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李斯

移除 22,599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先秦人物信息框
|名称=李斯
|图像=[[File:李 斯2.jpg|缩略图|居中|[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d3d1670102vq9z.html 原圖連結]]]]]
|图说=
|别称=
=== 謀害韓非 ===
[[File:Tssk.jpg|thumb|300px|泰山刻石(拓本)為李斯手書]]
[[韩非]]是一位爱好刑名[[法术]]学问的韩公子,他的学说的理论基础来源于[[黄帝]]和[[老子]]。韩非[[口吃]],不善于讲话,但擅长于著书立说。他和李斯都是荀卿的学生,李斯自认为学识比不上韩非。
有人把韓非的著作传到秦国。秦王政见到《孤愤》、《五蠹》这些书,说:“唉呀,我要见到这个人并且能和他交往,就是死也不算遗憾了。”李斯说:“这是韩非撰写的书。”秦王政因此立即攻打韩国。起初[[韩王安]]不重用韩非,等到情势吃紧,才派遣韩非出使秦国。秦王政很喜欢他,还没被信用。李斯、[[姚賈]]嫉妨韩非,在秦王政面前底毁他说:“韩非,是韩国贵族子弟。现在大王要吞并各国,韩非到头来还是要帮助韩国而不帮助秦国,这是人之常情啊。如今大王不任用他,在秦国留的时间长了,再放他回去,这是给自己留下的祸根啊。不如给他加个罪名,依法处死他。”秦王政认为他说的对,就下令司法官吏给韩非定罪。李斯派人给韩非送去了毒药,叫他自杀。韩非想要当面向秦王政陈述是非,又不能见到。后来秦王政后悔了,派人去赦免他,但韩非已经死了。
=== 協助帝業 ===[[File:廷尉之印.jpg|thumb|right|200px|“廷尉之印”封泥。]]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秦国攻灭[[齐国]],统一中原。秦王政命令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说:“从前韩王交出土地献上印玺,请求做守卫边境的臣子,不久又背弃誓约,与[[赵国]]、[[魏国]]联合反叛秦国,所以我派兵去讨伐他们,俘虏了韩王。我认为这很好,因为这样或许就可以停止战争了。[[赵王迁|赵王]]派他的相国[[李牧]]来订立盟约,所以归还了他们抵押在这里的质子。不久他们就违背了盟约,在[[太原]]反抗我们,所以我们派兵去讨伐他们,俘获了赵王。赵公子[[代王嘉|嘉]]竟然自立为代王,所以就派兵去灭了赵国。魏王起初已约定归服于秦,不久却与韩国、赵国合谋袭击秦国,秦国官兵前去讨伐,终于打败了他们。[[楚王负刍|楚王]]献出青阳以西的地盘,不久也背弃誓约,袭击我南郡,所以派兵去讨伐,俘获了[[楚王]]{{需要消歧义|date=2017年3月}},终于平定了楚地。[[燕王喜|燕王]]昏乱糊涂,他的[[太子丹]]竟然暗中派[[荆轲]]来做[[刺客]],秦国官兵前去讨伐,灭掉了他的国家。[[齐王建|齐王]]采用后胜的计策,继绝了与秦国的使臣来往,想要作乱,秦国官兵前去讨伐,俘虏了齐王,平定了齐地。我凭着这个渺小之身,兴兵诛讨暴乱,靠的是祖宗的神灵,六王都依他们的罪过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天下安定了。现在如果不更改名号,就无法显扬我的功业,传给后代。请商议帝号。”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都说:“从前五帝的土地纵横各千里,外面还划分有侯服、夷服等地区,诸侯有的朝见,有的不朝见,天子不能控制,现在您兴正义之师,讨伐四方残贼之人,平定了天下,在全国设置郡县,法令归于一统,这是亘古不曾有,五帝也比不上的。我们恭谨地跟[[博士官|博士]]们商议说:‘古代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尊贵。’我们这些臣子冒死罪献上尊号,王称为‘泰皇’。发教令称为‘制书’,下命令称为‘诏书’,天子自称为‘朕’。秦王说:“去掉‘泰’字,留下‘皇’字,采用上古‘帝’的位号,称为‘[[皇帝]]’,其它就按你们议论的办。”于是下令说:“可以”。追尊秦庄襄王为[[太上皇]]。又下令说:“我听说上古有号而没有谥,中古有号,死后根据生前品行事迹给个[[谥号]]。这样做,就是儿子议论父亲,臣子议论君主了,非常没有意义,我不取这种做法。从今以后,废除[[谥法]]。我就叫做始皇帝,后代就从我这儿开始,称二世、三世直到万世,永远相传,没有穷尽。” 秦始皇按照水、火、木、金、土五行相生相克、终始循环的原理进行推求,认为周朝占有火德的属性,秦朝要取代周朝,就必须取周朝的火德所抵不过的水德。现在是水德开始之年,为顺天意,要更改一年的开始。群臣朝见拜贺都在十月初一这一天。衣服、符节和旗帜的装饰,都崇尚黑色。