu.tw/ios/people/personal/wnd/%E6%9B%B8%E5%AF%AB%E6%B0%91%E6%97%8F%E5%89%B5%E5%82%B7.pdf 书写「民族」创伤: 二二八事件的历史记忆],页8,吴乃德,《思想月刊》第8期,2008-01</ref>。陈仪于3月2日向中央政府请求「派大军以平怨气」后<ref name="Li-Ming-Epoch" />,蒋中正于3月12日训令陈仪及军队不得报复<ref>[http://www.epochtimes.com/b5/9/3/1/n2447085.htm 二二八专家:谈此事件应把真相呈现].大纪元.2009-03-01日</ref>,并派时任国防部长白崇喜来台宣导,白崇喜于3月17日抵台后发布了禁止军警滥杀无辜的「宣字第一号」(要求在押人犯必须依法经过公开审判,制止军队和警察滥捕、滥杀无辜,且除了「煽动暴动之共产党外」外都不究责)<ref name="Li-Ming-Epoch">{{cite news |author=李明 |url=http://www.epochtimes.com/b5/14/2/27/n4093815.htm |title=【历史今日】二二八事变真相 |work=大纪元 |date=2014-03-01 |accessdate=2017-04-11 }}</ref>。但下层并未遵照指示,导致伤亡惨重,并让台人对中国感到失望,更成为后来台独运动兴起的重要原因<ref name="台湾民主运动">{{Cite web |url = http://www.jimlee.org.tw/history_detail.php?articleSN=8726 |title = 近百年台湾民主运动概要 |author = [[李筱峰]] |date = 2000年6月1日 |publisher = 李筱峰教授网站 |language = zh-hant |accessdate = 2016年4月3日 |quote = |archive-url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427113401/http://jimlee.org.tw/history_detail.php?articleSN=8726# |archive-date = 2016-04-27 |dead-url = yes }}</ref>。
二二八事件是台湾现代史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之后台湾紧接著实施长达38年的戒严,至少数万名民众在[[台湾白色恐怖时期|白色恐怖时期]]死亡、失踪、监禁;二二八事件数十年来成为禁忌的话题,成为后来族群对立衝突的原因。历经国民党政府多年的严密封锁与襟声,在[[党外运动|党外]]人士对[[党国体制]]的持续衝撞下,二二八事件在1980年代后期的台湾已经逐渐可以公开讨论,而不必担心因为触犯禁忌而遭到国民党政府的[[政治迫害]],政府和学术单位也对事件进行大量研究。1995年,时任总统[[李登辉]]公开向二二八事件受难者道歉,各地陆续为受难者建立纪念碑与纪念园区。中华民国政府后来将2月28日订定为和平纪念日,建碑并对受难者家属赔偿和恢复名誉,但台湾每年到了二二八和平纪念日前后,还是纷传抗争与蒋介石铜像及228纪念碑遭破坏之情事。<ref>{{cite news|author1=王志伟|title=花莲228纪念碑遭人涂鸦 受难者家属叹:就算立场不同也不需破坏|url=http://www.peoplenews.tw/news/21f14ed0-175e-4b08-97ee-6944980a1e13|accessdate=2018-02-15|agency=民报|date=2016-06-18}}</ref><ref>{{cite news|author1=林欣仪、叶书宏|title=蒋铜像、228纪念碑 都传遭泼漆|url=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301000293-260106|accessdate=2018-02-15|agency=中时电子报|date=2017年03月01日}}</ref><ref>{{cite news|author1=蔡淑媛|title=追思会前 东峰228公园纪念碑遭泼红漆|url=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1989049|accessdate=2018-02-15|agency=自由时报|date=2017-02-28}}</ref><ref>{{cite news|author1=沉如峰|title=宜兰228纪念物历史之澄镜 设计者创意遭破坏|url=http://www.epochtimes.com/b5/7/2/24/n1629075.htm|accessdate=2018-02-15|agency=中央社|date=2007-02-24}}</ref><ref>{{cite news|title=全台最高228纪念碑遭人喷漆|url=http://hk.crntt.com/doc/1005/7/4/3/100574329_2.html?coluid=91&kindid=2672&docid=100574329&mdate=0222113134|accessdate=2018-02-15|agency=中国评论新闻网}}</ref><ref>{{cite news|author1=廖淑玲|title=云林228纪念公园遭泼漆涂鸦|url=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1615806|accessdate=2018-02-15|agency=自由时报|date=2016-02-28}}</ref><ref>{{cite news|title=【和平纪念日】全台校园恶搞蒋公像 228纪念碑同遭殃|url=https://hk.news.appledaily.com/china/realtime/article/20160228/54808672|accessdate=2018-02-15|agency=苹果日报}}</ref>
== 事件发生背景 ==
=== 国民政府接管台湾 ===
[[File:1945 日本在台北市公会堂向二战同盟国投降 October 25th, Japan Surrenders to Allies of World War II in Taipei, TAIWAN (Formosa).jpg|thumb|300px|,1945年10月25日,依照[[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发佈的《[[一般命令第一号]]》第1条甲项规定,命令[[日军]]向麦帅指派的盟军将领蒋介石将军投降<ref name="二二八和平週"/>,国民政府[[同盟国军事佔领日本|代表同盟国接管台湾]]<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12}},在[[台北公会堂]]举行受降典礼,受降典礼台上悬挂著[[同盟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盟国]]英、中、美、苏四国同等大小的国旗。]]{{See Also|同盟国军事佔领日本|台湾光复}}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宣佈向美国、英国、中华民国、苏联等同盟国[[无条件投降]]。[[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元帅发佈军事命令《[[一般命令第一号]]》,指示日军将北纬十六度以北[[法属印度支那]](现今的越南北部和寮国)、台湾、澎湖等地区交由盟军将领蒋介石将军代表同盟国[[同盟国军事佔领日本|军事接管]]<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12}}<ref name="二二八民变-台湾与蒋介石"/>{{rp|168}}。
在日本的统治下(1895年至1945年),台湾的[[近代化]]有出色的表现,但仍然属于殖民地的角色,政治上的压迫与经济上的榨取使台湾人饱受压迫<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43}},此种对日本的不满情绪后来转化为对中国的热烈期待。1945年10月5日,「长官公署前进指挥所」主任[[葛敬恩]]中将首先率领幕僚抵台并发号施令<ref name="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rp|4}}<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24}},结束台湾自日本宣布投降以来的「政治真空期」<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13}}。10月17日,陈孔达的国军七十军三千人连同政府官员,在盟军飞机的掩护下,于[[浙江]][[宁波]]由[[美军]]运输舰载运护送至台湾[[基隆]]登陆,并进入台北市,满怀期望的三十万民众砌成人牆夹道欢呼热烈迎接<ref name="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rp|pages=4-5}}<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20-26}}<ref name="二二八和平週"/>。1945年10月25日,陈仪将军代表麦帅委任的盟军将领蒋介石来台接受日本[[第十方面军]]的投降,于此日起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正式代表同盟国接管台湾。
=== 外省人垄断权位 ===
日本人投降撤出台湾后,满怀期望的台湾人原本认为应该有更多[[自治]]与参政的机会<ref name="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rp|pages=18-19}}<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pages=26-28、39}}<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23}}<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43}},但是在[[台湾政治]]方面,行政长官陈仪本人不仅集[[行政]]、[[立法]]、[[司法]]三权于一身,还身兼[[台湾军事|军事]]大权,权力之大较过去的日本总督有过之无不及<ref name="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rp|pages=6、11}}<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35}}<ref name="愤怒的台湾"/>{{rp|107}}<ref 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18}}<ref name="二二八和平週"/>,而政府的中高级职位几乎由外省人垄断<ref name="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rp|pages=19-20}}<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19}}<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39}}<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48}}。行政长官陈仪以下九个处的十八位正副处长之中,只有一位副处长是[[半山仔|自大陆返台的台籍人士]](即[[宋斐如]],殁于二二八事件)<ref name="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rp|19}}<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46}}<ref name="二二八和平週"/>;十七位县市长中,仅有四位台籍人士,且均为自[[重庆]]返台的「[[半山仔]]」<ref name="二二八和平週"/>,并不受台湾人欢迎<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pages=46-47}}<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49}}。根据1946年11月由长官公署发表的统计,简任及简任待遇级官员,台籍仅占0.82%;荐任及荐任待遇级官员,台籍仅占6.63%<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38}},而且在极少数的荐任、简任级台籍人士当中,大陆返台的半山就占据裡面的70%<ref 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47}}。奉命抵台调查二二八事件的[[监察委员]][[何汉文]]在1947年的调查报告中即指出:「服务机会不均等,如各机关高级人员以外省人居多,而台湾同胞每多屈居下僚,所得待遇高低尤不公允」<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39}}。
此外,许多机关单位也充斥「牵亲引戚」的用人作风<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19、23-24}}<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pages=40-42}},案例不胜枚举,最明显的例子,如[[台中地方法院|台中法院]]之大部分职员为该院院长的亲戚,佔全法院职员过半数;台北县长安插两百馀名自己人,而不管其有无能力,并将许多原来的人免职,即使连一般公司、工厂,也同样因为这种裙带关系,而将求职青年排除在外。《[[民报 (1945年)|民报]]》于1946年10月18日的[[社论]]指出:「不论是官衔、公司、工厂的大把交椅都被陌生的大哥坐满,连下层员工都不录用」;同年9月16日的社论指出:「牵亲引戚、营私舞弊的腐败政治,台胞已讨厌了,封建性包办政治是更讨厌的」<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pages=40-41}}。即使能谋得工作的人,也因为本省人与外省人的待遇不平等,同一级职同一工作,外省人的薪俸比较高,甚至高出一倍,这种差别待遇比起[[台湾日治时期|日治时期]]日本人与台湾人的差距还大,因而台湾人对此种情况感到更为痛苦<ref name="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rp|pages=19-20}}<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42}}<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48}}。
=== 官员贪污腐化 ===
自国民政府接管台湾以后,贪污案件的新闻报导不断<ref name="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rp|21}},例如贸易局勾结商人,获利一亿多元<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pages=45-46}};贸易局长[[于百溪]]隐匿变卖接收的日方物资,得款数千万元<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67}}。另外,于百溪被《民报》公开爆出贪污五百万元的证据,陈仪于是派人警告《民报》,不得再揭发隐私<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68}};专卖局长[[任维钧]]侵吞鸦片70公斤,私运香港变卖获利,并推说鸦片是被[[白蚁]]吃掉的<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pages=47-48}}<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24}}<ref f name="愤怒的台湾"/>{{rp|pages=102-103}};陈仪旧属台北县长[[陆桂祥]]伙同裘区长变卖日方物资,得款一亿多元<ref name="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rp|21}},事情爆发后,陆县长叫人[[纵火|放火]]把台北县政府会记室及税捐稽徵室焚毁以演灭证据<ref namer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24-26}}<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48}}<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69}}<ref name="愤怒的台湾"/>{{rp|102}}。
事件爆发之际,台湾长官公署秘书长[[葛敬恩]](1949年投共)、民政处长[[周一鹗]](1949年投共)、财政处长[[严家淦]]、工矿处长[[包可永]]等陈仪在福建时期旧部被台湾人团体指责为陈周遭贪官污吏之「四凶」,导致政治黑暗、米粮外流、人民无穀为炊,被指名要求究办。<ref>[[许雪姬]], [http://www.ntl.edu.tw/public/Attachment/281415523478.pdf 1937-1947年在上海的台湾人], 《台湾学研究》第13期(2012年6月),页24,[[国立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ref><ref>[[蓝博洲]], [https://quasi-quasi.com/category/%E5%A0%B1%E5%B0%8E%E6%96%87%E5%AD%B8/ 《消逝在二二八迷雾中的王添灯》]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0319195635/https://quasi-quasi.com/category/%E5%A0%B1%E5%B0%8E%E6%96%87%E5%AD%B8/ |date=2017-03-19 }}, 2008</ref>其中葛敬恩被指为收受、侵吞原日本台湾总督[[安藤利吉]]的黄金,其女婿李卓芝担任台湾省印刷纸业公司总经理,亦涉及「劫收」台湾贪污两千馀万元。<ref>[[许雪姬]], [http://www.228.org.tw/downloadfile.aspx?fid=9AEF2DA48D1C26B7 二二八事件:社会真实与历史文本] {{Wayback|url=http://www.228.org.tw/downloadfile.aspx?fid=9AEF2DA48D1C26B7# |date=20170320051804 }}, [[财团法人二二八事件纪念基金会]]九十年度赞助之学术研究报告</ref><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ef>[[杨碧川]], [https://www.twreporter.org/a/testimonies-of-228 二二八真相], [[报导者 (台湾媒体)|报导者]], 2017/2/19</ref><ref>[http://www.greatnews.com.tw/home/news_pagein.php?iType=1008&n_id=93985 浅论接收大员], [[大成报]], 2015/07/27</ref><ref>[http://www.peoplenews.tw/news/1e19355f-24b1-4d51-a870-494114461279 魔戒魔戒我爱你], [[民报 (2014年)]], 2016-03-22</ref><ref>[http://www.ksnews.com.tw/index.php/news/contents_page/0000965120 陈仪治理台湾 三大败笔], [[更生日报]], 2017年03月09日</ref>
贪污案件不仅出现在高官,连检察官、法院院长、教师都贪污,金额也不少<ref name="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rp|21}}<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26}}。就《民报》一家报纸而言,自1945年国府接管台湾至1947年二二八事件发生的短短一年多之间,贪污案件的报导就有五十件,若再加上其他报纸以及未曝光者,则不知其数,台湾人目睹这种情景,则感到失望与悲愤<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27}} 。《民报》于1946年10月26日的[[社论]]〈祖国的怀抱〉即指出:「祖国的政治文化的落后,并不使我们伤心,最使我们激愤的,是贪污舞弊,无廉无耻」<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45}}。
=== 军队纪律败坏 ===
驻台的国军因为军纪败坏,造成严重的治安问题与社会动盪<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70}}。许多军人除了偷窃以外,耍赖、诈欺、恐吓、调戏、抢劫、打家劫舍、强姦、杀人,无恶不做<ref name="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rp|23}}<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38}}<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73}}。不仅乘车不买票、买物不给钱、看戏不买票,反而开枪示威,因而惹起了无数纠纷,也激起台湾民众无法抑制的愤怒<ref name="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rp|21}}<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37}}。军人不仅洗劫台湾人、也洗劫日本人,有时不同派系的军人恰巧同时抢同一户人家,为了争夺抢劫目标而互相打斗<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39}}。军人下手的目标,除了民众以外,许多公共设施,如电话线、水道管、[[消防栓]]等都被偷走,连[[铁路]]自动开关和信号也被拆除变卖,直到发生几次严重[[车祸]]才被发觉<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39}}。军人开枪滋事的案件,屡见不鲜,仅就1946年2月上旬于《民报》报导关于军人开枪等胡作非为的新闻,就有五起<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pages=75-76}}<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37}},曾任驻台国军[[宪兵]]第四团团长[[高维民]]于回忆录〈台湾光复初时的军纪〉上面说:「由于军队纪律废弛,一言以蔽之,姦淫掳掠」、「当时我已经看定了这个地方会出问题」<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76}}。因为国军初抵台湾当时受到台湾民众的热烈欢迎,后来又见到军人杀人越货、鱼肉乡民的作为,台湾民众内心遭受很大的打击<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pages=76-77}}<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38-39}}。当时的省参议员[[韩石泉]]于1956年发行的〈六十回忆录〉对此表示:「随身携枪之士兵警员特多,因此时肇事端……此实为惹起二二八事件之导火线。」<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77}}
[[File:Tragedy of Taiwan 01.jpg|thumb|200px|1946年4月18日的美国《{{Link-en| 匹兹堡新闻|Pittsburgh Press}}》,标题:The Tradegy of Taiwan(台湾的悲剧)指出两个只有八岁的男孩在地底下辛苦挖煤,除非透过[[黑市]]交易,否则台湾人民是绝对拿不到的。]]
=== 掏空民生物资 ===
行政长官公署让「[[资源委员会]]」将[[台糖公司]]在战后所接收的15万吨[[白糖]],无偿转交给贸易局,运往[[上海]]出售,售款由[[四大家族 (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与陈仪所属的[[政学系]]分赃殆尽,导致台湾糖价暴涨,而且比在上海还贵,并使[[台糖]]缺乏再生产资金,转而向[[台湾银行]]大量贷款,引起省参议员[[王添灯]]在议会对陈仪的愤慨指责<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24}}<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pages=45-46}}<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79}}<ref name="愤怒的台湾"/>{{rp|pages=110-111}}。天津《[[大公报]]》于1947年2月21日的[[社论]]〈请爱护台湾这片乾淨土〉指出:「就物质往来论,祖国大陆是佔了台湾的便宜的。多少糖由那里运出来,多少[[煤]]、多少[[香蕉]]、[[波罗蜜]]由那里运出来。」<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62}}就工厂而言,在陈仪政府接收后,许多工厂的成品、原料、机械、厂房逐一被变卖到上海,造成大量工厂的关闭,导致民生用品缺乏与大量人口失业<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pages=58-59}}。另外,在台湾严重米荒之际,飢饿的台湾人在配粮处大排长龙,接收大员则将一船船的台湾白米[[走私]]到日本,换取一箱箱的[[黄金]],中饱私囊,于是使得接收大员来到台湾没有多久就一一「[[五子登科]]」,即取得了位子、条子([[金条]],一说[[钞票]])、房子、车子、女子<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27}}<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43}}<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66}}<ref name="愤怒的台湾"/>{{rp|107}}。中国大陆记者唐贤龙就指出:「自从国内的很多人员接管以后,便抢的抢、偷的偷、卖的卖、转移的转移、走私的走私,把在国内『劫收』时那一套毛病,统统都搬到了台湾」<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44}}。
=== 文化语言衝突 ===
[[File:1946年5月5日 台湾省参议会 民报.jpg|thumb|220px|left|台湾省参议员[[林日高]]质询长官公署民政处长周一鹗:「台湾是自家人呢?或者是[[殖民地]]呢?」(《[[民报 (1945年)|民报]]》1946年5月6日)]]台湾跟中国大陆经过五十年的不同发展,两边已呈现相当大的差距<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40}}<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90}}。1945年台湾每人平均分配发电容量是大陆的50倍,台湾的[[工业化]]程度也远超过大陆,台湾学龄儿童就学率也超过大陆,台湾人的[[识字率]]也超过大陆,而且40岁以下没有[[文盲]],足以显示台湾较中国大陆有长足的进步<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pages=90-94}}<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pages=43-44}}。[[蒋介石]]在1945年2月于[[重庆]]举办的「台湾省行政干部训练班」致词时表示:「日本治台多年,成绩甚佳」。除了硬体以外,在软体方面,由于日本文化的影响,台湾人普遍养成整洁、守法、守时、负责尽职等等习惯与观念,也提升了社会文化、改变了[[生活品质]]<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41}}<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pages=90-94}}。但是由于台湾人长期受到日本人的压迫,对中国自然加以理想化而嚮往,后来才发现与心目中的中国差距甚大,心裡便产生不适应与失落感<ref name="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rp|pages=23、26-27}}<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84}}。至于大陆人方面。由于台湾人以[[福佬话]]和[[日语]]沟通,对于北京话相当陌生,而中国大陆来台人士面对这种[[语言]][[沟通]]问题即产生困扰,就剥夺不懂北京话的台湾人服[[公职]]的权利<ref name="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rp|19}}<ref namer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40}}。另外,由于中国历经[[中国抗日战争|中日战争]]的缘故,使得战后来台的大陆人对于台湾到处充满日本气息,觉得刺眼与反感<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41}}<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pages=98-99}},来自中国大陆的接收大员并以「征服者」、「战胜者」的态度对待台湾人,使台湾人深感不平<ref name="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rp|pages=22-23}}<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101}}<ref name="愤怒的台湾"/>{{rp|101}}。中国[[北平]]的《民主周刊》于1946年3月18日的〈台湾的隐忧〉文章中说:「接收人员那种耀武扬威的战胜者姿态,和一个侵略者在别人的土地上有什麽两样呢?」[[香港]]《知识青年》于1947年3月16日的文章〈台湾的灾难〉中说:「我们的接收官员都是一群带有强烈掠夺性的亲戚同乡等关系结合的封建集团,他们以新征服者的姿态出现,用[[元朝]]对待[[南人]]一样的态度,对待台湾同胞。」<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102}}由此可知,战后台湾人对于来自对岸的文化,已经产生隔阂与适应不良<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pages=102-103}},而双方的心结与怨愤,造成了日后的各种衝突<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42}}。 [[File:Washington Daily Taiwan 1946.jpg|thumb|250x250px|1946年3月21日,美国《{{Link-en|华盛顿每日新闻|Washington Daily News}}》大篇幅报导「中国人剥削台湾比日本人更严重」(CHINESE EXPLOIT FORMOSA WORSE THAN JAPS DID)。]] 
=== 统制经济掠夺 ===
国民政府接管台湾以后,採取全面性的[[统制经济]]<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49}}。日本人所留下来的237家公司企业,六百多个单位,全被纳入[[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长官公署]]所属各处室所设的27家公司来经营<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29}}<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49}}<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68}}。对樟脑、火柴、酒、淤、度量衡等物品,全部纳入专卖,然而「[[专卖局]]」所製的火柴、酒、淤品质差、价格又高,于是长官公署的专卖制度不但不能赚钱,还造成[[赤字]],除此之外,就连许多民生物资,也都被纳入统制之列<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50}}<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77}}<ref name="愤怒的台湾"/>{{rp|110}},如此专卖统制措施,不仅不替台湾的建设著想,反而自台湾夺取利益,引起台湾人的不满<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pages=50-51}}。另一个统制经济的代表机构则为「[[贸易局]]」,贸易局垄断全台湾的进出口贸易,举凡樟脑、米、糖、盐、凤梨、石炭、铝、煤油、水泥、造纸、渔产等,凡是能赚钱的生产品,几乎全由贸易局统制,也只有贸易局可以卖,公开大赚其钱与民争利<ref name="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rp|pages=21、26}}<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30}}<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52}}<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pages=76-78}}<ref name="愤怒的台湾"/>{{rp|110}}。官员以[[官商勾结]]、亦官亦商的行径,从中获取[[暴利]],台湾民众则广受其剥削,造成民生困苦,以及大量民众[[失业]]<ref name="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rp|11}}<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52}}。[[监察委员]][[杨亮功]]和何汉文在1947年4月的「二二八事件调查报告」中对此指出:「因贸易局之统制,使台湾一般商人均受极端之约束;因专卖局之统制,且使一般小本商人无法生存」<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30}}<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54}}。
=== 严重通货膨胀 ===
由于官场贪污舞弊、外行领导内行,厉行统制经济下,许多公营企业因为经营不善,不但资金不能自给自足,还要扩充生产设备、购买原料,所需资金都向银行贷款,于是[[台湾银行]]一向以公营事业及交通事业为主。因为[[贷款]]的增加,使银行印製钞票因应,造成[[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因此又再增加公营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形成通货膨胀的恶性循环<ref name="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rp|pages=7、11}}<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30-31}}<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58}}。另外,由于盟军的[[轰炸]],超过半数的工厂没有开工,接收者又不善经营,造成生产大减,加上糖、米等物资大量运往[[中国大陆]],造成台湾可用物资大减,也促使通货膨胀<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31-32}}<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61}}。就米价而言,自1945年8月至1947年1月,台北市零售米价涨了四百倍。1947年初,中国大陆[[物价指数]]最高的[[上海]],还不及台湾的物价,同样一担米,在上海只卖二千元,在台湾要卖四千元<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81}},而且上海的米大多数来自台湾,价格却远低于原产地<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82}}。1947年1月,一千元法币可换36元台币,到了2月,却涨至56元台币,当时在台湾的中国大陆记者唐贤龙就说:「法币在中国,几乎到处跌价,随时贬值;但在台湾却是唯一的例外。不但不涨价、不贬币,且反而大走红运,步步高升!」<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83}}由于以不值钱的法币换台币到台湾买东西,都比在中国大陆便宜,于是中国大陆的军政机关一味地利用不值钱的法币换取台币,在台湾搜刮物资<ref namername="解读二二八"/>{{rp|62}}。
=== 粮食极度匮乏 ===
随著物价的暴涨,影响层面最大的,是紧接而来的米荒与[[饥荒]]问题<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32}}<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81}}。1945年11月27日,长官公署为实施粮食配给制度,组织二十馀队「粮食劝徵队」到全台湾各地徵粮<ref name="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rp|24}}<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64}},收购价还不到农民的成本,平均台湾每人每日配米8两,远低于在中国大陆国军的25两,于是台湾人一天只够吃一顿米饭,而台北市到1945年12月中旬就停止配给<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64}}。米价开始上涨时,长官公署为了平息民怨,採取限制米价以及抛售存粮,以每人每週仅配给2公斤应急,但属无济于事<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32}} ,一般的公务员与平民已经无力购买米粮,只能吃[[番薯]]杂粮、[[地瓜叶]],[[恒春镇|恒春]]一带的贫民则吃[[槟榔]][[叶]]填肚<ref>[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euiiIj1Ei98C&pg=PA279 20世纪台湾精选本,光复篇],页279,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02-01</ref>。1947年2月13日,一千馀名台北市民于[[艋舺龙山寺]]游行请愿,向长官公署和市政府要求解决米荒之事,后来游行人数增加到数万人,公务员也加入游行<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pages=66、91}}。《[[人民导报]]》于1947年2月22日第3版报导:「饥民僵毙路上,令人惨不忍睹」<ref namer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33-34}}<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pages=85-86}},这种「路有冻死骨」的惨况普遍发生在整个台湾<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86}}。
=== 失业问题严重 ===
由于国民政府接收工作脱节、生产事业萎缩与停顿,以及海外[[台侨]]及战后复员的军伕纷纷回到台湾等种种因素,造成失业人口激增<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66}}。很多工厂因原料缺乏而关闭,接收人员为了安插中国来台人士,将公营企业的台籍员工[[裁员]]<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34}} 。对此,长官公署没有採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反而粉饰太平,声称失业人数没有超过1万人<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81}}<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35}}。根据1946年底《[[台湾新生报]]》的报导,台湾失业人口约为45万人。民众为了生活,铤而走险沦为[[盗贼]]的人数日益增加,造成[[治安]]恶化。不愿偷盗的人就沦落街头当[[乞丐]]。若不愿偷盗、行乞的人,往往以[[自杀]]结束生命<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35}}<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pages=66-68}}。就算有职业的人,也可能领不到薪水,在在显示战后台湾人民的生活比日治时期更加困难<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pages=68-69}}。
