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陳伯陶

增加 34 位元組, 3 年前
增加內部連結
===移居香港===
[[ 辛亥革命 ]] 後,辭職歸里,並與母移居 [[ 香港 ]] ,以滿清遺民終老香港, 1930年農曆8月20日卒於香港,終年七十六歲。著有《瓜廬詩賸》、《瓜廬文賸》及《孝經說》等十多種。<ref>{{Cite Web|url= http://paper.wenweipo.com/2004/12/21/WH0412210002.htm|title=香江詩話:陳伯陶猶哭宋王臺|date=2004-12-21|website=文匯報|accessdate=2021-01-17}}</ref>
陳伯陶先居 [[ 紅磡 ]] ,後遷官富場, [[ 九龍 ]] 在古代稱「官富場」 ,齋號「瓜廬」,自號「九龍真逸」,此時期的詩歌多寄託故國之思。其《避地香港作》詩云:「瓜牛廬小傍林扃,海上群山列畫屏。生不逢辰聊避世,死應聞道且窮經。薰香自燒憐龔勝,藜榻將穿慕管寧。惆悵陽阿晞髮處,那堪寥若數星晨。」 在詩中經常自比[[管寧]]、[[陶淵明]],可見其重視個人的風骨。 如《九龍山居》二首其一:「布衣皂帽自徘徊,地比遼東亦痛哉。異物偶遇柔佛國,遺民猶哭宋王臺。驚風蓬老根常轉,浮海桑枯葉已摧。欲學此機狎鷗鳥,野童溪叟莫相猜。」詩中盡顯孤獨淒冷,心戀前主,託古傷今,無限滄桑。
在詩中陳伯陶經常自比管寧、陶淵明,可見其重視個人的風骨。如《九龍山居》二首其一:「布衣皂帽自徘徊,地比遼東亦痛哉。異物偶遇柔佛國,遺民猶哭宋王臺。驚風蓬老根常轉,浮海桑枯葉已摧。欲學此機狎鷗鳥,野童溪叟莫相猜。」詩中盡顯孤獨淒冷,心戀前主,託古傷今,無限滄桑。
===憑弔宋王臺===
初隱 九龍後, 陳氏 即發起憑弔 [[ 宋王臺 ]] 之舉,並作〈九龍宋王臺新築石垣記〉,刻於山坡建亭上,又為表示心繫 [[ 清朝 ]] ,常與其他遺老酬唱於宋皇臺,並在1917年把其作品刊為《宋臺秋唱》。 《宋王臺懷古》、《登九龍城放歌》諸作,都是他抒發朝代興亡,感懷身世,忠於前朝而不仕新朝的氣節。<ref>{{Cite Web|url= https://m.tkww.hk/s/202006/24/AP5ef34215e4b00323f9c8387a.html|title=宋皇臺懷古 遺民詠二王|date=2020-06-24|website=懷古|accessdate=2021-01-17}}</ref>
===晚年詩風平淡閒適===
===晚年詩風平淡閒適===1922年, [[ 溥儀 ]] [[ 北京 ]] 成婚,陳伯陶68歲專程攜巨款入京祝賀。十七年後重到故宮,已是物是人非,觸景傷情,對清室的眷戀也不言而喻。
晚年居港時, 有詩一百一十多首,不專一派,純寫性情,尤善狀景寫物之辭。如《溪行》:「瘦筇黃帽出通闤,盡日溪頭自往還。叢竹繚青摩詰樹,群嵐染赭大癡山。布帆落照江鷗遠,茅屋西風野犢閒。如此天然好圖畫,未應吟眺異鄉關。」詩中有畫,畫中有人,平淡閒適,以見隱居之樂。
居港期間,致力於宋明廣東遺民詩文事跡的考證,如編《勝朝粵東遺民錄》、《宋東莞遺民錄》、《明季東莞五忠傳》等作,均為現在研究宋明遺民的重要著作。
1923年,與 [[ 賴際熙 ]] 等人創辦「 [[ 學海書樓 ]] 」,開壇講經,倡施義學,以救當時不振的國學。
==作品==
13,397
次編輯