因为水德属阴,而《[[周易|易]]》卦中表示阴的符号阴爻叫做“元”,就把数目以十为终极改成以六为终极,所以符节和御史所戴的法冠都规定为六寸,车宽为六尺,六尺为一步,一辆车驾六医马。把[[黄河]]改名为“德水”,以此来表示水德的开始。刚毅严厉,一切事情都依法律决定,刻薄而不讲仁爱、恩惠、和善、情义,这样才符合五德中水主阴的命数。于是把法令搞得极为严酷,犯了法久久不能得到宽赦。 丞相王绾等人进言说:“诸侯刚刚被打败,[[燕]]、齐、楚地处偏远,不给它们设王,就无法镇抚那里。请封立诸公子为王,希望皇上恩准。”秦始皇把这个建议下交给群臣商议,群臣都认为这样做有利。身为廷尉的李斯发表意见说:“[[周文王]]、[[周武王]]分封子弟和同姓亲属很多,可是他们的后代逐渐疏远了,互相攻击,就像仇人一样,诸侯之间彼此征战,[[周天子]]也无法阻止。现在天下靠您的神灵之威获得统一,都划分成了[[郡县]],对于诸公子和功臣,用公家的赋税重重赏赐,这样就很容易控制了。要让天下人没有邪异之心,这才是使天下安宁的好办法啊。设置诸侯没有好处。”秦始皇说:“以前,天下人都苦于连年战争无止无休,就是因为有那些诸侯王。现在我依仗祖宗的神灵,天下刚刚安定如果又设立诸侯国,这等于是又挑起战争想要求得安宁太平,岂不困难吗?廷尉说得对。”于是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未册封诸侯,而是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每郡设置[[郡守]]、[[郡尉]]、[[监御史]],分别掌管郡的行政、军事、监察职务,互相牵制。不久,李斯取代王绾成为丞相。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在[[咸阳]]宫设宴招待群臣,博士[[仆射]][[周青臣]]等人称颂秦始皇的武威盛德。齐人[[淳于越]]劝谏道:“我听说[[殷商]]和周朝统治达一千多年,分封子弟及功臣做为膀臂辅翼。而现在陛下您虽统一天下,但子弟却还是平民百姓,若一旦出现了[[田常]]、[[六卿]]夺权篡位的祸患,在朝中又没有强而有力的辅佐之臣,靠谁来相救呢?办事不学习古代经验而长期统治的朝代,我还没有听说过。现在周青臣等人又当面阿谀奉承以加重您的错误,不是忠臣。”秦始皇把这种议论交给李斯处理,李斯认为这种论点荒谬,因此废弃不用,于是就上书说:{{quote|古者天下散乱,莫能相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 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所建立。今陛下并有天下,别白黑而定一尊;而私学乃相与非法教之制,闻令下,即各以其私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非主以为名,异趣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不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诸有文学《[[诗经|诗]]》、《[[尚书|书]]》、[[诸子百家|百家]]语者,蠲除去之。令到满三十日弗去,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有欲学者,以吏为师。}} 秦始皇批准了他的建议,没收了《诗》、《书》和诸子百家的著作,以便使人民愚昧无知,使天下人无法用古代之事来批评当前朝廷。秦始皇修明法制,制定律令。统一文字,在全国各地修建离宫别馆。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秦始皇又四出巡视,平定了四方少数民族,这些措施,李斯都出了不少力。 李斯的长子[[李由]]担任[[三川]]郡守,李斯的儿子们娶的是秦公主,女儿们嫁的都是秦公子。三川郡守李由请假回咸阳时,李斯在家中设下酒宴,文武百官都前去给李斯敬酒祝贺。门前的车马数以千计。李斯慨然长叹道:“唉呀!我听荀卿说过‘事物的發展,不能太盛’。我李斯原是上蔡的平民,街巷里的百姓,皇帝不了解我才能低下,才把我提拔到这样高的地位。现如今做臣子的没有人比我职位更高,可以说是富贵荣华到了极点。然而事物发展的极点就要开始衰落,我还不知道归宿在何方啊!” === 合謀易儲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巡游[[会稽山]],并沿海北上到达[[琅琊山]],期间[[秦二世|公子胡亥]]、丞相李斯和中车府令兼符玺令[[赵高]]随同前往。同年八月,秦始皇巡游到[[平原津]]时患病,到达[[沙丘宫]]平台时已经病危。秦始皇立遗诏召[[扶苏|公子扶苏]]回咸阳为其主持葬礼,遗诏还没交给使者发出时秦始皇已经驾崩,随行者只有公子胡亥、李斯和赵高以及五六个亲信宦官知道秦始皇去世的消息。李斯认为皇帝在外驾崩,国内储君未定,应当封锁消息,于是将秦始皇的遗体安放在一辆既保温又通风凉爽的车子中,百官奏事及进献饮食还和往常一样,又派一名宦官假扮秦始皇批阅奏折。 