=== 歧视台湾人民 ===
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及握有控制权的外省人并不信任台湾人,认为他们被日本化、皇民化,乃至于奴化<ref>[https://stevenijenyang.wordpress.com/2012/02/02/%E4%BA%8C%E4%BA%8C%E5%85%AB%E5%B1%A0%E6%AE%BA%E5%8F%B0%E7%81%A3%E7%B4%80%E5%BF%B5%E6%97%A5%EF%BC%9A%E7%BD%AA%E9%AD%81%E7%A6%8D%E9%A6%96%E5%9C%8B%E6%B0%91%E9%BB%A8%E5%85%83%E5%85%87%E8%94%A3%E4%BB%8B/ 二二八屠杀台湾纪念日:罪魁祸首国民党元凶蒋介石]澳洲台基会全球联盟:TCCMAU</ref><ref name="二二八和平週"/>{{noteTag| 《台湾省二二八暴动事件报告》中将事件发生原因归咎于「[[皇民化教育|日本奴化教育]]遗毒」,认为某些台湾人死心踏地希望永远成为日本臣民}},其误解及歧视「断非台湾人民所能接受」<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71}}。当时[[中华民国国语]]为[[官话]],而本省人不熟悉此种语言,致使本省人在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工作职位相关层面上遭遇不平等待遇,更造成族群隔阂<ref name="二二八和平週"/>。
诗人[[王白渊]]于1946年1月25日在《政经报》发表的〈告外省人诸公〉表示,许多外省人认为台人被日本奴化五十年,但台人几乎没有被奴化。他认为,不熟悉国语就是被奴化的见识「过于浅薄」,外省人对台湾省抱有殖民者似的优越感,加深了两者隔阂。<ref>《政经报》半月刊,第一卷第二期,1946年1月25日</ref><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pages=100-101}}。《[[民报 (1945年)|民报]]》于1947年2月19日的一篇〈可怕的心理破坏〉社论中写著:「(外省人)时常说我们(本省人)奴化,当初我们很愤慨,不知道指什麽为奴化,现在我们已经瞭解了,奉公守法,即是奴化,置礼义廉耻于度外,才能够在这个『祖国化』的社会里生存」<ref>《[[民报 (1945年)|民报]]‧可怕的心理破坏》,1947年2月19日</ref><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108}}。
== 事件爆发 ==
=== 缉淤血案 ===
{{Main|圆环缉烟事件}}[[File:二二八事件原爆点.jpg|thumb|250x250px|二二八事件爆发地点——[[天马茶房]]门口,茶房现已倒闭并被拆除重建。]]1947年2月27日下午七点半左右,[[台湾省专卖局]]台北分局查缉员[[傅学通]]、[[叶得根]]、[[盛铁夫]]、[[锺延洲]]、[[赵子健]]、[[刘超群]]等六人会同[[警察大队]]四名警察,在台北市[[台北市|南京西路]][[天马茶房]]前查获一名育有一子一女的40岁寡妇[[林江迈]]在贩卖私淤,查缉员没收林妇全部的香淤,以及身上所有的钱财。<ref name="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rp|48}}<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43-44}}<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114}}<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pages=98-99}}<ref name="愤怒的台湾"/>{{rp|120}}林妇表示生活困难,双脚跪地苦苦哀求至少归还其钱财,以及其馀经过缴税的专卖局公淤,不然全家人将会没有饭吃,然而查缉员不予理会。许多围观的民众纷纷加入求情,而林妇紧抱著查缉员不放,查缉员叶得根心生不耐,愤怒之下以手枪枪柄敲击林妇头部,林妇顿时血流如注,满脸是血[[昏迷]]倒地。围观民众目睹林妇的遭遇后极为愤怒,蜂拥而上四处喊打,六名查缉员立即弃车分头逃逸。其中不断被路人抱住的傅学通逃到[[永乐钉]]开枪乱射,子弹击中了在自家门口看热闹的市民[[陈文溪]](20岁,胸部中弹,送医次日死亡)<ref name="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rp|48}}<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44-46}}<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pages=114-116}}<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pages=99-101}}<ref name="愤怒的台湾"/>{{rp|120}}。随后查缉员逃至永乐钉派出所,再被转送到中山堂旁的[[台北市政府警察局|警察总局]]。<ref>{{Cite news|url=http://nrch.culture.tw/doviewer.aspx?do=0&s=820913&id=0001716464&proj=MOC_IMD_001|title=延平路昨晚查缉私烟队,开枪击毙老百姓|last=|first=|date=1947-02-28|work=民报|accessdate=2017-02-16}}</ref>激愤的群众六、七百人于是包围警察总局,要求警方惩凶。后来听闻警察局人员表示六人被送往[[中华民国宪兵#宪兵组织|台北宪兵队]]看管,民众得知后于晚上九点多包围宪兵队,要求交出凶手,宪兵团长[[张慕陶 (湖北)|张慕陶]]不正面回覆,并要求宪兵做出射击姿势,两边的交涉一直得不到结果<ref name="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rp|pages=48-49}}<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46}}<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116}}<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101}}。由于过去专卖局的查缉已造成数起死伤,而这次事件又有过去缉淤伤人的[[累犯]](即盛铁夫),民众于是在细雨中彻夜包围警察总局与宪兵队,直至天亮仍不散开<ref name="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rp|51}}<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101}}<ref namername="愤怒的台湾"/>{{rp|120}}。林妇的原始调查自白书影本,在国家发展委员会档案管理局网站裡,再度呈现。<ref>http://atc.archives.gov.tw/228/228online/Type2Content.htm 二二八事件档案展>事件经过>贩林江迈口供</ref> [[File:228 incident of Taiwan.jpg|thumb|250x250px|因缉淤血案造成一死一伤,愤怒的群众包围[[原辰马商会本钉店铺|专卖局台北分局]]并焚烧物件(2月28日上午10时)。]] 
=== 围攻专卖局 ===
由于缉淤血案未获解决,于是隔天2月28日上午九时,民众沿街打锣通告罢市<ref name="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rp|51}}<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48}}<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116}},在街头轮流演讲,积怨已深的市民群体展开罢工、罢市,大小商店即刻响应相继关门,市民纷纷涌上街头观看,市区挤满人群,尤其[[大稻埕]]人山人海,民心愤慨,群情激昂。上午十时许,愤怒的市民衝入肇事查缉员所任职的专卖局台北分局,痛殴专卖局职员,当场打死两人、殴伤四人,捣毁办公器具及玻璃,并将淤、酒、火柴、汽车等物搬出户外焚毁<ref name="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rp|pages=51-52}}<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48-49}}<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pages=116-117}}<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pages=104-105}}<ref name="愤怒的台湾"/>{{rp|pages=120-121}}。十二时许,民众前往南门专卖总局,因门户紧闭仅打破玻璃。民众又衝入前后任专卖局长的[[官邸|公馆]]捣毁器物,专卖局南门工厂亦被捣毁,因专卖局造成的民怨由此可见<ref name="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rp|52}}<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49}}<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pages=105-108}} {{noteTag|专卖局严重影响民众生计、不肖专卖局人员勾结商人走私、专卖局纵容官商却严罚小民、部分专卖局查缉员缉私后私吞、专卖局带枪执勤最惹民怨,而且衝突不断<ref name="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rp|51}}。}}。
=== 公署卫兵开枪事件 ===
{{main|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卫兵开枪事件}}[[File:People Taipei Station 1947.jpg|thumb|250x250px|2月28日中午12时,[[台北火车站]]前面正集结准备前往[[行政长官公署]]请愿的群众(大树的上方),另外还有一些四处紧急通告与旁观的民众。]][[File:Executive Yuan01.jpg|thumb|250x250px|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厅舍,即今行政院厅舍。]]2月28日下午一时许,数千名群众以锣鼓为前导,前往行政长官公署(今[[行政院]])请愿,沿途高呼「枪决犯人」、「撤销专卖局」的口号,人潮由延平北路口的[[台北府城北门|北门]]挤满到[[台北火车站]]前。群众行进至中山路路口,还未进到公署广场前,公署楼上卫兵立即开枪扫射,当场造成许多人死伤,民众恐慌四处奔逃,使得情势更加複杂,此为局势恶化的关键<ref name="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rp|52}}<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49-50}}<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117}}<ref name="愤怒的台湾"/>{{rp|121}}。由于这种[[无差别杀人|无差别射击]],激怒了更多的民众,原本民众的愤怒也达到顶点,并爆发自战后以来累积的省籍矛盾,新仇旧恨一齐爆发<ref name="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rp|54}}<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109}}<ref name="愤怒的台湾"/>{{rp|121}}。台北市即时陷入混乱,学校全部停课、机关人员逃走一空,民众四处搜寻外省人并加以[[殴打]],本钉正华旅社与虎标永安堂首先遭到民众捣毁<ref name="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rp|pages=54-55}}<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50}}<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117}}<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109}}。
下午二时许,民众聚会于中山公园(今[[台北新公园]])开群众大会,并同时佔领公园裡面的[[台湾广播电台]]向全台湾广播,报导事件经过,并批判台湾自战后政治黑暗、贪污舞弊、民不聊生,并呼吁台湾人与其饿死,不如起来反抗,驱逐各地贪官污吏以求生存。次日起,全台湾各地先后知悉台北的消息,事件蔓延全台湾。<ref name="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rp|54}}<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50-51}}<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111}}<ref name="愤怒的台湾"/>{{rp|122}}
下午三时,[[台湾警备总司令部|警备总司令部]]眼见情事危急,发佈台北市临时[[戒严令]],并派遣武装军警乘坐大卡车巡逻台北市区,见到台湾人的穿著打扮便开枪扫射。民众再度包围专卖总局、铁路警察署、交通局等,并发生军民衝突,许多民众遭到射杀,一些询问铁路交通情形要回家的学生也遇害<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111-113}}。邮政总局前的军民衝突中,民众伤亡数十人。<ref name="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rp|55}}<ref name="愤怒的台湾"/>{{rp|123}}
下午五时许,台北最大的[[新台百货公司]]也被捣毁,有人乘机偷窃百货物品,都被民众抓起来殴打。私人汽车、卡车十馀辆被焚毁。在[[本钉]]、台北车站、台北公园、[[荣钉 (台北市)|荣钉]]、永乐钉、[[太平钉]]、[[万华]]等地,均有不少外省人被殴打<ref r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50}}<ref r name="解读二二八"/>{{rp|117}}<ref r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pages=109-111}}。当时任职于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的汪彝定指出,外省人大多是被棒打或棍击,尚未见武士刀,攻击妇孺老弱的现象不太多,强姦案只偶有传闻。据闻,外省人被打死者至少有十五人,有些人被木棍打成瘫痪。<ref name="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rp|55}}
== 全台衝突 ==
=== 初期衝突 ===
[[File:THK Taipei Broadcasting Station 1931.jpg|thumb|250x250px| 公署卫兵开枪扫射民众事件发生后,民众进入台湾广播电台说明流血事件经过,控诉战后[[陈仪]]政府[[贪污]]腐败、军警暴行、政治黑暗、民不聊生,呼吁全台民众驱逐各地贪官污吏。]]
3月1日,台北市民众包围[[台湾铁路管理局|铁路管理委员会]],警察大队自楼上开枪扫射造成18死、40伤<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124}}。[[板桥区 (台湾)|板桥]]民众攻击[[台北县政府]]和供应局仓库,[[士林]]与[[新店]]民众亦抢劫供应局物资和武器<ref name="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rp|74}}<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51-54}}<ref namer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127}}。[[淡水区|淡水]]、[[瑞芳]]传出殴打外省人情事,而[[金瓜石]]的台湾铜矿筹备处职员宿舍则遭捣毁<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 />{{rp|127}}<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 />{{rp|52}}。一批青年学生自北部抵达[[新竹市]]演讲并呼吁民众起义,民众开始殴打外省人及其经营的商店,分头袭击派出所、法院、政府机关和官员宿舍<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 />{{rp|52}} ,三四百名[[竹东镇]]民众则袭击派出所,且焚烧水泥工厂、化学工厂<ref name="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rp|81}},镇长开会组织自卫大队维持秩序<ref name="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rp|81}}。同日[[桃园镇]]民众接收[[新竹县政府]],从裡面搬出牛奶、米粮分配给民众<ref name="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 />{{rp|77}}<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 />{{rp|52}}。民众包围警察局,遭警察以机枪扫射,死亡数十人。民众袭击新竹县政府官舍,在县长朱文伯家中搜出三百万元、大量罐头食品与米粮;在公务员洪姓民政科长家中搜出六百万元,及大量米粮、牛奶、牛肉,民众并焚毁现金<ref name="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 />{{rp|77}}<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 />{{rp|128}}。[[芦竹乡]]乡长林元枝率领民众进攻埔心机场夺取枪械弹药,但遭台北警察大队击退,于是转往[[大溪区|大溪]]<ref name="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rp|77}}。
各地到了3月2日仍陆续骚动,各地衝突也不断扩大。过去不满败坏军纪的[[基隆]][[金山乡 (台湾)|金山]](今[[新北市]][[金山乡 (台湾)|金山区]])居民成立保安团,并包围金山炮台。之后军队在[[新竹都城隍庙]]、旭钉附近枪击群众,民众死8人、伤18人,伤者后来又死8人<ref name="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rp|78}},一些民众则无故遭羁押或定罪。在[[杨逵]]、[[锺逸人]]宣传下,[[台中市]]民于台中戏院召开市民大会,推举[[谢雪红]]<ref>{{cite news|url=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0229000347-260109|title=徐宗懋专栏-谢雪红与二二八|publisher=中国时报|date=2016-02-29}}</ref>为市民大会主席,会中强烈批评陈仪政府暴政<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pages=140-141}}<ref name="二二八民变-台湾与蒋介石"/>{{rp|pages=127-128}},之后成立台中地区治安委员会作战本部,许多学生前来汇集<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119}}<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pages=140-141、155}}<ref name="二二八民变-台湾与蒋介石"/>{{rp|pages=128、132}},分别包围警察局、专卖局台中分局、前[[台中县县长]][[刘存忠]]住宅<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53、285}}<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pages=141-142}}<ref name="二二八民变-台湾与蒋介石"/>{{rp|pages=128-130}}。
[[彰化市]]在3月1日便发生民众于[[彰化车站]]殴打军人状况,隔天数百名民众破坏警察局并殴打警官,要求罢免警察局督察长沉宝通<ref name="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rp|96}}<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120}}<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53}};并经市长王一麐核淮后由参议员吕世明代表参议会保管武器<ref name="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rp|pages=96-97}}<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53}},之后民众接管政府机关运作<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120}}。3月2日,[[嘉义市]]民众和学生各自编成队伍,在嘉义车站演讲、游行市区,并包围市长孙志俊公馆,捣毁焚烧器物<ref name="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rp|105}}<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53}}<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146}}<ref name="二二八民变-台湾与蒋介石"/>{{rp|143}},并接收警察局、[[嘉义市政府]]等机关<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120}}<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53}},大部分台籍员警也携枪加入民众的队伍<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159}}。[[虎尾区|虎尾]]青年、学生和民众在接收区署与警察所后<ref name="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rp|pages=102-103}},组成武装部队[[虎尾机场之战|进攻虎尾机场]]<ref name="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rp|pages=102-104}}<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160}},台中、竹山、斗南的民军抵达虎尾并加入战斗,与军队在虎尾机场进行[[白刃战]]<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pages=213-214}}。[[澎湖县]]则发生军人无故开枪射伤民众,但未引起更大混乱<ref name="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rp|135}}
=== 处理委员会 ===
[[File:1947二二八大屠杀时遭中国党虐杀的台湾《人民导报》社长暨参议会议员王添灯 Taiwanese Businessman, Journalist, and Assemblyman Wang Tian-Deng who murdered by brutal kmt regime from China.jpg|thumb|170px| , 台湾省参议会参议员[[王添灯]],二二八事件时担任处理委员会宣传组长,多次与行政长官陈仪谈判,后遭逮捕,在国军审讯时被打到头破血流并遭淋汽油烧死,弃尸淡水河。身后遗留七名失去双亲的[[孤儿]]。]]
在各地混乱之际,许多地方仕绅和民意代表出面与政府交涉,提出改革要求<ref name = "探索二二八"/><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54}} 。3月1日上午10时,[[台北市参议会]]邀请[[国民大会代表]]、[[台湾省参议员]]、国民参政会参政员<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 />{{rp|198}}<ref name="再现台湾-民国时期-二二八事件" />{{rp|pages=23-24}},在[[中山堂 (台北市)|中山堂]]成立「缉淤血案调查委员会」<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 />{{rp|198}}<ref name="解读二二八" />{{rp|pages=126-127}}<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 />{{rp|pages=120-121}}<ref name="二二八民变-台湾与蒋介石" />{{rp|88}};并推派[[黄朝琴]]、[[王添灯]]、[[周延寿]]和[[林忠]]与陈仪会面<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197-202}},提出解除戒严、禁止军警开枪、共组处理委员会等请求<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198}}<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127}}<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pages=121-122}}<ref name="再现台湾-民国时期-二二八事件"/>{{rp|pages=23-24}}。下午5时,陈仪于台湾广播电台首次发表谈话,同意参议员与政府合组处理委员会处理事宜,并承诺解除戒严,及邻里长具保后释放市民,但禁止民众集会游行<ref name="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rp|57}}<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199}}<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pages=124-125}}<ref name="二二八民变-台湾与蒋介石"/>{{rp|91}}。
3月2日下午,二二八事件处理委员会首次在中山堂举行,由参议会议长周延寿主持,[[周一鹗]]、[[胡福相]]、[[赵连芳]]、[[包可永]]、[[任显群]]为长官公署代表,旁听民众挤满会场<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55}}<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pages=127-128}}<ref name="二二八民变-台湾与蒋介石"/>{{rp|pages=89-90}}<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136}},并採政治建设协会提出的商会、工会、学生、民众、政治建设协会代表参加委员会,强化组织<ref name="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rp|61}}<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55-56}}<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128}}<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136}}<ref name="再现台湾-民国时期-二二八事件"/>{{rp|pages=23-24}},并决议各县市参议员和国大代表亦可参与<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56}}<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128}}。自处委会扩大组织后,参与成员越趋複杂,[[国民党]]及陈仪属下的[[特务]]份子纷纷渗透、分化处委会<ref name="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rp|59}}<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148}}<ref name="二二八民变-台湾与蒋介石"/>{{rp|95}},而各派系领导权力问题浮现,又以蒋渭川的政治建设协会<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186}}与[[刘明]]和[[陈逸松 (律师)|陈逸松]]的意见衝突最为明显<ref name="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rp|pages=65-66}}<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56、321}}<ref name="二二八民变-台湾与蒋介石"/>{{rp|95}},许多人遂转而寄望于新的组织<ref namer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186}}。
3月3日至3月4日,处理委员会推派代表到行政长官公署沟通<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56}}<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pages=150-151、167-168}};包括要求军队撤回军营、治安由宪警和治安服务队维持等<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128}}<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150}}<ref name="再现台湾-民国时期-二二八事件"/>{{rp|pages=23-24}}。处理委员会并决议通知全台17个县市组织处理委员会分会<ref name="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rp|65}}<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56}}<ref name="二二八民变-台湾与蒋介石"/>{{rp|87}}<ref name="再现台湾-民国时期-二二八事件"/>{{rp|pages=23-24}}{{noteTag|台湾各处理委员会地方分会的成立日期,其中台中市<ref name="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rp|86}}、台中县、新竹县(3月2日)、新竹市<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139}}、彰化市<ref name="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rp|97}}、嘉义市<ref name="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rp|106}}(3月3日)、基隆市<ref name="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rp|138}}、澎湖县<ref name="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rp|135}}、台东县<ref name="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rp|148}}(3月4日)、台南市<ref name="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rp|111}}、宜兰市<ref name="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rp|141}}、花莲县<ref name="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rp|143}}(3月5日)、板桥镇<ref name="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rp|73}}、屏东市<ref name="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rp|130}}(3月6日)、台南县<ref name="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rp|113}}(3月9日)陆续成立<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56-57}}}}。地方分会为处理各该地所发生之事件,并推派代表参加台北市二二八处委会,以推进工作<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cite book|author1=王建生|author2=陈婉眞|author3=李坚|coauthors=李贤群|titl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url=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DWU7tAEACAAJ|year=2017|publisher=Chen Wanzhen|isbn=978-957-43-4008-8}}</ref>{{rp|166}},但各分会参与程度不同<ref namer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57}} 。
=== 情治单位反间工作 ===
[[忠义服务队]](属于[[警备总部]]之下的单位<ref name="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rp|63}}<ref>[http://cn.rti.org.tw/big5/topic/2007/228-60/map-taipeicity.aspx 二二八事件60週年特别报导─台北市] {{Webarchive|url=https://archive.is/20160402165814/http://cn.rti.org.tw/big5/topic/2007/228-60/map-taipeicity.aspx# |date=2016-04-02 }},中央广播电台,2007-03-02</ref>)总队长[[许德辉]]在呈交[[军统]]头号人物——保密局长[[毛人凤]]的《台湾二二八事变反间工作报告书》中<ref>{{cite web|url=https://aa.archives.gov.tw/archivesData.aspx?SystemID=0000389411|title=档案管理局-国家档案资讯网|first=|last=档案管理局|date=2011-10-05|website=档案管理局-国家档案资讯网}}</ref>,详述他于2月28日晚经由军统台湾站站长[[林顶立]],及陈仪之弟引见[[陈仪]],面淮创立忠义服务队应急制变的经过<ref>《二二八事件档案彙编(十六)》,页203,侯坤宏、许进发编,台北:[[国史馆]],2002</ref>,明白透露当时情治单位利用[[黑道]]製造混乱的内幕。在[[吴浊流]]的著作《台湾连翘》中亦述及忠义服务队中的[[流氓]]实则在烧杀掳掠,烧毁外省人商店、殴打[[外省人]],一方面造成民众对处委会的怀疑,一面製造中央派兵镇压的藉口<ref>[http://taup.yam.org.tw/comm/comm0204/228%AEy%BD%CD%B7%7C.htm 浅论情治机关在二二八事件中的角色],淡江公共行政学系副教授,陈翠莲</ref><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197-202;221-231}}<ref name="二二八民变-台湾与蒋介石"/>{{rp|93}}<ref name="愤怒的台湾"/>{{rp|pages=146-147}}。「反间工作报告」的曝光,证实了数十年来,有关陈仪等人曾于背后严密操控二二八事件的传闻<ref>[http://ept.chinesenews.center/gb/1/2/28/n52511.htm 二二八机密资料首度证实陈仪利用流氓扩大冲突]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417074839/http://ept.chinesenews.center/gb/1/2/28/n52511.htm |date=2016-04-17 }},中国时报,2001-02-28</ref>。
[[警备总部]]于四月初提出《台湾二二八事变报告书》<ref>张秉承呈报「台湾二二八事变报告书」,《二二八事件档案彙编》,第十六册,台北:[[国史馆]],2008</ref>,这份报告书透露当时的情治单位透过直属的许姓通讯员,化名高登进,参加政治建设协会为会员,平日侦知该会行动,事件中则由许氏领导台北22处流氓首领及部分学生进行反间工作,台中、台南、高雄、花莲等地亦如法进行,「收效宏大」<ref>[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1/new/feb/28/today-p2.htm 二二八当年处理人犯档案曝光]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0406013355/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1/new/feb/28/today-p2.htm |date=2009-04-06 }},记者李欣芳,自由时报,2001-2-28</ref>。
=== 武装抗争 ===
3月1日,[[File:228 Massacre01.jpg高雄市市长]]黄仲图和[[高雄要塞司令部]]司令[[彭孟缉]]获知台北市情况后,开始准备因应策略<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thumb|250x250pxpages=403-409}}<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 pages=63-66、246-248}},隔天[[高雄县]][[凤山]]与[[冈山]]地区开始出现武装反抗。3月3日,[[高雄市]]民众则开始围攻[[第105后方医院]],并有400名至500名民众 在[[ 台南盐埕钉]] 沿路扫射 攻击宪兵队,自派出所接受枪械弹药<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pages=118-125}}<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51-54}}<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pages=148-165}}<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ages=403-409}}。 民众 还包围[[高雄市政府警察局]],焚毁局长[[童葆昭]]的座车<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51-54、243-246、282-290}}<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pages=148-165}}。由于发生殴打、抢夺外省人及商店 情况<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51-54}},许多公务员退避至[[寿山]]的高雄要塞司令部< name="解读二二八"/>{{rp|pages=118-125}}<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pages=148-165}}<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ages=403-409}}<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243-246}};此时彭孟缉则认为已经形同叛乱<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246-248}},并调整 力佈署以等待机会出兵<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ages=403-409}}<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248-251}} 另外有数十名[[台东县]]民众包围田粮处、[[昌华公司]]米厂和县长宿舍,隔天部分民众更夺取宪警及[[台东机场]]驻军武器< name="解读二二八"/>{{rp|pages=118-125}}<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ages=419-422}}。
3月1 而在3月3 清晨 ,[[ 高雄 台南 市长]] 黄仲图和民众进入[[ 高雄要塞司令部永乐钉 (台南市)|永乐钉]] 司令[[彭孟缉]]获知台北市情况后,开始准备因应策略等派出所抢夺枪械弹药<ref name=" 解读 二二八 事件研究 下卷"/>{{rp|pages=403118-409125}}<ref name=" 责任归属 二二八事件 研究 报告下卷"/>{{rp|pages=63-66、246395-248401}} 。同日在谢雪红号召下 隔天[[高雄县]][[凤山]] 治安队 与[[ 冈山人民大队]] 地区开始出现武装反抗。3月3日,攻佔[[ 高雄 台中 政府]] 民众则开始围攻[[第105后方医院]],并有400名至500名民众在[[盐埕钉]]攻击宪兵队,自派出所接受枪械弹药等机关<ref name=" 解读 1947台湾 二二八革命"/>{{rp|pages=118148-125165}}<ref name=" 责任归属研究报告二二八民变-台湾与蒋介石"/>{{rp|pages=51126-54131}},包括[[台中市市长]][[黄克立]]、台中县县长刘存忠、专卖局分局长[[赵诚]]等300多名外省籍人士集中看管<ref name="1947台湾 解读 二二八 革命"/>{{rp|pages=148118-165125}}<ref name="二二八 事件研究 下卷民变-台湾与蒋介石"/>{{rp|pages=403132-409143}}。 民众还包围[[高雄市政府 之后武装部队收缴军 察局]],焚毁局长[[童葆昭]]的座车枪械弹药<ref name=" 责任归属 二二八事件 研究 报告下卷"/>{{rp|pages=51-54、243382-246、282-290389}}。3月4日,外地民众抢夺冈山警察仓库枪械<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pages=148166-165185}} 。由于发生殴打、抢夺外省人及商店的情况<ref name=" 责任归属 二二八事件 研究 报告下卷"/>{{rp|pages=51409-54411}}, 许多公务员退避至[[寿山]]的高雄 之后进攻 要塞 司令部驻军但遭击退<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pages=118-125}}。[[屏东市]]民众则在[[屏东车站]]殴打外省人,集结至邮电局抗争<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14851-16554}}<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ages=403-409}}<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243411-246414}}; 此时彭孟缉则认为已经形同叛乱之后胁迫市长[[龚履端]]将警察局武器封存,并佔领市府及警察局<ref name=" 责任归属研究报告解读二二八"/>{{rp|pages=246118-248125}} ,并调整军力佈署以等待机会出兵<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ages=403411-409414}}<ref name=" 责任归属研究报告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pages=248166-251185}}。 另外有数十名[[台东县]] 而在同日,获得武装的 民众 包围田粮处、[[ 昌华公司三四事变|攻击宪兵队]] 米厂和县长宿舍 隔天部分民众更夺取宪警及[[台东机场]] 并要求空军 驻军 武器缴械<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pages=118-125}}<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ages=419411-422414}}。
而在3月3日清晨,[[台南市]]民众进入[[永乐钉 (台南市)|永乐钉]]等派出所抢夺枪械弹药<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pages=118-125}}<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ages=395-401}}。同日在谢雪红号召下,治安队与[[人民大队]]攻佔[[台中市政府]]等机关<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pages=148-165}}<ref name="二二八民变-台湾与蒋介石"/>{{rp|pages=126-131}},包括[[台中市市长]][[黄克立]]、台中县县长刘存忠、专卖局分局长[[赵诚]]等300多名外省籍人士集中看管<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pages=118-125}}<ref name="二二八民变-台湾与蒋介石"/>{{rp|pages=132-143}}。之后武装部队收缴军警枪械弹药<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ages=382-389}}。3月4日,外地民众抢夺冈山警察仓库枪械<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pages=166-185}}<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ages=409-411}},之后进攻要塞驻军但遭击退<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pages=118-125}}。[[屏东市]]民众则在[[屏东车站]]殴打外省人,集结至邮电局抗争<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51-54}}<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ages=411-414}};之后胁迫市长[[龚履端]]将警察局武器封存,并佔领市府及警察局<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pages=118-125}}<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ages=411-414}}<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pages=166-185}}。而在同日,获得武装的民众亦[[三四事变|攻击宪兵队]],并要求空军驻军缴械<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pages=118-125}}<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ages=411-414}}。 3月6日,不同于处理委员会与其下[[台中地区时局处理委员会保安委员会|保安委员会]]主张的议会民主路线,400多名青年学生、地方民众、泰雅族族人成立[[二七部队]]<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pages=118-125}}<ref name="二二八民变-台湾与蒋介石"/>{{rp|pages=132-143}}<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61-63}}。其中由谢雪红自任为总指挥,锺逸人、[[陈明忠]]、[[黄圳岛]]和[[蔡铁城]]担任队长与参谋,其他干部有杨克煌、[[李乔松]]、[[古瑞云]]等人<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ages=382-389}}<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61-63}}。部队控制台中市政府、警察局、宪兵队、军械库、广播电台<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ages=382-389}},计画以武力对抗军队的武力镇压<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pages=202-222}},并支援嘉义、[[虎尾]]等地与驻守军队的武装抗争<ref name="二二八民变-台湾与蒋介石"/>{{rp|pages=132-143}}<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pages=166-185}}。而在[[斗六警备队]]的协助下,云林民兵持续包围[[虎尾空军基地|虎尾机场]]的驻军,双方爆发激烈战斗<ref namer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pages=202-222}}。当天晚上,儘管虎尾机场部队拥有火力与制高点优势,但因粮食不足等原因,突破包围而撤至[[林内乡]]<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pages=202-232}}<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61-63}}。
=== 嘉义战斗 ===
[[File:二二八事件中受伤倒地者.jpg|thumb|250x250px|一名受伤倒地的民众。]] 3月3日,三民主义青年团嘉义分团与[[嘉义市议会|嘉义市参议会]]联合举办市民大会,成立嘉义三·二处理委员会、并组织嘉义防卫司令部<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pages=118-125}}<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pages=148-165}}。在市长孙志俊的要求下,驻守[[东门钉 (嘉义市)|东门钉]]的[[罗迪光]]率领[[红毛埤]]军队镇压<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pages=118-125}},但民兵成功反击<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ages=392-395}}。当天下午,[[嘉义民兵]]攻击红毛埤[[第十九军军械库]]<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pages=148-165}}<ref name="二二八民变-台湾与蒋介石"/>{{rp|pages=143-146}}<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ages=392-395}},并控制嘉义广播电台<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pages=118-125}}。3月4日,3,000多名民众部队攻击军警人员和政府官员聚集的[[台湾省立嘉义中学]]山仔顶营地<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pages=118-125}}<ref name="二二八民变-台湾与蒋介石"/>{{rp|pages=143-146}}<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pages=166-185}};然而罗迪光下令自嘉义中学山仔顶营地[[嘉义市区战斗|抱轰市区]]<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pages=118-125}},造成9人死亡,之后连同孙志俊等人退守[[嘉义机场]]<ref name="二二八民变-台湾与蒋介石"/>{{rp|pages=143-146}}<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ages=392-395}}<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pages=166-185}}。
这时嘉义市外省籍公务员除了有800多人被拘禁在城市,另外有200多人困守在嘉义机场<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pages=118-125}},另有[[南靖糖厂]]自行[[南靖糖厂事件|组织警卫队]]。3月5日,嘉义民兵联合攻击红毛埤军械库与嘉义机场<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61-63}},然而火力薄弱的民兵约有300多人伤亡,嘉义市男学生大动员参加战斗,女学生则救护伤患。处理委员会成员[[卢炳钦]]立刻联络[[吴凤乡]]乡长[[高一生]]支援,后者请[[汤守仁]]召集愿意支援的[[邹族]]民众<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pages=118-125}}。在[[阿里山乡|阿里山]][[台湾原住民族|原住民]]部队<ref name="再现台湾-民国时期-二二八事件"/>{{rp|pages=20-23}}、台中部队、[[斗六]]部队、[[竹山镇 (台湾)|竹山]]部队、[[新营]]部队、[[盐水区|盐水港]]部队[[台湾自治联军|增援]]下<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pages=166-185}},继续与红毛埤、嘉义机场的守军对峙<ref name="二二八民变-台湾与蒋介石"/>{{rp|pages=143-146}}<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pages=166-185}}<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61-63}},先后佔领水源地与发电厂,并[[嘉义机场之战|切断]]嘉义机场的水电设备与外界联繫<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pages=118-125}}<ref name="二二八民变-台湾与蒋介石"/>{{rp|pages=143-146}}<ref 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ages=392-395}}。随后军方派遣代表沟通,民兵部队同意暂时停战<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pages=118-125}}<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pages=166-185}}。
3月6日,在[[刘传能]]游说处理委员会和当地仕绅下,嘉义地区的守军与处理委员会进行谈判<ref name="二二八民变-台湾与蒋介石"/>{{rp|pages=143-146}}。最后与包围嘉义机场的民兵达成撤离协议,同意军队缴交枪械、而民间提供粮食<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61-63}}。3月7日,嘉义民兵攻下红毛埤军械库,守军自行焚毁库房物资,并撤往嘉义机场<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pages=118-125}}<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ages=392-395}}<ref name="二二八民变-台湾与蒋介石"/>{{rp|pages=143-146}}<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61-63}}。民间部队取得红毛埤的枪械后,与其他民兵合力进攻嘉义机场<ref name="二二八民变-台湾与蒋介石"/>{{rp|pages=143-146}}。但另一方面,军队在嘉义[[崎仔顶]]枪杀6名民众,并逮捕数十人。到了3月8日,嘉义机场守军的粮食一度匮乏,但随后获得从台北地区空运的弹药粮食和增援部队<ref name="二二八民变-台湾与蒋介石"/>{{rp|pages=143-146}}<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61-63}}<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pages=240-246}};同日机场水电恢复供应<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ages=392-395}}<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pages=163-176}},亦有民间人士提供补给<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61-63}}<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pages=163-176}}。
=== 维持治安 ===
[[File:KSHS.JPG|thumb|250x250px|[[高雄市立高雄高级中学|高雄第一中学]]学生在二二八事件期间组织[[雄中自卫队]],以维持学校附近治安。]] 3月2日,数百名[[国立台湾大学]]、[[延平学院]]、[[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台湾省立师范学院]]、[[法商学院]]及各高中学生在中山堂举行学生大会,决定组织学生队以维持治安及交通<ref name="二二八民变-台湾与蒋介石"/>{{rp|pages=87-92}}<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pages=133-147}}。之后在陈仪承诺下,处理委员会在3月3日于[[台北市政府警察局]]召开临时委员会,由许德辉组织学生成[[忠义服务队]],以维持治安交通<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pages=126-134}}<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pages=148-165}}<ref name="二二八民变-台湾与蒋介石"/>{{rp|pages=92-95}}<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上卷"/>{{rp|pages=307-313}},但其中的情治人员则接受林顶立指挥从事破坏工作<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上卷"/>{{rp|pages=197-202、221-231、308-319}}。由于[[台南县县长]][[袁国钦]]带领官员避难<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pages=118-125}},由[[新营镇]]镇长[[沉琼南]]维持秩序,并将外省人集中保护。[[台南市议会|台南市参议会]]则召开临时会议,组建临时治安协助委员会,并向[[台南市政府]]提出7项要求<ref namer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pages=148-165}}<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ages=395-401}},而青年学生则接管派出所、第三监狱、海关仓库、警察局保安队的枪械武器与物资<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pages=118-125}}。
3月4日上午,部分青年在[[台东县政府]]广场举行青年大会,要求政治改革<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pages=166-185}},地方政府人员则提前至[[延平乡]][[红叶村]]避难<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pages=118-125}}。之后治安队伍接收台东县政府、警察局、邮电机关等部门后<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ages=419-422}}<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pages=166-185}},仍将武器保留原处,使得该区无重大衝突。[[彰化县]]青年则成立[[溪湖青年自卫队]],推举[[林才寿]]担任队长。之后自卫队进入[[溪湖糖厂]]借用武器,以保护地方治安。同日,[[宜兰县|宜兰]]市民众收缴[[宜兰机场]]仓库、[[苏澳军需仓库]]与警察局枪械<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pages=118-125}}<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ages=377-378}},集中保护外省人并设立伤患救护所<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51-54}}<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pages=166-185}}。新竹防卫司令[[苏绍文]]进驻后宣布新竹地区戒严<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pages=118-125}},3月6日更颁发军民遵守事项<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ages=381-382}}<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68-69}},期间部分民众无故遭到羁押<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pages=166-185}}。
[[台湾省立高雄第一中学]]原本则是被部分群众趁乱闯入,并计画做为反抗政府的指挥中心后。然而部分学生不愿学校遭到外人佔用,因此在校长[[林景元 (校长)|林景元]]反对下,于3月4日组成[[雄中自卫队]],由[[李荣河]]和[[陈仁悲]]担任正副队长。之后加入[[高雄市立高雄高级工业职业学校|高雄工业职业学校]]、[[高雄商业职业学校]]、[[高雄市立高雄女子高级中学|高雄第一女子中学]]学生,以军训用枪械维持学校附近治安,并将学校作为外省籍市民的临时收容所。另外[[叶秋木]]也在[[屏东市]]组成自卫队,并暂时代理市长工作与接收警方交出武器<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ages=411-414}}<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pages=166-185}}。3月6日,在经协调而不通过军事区域后,2,000多名[[台南市]]学生发起无武装游行活动<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pages=118-125}}。
== 陈仪的两面手法 ==
}}
事件发生当时,台湾约部署5,000名兵力及[[中央警官学校]]1,000多名师生。警备总司令部参谋长[[柯远芬]]曾紧急调派高雄县凤山、基隆与花莲军队进驻,但北上部队在新竹遭遇阻拦<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上卷"/>{{rp|pages=289-295}}<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pages=120-131、148-165}}<ref name="二二八民变-台湾与蒋介石"/>{{rp|pages=87-92}}<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202-207}}。其中陈仪和柯远芬认为处理委员会别有用心<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pages=145-158}},除了派遣军情人员分化组织外<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197-202、221-231}}<ref name="二二八民变-台湾与蒋介石"/>{{rp|pages=92-95}}<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pages=166-185}},并通令各机关谨慎处置<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54-61、319-323}}。3月2日,陈仪公佈四点处理办法,承诺将宽大处理<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pages=133-147}}<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248-251}},但也电请国民政府调派第21师与宪兵营<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ages=438-458}}<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202-207}}<ref namername="再现台湾-民国时期-二二八事件"/>{{rp|pages=24-26}}<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pages=134-143、158-163}}。3月3日,警备总司令部印发《告全体市民书》,同意处理委员会提出的禁止调派增援部队等建议,然而士兵回营后改换宪兵制服出勤,王添灯批评陈仪没有诚意,无法避免军民衝突,并呼吁民众当心<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pages=148-165}}。隔天,得知陈仪向国民政府求援后,政府代表便不再出席处理委员会<ref r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pages=166-185}}。
而随著发生接收地方政府与武器情况,中部与云嘉南地区更组建武装部队,处理委员会也提出政治改革要求<ref name = "探索二二八"/>,局势超过陈仪的预期范围<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54-61}}<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上卷"/>{{rp|pages=337-346}}<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ages=438-458}}。陈仪持续指称发生叛乱<ref name="陈柏言">{{Cite web |url = http://travel.culture.tw/template/StrokePage.aspx?Sid=81 |title = 为了与伤痕告别──二二八纪念馆,二二八国家纪念馆 |author = 陈柏言 |date = |publisher = [[中华民国文化部]] |language = zh-hant |accessdate = 2016年4月3日 |quote = |archive-url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0504025430/http://travel.culture.tw/template/StrokePage.aspx?Sid=81# |archive-date = 2017-05-04 |dead-url = yes }}</ref><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207-213}},要求蒋中正派兵镇压<ref name="探索二二八" /><ref name = "陈柏言"/><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54-61}}<ref name="再现台湾-民国时期-二二八事件"/>{{rp|pages=23-24}}<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ages=438-458}}。之后他一方面继续与处理委员会协商<ref name="再现台湾-民国时期-二二八事件"/>{{rp|pages=23-24}},代表行政长官公署接受所有要求<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54-61}}<ref name="再现台湾-民国时期-二二八事件"/>{{rp|pages=24-26}},宣布将改组省政府和举办县市长民选<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202-207}}<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pages=134-143}}<ref name="二二八民变-台湾与蒋介石"/>{{rp|pages=96-103}}。另一方面则以特务製造镇压、搜捕民众的「叛乱」藉口<ref name="二二八民变-台湾与蒋介石"/>{{rp|pages=92-95}}<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207-213、308-319}}<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pages=145-158}}<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上卷"/>{{rp|pages=357-366}},而警备总司令部也展开军事整备与人员佈署<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54-61}}。行政长官公署秘密划定台北和基隆为戒严区,新竹和台中为防卫区。3月6日,陈仪向蒋中正表示军队兵力不足,要求调派2个师的兵力增援<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ages=438-458}}<ref 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149-154、202-207}}<ref namername="再现台湾-民国时期-二二八事件"/>{{rp|pages=24-26}}<ref namername="解读二二八"/>{{rp|pages=134-143}},并提到部队驻台后再派遣官员探视<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124-132}}。
3月6日,[[台湾省参议会|台湾省全体参政员]]紧急上电蒋中正主席,重申光复以来长官公署严重失政,积成民怨以至爆发二二八事件,要求根本改革台湾政治,吁请速派大员来台协同处理,「勿用武力弹压,以免事态扩大」。<ref name="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rp|205}}<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153-154}}
[[蒋渭川]]多次进出长官公署与陈仪会谈商讨解决方法,因得知陈仪已向中央请兵来台镇压,遂紧急以「[[台湾省政治建设协会]]」名义发出电文,期望获得蒋中正信任,特地委託台北美国领事馆转南京美国大使馆,转致蒋中正电文:「恳请蒋主席万勿派兵来台以免再激民心」([[美国驻中华民国大使]][[司徒雷登]]于3月7日将此电文亲手交给蒋中正),但蒋中正电告陈仪,说「又接台湾政治建设促进会由外国领馆转余-{}-一电,其间有谈勿派兵来台,否则情势必更严重-{云}-,『余置之不理』,此必反动分子在外国领馆製造恐怖所演成」(《大溪档案》之「蒋主席致陈仪三月虞电」)<ref>《蒋主席致陈仪三月虞电》,二二八资料选辑(二),页93-95,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05-01</ref><ref>[http://www.228.org.tw/ChiangWeiChuan/part1/a-6-1.html 台湾省政治建设协会略记之导读/蒋节云] {{Wayback|url=http://www.228.org.tw/ChiangWeiChuan/part1/a-6-1.html# |date=20170221155441 }},财团法人[[二二八事件纪念基金会]]网站</ref><ref name="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rp|206}}<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154}}。
军统局、中统局等驻台单位报告后<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pages=158-163}}<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323-329}},蒋中正选择接受陈仪和情治单位的建议<ref name="再现台湾-民国时期-二二八事件"/>{{rp|pages=26-30}},将事件视为暴民组织的叛乱<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149-154}},并派遣整编第21师、宪兵第4团与附属部队前往台湾<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ages=438-458}}<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154-161}}(直到3月13日,蒋中正才发电文给陈仪要求军政人员不得报复。3月14日,[[南京]]《建设日报》头版标题有〈借用援军武力报复〉、〈陈仪军临台湾)、〈施行恐怖政策大肆屠杀无辜〉<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176}})。第21师部队于3月6日中午自[[上海]]出发<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ages=467-472}},宪兵第4团则从[[福州市]]前往台湾<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206}}<ref name="二二八民变-台湾与蒋介石"/>{{rp|pages=96-103}}。3月7日,第21师师长[[刘雨卿]]从[[南京市]]飞抵台湾会面陈仪,并告知蒋中正的意向<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ages=438-458}}<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pages=145-158}}。
=== 假意谈判实则全面扑杀的战术 ===
[[File:1947.3.6 报纸 在与行政长官公署的谈判中,处理委员会成员蒋渭川、王添灯、廖进平等人认为不该只处理衝突,而希望展开全面政治改革<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上卷"/>{{rp|pages=307-313}}<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上卷"/>{{rp|pages=327-337、366-373}}。3月4日的议案中,除了商讨非法事件、治安维持等项目外< name=" 二二八事件 研究 上卷"/>{{rp|pages=313-317}},亦有政治改革内容<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54-61}}< name="解读二二八"/>{{rp|pages=126-134}}<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pages=166-185}}。之后 处理委员会 通过组织大纲 Taiwanese Settlement Committee for 228 Incident.png推派蒋渭川、陈炘、[[林梧村]]、学生代表40多人,前往行政长官公署提出三点意见< name="解读二二八"/>{{rp|leftpages=126-134}}<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上卷"/>{{rp|thumb|250x250pxpages=313-317}}<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3 pages=166-185}}。3 月5日, 二二八事件 处理委员会 通过组织大纲 ,确定以改革[[台湾省]]政治为纲领<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54-61}}< name="解读二二八"/>{{rp|pages=126-134}}< name="再现台湾-民国时期-二二八事件"/>{{rp|pages=23-24}}<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上卷"/>{{rp|pages=327-337}} ,并 于隔天选出常务 决议前往南京市陈情<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pages=166-185}}。除了治安、抚卹议题外,处理 委员会 还提出8项政治改革方案<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54-61}}<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上卷"/>{{rp|pages=327-337}} 同日,主张体制内改革的蒋渭川成立[[台湾省自治青年同盟]]<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pages=186-201}}<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上卷"/>{{rp|pages=324-327}},之后更质疑陈仪暗中调派军队,而陈仪回应不会使用武力镇压< name = "陈柏言"/><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202-207}}< name="解读二二八"/>{{rp|pages=134-143}}。
在与行政长官公署的谈判中 3月6日 ,处理委员会 开会选出常务委 蒋渭川 会,共有林献堂 、王添灯、 廖进平等 陈逸松、黄朝琴、李万居、[[连震东]]、[[林连宗]]、[[黄国书]]等17 认为不该只处理衝突,而希望展开全面政治改革<ref name=" 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54-61、207-213}}< name="解读 二二八 事件研究 上卷"/>{{rp|pages=307126-313134}}<ref name=" 1947台湾 二二八 事件研究 上卷革命"/>{{rp|pages=327-337、366202-373222}} 。3月4日的议案中,除了商讨非法事件、治安维持等项目外<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上卷"/>{{rp|pages=313327-317337}} ;同时发表《告全国同胞书》< name = "探索二二八"/> 亦有 表示将朝 政治改革 内容诉求发展<ref name=" 责任归属研究报告解读二二八"/>{{rp|pages=54126-61134}}<ref name=" 解读 1947台湾 二二八革命"/>{{rp|pages=126202-134222}}<ref name="1947 再现 台湾 -民国时期- 二二八 革命事件"/>{{rp|pages=23-24}}<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166207-185213}}。 之后 由于担心军队调派的消息曝光,陈仪透过广播表示愿意接受 处理委员会 推派蒋渭川、陈炘、[[林梧村]]、学生代表40多人,前往行政长官公署提出三点意见的改革方案<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pages=126-134}}<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上卷"/>{{rp|pages=313337-317346}}<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pages=166202-185222}}。3 月5 月7 日, 因先前政治改革方案过于笼统,王添灯向 处理委员会 通过组织 提出《[[三十二条处理 大纲 ,确定以改革[[台湾省]] 政治为纲领》< name = "陈柏言"/><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54-61}}<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pages=126、308-134319}}<ref name="再现台湾-民国时期-二二八事件"/>{{rp|pages=23-24}}<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上卷"/>{{rp|pages=327357-337366}}, 并决议前往南京 要求改革政治制度、各县 陈情首长选举、台湾人出任警察、台籍官员超过一半等<ref name="1947台湾 解读 二二八 革命"/>{{rp|pages=166145-185158}} 。除了治安、抚卹议题外,处理委员会还提出8项政治改革方案<ref name=" 责任归属研究报告二二八民变-台湾与蒋介石"/>{{rp|pages=5496-61103}}<ref namer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上卷"/>{{rp|pages=327-337}}。 同日 处理委员会开会期间,[[警备总部]]结合[[军统局]]出动[[特务|特务份子]]混入台北市中山堂处理委员会现场展开情蒐与分化工作,并进行大声鼓譟与扰乱会场,特务份子并于处委会处理大纲中添加[[军统]]所拟的各种脱轨的要求,做为后来被认定为反叛中央的条件 主张体制内改革 以为镇压 蒋渭川成立证据<ref>《台湾连翘》,[[ 吴浊流]]1975年著(日文),锺肇政译,台北:南方出版社,1987年</ref><ref name="吴克泰口述">吴克泰口述纪录,《二二八事件文献补录》,页76,南投: 台湾省 自治青年同盟]]文献委员会,1994</ref><ref>责任归属研究报告,207-213、221-231、308-319</ref >< name="愤怒的台湾"/>{{rp|pages=140-141、146}},于混乱情况下另外再被特务份子加入不合宜的要求,製造国军镇压的藉口< name="1947 再现 台湾 -民国时期- 二二八 革命事件"/>{{rp|pages=18623-20124}}<ref name=" 1947台湾 二二八 事件研究 上卷革命"/>{{rp|pages=324223-327232}} ,之后更质疑陈仪暗中调派军队,而陈仪回应不会使用武力镇压<ref name = " 陈柏言愤怒的台湾"/>{{rp|pages=140-141、146}}<ref name=" 责任归属研究报告二二八民变-台湾与蒋介石"/>{{rp|pages=20296-207103}}<ref name=" 解读 二二八事件研究 上卷"/>{{rp|pages=134327-337、357-143366}}。