赵高扣留了秦始皇的遗诏,对胡亥说:“陛下驾崩了,没有诏书封诸子为王,而只赐给长子扶苏一封诏书,扶苏到达咸阳后就登基,而你却连寸土的封地也没有,你准备怎么办?”胡亥说:“我听说过圣明的君主最了解臣子,圣明的父亲最了解儿子。父亲临终既然未下令分封诸子,那还有什么可说的呢?”赵高说:“并非如此,如今天下的形势,都在你、我和丞相李斯的手里掌握着,希望你三思。更何况驾驭群臣和向别人称臣,统治别人和被别人统治能一样吗?”胡亥说:“废长立幼,这是不义;不服从父亲的诏命而惧怕死亡,这是不孝;自己的才能浅薄而依靠别人的帮助勉强登基,这是无能,这三件事都是大逆不道的,天下人也会不服我,我自受其害,国家也会因此而灭亡。”赵高说:“我听说过[[商汤]]、周武王杀死他们的君主,天下人都称赞他们的行为符合道义,不能算是不忠。[[卫出公]]为了平乱,出兵欲杀他的父亲[[蒯聩]],而卫国人称颂他的功德,[[孔子]]记载了这件事,不能算是不孝。更何况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行大德也用不着再三谦让,顾忌小节而忘记大事,日后必生祸害;关键时刻犹豫不决,将来一定会后悔,希望你按我说的去做。”胡亥长叹一声说:“现在陛下大行,还未发丧,丧礼也未结束,这样怎么去求丞相呢?”赵高说:“时间啊时间,短到来不及谋划了。把餐点带在身上不吃,骑马飞奔,还怕迟了时间呢!” 成功说服胡亥后,赵高指出计划要想成功必须得到丞相李斯的同意,并向胡亥推荐自己亲自前去说服李斯。赵高对李斯说:“陛下驾崩,遗诏未送出,没人知道这件事,陛下赐给扶苏的诏书和符玺都在胡亥手里,立谁为太子只在于你我的一句话而已,你看这件事该怎么办?”李斯说:“你怎么能说出这种亡国的话呢?这不是你我做为人臣应当议论的事!”赵高说:“您和[[蒙恬]]相比,谁更有本事?谁的功劳更高?谁的谋略深远不失误?天下百姓更拥戴谁?与长子扶苏的关系谁更好?”李斯说:“在这五个方面我都不如蒙恬,但您为什么这样苛求于我呢?”赵高说:“我在秦宫管事二十多年,还未曾见过被罢免的丞相功臣有封爵能传给下一代的,结果都是以被杀而告终。皇帝有二十多个儿子,长子扶苏刚毅而且勇武,即位之后一定要用蒙恬担任丞相,您最终也是不能怀揣着通侯之印告老还乡了。我受皇帝之命教育胡亥,教他学习法律已经有好几年,还没见过他有什么过失。他慈悲仁爱、诚实厚道、轻视钱财、尊重士人、心里聪明但不善言辞、竭尽礼节尊重贤士。在秦始皇的儿子中,没人能赶得上他,可以立为继承人,您考虑一下再决定。”李斯说:“我李斯只执行皇帝的遗诏,自己的命运听从上天的安排,有什么可考虑决定的呢?”赵高说:“看似平安却可能是危险的,危险又可能是平安的。在安危面前不早做决定,又怎么能算是圣明的人呢?”李斯说:“我李斯本是上蔡街巷里的平民百姓,承蒙皇帝提拔,让我担任丞相,封为[[通侯]],子孙都能得到尊贵的地位和优厚的待遇,所以皇帝才把国家安危存亡的重任交给了我,我又怎么能辜负了他的重托呢?忠臣不因怕死而苟且从事,孝子不因过分操劳而损害健康,做臣子的各守各的职分而已。请您不要再说了,不要让我李斯也跟着犯罪。”赵高说:“我听说圣人并不循规蹈矩,而是适应变化、顺应潮流,看到苗头就能预知根本,看到动向就能预知归宿,事物的发展规律本来就是如此,哪里有什么一成不变的道理呢?现如今天下的权力和命运都掌握在胡亥手里,我赵高能猜出他的心志。更何况从外部来制服内部就是逆乱,从下面来制服上面就是反叛。所以秋霜一降花草随之凋落,冰消雪化万物随之重生,这是自然界的必然规律,您怎么连这些都没看到呢?”李斯说:“我听说[[晋献公]]更换太子,[[晋国]]三代不得安宁;[[齐桓公]]兄弟争夺君位,哥哥[[公子纠]]被杀死;[[商纣王]]杀死[[比干]],又不听从[[箕子]]、[[微子]]的劝谏,都城夷为废墟,随着危及社稷。这三件事都违背天命,所以才落得宗庙没人祭祀。我李斯怎么能参与这种阴谋呢?”赵高说:“上下齐心协力,事业可以长久;内外配合如一,就不会有什么差错。您听从我的计策,就会长保封侯,并永世相传,一定有仙人[[王子乔]]、[[赤松子]]那样的长寿,孔子、[[墨子]]那样的智慧。现在放弃这个机会而不听从我的意见,一定会祸及子孙,足以令人心寒。善于为人处世,相机而动的人是能够转祸为福的,您想想该怎么办吧。”李斯仰天长叹,挥泪叹息道:“唉呀!偏偏遭逢乱世,既然已经不能以死尽忠了,何处将寄托我的命运呢?”在赵高的威逼利诱下,李斯赞同了赵高和胡亥的计划。赵高回报胡亥说:“我是奉太子您的命令去通知丞相李斯的,他怎么敢不服从命令呢?” 
赵高与李斯合谋更改秦始皇的遗诏,改立胡亥为太子,又派使者矫诏以戍边无功和诽谤不孝的罪名赐死扶苏;以为臣不忠的罪名赐死蒙恬,将兵权交予副将[[王离]]。扶苏得到诏书后自杀,蒙恬不肯自杀,被囚禁于[[阳周]]。胡亥、李斯、赵高三人得知消息后大喜,率巡游部队从井陉山经九原郡返回咸阳。因途中路程较长遇到暑季,秦始皇的尸体开始腐烂变臭,李斯、赵高等命随从官员每车装载一石鲍鱼,来掩盖尸体散发的臭气。巡游部队回到咸阳后为秦始皇发丧,胡亥正式登基为帝,为秦二世皇帝,赵高因功加封为郎中令,在宫中辅佐皇帝。秦二世即位后又采纳赵高的建议,仿效秦始皇巡游天下、立碑刻石,威服海内。
 