3月6日,处理委员会开会选出常务委员会,共有林献堂、王添灯、陈逸松、黄朝琴、李万居、[[连震东]]、[[林连宗]]、[[黄国书]]等17人<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54-61、207-213}}<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pages=126-134}}<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pages=202-222}}<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上卷"/>{{rp|pages=327-337}};同时发表《告全国同胞书》<ref name = "探索二二八"/>,表示将朝政治改革诉求发展<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pages=126-134}}<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pages=202-222}}<ref name="再现台湾-民国时期-二二八事件"/>{{rp|pages=23-24}}<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207-213}}。由于担心军队调派的消息曝光,陈仪透过广播表示愿意接受处理委员会的改革方案<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pages=126-134}}<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上卷"/>{{rp|pages=337-346}}<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pages=202-222}}。3月7日,因先前政治改革方案过于笼统,王添灯向处理委员会提出《[[三十二条处理大纲]]》<ref name = "陈柏言"/><ref name = "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54-61、308-319}}<ref name="再现台湾-民国时期-二二八事件"/>{{rp|pages=23-24}}<ref name = "二二八事件研究 上卷"/>{{rp|pages=357-366}},要求改革政治制度、各县市首长选举、台湾人出任警察、台籍官员超过一半等<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pages=145-158}}<ref name="二二八民变-台湾与蒋介石"/>{{rp|pages=96-103}}<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上卷"/>{{rp|pages=327-337}}。处理委员会开会期间,[[警备总部]]结合[[军统局]]出动[[特务|特务份子]]混入台北市中山堂处理委员会现场展开情蒐与分化工作,并进行大声鼓譟与扰乱会场,特务份子并于处委会处理大纲中添加[[军统]]所拟的各种脱轨的要求,做为后来被认定为反叛中央的条件,以为镇压的证据<ref>《台湾连翘》,[[吴浊流]]1975年著(日文),锺肇政译,台北:南方出版社,1987年</ref><ref name="吴克泰口述">吴克泰口述纪录,《二二八事件文献补录》,页76,南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4</ref><ref>责任归属研究报告,207-213、221-231、308-319</ref><ref name="愤怒的台湾"/>{{rp|pages=140-141、146}},于混乱情况下另外再被特务份子加入不合宜的要求,製造国军镇压的藉口<ref name="再现台湾-民国时期-二二八事件"/>{{rp|pages=23-24}}<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pages=223-232}}<ref name="愤怒的台湾"/>{{rp|pages=140-141、146}}<ref name="二二八民变-台湾与蒋介石"/>{{rp|pages=96-103}}<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上卷"/>{{rp|pages=327-337、357-366}}。 同日下午,处理委员会代表黄朝琴、王添灯、[[吴国信]]等人将处理大纲面交陈仪<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202-207}},但遭得知援军将抵达的陈仪拒绝<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54-61}}<ref name="再现台湾-民国时期-二二八事件"/>{{rp|pages=23-24}}<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pages=223-232}}<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pages=145-158}}<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上卷"/>{{rp|pages=357-366}},后者并指控处理委员会公然叛乱<ref name="二二八民变-台湾与蒋介石"/>{{rp|pages=96-103}}。会面结束后,王添灯在晚上6时透过台湾广播电台说明事件原因和经过<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161-169}},并宣读《三十二条处理大纲》内文与遭陈仪拒绝的详情<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pages=223-232}}<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上卷"/>{{rp|pages=366-373}},表示处理委员会协调和建言任务结束<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54-61}}<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pages=145-158}}<ref name="二二八民变-台湾与蒋介石"/>{{rp|pages=96-103}}。同时陈仪知悉国军增援部队即将到达,开始拟定详尽的武力扫荡计画,下令部队集合待命<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234-238}}、维持交通与发电厂<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202-207}}<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ages=467-472}}、监视处理委员会行动等<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ages=493-503}}<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pages=233-239}}<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66-68}}。到了隔天,黄朝琴、[[刘启光]]等处理委员会成员向行政长官公署与警备总司令部表态撤回处理大纲<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ages=438-458}}<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pages=233-239}},政治建设协会亦发表《告同胞书》表示反对<ref namer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上卷"/>{{rp|pages=366-373}}。
=== 高雄镇压 ===
[[File:Gaoxiong Museum of History 高雄历史博物馆 - panoramio.jpg|thumb|250x250px|3月6日,[[彭孟缉]]的军队开始攻击高雄市政府等地。]]由于[[宪兵]]佔领[[高雄车站]],并在二楼架设机枪不让民众接近,原本依赖铁路运输的粮食无法进入高雄,严重影响人民生计,[[雄中自卫队]]于是另组决死队,在3月5日上午10时,由陈仁悲担任队长,兵分三路进攻高雄车站驱逐驻扎车站的宪兵队<ref name="青春进行曲:二二八高雄中学自卫队"/>{{rp|53}}<ref name="再现台湾-民国时期-二二八事件"/>{{rp|pages=20-23}}。但因火力差距悬殊,经历5个小时交战后撤离,雄中毕业生颜再策腹部中弹丧生,当天,[[三块昔 (高雄市)|三块昔]]附近的军队也被学生自卫队包围<ref name="青春进行曲:二二八高雄中学自卫队"/>{{rp|pages=55-56}}。3月5日,根据[[彭孟缉]]〈二二八事变之平乱〉的说法,部分青年学生想要攻击要塞司令部,彭孟缉以日语要求缴械投降,否则抱击整个高雄市区,另一方面以八门七五抱抱击高雄市体育场展示武力<ref name="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rp|117}}<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64、246}}。彭孟缉的军队向[[鼓山一路]]一带扫射、封锁<ref name="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rp|117}},面对部队攻击的威胁,处理委员会于下午2时推派黄仲图、[[彭清靠]]、[[林界]]、[[涂光明]]、[[曾丰明]]等7名代表,希望禁止彭孟缉的巡逻队再继续射击高雄市民,以及威胁处委会<ref name="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rp|117}}<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214}}<ref name="再现台湾-民国时期-二二八事件"/>{{rp|24-26}}<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143}}。然而彭孟缉不予接见,因为彭已决定採取全面军事行动,为了加紧行动与保密,以假意谈判拖延时间准备军事行动,于是约定隔日再来司令部商谈<ref name="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rp|117}}<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252-253}}。司令部于夜间更加细心计画,由参谋长率领各队长侦察地形<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253}} 。
3月6日,谈判代表在与彭孟缉讨论时<ref name = "陈柏言"/>,代表们反遭彭孟缉批评<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63-66}}。谈判破裂后,彭孟缉指控涂光明试图带枪挟持,下令逮捕枪毙范沧榕、曾丰明与涂光明,且逮捕监禁另外4人<ref name="再现台湾-民国时期-二二八事件"/>{{rp|pages=24-26}}。下午2时,彭孟缉命令部队会同第21师独立团第3营展开镇压,分三路攻击[[高雄市政府]]、及民众佔领的高雄车站与高雄第一中学<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63-66、254-258}},随后民军即与军队交战。[[何军章]]领导的21师独立团第3营抵达高雄车站后,便扫射车站人群,民众躲入高雄车站地下道也遭军队扫射,造成多人伤亡<ref name="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rp|119}}<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63-66、254-258}},之后军队追击逃散各处的民众<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pages=202-222}}。
这时处理委员会和民众因等待谈判结果而守在高雄市政府礼堂<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pages=202-222}},高雄要塞守备大队陈国儒部包围建筑后<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pages=143-145}},直接丢入手榴弹并开枪扫射人群<ref name="再现台湾-民国时期-二二八事件"/>{{rp|24-26}}<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63-66、254-258}},高雄市政府礼堂裡面的[[高雄市议会|参议员]][[黄赐]]、律师[[陈金能]]、参议员[[许秋粽]]、[[王定石]]等五、六十人遭到枪杀<ref name="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rp|pages=120、316}}<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63-66}}<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143-145}},躲藏在防空壕的民众被军队丢入手榴弹,民众跳入高雄[[爱河]]躲藏也遭军队开枪扫射<ref name="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rp|120}}。3月7日下午,部队在市区展开绥靖、清乡,尔后军队召开多次善后会议,逐户清查户口、收缴武器、抛售粮食、展开救济、调查损失、恢复交通<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71}},但也发生抢劫民户、强暴妇女等事<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ages=403-409}}<ref namer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66}}。3月8日,第21师何军章团的[[刘和啸]]领导的部队进驻屏东地区<ref>1947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130</ref><ref>台湾二二八革命,239</ref>,宪警开始大规模拘捕嫌疑犯,展开搜缴武器、清查户口、恢复秩序、惩罚犯人、抚卹伤患、调查损失等工作<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71}}。
== 军队镇压 ==
=== 援兵抵达 ===
[[File:和平岛.PNG|thumb|220px|left|基隆[[和平岛]],原名「社寮岛」,二二八事件在军队的武力扫荡下,海面上遍满浮尸,令人害怕,为祈求和平、杀戮不再,社寮岛于1947年二二八事件后更名为「[[和平岛]]」<ref>[http://www.taiwantt.org.tw/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5145 风城的哭泣-新竹228以及白色恐怖案件(3)],[[张炎宪]],台湾大地文教基金会,2012-02-21</ref><ref>{{cite web|url=http://b2d.syjh.kl.edu.tw/klhometown/03-03-01.php|title=基隆市乡土教育网|website=b2d.syjh.kl.edu.tw}}</ref><ref>[https://www.nmmst.gov.tw/other/B2454-wc.pdf 和平的海角 基隆和平岛],船桥彰,页19,第7期,国立海洋科技博物馆,2015-07</ref>。]]3月8日中午12时,张慕陶向处理委员会成员肯定政治改革目标,并表示政府不会调派军队<ref namername="二二八民变-台湾与蒋介石"/>{{rp|pages=105-116}};而只要民众不要求解除武装<ref namername="二二八民变-台湾与蒋介石"/>{{rp|pages=105-116}},亦不会採取军事行动<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pages=145-158}}<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上卷"/>{{rp|pages=366-373}}<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pages=233-239}}<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264-269}}。到了下午2时,前往台湾调查的[[闽台区监察使]][[杨亮功]]<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ages=472-480}}<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pages=233-239}},和由刘雨卿领导、约7,000名兵力的整编第21师和宪兵第4团陆续自基隆港登陆<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ages=438-458、467-472}}<ref namer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66-68}},另有3,000名兵力自高雄港登陆<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pages=163-176}}<ref namername="再现台湾-民国时期-二二八事件"/>{{rp|pages=26-30}}<ref name="二二八民变-台湾与蒋介石"/>{{rp|pages=105-116}}。由于要求以强势武力镇压动乱,部队在未靠岸前便以机枪扫射<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pages=163-176}}<ref name="再现台湾-民国时期-二二八事件"/>{{rp|pages=26-30}}<ref name="二二八民变-台湾与蒋介石"/>{{rp|pages=105-116}}<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273-275}}。当天晚上,基隆市宣布戒严,部队于登陆后四处搜捕民众,主力向台北推进,沿途朝人群密集扫射<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ages=375-376}}<ref namer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273-275、282-290}}<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pages=233-239}},数百人以铁丝綑绑并推入海中处决,单人则装入麻布袋丢入海裡<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p|pages=240-246}}<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pages=163-176}}<ref name="愤怒的台湾"/>{{rp|151}}<ref name="再现台湾-民国时期-二二八事件"/>{{rp|pages=26-30}}<ref name="二二八民变-台湾与蒋介石"/>{{rp|pages=105-116}}<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269-273}}。期间[[基隆市议会|基隆市参议会]]副议长[[杨元丁]]在协调让米粮车辆通过检查哨时,遭到警方带走枪杀<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282-290}}<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pages=240-246}}<ref namername="二二八民变-台湾与蒋介石"/>{{rp|pages=105-116}}。
晚上10时30分,行政长官公署下令总攻击<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234-238、264-269}},在中山堂处理委员会处理各部门事务的二百多名青年学生遭军队杀害,开会者遭到逮捕或击毙<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p|pages=240-246}}<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pages=163-176}}<ref name="再现台湾-民国时期-二二八事件"/>{{rp|pages=26-30}}<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66-68}}<ref name="二二八民变-台湾与蒋介石"/>{{rpp|pages=105-116}}。隔天凌晨,宪兵第21师第1营抵达台北市后<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pages=467-472}},陈仪依《戒严法》宣布台北、基隆地区全面戒严<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p|pages=240-246}}<ref name="再现台湾-民国时期-二二八事件"/>{{rp|pages=26-30}}<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pages=472-480}}<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66-68}}<ref name="二二八民变-台湾与蒋介石"/>{{rp|pages=105-116}};部队进驻[[圆山]]地区、警备总司令部、行政长官公署、台湾银行等地<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pages=233-239}},并因士兵开火造成多人死伤<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pages=163-176}}<ref name="再现台湾-民国时期-二二八事件"/>{{rp|pages=26-30}}<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66-68}}。接受政府号召参与维护治安工作的一百多名不满二十岁的各学校中学生,被军队拘捕押到圆山仓库广场前集体射杀,此即[[圆山事件]]<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pages=240-246}}<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pages=163-176}}<ref name="愤怒的台湾"/>{{rp|pages=147-148}}<ref name="二二八民变-台湾与蒋介石"/>{{rp|pages=105-116}}<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231-234}}。部队之后依计画巩固基隆、台北、新竹地区<ref name="再现台湾-民国时期-二二八事件"/>{{rp|pages=26-30}}<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66-68}},在将台湾各地分成5个绥靖区后,南北两路部队分别向北和向南推进扫荡<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pages=438-458}}<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pages=163-176}}<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pages=154-161}}。
新竹地区展开绥靖工作时,在[[员树林]]、[[虎头山]]发生小规模武力衝突<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pages=68-69}}。而由于陈仪曾许诺民众认为县市长不称职时,可由当地参议会推举人选、并呈报行政长官公署核淮<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p|pages=202-222}},台南市参议会和[[花莲县议会|花莲县参议会]]在3月9日票选[[汤德章]]和[[张七郎]]为县市首长<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pages=395-401、415-419}}<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p|pages=240-246}}<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p|pages=134-143}}。3月10日,陈仪下令解散处理委员会和其各地分会等『非法组织』<ref name = "陈柏言"/><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pages=54-61、66-68}},将成员列为黑名单<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p|pages=223-232}}<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pages=472-480}}<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pages=234-238、329-333}}<ref name="二二八民变-台湾与蒋介石"/>{{rpp|pages=120-126}};查封《[[民报]]》、《[[人民导报]]》、《[[大明报]]》,《[[中外日报]]》等民间报社<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pages=472-480}};审查学校职员<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pages=472-480}}<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pages=66-68}}<ref name="二二八民变-台湾与蒋介石"/>{{rp|pages=120-126}};查扣反动刊物<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pages=66-68}};禁止集会游行,自此控制相关报导。行政长官公署还派遣军警人员,以叛乱罪逮捕或暗杀处理委员会各部门干部<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pages=66-68}}、国民大会代表、地方仕绅和社会菁英<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pages=176-186}}<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pages=493-503}}<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pages=264-269}}<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pages=247-259}}<ref name="再现台湾-民国时期-二二八事件"/>{{rpp|pages=30-32}},仅有林献堂、陈逸松、刘明等少数人倖免<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pages=329-333}}。
=== 北部地区 ===
[[File:228 by Li Jun.jpg|thumb|250x250px|版画家[[黄荣灿]]于1947年4月製作的[[木刻版画]]——《恐怖的检查》。]]儘管前两天遭遇零星衝突,但3月10日大量部队进驻并巩固台北地区后<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pages=154-161}},该区镇压行动未经任何反抗便结束<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pages=66-68}}。在军事当局未能有效防范、军纪不佳的情况下,警察、警备总司令部、宪兵队开始直接殴打、逮捕嫌疑人<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pages=234-238、264-269}}<ref r name="二二八民变-台湾与蒋介石"/>{{rpp|pages=105-116}},部分民众必须用金钱贿赂或特殊关说以逃脱定罪,也有不法军警藉机勒索敲诈或掠夺私人财物<ref name="二二八民变-台湾与蒋介石"/>{{rpp|pages=120-126}}<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pages=239-240、290-294}}。在基隆要塞司令部司令[[史宏熹]]指挥下,所属部队与整编第21师438团第2营合作,自3月10日在[[基隆市区扫荡案|基隆市区]]、[[八堵车站事件|八堵]]<ref name="二二八民变-台湾与蒋介石"/>{{rpp|pages=105-116}}<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pages=269-273}}、[[社寮岛事件|社寮岛]]、宜兰等地区展开绥靖工作<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pages=66-68}}。由于金山乡保安团持续包围驻守军队,第21师也紧急派兵增援[[金包里]](金山)驻军<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pages=66-68}}。而在3月10日早上,一辆载满士兵的军用卡车进入金山乡扫射路旁民众,是为[[金山事件]]。
[[File:Lin Mosei NTU.jpg|thumb|220px|[[国立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林茂生]]博士遭到国民政府捕杀。]]3月10日,[[制宪国民大会代表]][[林连宗]]在和[[台北市律师公会]]会长[[李瑞汉]]、[[李瑞丰]]兄弟会面时,遭到宪兵逮捕而失去下落。3月11日,台湾省参议员王添灯在于住家遭宪兵队逮捕,并被张慕陶下令淋上汽油烧死<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pages=80-86、264-269}}<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p|pages=176-186}}<ref name="再现台湾-民国时期-二二八事件"/>{{rp|pages=30-32}}。另外行政长官公署亦对新闻媒体展开清肃<ref name="二二八民变-台湾与蒋介石"/>{{rpp|pages=120-126}},包括作为《民报》创办人的国立台湾大学教授[[林茂生]]<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pages=80-86}}、担任《人民导报》首任社长的教育处副处长[[宋斐如]]、及《台湾新生报》日文版编辑[[吴金鍊]]和总经理[[阮朝日]]等人<ref name="再现台湾-民国时期-二二八事件"/>{{rpp|pages=30-32}},分别遭到情治人员带走后失踪<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p|pages=176-186}}<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pages=493-503}}。廖进平则在逃亡期间,在淡水遭举报而被宪兵逮捕而下落不明<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p|pages=176-186}}。
另外包括[[台湾信託]]董事长陈炘<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pages=80-86}}<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p|pages=176-186}}<ref name="再现台湾-民国时期-二二八事件"/>{{rpp|pages=30-32}}、[[台北市医师公会]]副会长[[施江南]]<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p|pages=176-186}}、台北市参议员[[黄朝生]]、[[徐春卿]]、[[李仁贵]]、[[陈屋]]<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pages=269-273}}、[[淡水中学]]校长[[陈能通]]、[[新竹地方法院]]检查处检察官[[王育霖]]等人在也陆续失踪<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pages=80-86、282-290}}<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p|pages=176-186}}<ref name="再现台湾-民国时期-二二八事件"/>{{rpp|pages=30-32}},另有[[林宗贤]]<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p|pages=247-259}}、[[郭国基]]等人遭到逮捕监禁,而蒋渭川则是差点遭逮捕杀害<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pages=493-503}}。3月12日,要塞司令部派兵至[[瑞芳]]、[[四脚亭 (新北市)|四脚亭]]、[[九份]]、[[金瓜石]]镇压<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pages=481-482}},并搜查私立淡水中学校<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pages=66-68}}。3月13日,[[台湾高等法院]]推事[[吴鸿麒]]在办公室遭便衣人员请去问话,之后遭到枪决<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pages=282-290}}<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p|pages=247-259}}。3月15日,基隆要塞司令部将基隆、[[苏澳镇 (台湾)|苏澳]]划归基隆绥靖区,重新佈署部队<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pages=66-68}}。3月24日,新竹地区更实施第二阶段绥靖工作,进行更严密的搜查武器、调查叛乱成员与户口清查<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pages=68-69}}。[[File:于1947 1947 二二八事件期间遭中国国民党政权杀害的台湾嘉义市参议会副议长潘木枝 Taiwanese Deputy Speaker of Chiayi City Council Pan Mu-chih who killed by brutal kmt regime from China.jpg|thumb|250x250px| , 嘉义市参议员[[潘木枝]][[医师]]前往嘉义水上机场与国军和谈,却遭逮捕,被全身綑绑押赴嘉义火车站前枪毙示众,其年仅15岁的儿子[[潘英哲]]也遭国军杀害。]]
=== 中部地区 ===
3月9日,首批增援军队进驻嘉义县[[刘昔庄]]并[[刘昔庄事件|进行扫射]],造成13人死亡。3月11日,二二八事件处理委员会嘉义分会在推派代表前往嘉义机场会谈时,军队拘捕[[陈澄波]]等4名代表< name="二二八民变-台湾与蒋介石"/>{p|pages=143-146}}< name="解读二二八"/>{p|pages=176-186}}<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pages=247-259}}<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p|pages=486-487}}。在整编第21师紧急空运部分军队前往嘉义机场后<ref name="二二八民变-台湾与蒋介石"/>{p|pages=143-146}}<r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p|pages=154-161}}<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p|pages=247-259}},驱逐包围机场的民兵并重新进驻嘉义市区<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p|pages=154-161、273-275}}。尔后军队开始捕杀主张和平谈判的处理委员会地方分会成员<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p|pages=486-487}},先在3月18日于嘉义车站处死三民主义青年团嘉义分团主任[[陈复志]]<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p|pages=264-269}},3月25日处死嘉义市参议会议员[[潘木枝]]、[[卢炳钦]]、[[柯麟]]、陈澄波等人<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p|pages=80-86、154-161}}< name="解读二二八"/>{p|pages=176-186}}<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p|pages=247-259}}< name="再现台湾-民国时期-二二八事件"/>{p|pages=30-32}}。
[[File:陈澄波遇害 而在3月12日下午3 所穿著之衬衫.jpg|thumb|250x250px|嘉义市参议员[[陈澄波]][[教授]]遇害时所穿 ,第21师登陆镇压 衬衫 消息传开后 由陈澄波妻子秘密收藏,衣服上可见弹痕与刺刀 谢雪红等人领导 痕迹,现正展示于[[台北 二八纪念馆]]。]]3月9日 七部队儘管武装兵力规模最大 首批增援 但是考量 军队进驻 嘉义县[[刘昔庄]]并[[刘昔庄事件|进行扫射]], 台中市市区后将 成13人死 成民众伤 。3月11日 二二八事件处理委员会嘉义分会在推派代表前 而决定撤 嘉义机场会谈时,军队拘捕[[ 陈澄波埔里镇]] 等4名代表<ref name="二二八民变-台湾与蒋介石"/>{{rpp|pages=132-143-146}}<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p|pages=163-176-186}}<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p|pages=247-259}}<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pages=486482-487485}}。 在整编第21师紧急空运 其中二七 队计画牵制 军队 前往嘉义机场后进入深山地区,以牵制部队并减少镇压伤亡<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p|pages=247-259}}< name="二二八民变-台湾与蒋介石"/>{{rpp|pages=132-143-146}}。3月13日下午,第21师先遣部队进驻台中地区<ref name=" 责任归属 二二八事件 研究 报告下卷"/>{{rpp|pages=154482-161485}},便在市区展开镇压<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pages=24770-25971}} 。3月14日 驱逐包围机场的民 第21师又空运800多名第146旅第436团官 并重新 进驻 嘉义市 中部地 区<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pages=154-161、27370-27571}}。 尔后 国民政府 军队 开始捕杀主张和平谈判 一方面逼近埔里附近的[[龟子头]]< name="二二八民变-台湾与蒋介石"/>{p|pages=132-143}},但同日遭到二七部队 处理委员会地方分会成员[[埔里之战|拦截]]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p|pages=247-259}}<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pages=486482-487485}} ;另一方面进驻云嘉南地区展开绥靖工作 先在3月18日于嘉义车站处死三民主义青年团嘉义分团主任但在斗六镇街道上与[[陈 复志篡地]]领导的游击队爆发城镇战<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p|pages=70-71}}<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pages=264539-269541}} ,3月25日处死 。因为兵力差距甚大,陈篡地决定转入 嘉义 市参议会议员县附近的[[ 潘木枝小梅山]] [[ 卢炳钦]] 小梅 [[柯麟樟湖之战|展开游击战]] 、陈澄波等人<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pages=80-86、15461-16163}}<ref name=" 解读二二八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pages=17670-18671}}<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pages=247-259}}<ref name="再现台湾-民国时期- 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pages=30539-32541}}。
而在3月12日下午3时,第21师登陆镇压的消息传开后,谢雪红等人领导的二七部队儘管武装兵力规模最大,但是考量军队进驻台中市市区后将造成民众伤亡,而决定撤往[[埔里镇]]<ref name="二二八民变-台湾与蒋介石"/>{{rp|pages=132-143}}<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pages=163-176}}<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pages=247-259}}<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ages=482-485}}。其中二七部队计画牵制军队进入深山地区,以牵制部队并减少镇压伤亡<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pages=247-259}}<ref name="二二八民变-台湾与蒋介石"/>{{rp|pages=132-143}}。3月13日下午,第21师先遣部队进驻台中地区<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ages=482-485}},便在市区展开镇压<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70-71}}。3月14日,第21师又空运800多名第146旅第436团官兵进驻中部地区<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70-71}}。国民政府军队一方面逼近埔里附近的[[龟子头]]<ref name="二二八民变-台湾与蒋介石"/>{{rp|pages=132-143}},但同日遭到二七部队的[[埔里之战|拦截]]<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pages=247-259}}<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ages=482-485}};另一方面进驻云嘉南地区展开绥靖工作,但在斗六镇街道上与[[陈篡地]]领导的游击队爆发城镇战<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70-71}}<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ages=539-541}}。因为兵力差距甚大,陈篡地决定转入嘉义县附近的[[小梅山]][[小梅、樟湖之战|展开游击战]]<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61-63}}<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70-71}}<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ages=539-541}}。 3月15日,政府军队计画从集集镇行经[[日月潭]]进入埔里镇<ref name="二二八民变-台湾与蒋介石"/>{{rpp|pages=132-143}},双方在日月潭激战而互有伤亡<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p|pages=247-259}}。3月16日,二七部队和国民政府部队双方在埔里地区爆发[[乌牛栏之役]]。二七部队警备队队长[[黄金岛]]率领数十名学生驻守在[[乌牛栏吊桥]]附近,凭藉著地利之便重创不熟悉地形的政府军队。政府军队也与陈篡地的游击队有多次激战,儘管后者遭遇重大损失<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pages=539-541}},但因小梅、樟湖的山区地形複杂,使得政府军队无法彻底消灭游击部队<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pages=70-71}}。3月17日,面对政府军队分两路逼近,且自身弹药不足与士气浮动,二七部队决定各自解散<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p|pages=247-259}}。之后二七部队队员分别南下加入陈篡地的游击队<ref name="二二八民变-台湾与蒋介石"/>{{rpp|pages=132-143}},或是返家避难<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p|pages=247-259}}。获悉二七部队解散后,第21师于当天进驻埔里镇<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pages=70-71}}<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p|pages=247-259}}<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pages=482-485}}。
=== 其他地区 ===
[[File:1947年3月13日台湾台南市长候选人汤德章律师遭蒋中正与陈仪所属非法杀害 Lawyer and People-elected Mayoral-candidate of Tainan murdered by Chinese military.jpeg|thumb|261x261px|milita,3月13日,[[汤德章]]律师遭到国军刑求后枪决,几天之后高等法院宣判无罪。]]
3月8日,军队自高雄县凤山镇攻入屏东县后,当地民军纷纷解散<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p|pages=233-239}}。之后军队的肃清活动将二二八事件处理委员会屏东分会召集人叶秋木逮捕,并在3月12日游街示众后枪毙<ref namer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p|pages=233-239}}<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pages=489-490}}<ref name="再现台湾-民国时期-二二八事件"/>{{rpp|pages=30-32}}。3月10日,高雄县冈山教会牧师[[萧朝金]]劝阻抗争游行时,反遭部队逮捕<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pages=80-86}},并与另一名遭拘留的[[国立台湾大学法学院]]学生余德仁处死。3月11日,第21师宪警人员对台南地区扫荡,逮捕过去负责维持台南市治安的候补省参议员[[汤德章]]律师<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pages=487-489}},在酷刑逼供后,于隔天游街后在[[民生绿园]]枪决<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p|pages=247-259}}<ref name="再现台湾-民国时期-二二八事件"/>{{rpp|pages=30-32}}<ref name="二二八民变-台湾与蒋介石"/>{{rpp|pages=59-61}},尔后法院判处无罪。其他还有新营镇镇长沉琼南遭军队酷刑而严重伤残,《[[兴台日报]]》创办人[[沉瑞庆]]则因报导各地情况而关押至军事监狱中。
3月17日,担任二二八事件处理委员会宜兰分会会长的宜兰病院院长[[郭章垣]]遭到军方逮捕<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pages=282-290}},隔天枪决并掩埋至[[头城庆元宫]]前<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pages=176-186}}<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p|pages=247-259}}<ref name="再现台湾-民国时期-二二八事件"/>{{rpp|pages=30-32}}<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pages=481-482}}。3月18日,第21师独立团与第2营分别自凤山和宜兰进驻东部地区执行绥靖工作,两队于台东县会合<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pages=542-544}}<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pages=72-73}}。3月20日,警备总司令部向各县市要求全面清查户口、搜索民间武器、搜捕可疑嫌犯<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pages=66-68、275-282}}<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p|pages=186-192}}<ref name="再现台湾-民国时期-二二八事件"/>{{rpp|pages=32-35}};同时下令整编第21师拟定绥靖计画,将5个绥靖区域扩大为7个<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pages=66-68}},分别为台北、基隆、新竹、中部、南部、东部、马公等区<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pages=534-536}}。绥靖区由该区最高军事主管担任司令<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pages=534-536}},全面管制地区交通和通讯<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pages=66-68}}<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pages=275-282}}。在东部镇压过程中,军队于4月4日晚上逮捕制宪国民大会代表张七郎<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pages=80-86}},之后和其儿子张果仁、张宗仁在凤林公墓处死<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p|pages=163-186}}<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p|pages=247-259}}<ref name="再现台湾-民国时期-二二八事件"/>{{rpp|pages=30-32}}<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pages=490-492}}。
儘管事件爆发前,澎湖县居民便与外省籍官兵关系紧张。但由于岛屿粮食欠缺,且在[[澎湖岛要塞司令部]]驻军加强防备、及地方要员协调下,该地区仅有数起骚乱<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pages=422-424}}<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pages=72-73}}。在台湾本岛展开大规模绥靖工作后,澎湖县划为马公绥靖区,由澎湖岛要塞司令部司令[[史文桂]]主持<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pages=72-73}}。绥靖工作期间,澎湖县地方军警主要防范要犯潜逃各个岛屿,亦加强监控、搜捕嫌疑分子,但也发生警察局局长趁机报复而逮捕民众<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p|pages=247-259}}<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pages=72-73}}。4月1日,21师独立团进驻花莲县,在此成立东部绥靖区司令部<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pages=542-544}},之后司令部拟定绥靖计画并划定分区负责。
== 清乡行动 ==
{{Main|清乡}}[[File:228 Incident k.jpg|thumb|250px|在[[清乡]]行动中遭国军处决的民众。]]由于各地抗争部队临时组建且无完善训练<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p|pages=163-176}},在兵力分散的情况下无法对付装备精良的正规军队,仅在中南部地区有短暂抵抗<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pages=72-73}}<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pages=544-549}},各地镇压大多如期完成<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pages=542-544}}。但部分地方则因个人恩怨和派系纠纷,发生勒索恐吓<ref name="auto40">责任归属研究报告,290-294</ref>、密函陷害与计画暗杀的情况<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下p|pages=534-536、542-544}}<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72-73}}<ref name="再现台湾-民国时期-二二八事件"/>{{rpp|pages=32-35}}。3月13日,台北市市戒严司令部公佈《戒严期间民众行动应注意事项》,陈仪并向蒋中正提交共计20人的《办理人犯姓名调查表》,隔天警备总司令部宣布展开肃奸工作<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p|pages=186-192}}。为配合绥靖期间的武力镇压,陈仪于3月26日发佈《陈兼总司令为实施清乡告全省民众书》,提出户口清查、搜捕可疑成员的[[清乡]]计画,并鼓励检举密报<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pages=275-282}}<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pages=534-536}},过程中大量逮捕或杀害曾参与反抗行动或嫌疑者<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pages=72-73}}。
在镇压结束后,各地军队、警方与政府依警备总司令部的命令展开清乡工作,依序为高雄地区(3月7日至4月底)<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pages=70-71}}、屏东地区(3月8日至4月5日)<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pages=70-71}}、基隆和宜兰地区(3月24日至4月12日)<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pages=66-68}}、台北地区(3月28日至5月16日)<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pages=66-68}}<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pages=536-539、541-542}}。同时实施邻里户长担任保证人的联保切结制度((警总公报144号)「各区乡镇邻里及街市地区内,如潜匿有奸匪歹徒,及发生烧杀打劫扰乱情事,其邻里长及附近邻居,在出事地点一百公尺内之人民,须立卽协同逮捕之,同时报告当地驻军及警察局或地方机关,否则,其邻里长及附近邻居,在一百公尺内之人民,须受连坐处分,以包庇奸匪歹徒严究。」)<ref>二二八事件台湾本地新闻史料彙编(第一册)《台湾新生报》1947.3.25 pp 346-347</ref>)<ref>[http://www.twcenter.org.tw/thematic_series/history_class/228_index/228_chronology 二二八事件年表],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ref><ref name="再现台湾-民国时期-二二八事件"/>{{rpp|pages=32-35}},及展开抚卹办理、自首自新、收缴武器<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pages=70-71}}、情报部署等工作<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pages=66-68、275-282}}。3月30日,行政长官公署编印《台湾省二二八暴动事件纪要》,将处理委员会视为非法团体,列出200多名参与叛乱行动的的成员。儘管对涉嫌参与抗议的学生从宽处置,政府仍批评学生受过去日本教育影响,并加强教育内容<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pages=503-509}}。
4月1日,行政长官公署向各县市颁布《台湾省县市分区清乡计画》,要求各地订定清乡办法、搜查计画、自新手续、填办居民证、宣导要点等,以恢复学校、各机关团体、工厂、社会的秩序<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pages=68-71、275-282}}。尔后依此命令展开清乡者有云嘉南地区(4月初开始)<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pages=70-71}}、东部地区(4月初至10月)<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pages=72-73}}、新竹地区(4月11日至6月)<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pages=68-69}}、澎湖地区(4月14日至5月15日)<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pages=72-73}}。4月18日,警备总司令部发布《二二八事变首谋叛乱在逃主犯名册》<ref name="auto41">责任归属研究报告,214-220</ref>,除了呈报[[中华民国国防部]]外,并要求宪兵团第4团尽速缉捕犯人。然而当中列出的30名主犯中,多人在3月10日便遭军方逮捕或枪杀<ref name="auto41"/>。警备总司令部四月份所製作的叛逆名册,包含台北、…花莲等10地区,罗列叛逆近千名,记载姓名、职务及罪行:例如台北二二八事件处理委员会连络组组长省参会议长黄朝琴,罪名为「参加处委会策动叛乱、拨工商银行二千万为叛徒经费」…等。<ref>{{cite web|url=http://atc.archives.gov.tw/228/228online/Type2Content.htm|title=二二八事件档案展>事件经过|website=atc.archives.gov.tw}}</ref>
== 调查抚慰 ==
绥靖和清乡期间,为舒缓民众恐慌且调查制度问题,国民政府探访、宣慰并改革制度<ref name="auto42">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458-466;责任归属研究报告,74-76</ref>。3月8日,[[File:228 Incident l.jpg监察院]]闽台区监察使杨亮功便前往台湾调查<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p|thumbpages=202-222}}<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p|250x250pxpages=472-480}},视察行政长官公署、军警、学校、县市政府<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p|pages=74-76}}<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p|pages=528-530}}。3月10月,蒋中正在对二二八事件的首次谈话中,指控[[中国共产党]]煽动为主要原因<r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p|pages=154-161}}<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p|pages=247-259}}<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ages=458-466}}<name="二二八民变-台湾与蒋介石"/>{p|pages=116-120}}。这时[[杨肇嘉]]等台籍人士前往南京市请愿<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p|pages=132-136、161-169}}< name="二二八民变-台湾与蒋介石"/>{p|pages=116-120}},并于上海市召开二二八惨案报告会< name="再现台湾-民国时期-二二八事件"/>{{rp|pages=26-30}}< name="二二八民变-台湾与蒋介石"/>{p|pages=120-126}}。3月17日,蒋中正派遣[[中华民国国防部部长]][[白崇喜]] 、陆军总部副参谋长[[冷欣]]、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团部处长[[蒋经国]]等14人,前往台湾视察抚慰<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p|pages=74-76}}<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p|pages=375-376}}。白崇喜刚 抵达台湾 后,便 慰(善后) 誓将採行宽大处理、尊重法纪、恢复秩序、进行改革等原则<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p|pages=74-76}}<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p|pages=513-518}} ]]
绥靖 白崇喜还视察各地政府机关 清乡期间 治安状况 为舒缓民众恐慌且调查制度问题,国民政府探访、宣慰并改革制度与地方重要人士座谈<ref name="auto42">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458-466; 责任归属研究报告 ,74-76</ref>。3月8日,[[监察院]]闽台区监察使杨亮功便前往台湾调查<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p|pages=20274-22276}}<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pages=472518-480522}} ;并要求军警人员不应任意杀害或报复 视察行政长官 嫌疑犯交军法处 署、军警、 正处理,青年 校、县市政府生亦予以免责,此举降低台籍民众伤亡<ref name=" auto44"> 责任归属研究报告",74-76</ref>{{rp|pages=74-76}}<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pages=522-528-530}} 。3月10月,蒋中正在对二二八事件的首次谈话中 指控另外[[ 共产党防部参谋本部]]部长[[陈诚]] 煽动为主要原因也对有所干涉<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pages=154140-161144}}<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 。但儘管白崇喜向蒋中正回报不需调派[[国民 革命"/>{{rp军第205师|pages=247-259}}第205师]]<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pages=458513-466518}},且下令逮捕应由警备总司令部执行,但宪兵队仍继续进行逮捕行动<ref name="二二八民变-台湾与蒋介石"/>{{rp|pages=116-120}}。这时[[杨肇嘉]]等台籍人士前往南京市请愿<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pages=132-136、161264-169269}}<ref name=" 。3月21日,行政长官公署公布《公教人员因 · 二八 民变- 事件损失抚恤救济办法》,且成立 台湾 与蒋介石"/>{{rp|pages=116-120}},并于上海市召开 二二八 惨案报告 事变临时救卹委员 ,对各机关公教人员及其眷属<ref name=" 再现台湾auto45">责任归属研究报告,95- 民国时期-二二八事件"104</ref>{{rp|pages=26-30}}、佣工发放救济金<ref name="二二八民变-台湾与蒋介石"/>{{rp|pages=120-126}}。3月17日,蒋中正派遣[[中华民国国防部部长]][[白崇喜]]、陆军总部副参谋长[[冷欣]]、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团部处长[[蒋经国]]等14人,前往台湾视察抚慰<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74-76}}<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pages=375509-376513}} 。白崇喜刚抵达台湾后 ;但此举并未包含普通民众 便宣誓将採行宽大处理、尊重法纪、恢复秩序、进行改革等原则也让部分公教人员趁机向民间勒索<ref name=" 责任归属研究报告auto40"/>{{rp|pages=74-76}},未能有效抚平民心<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pages=509-513-518}}。
白崇喜还视察各地政府机关和治安状况,与地方重要人士座谈<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74-76}}<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ages=518-522}};并要求军警人员不应任意杀害或报复,嫌疑犯交军法处公正处理,青年学生亦予以免责,此举降低台籍民众伤亡<ref name="auto44">责任归属研究报告,74-76</ref><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ages=522-528}},另外[[国防部参谋本部]]部长[[陈诚]]也对有所干涉<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140-144}}。但儘管白崇喜向蒋中正回报不需调派[[国民革命军第205师|第205师]]<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ages=513-518}},且下令逮捕应由警备总司令部执行,但宪兵队仍继续进行逮捕行动<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264-269}}。3月21日,行政长官公署公布《公教人员因二·二八事件损失抚恤救济办法》,且成立台湾省二二八事变临时救卹委员会,对各机关公教人员及其眷属<ref name="auto45">责任归属研究报告,95-104</ref>、佣工发放救济金<ref name="二二八民变-台湾与蒋介石"/>{{rp|pages=120-126}}<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ages=509-513}};但此举并未包含普通民众,也让部分公教人员趁机向民间勒索<ref name="auto40"/>,未能有效抚平民心<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ages=509-513}}。 3月22日,监察院派遣监察委员[[何汉文]]前往台湾以协助杨亮功的调查<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74-76、114-120}}<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pages=528-530}}。两人调查期间,亦和白崇喜交换意见并达成共识<ref name="auto46">责任归属研究报告,74-76</ref>。4月2日,结束宣慰工作的白崇喜返回南京市<ref name="auto44"/>,并提出人员奖惩名单<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pages=136-140}}。4月11日,杨亮功与何汉文返回南京市后,向[[监察院院长]][[于右任]]报告<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pages=74-76}},同日[[丘念台]]也上书表达见解<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pages=530-534}}<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pages=120-124}}。之后杨亮功和何汉文就政治、经济、教育、善后等撰写报告书与改革建议<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pages=10-12、114-120}},并向蒋中正回报<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pages=74-76、214-220}}<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528-530}}。4月3日,[[台湾台北地方法院]]起诉查缉员傅学通、叶得根等人,误杀台北市民众陈文溪的傅学通判处死刑<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pages=472-480}}。
== 善后工作 ==
早在3月8日,蒋中正命令[[中国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部长[[陈立夫]]、台湾省党部主任委员[[李翼中]]拟定《台湾二二八事件处理办法要点》,提出改制行政长官公署为省政府、省政府主席不兼警备总司令部司令、省政府委员和处长起用台籍人士、县市长提前民选、不同省籍者于政府机关享有平等待遇、减少公营民生事业等意见<ref name="auto42"/>。儘管行政长官公署指控台湾共产党介入<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pages=565-572}},中国大陆传播媒体对二二八事件则有多种意见<ref>{{Cite web |url = http://jds.cass.cn/Item/8262.aspx |title = 全国媒体对台湾二二八事件的反应 |author = 褚静涛 |date = 2010年4月28日 |publisher =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language = zh-hans |accessdate = 2016年4月3日 |quote = }}</ref> <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pages=555-565}}。许多中国大陆的台籍团体呼吁进行改革<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pages=549-555}},[[刘文岛]]等部分人士则提出批评与改善方案<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pages=107-114}}<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pages=588-595}}。
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也向蒋中正提出备忘录,批评陈仪的镇压行为且要求弹核撤换<ref name="二二八民变-台湾与蒋介石"/>{{rpp|pages=150-152}},由于担心美国的贷款落空,蒋中正勉强接受撤换的意见。当各界踏伐陈仪的声音风起云涌,陈仪一手导演国大代表、参政员、省县市参议会、各保甲长联名电呈中央挽留自身职位的戏码<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pages=214-216}}。3月17日,陈仪电请蒋中正表示辞职。3月18日,蒋中正批淮请辞,并慰勉陈仪「收复台湾,劳苦功高,不幸变故突起,致告倦勤,殊为遗憾,现拟勉从尊意」<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218}} 。3月17日、18日连续两个晚上,陈仪徵求[[蒋经国]]同意让自己接任台湾省主席,蒋经国坚决拒绝<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133}} 。3月22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将陈仪撤职查办<ref>责任归属研究报告,132-136、161-169、 214-220;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595-602</ref>。4月22日,[[行政院]]院会撤销行政长官公署,改制为[[台湾省政府]]<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p|pages=247-259}},同时由立法院副院长魏道明担任首届台湾省政府主席<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pages=74-76}}<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p|pages=204-208}}<ref name="二二八民变-台湾与蒋介石"/>{{rpp|pages=150-152}}<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pages=602-608}}。4月29日,行政院核定台湾省政府委员、厅长和处长人选,全部22个职位中共有12名台籍人士<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pages=74-76}}<ref namer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pages=602-608}}。5月11日,遭撤职的陈仪返回南京市<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pages=608-614}},改任国民政府顾问<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p|pages=176-186}}<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pages=214-220}}。
5月15日,新任台湾省政府主席[[魏道明]]抵达台湾,与行政长官公署进行交接<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pages=614-618}}。隔天台湾省政府正式成立<ref name="auto46"/>,立即宣布解除台北和基隆的戒严,各地实施的清乡也正式结束<ref r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pages=614-618}}。台湾省政府同时停止新闻、图书和邮政检查,并废除交通管制及释放被捕人员<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pages=618-625}};但下令在高雄市镇压的彭孟缉升任警备总司令部司令<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p|pages=143-145、176-186}}<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pages=258-263}},军警人员亦持续展开拘捕行动。政府也未应民众要求而对事件有所调查或检讨,亦未对其他受害者有积极补偿<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p|pages=625-635}}。陈仪在隔年6月任命为[[浙江省政府主席]]<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161-169}},之后策动[[汤恩伯]]投靠[[中国共产党]]失败,1950年[[枪决]]于[[台北]]<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pages=176-186}}<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pages=214-220}}<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pages=644-658}}。
== 舆论报导 ==
[[File:Terror In Formosa (The Daily News, Perth, 1947).jpg|thumb|180px| {{link-en| 澳洲伯斯每日新闻|Daily News (Perth, Western Australia)}} 》于1947年3月31日关于二二八事件的报导。文中述及政府出动军队向每个遇见的人群射击[[达姆弹]](dumdum)<ref name="perth">{{cite news|newspaper=The Daily News|title=Terror In Formosa|url=http://trove.nla.gov.au/ndp/del/article/78209491|date=1947-03-31}}</ref>。]]