===阿顺苟合===
秦二世即位后,法令诛罚日益残酷,群臣上下人人自危,想反叛的人很多。秦二世又建造[[阿房宫]],修筑[[直道]]、[[驰道]],赋税越来越重,戍徭没完没了。于是从楚地征来戍边的士卒[[陈胜]]、[[吴广]]等人就起来造反,起兵于崤山以东,杰俊蜂拥而起,自立为侯王,反叛秦朝,他们的军队一直攻到[[鸿门]]才退去。左丞相李斯和右丞相[[冯去疾]]、御史大夫冯劫多次想找机会进谏,但二世不允许。二世反倒责备李斯说:“我有个看法,是从韩非那里听来的,他说‘[[尧]]统治天下,殿堂只不过三尺高,柞木椽子直接使用而不加砍削,茅草做屋顶而不加修剪,即使是旅店中住宿的条件也不会比这更艰苦的了。冬天穿鹿皮袄,夏天穿麻布衣,粗米作饭,野菜作汤,用土罐吃饭,用土钵喝水,即使是看门人的生活也不会比这更清寒的了。[[禹]]凿开龙门,开通大夏水道,又疏通多条河流,曲折地筑起多道堤防,决积水引导入海,大腿上没了白肉,小腿上没了汗毛,手掌脚底都结满了厚茧,面孔漆黑,最终还累死在外,埋葬在会稽山上,即使是奴隶的劳苦也不会比这更厉害了’。然而把统治天下看得无尚尊贵的人,其目的难道就是想操心费力,住旅店一样的宿舍,吃看门人吃的食物,幹奴隶幹的活计吗?这些事都是才能低下的人才努力去干的,并非贤明的人所从事的。那些贤明的人统治天下的时候,只是把天下的一切都拿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已,这正是把统治天下看得无尚尊贵的原因所在。人们所说的贤明之人,一定能安定天下、治理万民,倘若连给自己捞好处都不会,又怎么能治理天下呢!所以我才想姿心广欲,永远享有天下而没有祸害。这该怎么办呢?”李斯的儿子李由任三川郡守,群起造反的吴广等人向西攻占地盘,任意往来,李由不能阻止。[[章邯]]在击败并驱逐了吴广等人的军队之后,派到三川去调查的使者一个接着一个,并责备李斯身居[[三公]]之位,为何让盗贼猖狂到这种地步。李斯很是害怕,又看重爵位俸禄,不知如何是好,就曲意阿顺秦二世的心意,想求得宽容,便上书回答二世说:
{{quote|夫贤主者,必且能全道而行督责之术者也,督责之,则臣不敢不竭能以徇其主矣。此臣主之分定,上下之义明,则天下贤不肖莫敢不尽心竭任以徇其君矣。是故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能穷乐之极矣,贤明之主也,可不察焉。
 