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的机关报《台湾新生报》在1947年2月28日当天即刊载了前一天的缉烟事件,并误报了林江迈送入林外科医院旋告毙命一事。28日下午亦发行号外版,报导当天民众攻入派出所、殴打专卖局职员致死及[[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卫兵开枪事件|公署卫兵开枪事件]]。其后持续报导省政当局处置。<ref>{{cite conference|author1=张耀仁|author=2杨晓忆|title=二二八事件前媒体论述之社会问题与媒体定位——以《台湾新生报》社论为例|conference=中华传播学会2008年会| url=http://ccs.nccu.edu.tw/word/HISTORY_PAPER_FILES/1057_1.pdf}}</ref>事件发生后被迫停刊的《[[民报 (1945年)|民报]]》在28日时也以「延平路昨晚查缉私烟队,开枪击毙老百姓」为题报导<ref>{{cite news|newspaper=民报|date=1947-02-28|title=延平路昨晚查缉私烟队,开枪击毙老百姓}}</ref>。
在[[中国大陆]],各报社依其立场而对此事件报导叙述差异甚大。3月1日首由非中国国民党系的《[[大公报]]》报导,其馀报社于3月2日后才有报导。亲国民党的报纸如《[[申报]]》与《东南日报》等,报导篇幅较小并强调「电讯中断」影响其讯息。其中《申报》标题称「台北已解严,缉私纷扰事件解决」。非国民党系的报纸,则在报导中指出「人民不满政府」与「军警开枪过当」,其中《[[文汇报 (上海)|文汇报]]》提及人民对经济与政治状况的不满,并认为缉私伤及人命是「暴动」发生原因。<ref name="tailit">{{cite journal|title=二二八事件中的媒体宣传战|journal=台湾文献|author=苏瑶崇|date=2008-12|volume=59|issue=4}}</ref>
此外,事件初期多家报社报导3000到4000人死亡,例如在1947年3月2日的《大公报》头版,并受到外国媒体(如[[合众国际社]])的引述。1947年3月3日的上海《文汇报》报导「在台北发生空前大流血惨剧,两日事变中,致有三四千人死于非命」,在「编者的话」专栏中,又记载「这次的骚动,警察曾开枪,死伤平民达三四千人,可见这骚动,还是以强力压平的」(事件头两天的伤亡)。与此同时,国民党系的报纸,以及陈仪的记者会上,都强调外省人的伤亡,如官方的《中央日报》以「台北秩序恢复,台胞伤亡数十人,监察院已电令查办」为标题,称台胞死伤不足百人,外省人则死伤超过四百。期间陈仪政府也曾透过报纸散佈美国领事馆被攻击的消息,但事后遭美国大使馆澄清。<ref name="tailit"/>
1947年3月6日,上海《大公报》的社评〈台湾惨案感言〉裡面写著:「……抑此次事件,固非全由专卖与贸易政策造成,远因近因,颇为複杂。人民无组织,何以能爆发如此大规模的行动?实由各级官吏,奉行政令者,平日对待人民骄纵专横,搆怨多而且深,民众中怀怨愤,压抑已久,故尔一触即发……而台湾民众又久在法治严明,行政效率甚高的统治下生活,对于祖国官僚作风,万分不惯,再加生活艰难,环境压迫,愈觉痛苦无路,感情乃益激越,遂致演成此次不幸事件……」。<ref name="台湾惨案感言">{{cite news|newspaper=大公报|date=1947-03-06|title=台湾惨案感言}}</ref>
1947年3月6日,南京《大刚报》的社评〈注意台湾〉内文中说:「……曾几何时,台民美丽的梦,逐渐为无情的现实所粉碎了!一年来,台湾政府,给予他们的,并不比日本人为多,经济生活更加困难,政治腐败层出不穷,自使台民极端受刺激。以是忧愤代替了欢欣,失望赶跑了希望。也许这次的民众骚动,就是这种情势转变的历史纪录……」。<ref>{{cite news|newspaper=大刚报|date=1947-03-06|title=注意台湾}}</ref>
1947年3月8日起,行政长官公署为了管控言论,警备总部于是将台湾十一家报社、一家印刷厂予以查封充公,立即停刊,并查扣焚燬书刊,许多新闻从业人员立即遭到逮捕或杀害。<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pages=66-68、435-438}}
1947年3月19日,上海《密勒氏评论报》的{{link-en| 约翰·W·鲍威尔|John W. Powell}} 等西方记者亲自到台湾採访<ref name="tailit"/>。鲍威尔指出中国政府部队使用了难以想像的残暴方式来镇压群众<ref name="perth" />,称当时统治状况劣于日治时期,并以「浴血台湾」(Blood Bath in Taiwan)为自己的报导标题;同时引用目击者称,提及一次机枪扫射造成25人死亡、百多人受伤<ref name="pitts">{{cite news|newspaper=Pittsburgh Post-Gazette|title=Chinese Atrocities In Rule of Formosa Charged by Writer|date=1947-03-29}}</ref>,以及台北附近一处有20名青年遭割耳鼻后处决等状况<ref>{{cite news|newspaper=The Montreal Gazette|title=Formosa Atricities Charged to Chinese|date=1947-03-31}}</ref><ref name="二二八和平週"/>。除此,在日本方面,《[[读卖新闻]]》于3月3日报导了台北暴动消息<ref>{{cite news|newspaper=読売新闻|title=台北に暴动 死者数千名か|date=1947-03-03}}</ref>。《{{link-en| 新加坡自由报|Singapore Free Press}} 》(''Singapore Free Press'')与《{{link-en| 澳洲伯斯每日新闻|Daily News (Perth, Western Australia)}}》(''The Daily News'')等曾先后以「福尔摩沙的恐怖」(Terror in Formosa)为标题报导事件<ref name="perth"/><ref>{{cite news|newspaper=The Singapore Free Press|title=Terror in Formosa|date=1947-03-14|url=http://newspapers.nl.sg/Digitised/Page/freepress19470314-1.1.8.aspx}}</ref>。
1947年3月28日,行政长官公署机关报《台湾新生报》社论〈二二八不是民变〉称「事件完全出于有计画的预谋,查缉私烟之引起死伤,不过是它的导火线。主谋者是怀有政治阴谋与野心的乱党奸徒,和过去日人豢养下的一些鹰犬,附从者是一群被唆使的地痞流氓和一部份被煽惑被胁迫的青年学生」。<ref name="mcr">{{cite journal|author=夏春祥 |journal=新闻学研究|title=新闻论述与台湾社会:二二八事件的议题生命史|year=2003|volume=75}}</ref>
1947年4月11日,上海《大公报》报导台湾旅沪六团体于上海[[八仙桥]]青年会举办[[记者招待会]],并发表台湾事件报告书。报纸内文中记载:「据报告书所载,自三月八日至十六日止,台胞被屠杀者约在一万人以上」。<ref>{{cite news|newspaper=大公报|date=1947-04-11|title=台旅沪团体发表报告书,台湾事件死伤甚重,请求实现宽大诺言}}</ref>
到1949年以前,与228事件有关的新闻持续于《台湾新生报》存在,1949年后则逐渐没落<ref name="历史正义的困境" />。而1950年代陈仪被枪决与谢雪红相关报导,使有关于228的讯息再次被提及。之后,228议题直到1987年后才再复甦。<ref name="mcr"/>
== 后续 ==
=== 白色恐怖 ===
[[File:台湾绿岛人权纪念碑Monument for Human Rights on Lyudao (GreenIsland) of Taiwan.jpg|thumb|250x250px|二二八事件结束后,随后的[[台湾白色恐怖时期]]造成大量民众丧生。]] 1949年8月,中国国民党掌控的[[中华民国政府]]迁往[[台湾地区]]<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p|pages=186-192、204-208}},大量部队与[[中国大陆]]民众跟进撤退<ref name="二二八民变-台湾与蒋介石"/>{{rpp|pages=155-161}},[[美国]]则在[[韩战]]后选择支持中华民国政府<ref name="二二八民变-台湾与蒋介石"/>{{rpp|pages=163-168}}。由于海峡两岸仍相互军事对峙,台湾地区进入长达38年的[[台湾省戒严令|戒严统治]]<ref name="在台湾史的脉络">{{Cite web |url = 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bulletinid=63093 |title = 在台湾史的脉络中体会二二八的意义 |author = [[李筱峰]] |date = 1997年2月27日 |publisher = 《[[新台湾新闻周刊]]》 |language = zh-hant |accessdate = 2016年4月3日 |quote = |deadurl = yes |archiveurl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402112419/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bulletinid=63093 |archivedate = 2015年4月2日 }}</ref><ref name = "台湾的土地改革">{{Cite web |url = http://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56354/1/972923H004001MY3-1.pdf |title = 现代化:台湾的土地改革与十大建设(草稿) |author = 高永光 |date = 2008年11月 |publisher = [[国立政治大学]] |language = zh-hant |accessdate = 2016年4月3日 |quote = }}</ref><ref name="auto48">再现台湾-民国时期-二二八事件,36;责任归属研究报告,86-90</ref>;期间限制新闻、言论、集会等自由,并运用军警情治单位逮捕异议人士、[[台湾独立运动]]者和[[共产主义]]成员,社会处于[[台湾白色恐怖时期|白色恐怖]]<ref name="探索二二八" /><ref name="auto48"/><ref name="战后台湾白色恐怖论析">{{Cite web |url = http://www.drnh.gov.tw/ImagesPost/a413570b-20df-47ac-a2c0-9f821ebe73bd/91590a3b-a998-4595-a954-03a3dff5e0d1_ALLFILES.pdf |title = 战后台湾白色恐怖论析 |author = 侯坤宏 |date = |publisher = [[国史馆]] |language = zh-hant |accessdate = 2016年4月3日 |quote = |archive-url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923220740/http://www.drnh.gov.tw/ImagesPost/a413570b-20df-47ac-a2c0-9f821ebe73bd/91590a3b-a998-4595-a954-03a3dff5e0d1_ALLFILES.pdf# |archive-date = 2015-09-23 |dead-url = yes }}</ref>。虽然为了安抚民心,政府对部分情节轻微的二二八事件嫌疑犯放宽处刑,但许多人之后重新因为事件而遭叛乱罪逮捕或处决<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p|pages=186-192}}<ref name="再现台湾-民国时期-二二八事件"/>{{rpp|pages=32-35}}<ref name = "战后台湾白色恐怖论析"/>。许多二二八事件受害者和相关亲人也遭到警备总司令部监视,并有员警与宪兵进行身家访问调查。
虽然政府在1951年举办首次[[1950年-1951年中华民国县市长选举|县市长选举]] <ref name="二二八民变-台湾与蒋介石"/>{{rp|pages=173-176}},蒋中正在检讨在中国共产党对抗中失败的原因后,决定拔除中央与地方旧有派系的势力<ref name="auto49">责任归属研究报告,91-93</ref>,重新确立个人威权地位<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pages=86-90}}。因为政府对异议人士的逮捕和压制,许多地方人士也对政治感到不信任,不再参与体制内的选举<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ages=80-86}}<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p|pages=204-208}}<ref name="再现台湾-民国时期-二二八事件"/>{{rp|pages=39-40}}。中国国民党则有效掌控政治、经济与军事资源,得以进行一党专政统治,并在三民主义青年团失势后开始发展自身地方势力<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pages=86-90}}。在政府控制社会思想下,虽然经济仍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ref name = "台湾战后的恶性物价膨胀">{{Cite web |url = http://homepage.ntu.edu.tw/~ntut019/ltes/BigInflation-Historica.pdf |title = 台湾战后的恶性物价膨胀 |author = [[吴聪敏]] |date = 2006年9月 |publisher = 台湾长期经济成长研究 |language = zh-hant |accessdate = 2016年4月3日 |quote = }}</ref><ref name="二二八民变-台湾与蒋介石"/>{{rp|pages=176-179}},相关批评与反对行动因政府高压统治而大幅减少<ref name="再现台湾-民国时期-二二八事件"/>{{rpp|pages=39-40}},且政府更能有效提出土地改革并发展国营企业<ref name="二二八民变-台湾与蒋介石"/>{{rpp|pages=179-182}}。
但此举也造成中国国民党内部逐渐趋向保守,一方面长期压制民间发起的民主运动;除了限制言论自由并查禁党外运动杂志外,还陆续以[[雷震事件]]、[[中坜事件]]、[[美丽岛事件]]等打压自由主义者与反对派人士行动<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pages=86-90}}。另一方面为了维护地方稳定发展,则以经济利益等拢络各地方派系<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pages=86-90}}。其中透过允许经济特权的方式,使得地方派系能够在选举期间协助动员群众、汇集选票等<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pages=86-90}}。同时政府也积极透过学校教育等机关推广[[中华文化]],试图藉此提升中国正统意识,但反而让台湾本土文化则相对遭到压抑<ref name="auto49"/>。
=== 事件平反 ===
[[File:台湾政府举行228事件中枢纪念仪式 01.jpg|thumb|250x250px|[[中华民国政府]]举行二二八事件中枢纪念仪式(2015年2月28日)。]] 中华民国政府原先定调二二八事件为反政府叛乱行动,认为民众受日本殖民统治后<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p|pages=98-104}}<ref name="二二八民变-台湾与蒋介石"/>{{rpp|pages=148-149}} ,因中国共产党、台湾共产党<ref name="auto45"/>、浪人、暴徒煽动而引发骚乱<ref>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503-509;责任归属研究报告,10-12</ref>。1980年代中期,政府持续将事件列为禁忌话题,并以避免族群衝突为由禁止调查<ref name = "历史正义的困境">{{Cite web |url = http://140.112.142.79/teacher/upload/20071218153510.pdf |title = 历史正义的困境:族群议题与二二八论述 |author = 陈翠莲 |date = 2007年12月18日 |publisher = [[国史馆]] |language = zh-hant |accessdate = 2016年4月3日 |quote = }}</ref>。直到1980年代末期,台湾社会陆续出现多次[[台湾民主化|民主化]]运动<ref name = "后解严的台湾文学 43-52">《[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ON-0AwAAQBAJ&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思想:后解严的台湾文学]》. 台湾台北: [[联经出版]]. 2008年1月25日: 第43页至第52页. {{zh-tw}}.</ref>。1987年,[[郑南榕]]、[[李胜雄]]和[[陈永兴]]等人组织[[二二八和平日促进会]]<ref name = "探索二二八"/>,对外发表《二二八和平日宣言》,提出公布实情、订定2月28日为「和平日」等诉求<ref name = "本会简介"/><ref name = "陈柏言"/><ref name = "历史正义的困境"/><ref name="auto51">责任归属研究报告,5-6</ref>。和平日促进会之后在各地演讲和游行,遭到政府出动上千名[[镇暴部队]]阻挡<ref>[http://140.112.142.79/teacher/upload/20071218153510.pdf 历史正义的困境:族群议题与二二八论述],陈翠莲,[[国史馆]]学术集刊,2008-06</ref><ref name = "探索二二八"/>。在海内外公民团体陆续支持下<ref name = "历史正义的困境"/>,成功迫使当时政府逐渐让步<ref name="auto51"/>。1988年,[[台湾基督长老教会]]和[[民主进步党]]也加入行动<ref name = "后解严的台湾文学 43-52"/>。
1989年1月,和平日促进会、[[台湾人权促进会]]、[[台湾政治受难者联谊会]]、长老教会等团体发起二二八公义和平运动<ref name = "历史正义的困境"/>。[[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则在民主进步党籍台湾省议员压力下,纪录二二八事件的口述历史<ref name="auto52">责任归属研究报告,7-9</ref>。宗教界、学生、社会运动团体陆续加入后,新版历史教科书首度提及事件<ref name = "历史正义的困境"/>。1991年1月,民间更成立研究小组<ref name="auto52"/>,于同年12月举办首次学术研讨会;行政院则为协助善后与也成立研究二二八事件小组<ref name="auto53">责任归属研究报告,10-12</ref>,邀集学者蒐集相关资料<ref name = "本会简介"/><ref name="历史正义的困境" /><ref name="后解严的台湾文学 43-52" /><ref name="auto52"/>。1992年2月,政府公布首份官方报告《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ref name = "本会简介"/><ref name="auto53"/>,但在死伤人数等处仍未取得共识<ref name = "历史正义的困境"/><ref name = "后解严的台湾文学 43-52"/>。
1995年,时任[[中华民国总统]]暨[[中国国民党主席]]的[[李登辉]]在[[二二八和平纪念碑]]落成典礼上,以国家元首身分代表政府致歉<ref name="auto53"/><ref name = "历史正义的困境"/>。1997年,[[台湾历史学会]]、[[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台北市政府主办首场国际学术研讨会。2003年,时任总统的[[陈水扁]]向二二八事件的受害者家属颁发恢复名誉证书。政府和学术单位也对事件细节展开研究<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pages=7-9、95-104}},其中《[[二二八事件责任归属研究报告]]》在2006年出版,指控蒋中正要为事件负起责任<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pages=161-169}}<ref name = "后解严的台湾文学 43-52"/>,但亦有其他报告认为二二八事件受到日本政府应该负起责任。2007年,陈水扁再次代表政府向受害者道歉,同年[[二二八国家纪念馆]]正式成立。而在2010年,时任总统的[[马英九]]亦代表政府向受害者道歉。
=== 纪念行动 ===
二二八事件发生后,与中国共产党有关的新闻媒体在同年3月多次报导相关新闻。其中在3月8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便在[[File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发表《台湾的自治运动》广播,对《三十二条处理大纲》予以肯定和支持,并在3月20日的《[[解放日报]]》社论上刊载<ref>{{Cite = http: //smdt.fj-archives.org.cn/Csmdt/haixialiangan/800.Html |title = 台湾二二八起 市弥陀路 亲历者的评说 |author = [[吴克泰]] |date = 2008年12月26日 |publisher = 福建省档案馆 |language = zh-hans |accessdate = 2016年4月3日 |quote = |archive-url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00906203234/http://smdt.fj-archives.org.cn/Csmdt/haixialiangan/800.Html# |archive-date = 2010-09-06 |dead- = yes }}</ref><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ages=572-585}}。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则称呼二二八事件为「 二二八 纪念碑起义」,将其视为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运动的一部分,除了对于事件抱持支持态度外,亦曾作为对台湾地区进行统战宣传的策略<ref>{{Cite = http://www.drnh.gov.tw/ImagesPost/e3bc66dd-0cd2-49a1-a1f6-4129f4ccfd3f/96844ba0-65c6-487c-a93d-15d9281c5f64_ALLFILES.JPGpdf |thumbtitle = 中共对台政策的历史演变(1949-2000) |250x250pxauthor = 高素兰 |1989年 date = |publisher = [[国史馆]] |language = zh-hant |accessdate = 2016年4月3日 |quote = |archive-url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424122939/http://www.drnh.gov.tw/ImagesPost/e3bc66dd-0cd2-49a1-a1f6-4129f4ccfd3f/96844ba0-65c6-487c-a93d-15d9281c5f64_ALLFILES.pdf# |archive-date = 2016-04-24 |dead-url = yes }}</ref>。1977年2月28日 ,[[ 嘉义市弥陀路 中国邮政]]更发行《台湾省人民「 · 二八 」起义三十周年》 纪念 碑]]宣告落成,为 邮票<ref>{{Cite web |url = http://www.stamp1878.com/item-808.html |title = 台湾 首座[[ 省人民“ . 二八 和平 ”起义三十周年 |author = |date = |publisher = 中国邮票百科 |language = zh-hans |accessdate = 2016年4月3日 |quote = |archive-url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419192150/http://www.stamp1878.com/item-808.html# |archive-date = 2016-04-19 |dead- = yes }}</ref>。另外陈仪因策反汤恩伯而遭枪决后,[[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曾建议追认为「爱国人士」<ref>{{Cite = http://www.hf.usx.edu.cn/home/tzb/article.asp?id=475 |title = 建议恢复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贡献出生命的爱国人士”陈仪先生故居并建 纪念 堂(市政协五届四次会议提案) |author = [[林文彪]] |date = 2006年2月12日 |publisher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language = zh-hans |accessdate = 2016年4月3日 |quote = |deadurl = yes |archiveurl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1211123821/http://www.hf.usx.edu.cn/home/tzb/article.asp?id=475 |archivedate = 2014年12月11日 </ref>。
1990年2月27日,[[立法院]]首次集体为 二二八事件 发生 受害者起立哀悼1分钟< name = " ,与中国共产党有关 解严 新闻媒体在同年3月多次报导相关新闻 台湾文学 43-52"/> 其中在3月8日,隔年台湾各地陆续成立[[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 二二八受者家属关怀协 会]] 便在[[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发表《台湾的自治运动》广播 对《三十二条处理大纲》予以肯定和支持 连繫相关受害者家属。到了1995年 并在3月20日的 立法院通过 《[[ 解放日报]]》社论上刊载<ref>{{Cite web |url = http://smdt.fj-archives.org.cn/Csmdt/haixialiangan/800.Html |title = 台湾 二二八 起义亲历者的评说 |author = [[吴克泰事件处理及补偿条例]] |date = 2008年12月26日 |publisher = 福建省档案馆 |language = zh-hans |accessdate = 2016年4月3日 |quote = |archive-url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00906203234/http://smdt.fj-archives.org.cn/Csmdt/haixialiangan/800.Html# |archive-date = 2010-09-06 |dead-url = yes }}</ref><ref name=" 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auto53"/>{{rp,决议将2月28日订定为[[和平纪念日 (台湾)|pages=572-585}} 和平纪念日]] 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则称呼 不过为了促进各界重视政府的过错,立法院在隔年2月25日修订《 二二八事件 为「二二八起义」 处理及补偿条例》第四条 将其视 将2月28日从纪念日改 人民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运动的一部分,除了对于事件抱持支持态度外,亦曾作为对台湾地区进行统战宣传的策略定假日<ref>{{Cite web |url = http://wwwlis.drnhly.gov.tw/ImagesPostlghtml/e3bc66dd-0cd2-49a1-a1f6-4129f4ccfd3flawstat/reason2/96844ba0-65c6-487c-a93d-15d9281c5f64_ALLFILES0122486022500.pdf htm |title = 中共对台政策的历史演变(1949-2000) 二二八事件处理及赔偿条例 |author = 高素兰 |date = 1997年2月25日 |publisher = [[ 国史馆立法院]] |language = zh-hant |accessdate = 2016年4月3日 |quote = dead link|archive-url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424122939/http://www.drnh.gov.tw/ImagesPost/e3bc66dd-0cd2-49a1-a1f6-4129f4ccfd3f/96844ba0-65c6-487c-a93d-15d9281c5f64_ALLFILES.pdf# |archive-date = 2016-04-24 十一月 2017 |dead-url bot= yes Willy1018 }}</ref> 。1977年2月28 。2006年12月8日,则规定每年和平纪念 当天 [[中 各级 ]]更发行《台湾省人 府机关、学校、 间机构、团体需降半旗以示追悼。[[ · 二八 」起义三十周 事件纪念基金会]]在每 则会举办系列 纪念 邮票活动<ref>{{Cite web |url name= http://www.stamp1878.com/item-808.html |title = 台湾省人民“二.二八”起义三十周年 |author = |date = |publisher = 中国邮票百科 |language = zh-hans |accessdate = 2016年4月3日 |quote = |archive-url = https:"auto51"//web.archive.org/web/20160419192150/http://www.stamp1878.com/item-808.html# |archive-date = 2016-04-19 |dead-url = yes }}</ref> 。另外陈仪因策反汤恩伯而遭枪决后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 并进行调查访问、设立奖励学金、补助教材著 部]]曾建议追认为「爱国人士」、举办家属联谊活动等<ref>{{Cite web |url name = http://www.hf.usx.edu.cn/home/tzb/article.asp?id=475 |title = 建议恢复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贡献出生命的爱国人士”陈仪先生故居并建纪念堂(市政协五届四次 "本 议提案) |author = [[林文彪]] |date = 2006年2月12日 |publisher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language = zh-hans |accessdate = 2016年4月3日 |quote = |deadurl = yes |archiveurl = https:简介"//web.archive.org/web/20141211123821/http://www.hf.usx.edu.cn/home/tzb/article.asp?id>< name=475 |archivedate = 2014年12月11日 }}<"auto53"/ref>。
1990年2月27日 1989年 ,[[ 立法院嘉义市弥陀路二二八纪念碑]] 宣告落成,为台湾 次集体为 二二八 事件受害者起立哀悼1分钟和平纪念碑< name = "陈柏言"/><ref name = "后解严的台湾文学 43-52"/> 。隔年台湾各地陆续成立[[二 <ref>{{Cite = http://www.epochtimes.com/b5/7/2/25/n1629661.htm |title = 全球首座 嘉义市二 二八 受者家属关怀协会]],连繫相关受害者家属。到了1995年,立法院通过 纪念碑打破禁忌 |author = 江俊亮 |date = 2007年2月25日 |publisher = 《[[ 二二八事件处理及补偿条例大纪元时报]]》|language = zh-hant |accessdate = 2016年4月3日 |quote = }}</ref name="auto53"/> ,决议将2月28日订定为[[和平纪念日 (台湾)|和平纪念日]]。不过为了促进 。之后 界重视政府的过错, 地也陆续建 法院在隔年2月25日修订《 二二八 事件处理及补偿条例》第四条,将2月28日从 和平 纪念 日改为国定假日碑、设置纪念馆<ref>{{Cite web |url name = http:"后解严的台湾文学 43-52"//lis.ly.gov.tw/lghtml/lawstat/reason2/0122486022500.htm |title = >。其中1995年,由行政院督建、位于台北新公园的 二二八 事件处理及赔偿条例 |author 和平纪念碑完工< name = "本会简介"/><ref>{{Cite |date = 1997年2月25日 |publisher = [[立法院]] |language http://228memorialmuseum.gov.taipei/ct.asp?xItem=1800225&ctNode= zh-hant |accessdate 42157&mp= 2016年4月3日 11900A |quote title = }}{{dead link台北市二二八纪念碑 |author =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date= 十一月 2017 2015年5月4日 |botpublisher =Willy1018 }}</ref>。2006年12月8日,则规定每年和平纪念日当天,全国各级政府机关、学校、民间机构、团体需降半旗以示追悼。[[ [[台北 二二八 事件 纪念 基金会]] 在每年则会举办系列纪念活动|language = zh-hant |accessdate = 2016年4月3日 |quote = }}</ref name="auto51"/>,并 进行调查访问、设立奖励学金、补助教材著作、举办家属联谊活动等<ref name = "本会简介"/><ref name="auto53"/>。 1989年,于隔年将公园改名为「[[ 嘉义市弥陀路 二二八 和平 纪念 公园]] 宣告落成,为 」。尔后包括[[ 湾首座 二二八 和平 纪念 馆]]<ref name >{{Cite = "陈柏言"/><ref name = "后解严的台湾文学 43-52"/><ref>{{Cite web |url = http:/http://www.epochtimescam.org.comtw/b5big5/7/2/25/n1629661museum03.htm asp?rowId=229 |title = 全球首座 嘉义市 台北 二二八纪念 碑打破禁忌 馆 Taipei 228 Memorial Museum |author = 江俊亮 |date = 2007年2月25日 |publisher = [[ 大纪元时报中华民国博物馆学会]] |language = zh-hant |accessdate = 2016年4月3日 |quote = }}<|deadurl = yes |archiveurl = https://ref>。之后各地也陆续建立二二八和平纪念碑、设置 web.archive.org/web/20150402093526/http://www.cam.org.tw/big5/museum03.asp?rowId=229 |archivedate = 2015年04月2日 }}</ref>、[[阮朝日228 纪念馆<ref name = "后解严的台湾文学 43-52"/>。其中1995年,由行政院督建、位于台北新公园的 ]]、[[ 二二八 和平 国家 纪念 碑完工<ref name = "本会简介"/>]]馆陆续成立<ref>{{Cite web |url = http://228memorialmuseum.gov.taipei/ct.asp?xItem=180022574521245&ctNode=42157&mp=11900A |title = 台北市 二二八 国家 纪念 |author =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date = 2015年5月4日 |publisher = [[台北二二八纪念馆]] |language = zh-hant |accessdate = 2016年4月3日 |quote = }}</ref>, 并于隔年将公园改名为「[[二二八和平纪念公园]]」。尔后包括[[台 而在台 二二八纪念馆]]<ref>市<ref>{{Cite web |url = http://www228memorialmuseum.camgov.org.twtaipei/big5/museum03ct.asp?rowIdxItem=1800226&ctNode=42157&mp=229 11900A |title = 台北 二二八 事件引爆地纪 馆 Taipei 228 Memorial Museum |author =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date = 2015年5月4日 |publisher = [[ 中华民国博物 台北二二八纪念 学会]] |language = zh-hant |accessdate = 2016年4月3日 |quote = }}</ref>、高雄市<ref>{{Cite |deadurl = yes |archiveurl = httpshttp://web228memorialmuseum.archivegov.orgtaipei/web/20150402093526/http://www.cam.org.tw/big5/museum03.ct.asp?rowIdxItem=1800383&ctNode=42157&mp=229 11900A |archivedate title = 2015年04月2日 }}</ref>、[[阮朝日228纪念馆]]、[[ 高雄市 二二八 国家 纪念碑 |author =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馆陆续成立<ref>{{Cite web |url date = 2015年5月4日 |publisher = http://228memorialmuseum.gov.taipei/ct.asp?xItem[[台北二二八纪念馆]] |language =74521245&ctNode=42157&mp=11900A zh-hant |title accessdate = 二二八国家纪念馆 2016年4月3日 |author quote =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date }}</ref><ref>{{Cite = 2015年5月4日 |publisher = [[台北 http://228memorialmuseum.gov.taipei/ct.asp?xItem=1800382&ctNode=42157&mp=11900A |title = 高雄市 二二八纪念 馆]] 碑之一 |language author = zh[[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date = 2015年5月4日 |publisher = [[台北二二八纪念馆]] |language = zh-hant |accessdate = 2016年4月3日 |quote = }}</ref> ,而在台北市<<ref>{{Cite web |url = http://228memorialmuseum.gov.taipei/ct.asp?xItem=180022674520731&ctNode=42157&mp=11900A |title = 高雄市 二二八 事件引爆地 纪念碑 之二 |author =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date = 2015年5月4日 |publisher = [[台北二二八纪念馆]] |language = zh-hant |accessdate = 2016年4月3日 |quote = }}</ref>、 高雄 嘉义 市<ref>{{Cite web |url = http://228memorialmuseum.gov.taipei/ct.asp?xItem=180038374324460&ctNode=42157&mp=11900A |title = 高雄 嘉义 市二二八 国家 纪念 公园 |author =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date = 2015年5月4日 |publisher = [[台北二二八纪念馆]] |language = zh-hant |accessdate = 2016年4月3日 |quote = }}</ref><ref>{{Cite web |url = http://228memorialmuseum.gov.taipei/ct.asp?xItem=18003821800378&ctNode=42157&mp=11900A |title = 高雄 嘉义 弥陀路 二二八纪念碑 之一 |author =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date = 2015年5月4日 |publisher = [[台北二二八纪念馆]] |language = zh-hant |accessdate = 2016年4月3日 |quote = }}</ref>、屏东县<ref>{{Cite web |url = http://228memorialmuseum.gov.taipei/ct.asp?xItem=745207311800385&ctNode=42157&mp=11900A |title = 高雄市 林边 二二八纪念碑 之二 |author =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date = 2015年5月4日 |publisher = [[台北二二八纪念馆]] |language = zh-hant |accessdate = 2016年4月3日 |quote = }}</ref> 、嘉义市<ref>{{Cite web |url = http://228memorialmuseum.gov.taipei/ct.asp?xItem=743244601800384&ctNode=42157&mp=11900A |title = 嘉义 屏东 市二二八 国家 纪念 公园 |author =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date = 2015年5月4日 |publisher = [[台北二二八纪念馆]] |language = zh-hant |accessdate = 2016年4月3日 |quote = }}</ref>、台南市<ref>{{Cite web |url = http://228memorialmuseum.gov.taipei/ct.asp?xItem=18003781800380&ctNode=42157&mp=11900A |title = 嘉义 台南 弥陀路 二二八纪念碑 之一 |author =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date = 2015年5月4日 |publisher = [[台北二二八纪念馆]] |language = zh-hant |accessdate = 2016年4月3日 |quote = }}</ref> 、屏东县<ref>{{Cite web |url = http://228memorialmuseum.gov.taipei/ct.asp?xItem=18003851800381&ctNode=42157&mp=11900A |title = 林边 台南市 二二八纪念碑 之二 |author =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date = 2015年5月4日 |publisher = [[台北二二八纪念馆]] |language = zh-hant |accessdate = 2016年4月3日 |quote = }}</ref>、嘉义县<ref>{{Cite web |url = http://228memorialmuseum.gov.taipei/ct.asp?xItem=18003841800379&ctNode=42157&mp=11900A |title = 屏东市 阿里山 二二八纪念碑 |author =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date = 2015年5月4日 |publisher = [[台北二二八纪念馆]] |language = zh-hant |accessdate = 2016年4月3日 |quote = }}</ref>、 台南市云林县<ref>{{Cite web |url = http://228memorialmuseum.gov.taipei/ct.asp?xItem=18003801800376&ctNode=42157&mp=11900A |title = 台南市 古坑 二二八纪念碑 之一 |author =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date = 2015年5月4日 |publisher = [[台北二二八纪念馆]] |language = zh-hant |accessdate = 2016年4月3日 |quote = }}</ref><ref>{{Cite web |url = http://228memorialmuseumwww.gukeng.gov.taipeitw/ctcontent_edit.aspphp?xItemmenu=18003812618&ctNodetypeid=421572783&mptypeid2=11900A 2794 |title = 台南市二二八 228 纪念 碑之二 公园 |author =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 |date = 2015年5月4日 |publisher = [[ 台北二二八纪念馆古坑乡公所]] |language = zh-hant |accessdate = 2016年4月3日 |quote = }}</ref>、 嘉义县台中市<ref>{{Cite web |url Cit = http://228memorialmuseum.gov.taipei/ct.asp?xItem=18003791800375&ctNode=42157&mp=11900A |title = 台中市大 二二八纪念碑 |author =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date = 2015年5月4日 |publisher = [[台北二二八纪念馆]] |language = zh-hant |accessdate = 2016年4月3日 |quote = }}</ref> 、云林县<ref>{{Cite web |url = http://228memorialmuseum.gov.taipei/ct.asp?xItem=18003761800374&ctNode=42157&mp=11900A |title = 古坑 台中市 二二八纪念碑 |author =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date = 2015年5月4日 |publisher = [[台北二二八纪念馆]] |language = zh-hant |accessdate = 2016年4月3日 |quote = }}</ref><ref>{{Cite web |url = http://www.gukengeast.taichung.gov.tw/content_editct.phpasp?menuxItem=261864575&typeidctNode=27834887&typeid2mp=2794 129010 |title = 228 二二八 纪念公园 |author = |date = 2012年7月16日 |publisher = [[ 古坑乡 台中市东区 公所]] |language = zh-hant |accessdate = 2016年4月3日 |quote = }}< |archive-url = https://web.archive.org/ref>、台中市<ref>{{Cite web |url = /20171107015548/http://228memorialmuseumwww.east.taichung.gov.taipeitw/ct.asp?xItem=180037564575&ctNode=421574887&mp=11900A 129010# |title archive-date = 台中市大里二二八纪念碑 2017-11-07 |author dead-url =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date yes }}</ref>、宜兰县<ref>{{Cite = 2015年5月4日 |publisher http://228memorialmuseum.gov.taipei/ct.asp?xItem= [[台北 1800373&ctNode=42157&mp=11900A |title = 静宜大学 二二八 和平 纪念 碑 |author =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language date = zh2015年5月4日 |publisher = [[台北二二八纪念馆]] |language = zh-hant |accessdate = 2016年4月3日 |quote = }}</ref><ref>{{Cite web |url = http://228memorialmuseum.gov.taipei/ct.asp?xItem=1800374&ctNode=42157&mp=11900A |title = 台中市二二八纪念碑 |author =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date = 2015年5月4日 |publisher = [[台北二二八纪念馆]] |language = zh-hant |accessdate = 2016年4月3日 |quote = }}</ref><ref>{{Cite web |url = http://www.east.taichung.gov.tw/ct.asp?xItem=64575&ctNode=4887&mp=129010 |title = 二二八纪念公园 |author = |date = 2012年7月16日 |publisher = [[台中市东区公所]] |language = zh-hant |accessdate = 2016年4月3日 |quote = |archive-url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1107015548/http://www.east.taichung.gov.tw/ct.asp?xItem=64575&ctNode=4887&mp=129010# |archive-date = 2017-11-07 |dead-url = yes }}</ref>、宜兰县<ref>{{Cite web |url = http://228memorialmuseum.gov.taipei/ct.asp?xItem=1800373&ctNode=42157&mp=11900A |title = 静宜大学二二八和平纪念碑 |author =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date = 2015年5月4日 |publisher = [[台北二二八纪念馆]] |language = zh-hant |accessdate = 2016年4月3日 |quote = }}</ref><ref>{{Cite web |url = http://udn.com/news/story/7835/1527880 |title = 「228宜兰印记」揭牌 家属激动下跪感谢 |author = 廖雅欣 |date = 2016年2月27日 |publisher = [[联合新闻网]] |language = zh-hant |accessdate = 2016年4月3日 |quote = }}</ref><ref>{{Cite web |url = http://gym.e-land.gov.tw/cp.aspx?n=225380F228925BBD |title = 宜兰二二八纪念物 |author = |date = |publisher = 宜兰县立体育场 |language = zh-hant |accessdate = 2016年4月3日 |quote = }}</ref>、花莲县<ref>{{Cite web |url = http://228memorialmuseum.gov.taipei/ct.asp?xItem=1800371&ctNode=42157&mp=11900A |title = 花莲县二二八关怀纪念碑 |author =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date = 2015年5月4日 |publisher = [[台北二二八纪念馆]] |language = zh-hant |accessdate = 2016年4月3日 |quote = }}</ref>、新北市<ref>{{Cite web |url = http://228memorialmuseum.gov.taipei/ct.asp?xItem=1800370&ctNode=42157&mp=11900A |title = 三重市二二八纪念公园 |author =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date = 2015年5月4日 |publisher = [[台北二二八纪念馆]] |language = zh-hant |accessdate = 2016年4月3日 |quote = }}</ref>、桃园市<ref>{{Cite web |url = http://228memorialmuseum.gov.taipei/ct.asp?xItem=1800224&ctNode=42157&mp=11900A |title = 桃园县二二八纪念碑 |author =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date = 2015年5月4日 |publisher = [[台北二二八纪念馆]] |language = zh-hant |accessdate = 2016年4月3日 |quote = }}</ref>、基隆市等处也设有相应的纪念碑或纪念公园<ref>{{Cite web |url = http://228memorialmuseum.gov.taipei/ct.asp?xItem=1800223&ctNode=42157&mp=11900A |title = 八堵站二二八纪念碑 |author =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date = 2015年5月4日 |publisher = [[台北二二八纪念馆]] |language = zh-hant |accessdate = 2016年4月3日 |quote = }}</ref><ref>{{Cite web |url = http://228memorialmuseum.gov.taipei/ct.asp?xItem=1788242&ctNode=42157&mp=11900A |title = 基隆市二二八纪念碑 |author =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date = 2015年5月4日 |publisher = [[台北二二八纪念馆]] |language = zh-hant |accessdate = 2016年4月3日 |quote = }}</ref>。[[中华邮政]]则在1997年和2007年时,分别发行《二二八事件五十週年和平纪念》邮票与《二二八纪念邮票》。
{{hideH|台湾各地的纪念设施}}
{| class="wikitable sortable"
|-
!县市/市
|二二八和平公园
|
|2002年<ref>{{Cite web|url=http://228memorialmuseum.gov.taipei/ct.asp?xItem=1800370&ctNode=42157&mp=11900A|title=三重市二二八纪念公园|accessdate=2016-03-05|author=|date=|publisher=}}</ref>
|-
|台北市
|纪念馆
|台北二二八纪念馆
|台北二二八纪念馆于二二八事件五十週年时于台北市二二八纪念公园内正式开馆<ref name=":5">[http://www.cam.org.tw/big5/museum03.asp?rowId=229 博物馆介绍,名称:台北二二八纪念馆]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402093526/http://www.cam.org.tw/big5/museum03.asp?rowId=229 |date=2015-04-02 }},中华民国博物馆学会</ref>。建筑前身为「台北放送局」。
|1997年2月28日
|-
|二二八纪念公园
|(邻接古坑绿色隧道景观公园)
|2007年<ref>{{Cite web|url=http://www.gukeng.gov.tw/content_edit.php?menu=2618&typeid=2783&typeid2=2794|title=228纪念公园|accessdate=2016-03-05|author=|date=|publisher=云林县古坑乡公所}}</ref>
|-
|嘉义市
|纪念碑
|[[嘉义市弥陀路二二八纪念碑]]
|'''嘉义市弥陀路二二八纪念碑''' ({{coord(coord|23|27|46.9|N|120|28|16.7|E}})建于1989年,是全台湾最早建成的一座二二八纪念碑。
|1989年8月19日
|-
== 伤亡 ==
=== 部分二二八事件受难者受难经过 ===
{{See Also|二二八事件受难者列表}}
由于该事件受难者过多,只列出[[二二八事件纪念基金会]]所认定并公告的一小部分受难者。
=== 伤亡人数 ===
[[File当时凡参与各地处委会、批评政府作为,要求政治改革者、参与抗争组织者陆续遭到逮捕和处死,当中多数未经公开审判或遭秘密处决< name="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rp|pages=408-409<ref name = "伤亡人数的推估">Cite web |url = http:Former Taiwan Education Hall//taiwantt.org.tw/books/228/new_page_36.jpghtm |thumbtitle = 伤亡人数的推估 |250x250pxauthor = | date = |publisher = [[台湾大地文教基金会]] |language = zh-hant |accessdate = 2016年4月3 关于 |quote = </ref>< name="再现台湾-民国时期-二二八事件"/>{p|pages=32-35}< name="解读二二八"/>{p|pages=192-196}。另外,台湾民众不知戒严为何物,多数人又不懂国语,在听不不懂士兵警告或不知道口令的情况下遭到枪杀<ref name="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rp|409}}<ref name="再现台湾-民国时期-二二八事件"/>{p|pages=26-30}。另外在军政败坏的情况下,民众遭军队公报私仇、夺取财物、发生小纠纷时遭到杀害< name="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p|409}< name="再现台湾-民国时期-二二八事件"/>{p|pages=26-30}。在奖励密告与指认流氓的规定下,许多人也因为私人恩怨而遭杀害,也有设陷阱诱杀者<ref>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409</ref><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p|73}< name="再现台湾-民国时期- 二二八事件 "/>{{rp|pages=32-35}}。当时 赔偿由国防部长[[白崇喜]]指出,警总参谋长[[ 柯远芬]]系以「宁可枉杀九十九个,只要杀死一个真的就可以」的心态处理此一事件< name="行政院 二二八事件 纪念基金会研究报告"/>{p|410}< name="解读二二八"/>{{rp|192}}。而高雄要塞[[彭孟缉]] 处理 的军队在高雄市无差别扫射,造民众大量伤亡<ref name="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p|pages=410-411} 至于外省人受波及遭台籍民众攻击伤亡< name="auto"/>,依[[台湾省警备总司令部]]1947年5月26日记者会公佈的外省人死伤失踪人数有1958人<ref>重构二二八,各方伤亡人数估算表</ref>;而监察委员[[杨亮功]]之「二二八事件调查报告」则指出外省人死147人、伤1364人< name="解读二二八"/>{p|194}< name="auto2"/>。
当时凡参与各地处委会、批评政府作为,要求政治改革者、参与抗争组织者陆续遭到逮捕和处死,当中多数未经公开审判或遭秘密处决<ref name="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rp|pages=408-409}}<ref name = "伤亡人数的推估">{{Cite web |url = http://taiwantt.org.tw/books/228/new_page_36.htm |title = 伤亡人数的推估 |author = |date = |publisher = [[台湾大地文教基金会]] |language = zh-hant |accessdate = 2016年4月3日 |quote = }}</ref><ref name="再现台湾-民国时期-二二八事件"/>{{rp|pages=32-35}}<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pages=192-196}}。另外,台湾民众不知戒严为何物,多数人又不懂国语,在听不不懂士兵警告或不知道口令的情况下遭到枪杀<ref name="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rp|409}}<ref name="再现台湾-民国时期-二二八事件"/>{{rp|pages=26-30}}。另外在军政败坏的情况下,民众遭军队公报私仇、夺取财物、发生小纠纷时遭到杀害<ref name="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rp|409}}<ref name="再现台湾-民国时期-二二八事件"/>{{rp|pages=26-30}}。在奖励密告与指认流氓的规定下,许多人也因为私人恩怨而遭杀害,也有设陷阱诱杀者<ref>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409</ref><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73}}<ref name="再现台湾-民国时期-二二八事件"/>{{rp|pages=32-35}}。当时的国防部长[[白崇喜]]指出,警总参谋长[[柯远芬]]系以「宁可枉杀九十九个,只要杀死一个真的就可以」的心态处理此一事件<ref name="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rp|410}}<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192}}。而高雄要塞[[彭孟缉]]的军队在高雄市无差别扫射,造民众大量伤亡<ref name="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rp|pages=410-411}}。至于外省人受波及遭台籍民众攻击伤亡<ref name="auto"/>,依[[台湾省警备总司令部]]1947年5月26日记者会公佈的外省人死伤失踪人数有1958人<ref>重构二二八,各方伤亡人数估算表</ref>;而监察委员[[杨亮功]]之「二二八事件调查报告」则指出外省人死147人、伤1364人<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194}}<ref name="auto2"/>。 许多受难者未曾参加反抗行动,遭军队在街头任意扫射而死亡,或未经公开审判程序、秘密处决等方式<ref name="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rpp|408}}<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73}}<ref>解读228,192-193</ref><ref name="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rpp|265}},种种因素使得各界对事件伤亡者人数未有一致的估算,人数从数百至数万人皆有<ref name = "陈柏言"/>。根据1992年,由行政院设立的研究二二八事件小组公布的《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引述专家陈宽政用事件前后十年人口学方式反推出来的数据,总计台湾和澎湖地区因为镇压、整肃与受报复波击的死亡人数有18,000人至28,000人左右<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pages=72-73}}<ref>虞义辉. 《台湾意识的多面向:百年两岸的民族主义》. 台湾台北: [[黎明文化]]. 2001年11月1日: 第118页. ISBN 978-9571606026 {{zh-tw}}.</ref>。另外[[李乔]]以年度出生率和死亡率推估,二二八事件的死亡人数约在18,000人左右<ref name = "伤亡人数的推估"/><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pages=667-670}}。
==== 各方估算二二八事件伤亡人数整理 ====
{| class="wikitable" auto;"
|-
! 团体或个人
! 伤亡人数
|-
|时任[[美国]]《[[纽约时报]]》记者-{{Link-en| 杜尔曼·德丁|F. Tillman Durdin}}||本省人:死1万人<ref>{{Cite web |url = http://query.nytimes.com/gst/abstract.html?res=9F04E1DB143EE13BBC4151DFB566838C659EDE |title = FORMOSA KILLINGS ARE PUT AT 10,000; Foreigners Say the Chinese Slaughtered Demonstrators Without Provocation |author = {{Link-en|杜尔曼·德丁|F. Tillman Durdin}} |date = 1947年3月29日 |publisher = 《[[纽约时报]]》 |language = en |quote = }}</ref>
|-
|台湾旅沪六团体(1947年统计)||本省人:死1万人以上<ref name="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rpp|262}}<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p|195}}<ref>二二八民变,124</ref>
|-
|时任监察委员[[杨亮功]]-「二二八事件调查报告」||本省人死43人、伤397人,外省人死147人、伤1364人<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p|194}}
|-
|唐贤龙-「台湾事变内幕记」1947年||外省人:二二八当日死亡100多人,受伤900多人<ref>[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60228002091-260407 鲜为人知的228事件受难者]中国时报</ref><ref name="auto1"/>{{Better source|reason=个人评论}}
|-
|[[警总]]1947年5月26日记者会||外省人死伤失踪人数有1958人,本省人死伤失踪人数有643人;总计受害者2601人,其中死398人、受伤2131人、失踪72人<ref>重构二二八,各方伤亡人数估算表</ref>
|-
|时任国防部长-[[白崇喜]]||伤亡1860人<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rpp|pages=659-661}}
|-
|保安处||死6300人
|时任监察委员-何汉文||台湾人:最少死七八千人<ref>《台湾228起义见闻纪略》,何汉文,1962-06</ref>
|-
|苏新(1949年统计)||死不下1万人<ref name="愤怒的台湾"/>{{rpp|194}}
|-
|史坚(1947年统计)||台湾人:死伤1万人以上<ref>{{cite journal|title=二二八事件死亡多少人?|journal=新台湾新闻周刊|date=2006-02-25|author=李筱峰|url=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bulletinid=60803}}{{dead link|date=十一月 2017 |bot=Willy1018 }}</ref><ref>史坚,〈台湾的灾难〉,《青年知识》20期,1947-03-16</ref>
|-
|民政厅长-[[蒋渭川]](1950年统计)||死1万7千至1万8千人<ref name="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rpp|262}}
|-
|[[行政院]]研究228事件专案小组||死1万8千至2万8千人<ref>「行政院研究228事件专案小组」,1992年</ref>
|-
|[[日本]]《[[朝日新闻]]》调查研究室||台湾人:死1万至数万人<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p|195}}
|-
|时任[[内政部]]委员-杨逸舟||死2万人、伤3万人<ref name="二二八民变-台湾与蒋介石"/>{{rpp|124}}
|-
|时任[[美国]]驻台北领事馆副领事-[[葛超智]]||死亡至少五千人,伤亡可能达2万人<ref>葛超智著「被出卖的台湾」</ref>
|-
|时任[[中统局]]科长-赵毓麟||死3万人<ref name="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rpp|262}}
|}
=== 赔偿案例 ===
有关二二八事件受害者及其家属的赔偿,主要是依据[[中华民国立法院|立法院]]在1995年3月23日制定的《[[二二八事件处理及补偿条例]]》,该法律于当年4月7日公布实行<ref name = "本会简介"/>。[[中华民国行政院|行政院]]依此条例于隔年设置[[二二八事件纪念基金会]],处理受害者申请赔偿事宜<ref name = "本会简介/><ref name="auto53"/><ref name = "后解严的台湾文学 43-52"/>。其中二二八事件受害者包括「死亡」、「失踪」、「伤残」、「遭受羁押」及「健康名誉受损」等类别<ref name = "后解严的台湾文学 43-52"/>,而赔偿金比重与受害者人数略呈M型分佈<ref name = "228国家怎麽赔?">{{Cite web |url = http://p.udn.com.tw/upf/newmedia/2015_data/20150226_udn228/udn228/index.html#5thPage |title = 228国家怎麽赔? |author = |date = 2015年2月26日 |publisher = [[联合新闻网]] |language = zh-hant |accessdate = 2016年4月3日 |quote = }}</ref>。获赔认定以死亡与失踪的受害者最多,共862人<ref name = "本会简介"/>、占所有案例的37.67%,家属则可获得[[新台币]]600万元的赔偿<ref name = "228国家怎麽赔?"/>。另外根据受伤程度与[[羁押]]时间长短,个别案件的赔偿金有所增减<ref name = "228国家怎麽赔?"/>。
申请赔偿金之最新数据,截至2015年8月为止,共有2288名二二八事件受害者得到国家赔偿,政府总共赔偿受害者约新台币72亿元<ref name = "本会简介"/>。最年轻死者是在[[高雄车站]]前于母亲怀抱时,遭军人以[[刺刀]]杀害的1岁儿童;最年长死者71岁,在家中无故遭军队枪击,隔日伤重不治。其中以青年死伤最为惨重<ref>[http://udn.com/news/story/6656/727040 数据解读228 一份未被注意的政府公开资料],记者王启安 台北报导,联合新闻网,2015-02-27</ref>。而根据赔偿金资料推估受害者年纪,有高达45.12%获得赔偿者在当时仅约21岁至30岁<ref name = "228国家怎麽赔?"/>。
=== 赔偿人数与实际受难人数落差原因 ===
目前通过[[二二八事件纪念基金会]]申请赔偿的受难者案例中,「死亡」类案件684件、「失踪」类案件178件<ref name = "本会简介"/>,但此「赔偿案件数不等同于实际受难数字」,依据[[s:二二八事件处理及赔偿条例 (民国102年)|二二八赔偿条例]]唯一受理赔偿的二二八基金会所发行的会讯显示,原因总结有七项:一、因连坐法及紧接著进入白色恐怖时期使得家属早已避走海外;二、受难者无子女且五十年后父母双亡而无人申请赔偿者;三、受死于街头的人,其兄弟姊妹三等亲来申请赔偿,但找不到证据也无人证而难以确认者;四、被正式处决者因案件档案被公务机关销毁使得申请赔偿者找不到证据;五、因私人因素不愿申请赔偿者;六、受难者的档案明确、证据充足,却没有申请者,或申请者不是合法的赔偿权利人;七、申请者选择以[[台湾白色恐怖时期|白色恐怖]]为原因事实获得赔偿者不能重複申请二二八事件赔偿。上述原因皆不被二二八基金会列入其通过的受难数字统计。<ref>补偿人数不等于受难人数,《二二八会讯创刊号》,[[财团法人]][[二二八事件纪念基金会]]发行,2005-02-28</ref>受难者家属向二二八事件纪念基金会申请赔偿的案件中,除需知悉受难者[[人名]]以外,得检附具体资料或相关[[证人]](非三等亲内证人二人以上的佐证),以书面向纪念基金会申请调查,并经二二八基金会的审查确认(调查当时实际情形且一一印证)后,如此方能通过赔偿<ref>[http://www.228.org.tw/regulationinfo.aspx?v=A12B6A7EEDCBDF78 二二八事件处理及赔偿条例─第九条] {{Wayback|url=http://www.228.org.tw/regulationinfo.aspx?v=A12B6A7EEDCBDF78# |date=20161114002003 }},法规说明,财团法人二二八事件纪念基金会网站</ref>,从事件发生到受理赔偿相隔半世纪,人证、物证多已灭失,申请赔偿困难重重<ref>[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1243708 2265人获228赔偿 最年轻受难者仅1岁],自由时报,2015-02-28</ref><ref>[http://cn.rti.org.tw/big5/topic/2007/228-60/feature_070302b.aspx 228事件60週年:德国战后去纳粹化 援引国际法源] {{Webarchive|url=https://archive.is/20161113083609/http://cn.rti.org.tw/big5/topic/2007/228-60/feature_070302b.aspx# |date=2016-11-13 }},转型正义二二八事件60週年特别报导,中央广播电台,2007-03-02</ref><ref>[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562744 228受难者家属:补偿和罹难人数有落差也是悲剧],记者陈慧萍、李欣芳/台北报导,自由时报,2012-02-22</ref>。
二二八事件受害者及其家属的赔偿,由于《[[二二八事件处理及赔偿条例]]》赔偿金申请期限于2017年5月23日届满,立法院于2017年12月26日通过《二二八事件处理及赔偿条例》部分条文修正案,除了二二八事件受难者本人可申请赔偿外,未来受难者家属也可申请,而因故未于原期限内申请者,于届满后申请赔偿金之期限再延长4年。<ref>{{cite news|title=立院三读 二二八受难赔偿申请期限再延四年|url=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71226002370-260407|accessdate=2017-12-29|agency=中时电子报}}</ref><ref>{{cite news|author1=苏芳禾|title=二二八条例修正三读 家属可赔偿、期限延4年|url=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2293894|accessdate=2017-12-29|agency=自由时报}}</ref>
== 影响 ==
=== 政治发展 ===
[[File:Liao Wen-I.jpg|thumb|200px|left|[[廖文毅]]于二二八事件发生当时组成「[[台湾二二八惨案联合后援会]]」,主张撤办陈仪及取消专卖,遭陈仪发佈通缉。1948年9月,廖文毅在提供给[[联合国]]的英文备忘录上,清楚表达[[台湾独立]]的主张,此为为台湾人在战后首度向国际社会宣示台湾独立的序幕。<ref>[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7xFCgAAQBAJ&printsec=frontcover&hl=zh-TW 台湾独立运动前奏曲(1945-1991A.D.)],页29-30,劲草,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5-05</ref>]][[File:*1961年旅美台湾人在纽约联合国外要求自由、自决、与福尔摩沙人的福尔摩沙 Taiwanese Americans Demand Freedom, Self-Determination, and Formosans' Formosa.jpg|thumb|250px|right|1961 ,1961 年8月4日,[[行政院长]][[陈诚]]在纽约[[联合国大会]]发表演说,「台湾独立联盟」{{noteTag| 台湾独立联盟(United Formosans For Independence),简称UFI,1956年由五名台湾留美学生成立,1958年更名UFI。}} 前往示威抗议,批评陈诚无法替台湾人说话(can't speak for Formosans),并要求[[自由]](Freedom)与台湾人民[[民族自决|决定自己的命运]](Self-determination for Formosans)。后于1964年2月底,「台湾独立联盟」发动美东留学生前往华府[[中华民国驻美国大使|中华民国驻美大使馆]]举行大规模「二二八示威」。]][[File: 《台湾民报》于1956年2月28日报导台湾共和国临时政府成立 The Taiwan-Minpo's Report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rovisional Government of the Republic of TAIWAN.jpg|thumb|250px|left|[[廖文毅]]于1956年2月28日(二二八革命第九周年纪念日)于[[东京|日本东京]]成立[[台湾共和国临时政府]]<ref name="历史正义的困境" />,公布独立宣言并创设机关报《台湾民报》,是[[台湾史]]研究学者所公认1950年代最重要的一个海外[[台湾独立运动]]团体。]]二二八事件是[[台湾历史]]上死伤极多、影响深广的历史事件<ref name="auto51"/>,政治、教育和文化等层面皆受影响<ref name="auto55">责任归属研究报告,77-79</ref>。由于随后进入白色恐怖时期,民众面临遭政府逮捕和处刑的威胁<ref name="auto51"/>,及连坐法与告密等影响<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pages=275-282}},社会大众对政治议题转为疏离与冷漠<ref name = "在台湾史的脉络"/><ref name = "陈柏言"/>,连带让二二八事件成为政治禁忌<ref>责任归属研究报告,5-6、77-79;1947台湾二二八革命,247-259</ref><ref>{{Cite web |url = http://old.ltn.com.tw/2004/new/sep/30/today-p6.htm |title = 读二二八史料 才知父是政治犯 |author = 张瑞桢 |date = 2004年3月30日 |publisher = 《[[自由时报]]》 |language = zh-hant |accessdate = 2016年4月3日 |quote = }}</ref>。另一方面,二二八事件也导致知识份子参与政治或发表意见的趋势衰减<ref name="auto55"/>,陆续退出学术界、教育界、文化界、演艺界、新闻传播、政治界等领域<ref name = "战后台湾白色恐怖论析"/>。由于许多地方人士对政治感到恐惧与冷漠,及社会菁英不愿参与政治,也有益于中国国民党为首的中华民国政府在台湾地区实行一党专政<ref name = "在台湾史的脉络"/>。