故[[申子]]曰:“有天下而不姿睢,命之曰以天下为桎梏”者,无他焉,不能督责,而顾以其身劳于天下之民,若尧,禹然,故谓之“桎梏”也。夫不能修申、韩之明术,行督责之道,专以天下自适也,而徒务苦形劳神,以身徇百姓,则是黔首之役,非畜天下者也,何足贵哉!夫以人徇己,则己贵而人贱;以己徇人,则己贱而人贵。故徇人者贱,而人所徇者贵,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凡古之所为尊贤者,为其贵也;而所为恶不尚者,为其贱也。而尧、禹以身徇天下者也,因随而尊之,则亦失所为尊贤之心矣,夫可谓大缪矣。谓之为“桎梏”,不亦宜乎?不能督责之过也。
 
故韩子曰“慈母有败子而严家无格虏”者,何也?则能罚之加焉必也。故商君法,刑弃灰于道者。夫弃灰,薄罪也,而被刑,重罚也。彼唯明主为能深督轻罪。夫罪轻且督深,而况有重罪乎?故民不敢犯也。是故韩子曰“布帛寻常,庸人不释,铄金百溢,盗跖不搏”者,非庸人之心重,寻常之利深,而盗跖之欲浅也;又不以盗跖之行,为轻百镒之重也。搏必随手刑,则[[盗跖]]不搏百镒;而罚不必行也,则庸人不释寻常。是故城高五丈,而楼季不轻犯也;泰山之高百仞,而跛牧其上。夫楼季也而难五丈之限,岂跛也而易百仞之高哉?峭堑之势异也。明主圣王之所以能久处尊位,长执重势,而独擅天下之利者,非有异道也,能独断而审督责,必深罚,故天下不敢犯也。今不务所以不犯,而事慈母之所以败子也,则亦不察于圣人之论矣。夫不能行圣人之术,则舍为天下役何事哉?可不哀邪!
 