而后来的土地改革及白色恐怖,也让过往由士绅地主领导的地方政治逐渐改变<ref>责任归属研究报告,80-86;再现台湾-民国时期-二二八事件,39-40</ref>。当中中国国民党支持许多毫无政治经验者,经地方选举与行政管道提拔<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p|pages=80-86}},垄断地方政治与经济资源,各地土豪地痞、黑道流氓、地方政客逐渐介入地方政治<ref name = "在台湾史的脉络"/><ref>解读二二八,204-208;再现台湾-民国时期-二二八事件,39-40</ref>。在事件发生之后,政府于[[公务人员高等考试]]与[[公务人员普通考试]]中採取分省区定额录取制度,藉由原来各省区间的人口比例分配不同省籍的录取名额,让外省籍考生相对于台湾籍考生拥有更多录取名额<ref name="李筱峰专栏 179">[[李筱峰]]. 《[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jCVxqUEnRb4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李筱峰专栏:为这个时代留下永远的历史见证与纪录]》. 台湾台北: 新自然. 2004年: 第179页. ISBN 978-9576965579 {{zh-tw}}.</ref>。[[公务人员特种考试]]儘管没採取该制度,但1958年至1981年间仍实质上由外省籍考生掌握优势<ref>{{Cite web |url = http://homepage.ntu.edu.tw/~luohm/selection.pdf |title = 高普考分省区定额录取与特种考试的省籍筛选效果 |author = 骆明庆 |date = 2003年 |publisher = 国立台湾大学经济学系 |language = zh-hant |accessdate = 2016年4月3日 |quote = }}</ref>,这让录取公务人员以外省籍人士居多<ref name = "李筱峰专栏 179"/><ref>林丘湟. 国民党政权在经济上的省籍差别待遇体制与族群建构. 台湾高雄: [[国立中山大学]]. {{zh-tw}}.</ref>。
同时二二八事件的爆发,让台湾人与外省人间的[[台湾省籍情结|省籍情结]]得到强化,影响人们的政治倾向与价值观念<ref name="auto55"/>。由于台湾社会长期遭政府高压统治,部分台湾人和外省人间的嫌隙与迫害感加深,进而提出台湾人独自建立自己国家的主张<ref name = "台湾民主运动"/><ref name="auto55"/><ref>张德水. 《激动!台湾的历史:台湾人的自国认识》. 台湾台北: [[前卫出版社]]. 1992年: 第154页. ISBN 978-9579512756 {{zh-tw}}.</ref><ref>王育德; 黄国彦(译). 《台湾:苦闷的历史》. 台湾台北: [[前卫出版社]]. 1979年: 第162页. ISBN 978-9578012035 {{zh-tw}}.</ref><ref>周明峰. 《台湾简史》. 台湾台北: [[前卫出版社]]. 1994年8月1日: 第139页. ISBN 978-9578994836 {{zh-tw}}.</ref>。这也导致託管论点从原先解决贪腐政府转向建立独立政府<ref>{{Cite web |url = http://www.drnh.gov.tw/ImagesPost/e3bc66dd-0cd2-49a1-a1f6-4129f4ccfd3f/893b5d20-4d25-4ed1-94a8-3a6f67a6ff7d_ALLFILES.pdf |title = 葛超智(George H. Kerr)、託管论与二二八事件之关系 |author = 苏瑶崇 |date = |publisher = [[国史馆]] |language = zh-hant |accessdate = 2016年4月3日 |quote = |archive-url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420043531/http://www.drnh.gov.tw/ImagesPost/e3bc66dd-0cd2-49a1-a1f6-4129f4ccfd3f/893b5d20-4d25-4ed1-94a8-3a6f67a6ff7d_ALLFILES.pdf# |archive-date = 2016-04-20 |dead-url = yes }}</ref>,并有民众在海外发起[[台湾独立运动]]<ref>责任归属研究报告,77-79;再现台湾-民国时期-二二八事件,39-40;解读二二八,223-225</ref>,包括[[廖文毅]]在1948年成立[[台湾再解放联盟]]、[[王育德]]在1960年成立[[台湾青年社]]、4个团体在1970年合组[[台湾独立联盟]]等<ref name = "台湾民主运动"/><ref name="二二八民变-台湾与蒋介石"/>{{rpp|pages=168-172}},少部分[[共产主义]]者则是前往[[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ref>解读二二八,204-208;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572-585</ref>。
=== 文化题材 ===
[[File:Wu Ching-Wen Family.jpg|thumb|right|250px|[[侯孝贤]]执导的电影《[[悲情城市]]》之剧照。]][[File:Chhoa A-sin.jpg|thumb|right|150px|[[民视无线台]]电视剧八点档《[[浪淘沙 *(电视剧)|浪淘沙]]》女主角丘雅信的原型[[蔡阿信]],[[台湾历史]]上第一位女[[医师]]。二二八事件当时,[[蔡阿信]]的许多医生朋友相继被抓去枪决,蔡阿信身历险境中,对[[国民政府]]治理下的台湾深感失望,之后便离开台湾前往[[加拿大]][[温哥华]]定居。]]
二二八事件发生后,许多台湾作家与创作者便停止创作。其中在1947年时,[[黄荣灿]]的木刻版画《恐怖的检查》发表在《[[文汇报 (上海)|文汇报]]》上,成为少数直接描绘二二八事件的艺术作品<ref>{{Cite web |url =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5205 |title = 【人心人术】 二二八,最恐怖的检查 |author = 张肇烜 |date = 2016年2月26日 |publisher = 想想论坛 |language = zh-hant |accessdate = 2016年3月21日 |quote = }}</ref>。同一时间,包括[[臧克家]]、[[雷石榆]]、[[陈千武]]、[[锦连]]、[[张冬芳]]、[[林亨泰]]、[[杨逵]]、[[吴新荣]]、[[庄垂胜]]、[[张李德和]]、林献堂、[[陈逢源]]、[[李建兴]]等人都曾以诗歌抒发情感。而在二二八事件列为禁忌期间,包括[[李临秋]]作词、[[王云峰]]作曲的《[[补破网]]》,及[[陈大禹]]作词、[[吕泉生]]作曲的《[[杯底不可饲金鱼]]》等歌曲,分别希望在事件发生后能够共同重建社会<ref>{{Cite web |url = http://www.gec.ttu.edu.tw/lilinqiu/images/article/03.pdf |title = 我的父亲—李临秋 |author = 李修鑑 |date = |publisher = [[大同大学 (台湾)|大同大学]] |language = zh-hant |accessdate = 2016年3月21日 |quote = }}</ref><ref>{{Cite web |url = http://www.storm.mg/lifestyle/60370 |title = 庄永明专文(下):杯酒泯仇 传唱心曲 |author = 庄永明 |date = 2015年8月14日 |publisher = [[风传媒]] |language = zh-hant |accessdate = 2016年3月21日 |quote = }}</ref>。而作家[[吴浊流]]在1970年出版的自传小说《无花果》,内容中将自身经历的二二八事件作为主题<ref>{{Cite web |url = http://www.ntl.edu.tw/public/Attachment/99288561839.pdf |title = 吴浊流性格的矛盾与挣扎:读《无花果》与《台湾连翘》 |author = 欧宗智 |date = 2006年4月 |publisher = 《台湾图书馆管理季刊》 |language = zh-hant |accessdate = 2016年3月21日 |quote = }}</ref>。
然而在戒严时期,许多与二二八事件相关的题材都接连遭到政府禁止。直到解严之后,二二八事件才逐渐成为许多人的创作题材。其中在音乐部分<ref>{{Cite web |url = http://www.letsnewsmedia.com/#!0313/a3kul |title = 共生音乐节:他们眼中的转型正义 |author = 许龄文 |date = |publisher = 逆思 |language = zh-hant |accessdate = 2016年3月21日 |quote = |archive-url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402031751/http://www.letsnewsmedia.com/#!0313/a3kul#!0313/a3kul |archive-date = 2016-04-02 |dead-url = yes }}</ref>,[[柯芳隆]]的《二二八安魂曲》<ref>{{Cite web |url = http://ed.arte.gov.tw/uploadfile/periodical/3180_P32-43.pdf |title = 献给二二八受难者的音乐关怀 萧泰然《一九四七序曲》和柯芳隆《二二八安魂曲》 |author = 赖彦陵 |date = 2012年2月27日 |publisher = 《美育》 |language = zh-hant |accessdate = 2016年3月21日 |quote = }}</ref>、[[萧泰然]]的《一九四七序曲》等都将二二八事件作为音乐主题<ref>{{Cite web |url = http://www.taiwanncf.org.tw/ttforum/69/69-12.pdf |title = 萧泰然与李敏勇的悲天悯人之音—打破政治禁忌的《1947序曲》和《啊~福尔摩沙》 |author = 颜绿芬 |date = |publisher = 《新世纪智库论坛》 |language = zh-hant |accessdate = 2016年3月21日 |quote = }}</ref>。另外重金属乐团[[闪灵乐团]]在《[[十殿]]》、《[[武德]]》等专辑中,也引用这次事件作为歌曲创作题材<ref>{{Cite web |url = https://www.kkbox.com/tw/tc/album/AfbpRoELnAUr4ed0FWgl008l-index.html |title = 闪灵乐团 (Chthonic) 十殿 |author = |date = 2009年 |publisher = [[KKBOX]] |language = zh-hant |accessdate = 2016年3月21日 |quote = }}</ref><ref>{{Cite web |url = http://www.roxyrocker.com/2013/07/05/%E9%96%83%E9%9D%88%E5%B0%88%E8%A8%AA/ |title = 闪灵乐团新专辑「武德」独家专访 |author = |date = 2013年7月5日 |publisher = Roxy Rocker |language = zh-hant |accessdate = 2016年3月21日 |quote = }}</ref>。许多文学作品也纷纷以此为题,包括[[吴茗秀]]的《三郎》<ref>{{Cite web |url = http://www.taipeitimes.com/News/feat/archives/2013/05/07/2003561643 |title = Book review: The Third Son |author = Bradley Winterton |date = 2013年5月7日 |publisher = 《[[台北时报]]》 |language = en |accessdate = 2016年3月21日 |quote = }}</ref>、[[杨小娜]]的《绿岛》等作品<ref>{{Cite web |url = http://knopfdoubleday.com/book/246332/green-island/ |title = Green Island |author = |date = |publisher = Knopf Doubleday |language = en |accessdate = 2016年3月21日 |quote = }}</ref><ref>{{Cite web |url = http://www.taipeitimes.com/News/taiwan/archives/2013/08/19/2003570059 |title = FEATURE: US author probes ‘legacy’ of the 228 Incident in novel |author = Dan Bloom |date = 2013年8月19日 |publisher = 《[[台北时报]]》 |language = en |accessdate = 2016年3月21日 |quote = }}</ref>。另外在2014年,[[Erotes Studio]]则以二二八事件时期的基隆市为题材,推出首部以台湾历史为主题的美少女游戏《[[雨港基隆]]》<ref>{{Cite web |url = http://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15/08/26/crowdfunding-rainy-keelung/ |title = 创下台湾独立游戏 98 万最高募资纪录,《雨港基隆》公开成功祕诀 |author = 曾华锐 |date = 2015年8月26日 |publisher = 科技橘报 |language = zh-hant |accessdate = 2016年3月21日 |quote = }}</ref>。
1989年时,由[[侯孝贤]]执导的《[[悲情城市]]》成为首部描写二二八事件的电影<ref>{{Cite web |url = http://in.ncu.edu.tw/wenchi/sadcity.htm |title = 「回归」、「祖国」、「二二八」:《悲情城市》中的台湾历史与国家属性 |author = 林文泣 |date = 1995年2月 |publisher = 《当代》 |language = zh-hant |accessdate = 2016年3月21日 |quote = |deadurl = yes |archiveurl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403173251/http://in.ncu.edu.tw/wenchi/sadcity.htm |archivedate = 2016年04月3日 }}</ref>,并获得该年度[[威尼斯影展]][[金狮奖]]<ref>{{Cite web |url = http://www.imdb.com/title/tt0096908/awards |title = Bei cing cheng shih (1989) Awards |author = |date = |publisher = [[网路电影资料库]] |language = en |accessdate = 2016年3月21日 |quote = }}</ref>。其他内容涉及到二二八事件的电影,包括1995年由侯孝贤执导的《[[好男好女]]》<ref>{{Cite web |url = http://www.pts.org.tw/Weekend_Movie1/Hou2.html |title = 好男好女 |author = |date = |publisher = [[公共电视文化事业基金会]] |language = zh-hant |accessdate = 2016年3月21日 |quote = }}</ref>、1999年由[[林正盛]]执导的《[[天马茶房]]》<ref>{{Cite web |url =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3762 |title = 【二二八68週年】未来,一直来一直来──浅谈电影《天马茶房》 |author = |date = 2015年2月26日 |publisher = 想想论坛 |language = zh-hant |accessdate = 2016年3月21日 |quote = }}</ref>、2006年由[[尹力 (导演)|尹力]]执导的《[[云水谣]]》<ref>{{Cite web |url = 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61485 |title = 云水谣申请来台拍摄 我拒绝 |author = 罗添斌、苏永耀和田世昊 |date = 2006年3月1日 |publisher = 《[[自由时报]]》 |language = zh-hant |accessdate = 2016年3月21日 |quote = }}</ref>、及2009年由[[亚当·肯恩]]执导的《[[被出卖的台湾]]》<ref>{{Cite web |url = = https://newbloommag.net/2016/02/27/who-betrayed-formosa-tw/ |title = 谁出卖了台湾? |author = 丘琦欣 |date = 2006年2月27日 |publisher = 破土 |language = zh-hant |accessdate = 2016年3月21日 |quote = }}</ref>。在电视剧部分,包括[[公共电视文化事业基金会]]的《[[后山日先照]]》和《[[灿烂时光]]》<ref>{{Cite web |url = http://www.pts.org.tw/sunshine/p3.htm |title = 后山日先照 剧情介绍 |author = |date = |publisher = [[公共电视文化事业基金会]] |language = zh-hant |accessdate = 2016年3月21日 |quote = }}</ref><ref>{{Cite web |url = http://punchline.asia/archives/20337 |title = 专访导演郑文堂/为何商业电视台拒播《灿烂时光》? |author = 翁健伟 |date = 2016年1月21日 |publisher = 娱乐重击 |language = zh-hant |accessdate = 2016年3月21日 |quote = }}</ref>、[[民视无线台]]的《[[浪淘沙]]》<ref>{{Cite web|url =http://zh-tw.taiwanacademy.tw/toolkit/index.php?option=com_literature&view=extend&id=304&Itemid=317|title =《浪淘沙》(电视剧)|author =石庭宇|date =|publisher =[[中华民国文化部]]|language =zh-hant|accessdate =2016年3月21日|quote =|deadurl =yes|archiveurl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414105609/http://zh-tw.taiwanacademy.tw/toolkit/index.php?option=com_literature&view=extend&id=304&Itemid=317|archivedate =2016年04月14日}}</ref>、[[台湾电视公司]]的《[[台湾百合]]》<ref>{{Cite web |url = http://www.ttv.com.tw/Taiwan/TTVInfo/TTVInfo960.htm |title = ”台湾百合”精采试片撼动人心 受难者代表频频拭泪 文建会.二二八基金会.台视还原历史 以宽容大爱促进族群融和 |author = |date = 2004年5月14日 |publisher = [[台湾电视公司]] |language = zh-hant |accessdate = 2016年3月21日 |quote = }}</ref>、[[大爱电视]]的《[[明月照红尘]]》<ref>{{Cite web |url = https://tw.news.yahoo.com/%E6%87%B7%E5%BF%B5-%E4%BB%A3%E5%B7%A8%E6%98%9F%E5%BC%B5%E7%BE%8E%E7%91%A4-%E5%A4%A7%E6%84%9B%E9%9B%BB%E8%A6%96%E5%8F%B0%E5%B0%87%E9%87%8D%E6%92%AD-%E6%98%8E%E6%9C%88%E7%85%A7%E7%B4%85%E5%A1%B5-080517791.html |title = 怀念一代巨星张美瑶 大爱电视台将重播「明月照红尘」 |author = [[大爱电视]] |date = 2012年4月16日 |publisher = {{Link-en|雅虎新闻|Yahoo! News}} |language = zh-hant |accessdate = 2016年3月21日 |quote = }}</ref>、[[客家电视台]]的《[[新丁花开]]》<ref>{{Cite web |url = http://udn.com/news/story/8527/1193749-%E3%80%8C%E6%96%B0%E4%B8%81%E8%8A%B1%E9%96%8B%E3%80%8D%E5%85%A5%E6%88%B2%E6%B7%B1-%E8%97%8D%E8%91%A6%E8%8F%AF%E6%84%9B%E4%B8%8A%E6%9C%B1%E8%8A%B7%E7%91%A9 |title = 「新丁花开」入戏深 蓝苇华爱上朱芝莹 |author = 杜沛学 |date = 2015年9月17日 |publisher = [[联合新闻网]] |language = zh-hant |accessdate = 2016年3月21日 |quote = }}</ref>、[[三立台湾台]]的《[[紫色大稻埕]]》等作品<ref>{{Cite web |url =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5272 |title = 【人心人术】 他的作品都是国宝!台湾国宝画家:林玉山 |author = 张肇烜 |date = 2016年3月19日 |publisher = 想想论坛 |language = zh-hant |accessdate = 2016年3月21日 |quote = }}</ref>。
==其他说法==
* [[朱浤源]]认为[[日本人]]于交接台湾前,蓄意放弃粮食配给管制,造成战后陈仪政府时期的粮荒灾难,进而指出[[日本人]]在228事件中需负最大责任。朱浤源又提出二二八事件是前美国副领事柯乔治支持[[台独]],丑化[[国民政府|蒋政权]]的结果,而二二八当天的枪击事件,「可能」是「暴民」所放的黑枪,并假冒政府人员所为。朱浤源在向华府汉学会发表研究成果有五大突破性发现:第一,过去若干口述历史,执笔者在文字中「上下其手,置入不该有的情绪」。第二,[[二战结束]]以前,[[中共]]地下党已经渗透到国民政府多个部门。第三,台湾的国军可用之兵仅七百。第四,[[美国]]少数希望託管台湾人士介入很深。第五,[[长老教会]]广泛参与攻击行动。朱浤源认为基督教长老会与大[[流氓]]结合,会同台籍日本兵、中共地下党等人一齐暴动<ref>[https://tw.news.yahoo.com/228新调查-长老教会台共流氓齐暴动-002437225.html 228新调查 长老教会台共流氓齐暴动],刘屏/华盛顿十一日电,中国时报,2011-12-12</ref>。朱浤源指出,事件的第一位死难者陈文溪是在前一天丧生,系淡水中学毕业。陈文溪的哥哥是大流氓,侄儿也是大流氓,「大流氓与教会就在二二七的晚上结合了」。他认为,过去的研究都是以「受害者」或其子孙的角度,以口述方式,让执笔者以文字纪录,但遣词用字容易被执笔者主观影响,置入情绪性字眼,导致后来的研究者难以用客观角度研究。在博览史料、深入田野调查以及反覆求证之后,他认为,引发二二八的原因并不是「官逼民反」如此单纯。朱浤源对此70万页的新报告表示,「这是一个无颜色的中立研究」,希望能化解对这段历史狭隘而感性的情结,过去对于二二事件都认为是由绿色人士所操控,但反覆研究后发现,与现今一些论著相比,有著相当大的差距,「研究成果已经足以超蓝、超绿、超红,进入无颜色的中立阶段」。<ref>[http://www.ettoday.net/news/20111216/12907.htm 朱浤源228新报告 长老教会与流氓结合介入暴动],政治中心/综合报导,ETtoday东森新闻云,2011-12-16</ref>
*2005年3月6日,中国大陆作家[[辛灏年]]在[[宾西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第三场「九评共产党」研讨会指出1927年[[第三国际]]、[[日本共产党]]与中国共产党为台湾共产党拟定了一份纲领{{noteTag| 有三大主张:台湾民主、台湾革命、和台湾独立 。}};1928 .1928 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霞飞路]]45号一家照相馆的楼上,为台湾共产党拟定了新的台独纲领「台湾民族、台湾革命、台湾独立」;中国共产党党员策划了造成台湾社会族群撕裂的二二八事件。但事实上在[[台湾日治时期]]的1931年9月,台湾共产党(旧台共)党员就已遭日警大举逮捕入狱,台湾共产党遂于同年停止运作而宣告覆灭。[[二战]]后新成立的「[[中国共产党台湾省工作委员会]]」(并非台湾共产党,此时台湾共产党已经覆灭)在1947年二二八事件发生时尚处于初期立足时期(刚成立第二年),成员只有70馀人,组织薄弱,而且跟以前覆灭的台湾共产党(旧台共)没有组织上的继承关系,除中部地区武装抗争的共同组织下的部份领导有共产党背景外,共产党对二二八事件的影响甚微<ref>《台中的风雷》,页50,古瑞云,台北:人间出版社</ref>,「中国共产党台湾省工作委员会」组织反而在受到二二八事件刺激后快速成长。二二八事件后,1948年6月成员增加到400人。
*[[警总]]参谋长[[柯远芬]]发行的台湾「正气出版社」《二二八事变专辑》提及桃园的五名外省女子被轮姦后自缢的「五节烈」等事件、「台北市南门市场外省女性被强姦惨杀案」、「大溪中学女教员强姦案」。[[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对照前后档案,指出这些事都只出现政府宣传的资讯,无犯罪档案、无受害者亲属补偿,论述当时政府以捏造「虐杀」、「强姦」、甚至「姦杀」等各种谎言,建构其出兵镇压的正当性<ref name="苏瑶崇">{{cite journal |author=苏瑶崇|title=〈谎言建构下二二八事件镇压之正当性:从「大溪中学女教员案」论起〉|journal=《台湾史研究》|volume=第21卷|issue=第3期|date=2014-09|publisher=[[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location=台湾|language=zh-tw}}</ref><ref name="历史正义的困境" />。
*2017年228纪念日前夕,事发时19岁的陈仁悲担任[[雄中自卫队]]副队长,历历在目回忆「那时真乱,有人见外省仔就打,我们把人带进学校保护」。而事发时18岁的陈明忠,曾任二七部队突击队长,他听说外省的军人公务员家属集中在教化会馆,那裡是空军仓库,就自发去攻打,又说:「在台中时看到本省流氓踢外省孕妇的肚子,我很生气,我说我们要打倒贪官污吏,不是打倒外省人,很多无辜的外省人那时也被攻击」<ref>[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170227pol003/ 【228事件70週年】我曾加入谢雪红的二七部队-陈明忠].镜影音</ref>,经过228事件后,他们抛弃国民党,转向共产党<ref>[http://www.storm.mg/article/83595 当年组「二七部队」武装反抗,陈明忠诠释二二八:人民对抗腐败政府,非省籍之争].风传媒</ref>。
*2017年2月25日,台湾大学社会所博士生林邑轩与台大社会所硕士、资料工程师吴骏盛在《纪念二二八事件70週年学术研讨会》会中发表《重探二二八事件死亡人数:性别死亡比例的推估》,以人口学方式重估228死亡人数指出,二二八事件事件中死亡人数估计在1304至1512人之间,研究结论伤亡数字与社会认知有差异,引发学者与受难者家属质疑。林邑轩答称过去十年他都在从事白色恐怖研究,对家属心情可以理解,这论文原形在当时运用GIS等技术,虽不够完整,但此次报告中已再补充。<ref>[http://www.setn.com/E/News.aspx?NewsID=127593 228事件死伤人数].三立新闻网.</ref><ref name="auto1"/><ref>[http://www.peoplenews.tw/news/f38b3b50-2686-43e6-af04-b86bacb49368 最新研究:228事件死亡人数估1304至1512人 家属激动驳斥].民报</ref>。
== 附录 ==
*战后初期台湾流行一句[[俚语|俗话]]:「[[狗去猪来]]」,形容日本人(狗)统治台湾刚结束,国民政府(猪)又来。狗很凶很会叫但还会看门,猪却只会吃,显示台湾人在国民政府取代日本人成为台湾统治者后,内心的失望与不满<ref name="二二八和平週"/><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rp|42}}<ref name="解读二二八"/>{{rp|pages=106-107}}<ref>《狗去猪来:二二八前夕美国情报档案解密》,Nancy Hsu Fleming著,蔡丁贵译,台北:前卫出版社,2009年。</ref>。
*战后的台湾另流行一首[[俗谚]]:「吃铜吃铁,吃到Alumi{{noteTag|Alumi即为[[铝]]。}}。有毛的,吃到鬃簑;无毛的,吃到秤锤;有脚的,吃到楼梯;无脚的,吃到桌柜。」批评来台接收的国府军政人员,贪污腐败至极。
*228事件发生前一年(1946年)流行一首[[民俗音乐|民谣]]:「台湾光复真吃亏,饿死同胞一大堆,物价一日一日贵,阿山一日一日肥。」描写当时米价暴涨,路有饿莩,而中国军公教人员却享尽好处的情形。
*战后的台湾流行一首[[打油诗]],并为1946年「闽台通讯社」编的《台湾政治现状报告书》所引述:「盟军轰炸惊天动地,台湾光复欢天喜地,官员接收花天酒地,政治混乱黑天暗地,民生痛苦呼天唤地。」<ref>《台湾政治现状报告书》,页2,香港:闽台通讯社编,1946年</ref><ref name="二二八和平週"/><ref>《派系斗争与权谋政治:二二八悲剧的另一面相》,页70,陈翠莲,台北:时报文化,1995年</ref>描述国民政府政治腐败、贪污横行、人民痛苦民不聊生。
*1946年6月10日的美国《[[时代杂志]]》标题「This Is the Shame!」(这真是可耻!)的内文裡面有一段话:「台湾民众迎接来访的美国人(记者)说:『你们对日本人真仁慈,丢给他们原子弹,却丢中国人给我们!』」(Formosans greeted the few visiting Americans with: "You were kind to the Japanese, you dropped the atom on them. You dropped the Chinese on us!"),显示当时台湾人对陈仪政府的强烈不满<ref>[http://www.time.com/time/magazine/article/0,9171,792979,00.html Foreign News: This Is the Shame!], TIME, Monday, June 10, 1946</ref>。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民政府]]徵召约一万五千名台湾青年投入[[国共内战]](70军约徵召10000人、62军约徵召3000人、21师约800人、海军技术兵员大队约300人、其他如海外留用及医务人员约800人),其中约一万二千人死在中国大陆战场<ref>第五章 战后被国民政府军拐骗的台籍老兵,《宁愿烧尽 不愿鏽坏》,作者许昭荣,高雄市关怀老兵文化协会,2008</ref>,最终只有一千馀人得以回到台湾。
*二二八事件处理委员会于1947年3月7日向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所提解决问题之《[[三十二条处理大纲]]》,当中的政治方面根本处理的要求之一「县市长于本年六月以前实施民选」,此项于[[1950年-1951年中华民国县市长选举]]才获得实现。
*二二八事件时镇压台湾军队之一的国军整编第21师,奉调返回中国大陆时恢复军级建制,1948年4月[[王克俊]]接任军长。事隔两年之后,于国共内战[[上海战役]]中,因军长王克俊带领团长以上军官丢下部队搭船逃跑,部队于1949年5月25日遭共军歼灭大部,残部于5月26日列队投降。
*二二八事件爆发一年多后,陈仪于1948年6月任[[浙江省]]主席。陈仪见当时局势对国民政府不利,欲投奔[[中国共产党]],并以亲笔信函策反[[汤恩伯]]投共。最后陈仪便因「通共」的罪名遭处刑,陈仪由中国大陆被专程押赴台湾台北[[马场钉]]执行枪决<ref name="二二八和平週"/><ref name="auto41"/>。《[[中央日报]]》报载前往守候观看行刑的台湾民众高达两万人。
*1949年7月13日在[[澎湖]]发生了山东流亡学生反抗国府徵兵而导致流血衝突的[[澎湖七一三事件]],被后人称为「外省人的二二八事件」。
*造成二二八事件的原因(资源掠夺、苛虐暴政、贪污腐化、经济崩溃、军纪败坏),也是国民党在中国大陆失去民心,在[[第二次国共内战]]失败的主要原因<ref>{{cite book|title=美国驻台北副领事葛超智与「二二八事件」|page=108|author=王呈祥|publisher=海峡学术出版社|year=2009年}}</ref>。
== 参见 ==
== 参考资料 ==
<div style="height:250px; overflow:auto;">
{{reflist|3|refs=<ref name = "本会简介">{{Cite web |url = http://www.228.org.tw/about228foundation.html|title = 二二八事件纪念基金会简介 |author = |date = |publisher = [[二二八事件纪念基金会]] |language = zh-hant |accessdate = 2018年11月25日 |quote = }}</ref>
<ref name="二二八和平週">[http://www.228.org.tw/downloadfile.aspx?fid=E9F45554960FB097 二二八和平週教学手册] {{Wayback|url=http://www.228.org.tw/downloadfile.aspx?fid=E9F45554960FB097# |date=20160304142733 }},财团法人[[二二八事件纪念基金会]]出版,2004-10</ref>
<ref name="二二八事件-1">[http://www.twcenter.org.tw/thematic_series/history_class/tw_window/e02_20010228 二二八事件],李筱峰,世新大学教授,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2001-02-28</ref>
<ref name="二二八事件-2">[http://www.drnh.gov.tw/ImagesPost/e3bc66dd-0cd2-49a1-a1f6-4129f4ccfd3f/893b5d20-4d25-4ed1-94a8-3a6f67a6ff7d_ALLFILES.pdf 葛超智(George H. Kerr)、託管论与二二八事件之关系] {{Wayback|url=http://www.drnh.gov.tw/ImagesPost/e3bc66dd-0cd2-49a1-a1f6-4129f4ccfd3f/893b5d20-4d25-4ed1-94a8-3a6f67a6ff7d_ALLFILES.pdf# |date=20160420043531 }},苏瑶崇,[[国史馆]]学术集刊 第4期,20040901</ref><ref name="二二八民变-台湾与蒋介石">{{cite book|author1=杨逸舟|author2=张良泽|title=二二八民变 台湾与蒋介石|url=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TJ0KlQEACAAJ|year=1991|publisher=前卫}}</ref><ref name="责任归属研究报告">{{cite book|author=张炎宪|title=二二八事件责任归属研究报告|url=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ZauBAAAAIAAJ|year=2006|publisher=财团法人二二八事件纪念基金会|isbn=978-957-29362-1-4}}</ref><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上卷">{{cite book|author=褚静涛|titl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上卷|url=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5ukatwAACAAJ|year=2011|publisher=海峡学术出版社|isbn=978-986-6480-48-5}}</ref><ref nam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cite book|author=褚静涛|title=二二八事件研究 下卷|url=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_Y6DtwAACAAJ|year=2011|publisher=海峡学术出版社|isbn=978-986-6480-49-2}}</ref>
<ref name="青春进行曲:二二八高雄中学自卫队">青春进行曲:二二八高雄中学自卫队,第53页,吴荣发,高雄市立历史博物馆,2013</ref>
<ref name="愤怒的台湾">{{cite book|author=庄嘉农|title=愤怒的台湾|url=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wEaBAAAAIAAJ|year=1993|publisher=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isbn=978-957-13-0601-8}}</ref><ref name="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cite book|author=赖泽涵|title=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url=https://www.kingstone.com.tw/book/book_page.asp?kmcode=2016770040403|year=1994|publisher=时报文化|isbn=978-957-1309-06-4}}</ref><ref name="再现台湾-民国时期-二二八事件">{{cite book|title=再现台湾 民国时期. 二二八事件|url=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yzrKngEACAAJ|year=2006|publisher=莎士比亚文化出版}}</ref>
<!--请将大量引用资料放于此行上-->>
}}
== 参考书目 ==
* {{zh-tw}} 行政院研究二二八事件小组,赖泽涵总主笔.《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台湾台北: [[时报文化]].1994年2月20日. ISBN 978-9571309064.* {{zh-tw}} [[李筱峰]].《解读二二八》.台湾台北: 玉山社出版公司.1996年6月.ISBN 978-9579361743.* {{zh-tw}} [[张炎宪]]; 李筱峰; 何义麟; 黄秀政; [[陈仪深]]; [[陈翠莲]]; 陈志龙; 黄茂荣.《[[二二八事件责任归属研究报告]]》. 台湾台北: [[二二八事件纪念基金会]]. 2006年1月1日. ISBN 978-9572936214.* {{zh-tw}} 王建生; [[陈婉真]]; 陈涌泉.《1947 台湾二二八革命》. 台湾台北: [[前卫出版社]]. 2002年4月. ISBN 978-9574452316.* {{zh-tw}} 杨逸舟; [[张良泽]](译).《二二八民变:台湾与蒋介石》.台湾台北:前卫出版社.1991年3月.ISBN 978-9579512213.* {{zh-tw}} [[苏新]].《愤怒的台湾》.香港:智源书局.1949年3月出版. 台湾台北:时报文化.1993年2月重刊.ISBN 957-1306010.* {{zh-tw}} 褚静涛.《二二八事件研究》上卷、下卷.台湾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2011年8月10日.ISBN 978-9866480485.
{{Refend}}
== 外部连结 ==
{{Commons cat|228 Incident of Taiwan, 1947}}* {{zh-tw}} [http://www.228.org.tw/ 财团法人二二八事件纪念基金会]* {{zh-tw}}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0822184137/http://museum.228.org.tw/ 二二八国家纪念馆]
* {{zh-tw}} [http://atc.archives.gov.tw/228/index_ch.htm 二二八事件]
* {{zh-tw}} [http://228memorialmuseum.gov.taipei/ 台北二二八纪念馆]
== 延伸阅读 ==
*杨彦骐. [http://bbs.nsysu.edu.tw/txtVersion/boards/history/M.1078758438.A.html 走寻虎尾二二八]. 2004-03-03.
 {{二二八事件}}{{台湾战争史}} *[[Category: 二二八事件|*]]*[[Category:1947年台湾]]*[[Category: 台湾屠杀事件]]*[[Category: 第二次国共内战]]*[[Category: 台湾人权史]]*[[Category: 中国国民党历史]]*[[Category: 中华民国大陆时期白色恐怖]]*[[Category: 中华民国军民衝突]]*[[Category: 中华民国政治迫害]]
128,67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