且夫俭节仁义之人立于朝,则荒肆之乐辍矣;谏说论理之臣间于侧,则流漫之志诎矣;烈士死节之行显于世,则淫康之虞废矣。故明主能外此三者,而独操主术以制听从之臣,而修其明法,故身尊而势重也。凡贤主者,必将能拂世磨俗,而废其所恶,立其所欲,故生则有尊重之势,死则有贤明之谥也。是以明君独断,故权不在臣也。然后能灭仁义之涂,掩驰说之口,困烈士之行,塞聪掩明,内独视听,故外不可倾以仁义烈士之行,而内不可夺以谏说忿争之辩。故能荦然独行恣睢之心而莫之敢逆。若此然后可谓能明申、韩之术,而修商君之法。法修术明而天下乱者,未之闻也。故曰“王道约而易操”也。唯明主为能行之。若此则谓督责之诚,则臣无邪,臣无邪则天下安,天下安则主严尊,主严尊则督责必,督责必则所求得,所求得则国家富,国家富则君乐丰。故督责之术设,则所欲无不得矣。群臣百姓救过不给,何变之敢图?若此则帝道备,而可谓能明君臣之术矣。虽申、韩复生,不能加也。}}
 
这封答书上奏之后,秦二世看了非常高兴。于是实行督责愈加严厉,向百姓收税越多越是贤明的官吏。秦二世说:“像这样才可称得上善于督责了。”路上的行人,有一半是犯人,在街市上每天都堆积着刚杀死的人的尸体,而且杀人越多的越是忠臣。秦二世说:“像这样才可称的上实行督责了。”
=== 判罪族灭 ===
前208年7月,李斯被判处受[[五刑]],在云阳街市[[腰斬|腰斩]]。李斯临死前回头对排行中间的儿子说:“我想和你再牵着黄狗一同出上蔡东门去打猎追逐狡兔,这又怎么能办得到呢?”然后与其子抱头大哭,李斯父子随后被杀,同时被诛灭[[族誅|三族]]。民間流傳李斯死前後悔說,「吾昔與韓非同游荀卿門下,而殺韓非,今若此,豈非天乎!」
==成就==
===统一文字===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书同文字”的建议,命令这个禁用各诸侯国留下的[[古文]]、[[蝌蚪文]],一律以秦國的[[小篆]]为统一书体。
 
===统一货币===
公元前210年,即秦始皇三十七年,李斯向秦始皇上了最后一道重要的奏折:废除原来秦以外通行的六国[[刀幣]]、[[布幣]]等货币,在中国范围内统一货币,使用秦國用的[[圜錢]]。
== 作品 ==
===著作===
《[[s:諫逐客書|諫逐客書]]》:抗議[[秦國]]驅逐移民者法令。
=== 石刻 ===
《[[泰山刻石]]》、《[[s:瑯邪臺刻石|瑯邪臺刻石]]》、《[[嶧山刻石]]》、《[[s:會稽刻石|會稽刻石]]》等。
== 註釋 ==
{{Reflist}}
 
==參考資料==
 
*{{wikisource history link|史記|087|李斯}}
* Chén Zhāoróng (陳昭容2003)秦系文字研究 ﹕从漢字史的角度考察 Research on the Qín (Ch'in) Lineage of Writing: An Examin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Writing.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Academia Sinica,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Monograph. ISBN 957-671-995-X.
 
* Levi, Jean (1993). Han fei tzu (韓非子). In Loewe, Michael (ed., 1993). Early Chinese Texts: A Bibliographical Guide, pp.115-116. (Early China Special Monograph Series No. 2),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arly China, and the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ISBN 1-55729-043-1.
 
* Michael, Franz (1986) China through the Ages: History of a Civilization. pp.53-67. Westview Press; SMC Publishing, Inc. Taipei. ISBN 0-86531-725-9; 957-638-190-8 (ppbk).
 
* Nivison, David S.{[[David S. Nivison]]} (1999). The Classical Philosophical Writings, pp. 745-812. In Loewe, Michael & Shaughnessy, Edward L..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 From the Origins of Civilization to 221 B.C..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start}}
{{s-off}}
{{s-bef|before = [[王绾]]}}
{{s-ttl|title = 秦朝左[[丞相]]|years = ? –公元前208年}}
{{s-aft|after = [[赵高]]}}
{{end}}
 
{{秦末汉初人物}}
{{秦灭六国之战}}
 
 
{{DEFAULTSORT:Li李}}
[[Category:春秋战国政治人物]]
[[Category:春秋战国作家]]
[[Category:秦朝政治人物]]
[[Category:秦朝作家]]
[[Category:秦朝書法家]]
[[Category:中國書法家]]
[[Category:中国思想家]]
[[Category:秦朝被處決者]]
[[Category:上蔡人]]
[[Category:李姓|S斯]]
[[Category:法家|李]]
77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